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现状与存在的若干问题□李文海(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杭州310029)1简史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国家,早在1964年,袁隆平首先在我国开始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1970年11月,湖南李必湖和海南冯克珊在海南崖县发...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水稻的无公害栽培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本文就水稻的无公害栽培中的几个技术环节,如产地的要求、品种的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播种及育苗、插秧、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无公害水稻栽培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显的特点,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所以儿童用药一定要慎重,通过分析儿童生理病理的特殊性研究如何使儿童在用药、用量问题上达到合理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的生料栽培和工厂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晶 《生物学通报》2000,35(1):41-42
金针菇含有多种人类所需的营养成分,按每百克鲜菇食用部分计:蛋白质(g)脂肪(g)膳食纤维(g)碳水化合物(g)灰分(g)胡萝卜素(μg)硫胺素(mg)核黄素(mg)尼克酸(mg)抗坏血酸(mg)2.40.42.73.31.0300.150.194.12.01.14还含有VE以及多种矿质元素,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例如:近年来发现金针菇中含有金菇素,具有抗癌作用;常用金针菇,能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和增强体质等。为促进大量发展商品化金针菇生产,现将金针菇生料栽培和工厂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生料栽培法…  相似文献   

5.
水稻栽培系统对三化螟种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德京  张坚 《昆虫知识》1991,28(4):203-205
<正> 三化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很多因子都影响着它的种群数量,其中包括水稻栽培、农药应用、天敌、温度、降雨量、光周期等,而影响较大,易于人为控制的因素则是水稻栽培实践,即水稻栽培系统。广东的水稻栽培制度从50年代后期的单季稻改为早、晚造双季稻后,加上广泛地施用农药,三化螟的发生为害都得到了合理的治理。但是,从生物进化的潜进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县栽培技术对稻螟种群消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宏富  李青林 《昆虫知识》1991,28(3):132-133
<正> 桐城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余脉。全县耕地面积54.4万亩,其中约有稻田45万亩。为害水稻的螟虫以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us(Walker)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为主。常年三化螟发生3代,有少数4代,二化螟发生2代,有少数3代。 耕作制度的变化是影响稻螟种群盛衰演变的主要因素。 我县原为单季中稻区,以二化螟为主。  相似文献   

7.
对水稻淀粉黏度特性特征值测定的统计分析表明:在避光自然温度储藏期间,不同类型稻谷淀粉黏度特征值均有明显的变化,各特征值在储藏1~5个月内变化较小,而6~7个月期间变化较大,大部分特征值变化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类型稻谷在储藏期间黏度特征值发生明显差异的时间点不同,粳糯类水稻品种在储藏期间发生明显差异的时间点明显早于粳稻和籼稻类。储藏时间与淀粉黏度特征值优化方程建立结果显示:与籼稻类品质变化关系密切的主要特征值为最高黏度(PKV)、崩解值(BDV)和峰值时间(PeT),粳稻类为热浆黏度(HPV)、冷胶黏度(CPV)和回复值(CSV),而粳糯类为PKV、BDV、CSV和起浆温度(PAT)。研究结果表明,通过RVA谱主要特征值来评价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谷耐储藏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水稻三系及其杂种F_1的酯酶同工酶比较及杂种优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114套杂交稻 F_1及其相应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干种子胚的酯酶同工酶,6条主要酶带分别命名为1 A、3A、4A、5A、6A 和7A。三系亲本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各有其特点。杂种 F_1的酶谱出现7种类型。当不育系具有6A 时,常与恢复系的3A 或5A 形成酶带互补的杂种,3A和6A 互补只有营养优势。5A 和6A 互补才有经济优势。本实验证明杂种 F_1酶谱的形成受亲本核质双方的影响。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可作为预测杂种优势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乙烯在水稻结实过程中的作用(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抽穗开花期剪去部分叶片后,谷粒的灌浆进程减缓,最终粒重降低,旗叶产生乙烯的速率增大,谷粒产生乙烯的速率降低且无明显的高峰出现;剪去穗上部分技校后,除谷粒产生乙烯速率有明显的高峰出现,且时间提前外,其谷粒灌浆进程。最终粒重和旗叶产生乙烯的速率均与剪去部分叶片的相反。  相似文献   

10.
水稻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水稻(Oryza sativa L.)胚囊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研究表明,微管在胚囊发育的不同阶段变化多样。在大孢子母细胞阶段微管分布主要呈辐射状,部分纵向排列。二分体和功能大孢子具类似的微管分布,而在单核胚囊微管主要是随机分布,部分呈辐射状。两核和四核胚囊的微管组成和分布非常相似,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而八核胚囊的微管分布较为复杂,胚囊中的细胞做管分布各异,在卵细胞中呈随机分布,在助细胞中大多数呈纵向分布,而在中央细胞中呈横向分布,微管在反足细胞中非常分散,细胞质中有少量纵向排列的微管。  相似文献   

11.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适宜值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材料,对机插水稻的育秧、移栽、肥料运筹等高产栽培技术适宜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谷播量以每盘(1624 cm2)150~180g为最佳;壮秧剂处理的秧苗质量与机插质量均好于其它复合肥处理,复合肥处理苗床的用量以N∶P2O5∶K2O=10∶10∶5及150 g·m-2复合肥较好;双膜育秧的秧苗须在播后21 d内机插大田;小棵密植(取秧面积1.26 cm2、株距11.7 cm、行距30 cm)有利于提高机插水稻的个体质量及群体水平;大田施N量为315 kg·hm-2、基蘖肥∶穗肥=6∶4的处理产量最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显著提高是机插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灌浆过程中籽粒充实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杂交水稻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存在两个灌浆高峰期,籽粒中蔗糖含量增加的高峰出现在第一个灌浆高峰期;稻穗上,下部籽粒中UDPG焦磷酸化酶活性高峰出现的时期分别与群体籽粒两个灌浆高峰期基本一致;杂交水稻籽粒中的3-磷酸甘油酸磷酸酶活性高峰比常规稻的出现早。  相似文献   

13.
控释肥是一种新型、环保、高效肥料,能够有效捕捉化肥营养元素,使水稻田内肥料保持持续供应。控释肥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环境的污染程度,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控释肥与普通复合肥施用效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控释肥能有效改善水田内养分环境,使水稻生长健壮,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肥料,是水稻生长的"好搭档"。  相似文献   

14.
激光辐照选育的435与1002早籼新晶系比湘早籼7号早热,高产,米质好。醋酶同工酶多2—3条带,酶活性增强,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15.
水稻叶绿体蛋白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植物中,叶绿体是负责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对叶绿体内的各种生物过程人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但对叶绿体蛋白质的表达还所知甚少.为了解水稻叶绿体蛋白质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尝试基于抗体的水稻蛋白质组学策略.选取了10个水稻叶绿体基因,利用表达的蛋白质或合成的抗原决定簇片段制备了抗体,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相应蛋白质在5个发育时期的根、茎、叶及穗组织中的表达.发现10个蛋白质均在叶片中表达,在根中不表达.与原初反应相关的叶绿素A/B结合蛋白1和2(CAB1和CAB2)、与电子传递相关的放氧增强蛋白1(OEE1)及与活性氧清除相关的过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2-CysP)和硫氧还蛋白(Trx)在茎中表达.而在卡尔文循环中发挥作用的Rubisco活化酶(RCA)、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PA)和景天庚酮糖-1, 7-二磷酸酶(SBPase)蛋白质在茎中不表达.在穗中,这些蛋白质的表达时序不同,CAB2和2-CysP在穗发育的全程表达,CAB1和OEE1在中后期表达,而卡尔文循环中的蛋白质只在中期表达.有意思的是,卡尔文循环中的蛋白质表达模式相似,这一结果从蛋白质表达水平支持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此外,实验还揭示了可能的蛋白质修饰、二聚体及不同的转录本现象.将目标基因的表达谱与转录谱进行比较,发现二者间有一定的平行性,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以水稻叶绿体蛋白质为对象,直观并相对定量地揭示了它们的表达模式,为阐释其功能提供了信息,也为基于抗体的水稻蛋白质组学策略提供了一个初步数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水稻(Oryza sativa)受精过程中雌雄性细胞融合时的形态特征及时间进程,确定合子期,为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授粉后,花粉随即萌发,花粉管进入羽毛状柱头分支结构的细胞间隙,继续生长于花柱至子房顶部的引导组织的细胞间隙中,而后进入子房,在子房壁与外珠被之间的缝隙中向珠孔方向生长,花粉与花粉管均具有明显的绿色荧光。花粉管经珠孔及珠心表皮细胞间隙进入一个助细胞,释放精子。精子释放前,两极核移向卵细胞的合点端:两精子释放于卵细胞与中央细胞的间隙后,先后脱去细胞质,然后分别移向卵核和极核,移向卵核的精核快于移向极核的精核:精核与两极核在向反足细胞团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完成雌雄核融合。大量图片显示了雌雄性核融合的详细过程以及多精受精现象。水稻受精过程经历的时间表如下:授粉后,花粉在柱头萌发:花粉萌发至花粉管进入珠孔大约需要0.5小时:授粉后0.54,时左右,花粉管进入一个助细胞,释放精子:授粉后0.5—2.5小时,精卵融合形成合子:授粉后约10.0小时,合子第1次分裂,合子期为授粉后2.5-10.04,时:授粉后1.0-3.04,时,精核与两极核融合:授粉后约5.0小时,初生胚乳核分裂。’  相似文献   

17.
枳椇的栽培及综合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枳木具(Hovenia dulcis Thunb.)是我国优良的林果药兼用型落叶乔木,是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乡土树种。对其育苗、栽培、产品采收与贮藏、利用等方面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水稻双受精过程的细胞形态学及时间进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庭  申家恒  李伟  杨虹 《植物学报》2009,44(4):473-483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水稻(Oryz a sativa)受精过程中雌雄性细胞融合时的形态特征及时间进程, 确定合子期, 为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授粉后, 花粉随即萌发, 花粉管进入羽毛状柱头分支结构的细胞间隙, 继续生长于花柱至子房顶部的引导组织的细胞间隙中, 而后进入子房, 在子房壁与外珠被之间的缝隙中向珠孔方向生长, 花粉与花粉管均具有明显的绿色荧光。花粉管经珠孔及珠心表皮细胞间隙进入一个助细胞, 释放精子。精子释放前, 两极核移向卵细胞的合点端; 两精子释放于卵细胞与中央细胞的间隙后, 先后脱去细胞质, 然后分别移向卵核和极核, 移向卵核的精核快于移向极核的精核; 精核与两极核在向反足细胞团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完成雌雄核融合。大量图片显示了雌雄性核融合的详细过程以及多精受精现象。水稻受精过程经历的时间表如下: 授粉后, 花粉在柱头萌发; 花粉萌发至花粉管进入珠孔大约需要0.5小时; 授粉后0.5小时左右, 花粉管进入一个助细胞, 释放精子; 授粉后0.5-2.5小时, 精卵融合形成合子; 授粉后约10.0小时, 合子第1次分裂, 合子期为授粉后2.5-10.0小时; 授粉后1.0-3.0小时, 精核与两极核融合; 授粉后约5.0小时, 初生胚乳核分裂。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对杂交水稻及常规水稻的生态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希 《生态学杂志》1993,12(6):21-24
稻纵卷叶螟对杂交水稻及常规水稻的生态反应钱希(国营黄海农场,江苏省响水县224624)EcologiealResponsesofRiceCasewormtoHybridRicesandTraditionalRices¥QianXi(TheStateFarmofYellowSea,XiangshuiCounty,Jiangsu,Province224624).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6):21-24.Tostudytheeffectofricecultivarsontheoviposition,emergence,wormdevelopmentandnaturalenemvparasitionofcasewormandlossescausedbythepest,observationshavebeenmadeon16ricecultivarsinHuanghaiStateFarminNorthernJiangsuprovince,wherecasewormgraduallybecomemoreandmorevi-olentsincethechangesincultiva  相似文献   

20.
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诱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毒性菌株PXO99A和无毒菌株PXO99A(pBUavrXa10F1),检测液体培养中菌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以说明SOD与菌株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菌体SOD活性高峰出现于延迟期末,之后下降;毒性菌株SOD活性高于无毒菌株。两个菌株的SOD活性的胞内定位均以胞质为主,占总活性的70%以上;酶体周质中SOD活性占总活性的20%~30%。以50~800μmol/L外源O-2处理细菌培养物1?h,可诱导菌体中SOD活性的增加。其 中以200?μmol/L O-2处理SOD活性最高;12?h菌龄培养物的诱导效果优于24?h培养物;对毒性菌株SOD的诱导作用更为明显。外源O-2处理后细菌存活率明显降低,2 4?h培养物的存活率下降大于12?h培养物;毒性菌株存活率下降大于无毒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