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法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弱视患儿393例(671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组(299眼)、中度组(293眼)和重度组(79眼),3组患者均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仪器训练及压抑疗法进行治疗,均治疗6~12个月,比较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90.97%、72.35%和17.72%,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6.93%和84.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6~8岁和9~11岁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77.08%、74.72%和71.03%,总有效率分别为99.48%、97.36%和93.93%,3~5岁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9~11岁患儿(P0.05),但三个年龄段患儿治愈率差异不显著(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85.65%、45.75%和61.54%,总有效率分别为99.34%、90.20%和95.38%,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经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类型(P0.05)。结论:综合治疗法对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与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和年龄密切相关,结合儿童弱视类型提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儿童斜视与弱视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晓 《生物学通报》1996,31(3):24-25
儿童斜视与弱视的防治吴晓(北京同仁医院眼科1000730)近年来,我国儿童的斜视、弱视防治工作有很大进展,许多眼科医生和家长认识到斜视、弱视给儿童带来的严重后果。据专家统计,全国约有3亿儿童,弱视的患病率约为3%,斜视的患病率约为1%。就是说我国约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后弱视的康复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治疗单眼外伤性白内障的患儿中选出21例,经检查后确诊患儿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单眼外伤性白内障疾病。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并对出现斜视的患儿进行矫正治疗。如果在手术后1个月内患儿的矫正效果不理想,需要利用同视机脱抑制、光刷、光栅以及图形刺激等弱视治疗方法。共进行为期6-12个月的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6.47个月。结果:经过对21例患儿的弱视情况治疗后,其中远视力在0.8以上的患儿共有6例,在0.3-0.8之间的患儿有8例,视力恢复良好的比例为66.67%;而在治疗后视力在0.1-0.3之间的患儿有4例,0.1以下的有3例,视力恢复较差的比例为33.33%。结论:在利用手术对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术后弱视的情况,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极大程度地帮助患儿恢复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与阿托品压抑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后视功能的变化差异。方法:90例单纯屈光参差弱视儿童随机分为压抑组和遮盖组各45例,两组弱视眼均佩带适矫眼镜,压抑组采用优势眼采用阿托品完全压抑法,遮盖组优势眼6h/日遮盖治疗,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压抑组的视力-0.044±0.137显著优于遮盖组视力-0.217±0.196(P0.05)。压抑组治疗后的P-VEP潜时、P-VEP振幅分别为105.3±4.9(ms)、14.8±3.6(uv)显著优于遮盖组(P0.05)。压抑组的立体视重建疗效分布显著的优于遮盖组(P0.05),压抑组的有效率80%显著的高于遮盖组的60%(P0.05)。压抑组的疗效分布显著的优于遮盖组(P0.05),压抑组的有效率84.44%显著的高于遮盖组的57.78%(P0.05)。结论:阿托品压抑疗法治疗弱视儿童较遮盖疗法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常及异常双眼视觉的视动震颤(OKN)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双眼视觉状态下OKN反应的特性,对正常人和不同类型的双眼视觉异常者的单眼鼻向及颞向OKN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单眼视觉抑制者表现出鼻向与颞向OKN反应不对称特性;两眼皆因视剥夺造成双眼视觉异常者主要以OKN眼动增益降低为特点;双眼视觉正常者鼻、颞向OKN反应是对称的。结果表明:单眼OKN眼动反应的不对称特性及增益改变对探讨双眼视觉异常机制有重要意义,为视皮层双眼细胞异常导致单眼OKN不对称的假设提供了支持性证据,并对弱视早期诊断及其分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治疗依从行为的心理因素及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性。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眼科就诊的弱视患儿作为调查对象。对弱视儿童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心理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儿童弱视治疗依从行为中只有在训练时戴镜状况的依从性相对较高,影响儿童弱视治疗依从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缺乏自信及厌倦心理,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影响儿童弱视治疗依从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缺乏自信及厌倦心理,家长的监督及鼓励在提高治疗依从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托品联合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弱视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60例青少年屈光不正弱视患者(患眼102只)为研究对象,按接受诊治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患眼分别为52和50只。观察治疗前后所有屈光不正弱视患者的视觉敏感度、图像诱发电位(P-VEP)、立体视功能的改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眼对比度、波幅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潜伏期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波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眼的矫正幅度范围和矫正分开范围显著高于对照组,矫正近立体视锐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1.15%(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品联合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屈光不正弱视的近期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调查泉州地区手足口病(HFMD)流行的特征,为该地区HFMD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泉州地区HFMD的发病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及不同类型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 泉州地区一年四季均有新发HFMD病例,发病高峰在4~7月,次高峰为9~10月。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多见;其中男性患者占64.9%,女性患者占35.1%,男女发病比例为1.9∶1,总体发病率为0.2%。患者中<5岁的儿童占94.9%,其中1~2岁占54.3%。脑炎病例多数患者年龄<2岁,尤其以1~2岁为多发。咽拭子标本检测发现,66.5%为EV71感染,6.8%为CoxA16感染,26.7%为其他病毒感染。多数病人有多处皮疹。结论 泉州地区HFMD病例在夏秋季明显增多,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较高,以EV71感染最为多见。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1~2岁儿童为HFMD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q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26例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阿托品组60例与遮盖组66例,遮盖组采用连续全遮盖法治疗,阿托品组给予阿托品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最佳矫正视力、电位潜伏期、波幅。结果:两组治疗期间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遮盖组与阿托品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和88.3%,遮盖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托品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都高于治疗前,且遮盖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也明显高于阿托品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电位潜伏期都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而波幅明显增强(P0.05),且遮盖组治疗后的潜伏期明显短于阿托品组,而波幅显著强于阿托品组(P0.05)。结论:连续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促进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斜视矫正手术对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收集的85例斜视患者根据斜视类型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51例,占60.00%;共同性内斜视组16例,占18.82%。麻痹性斜视组13例,占15.30%,特殊类型斜视组5例,占5.88%。同视机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双眼视功能情况。结果:外斜视手术方式多选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内斜视手术主要选用双眼内直肌后徙术,上斜肌麻痹多行患眼下斜肌适量后徙或转位术,麻痹性内斜和外斜手术方式为患眼水平肌后徙联合缩短术,外斜V征手术方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上移半个肌腱,伴有斜肌亢进者需同时行斜肌减弱术,固定性内斜1例手术方式为患眼内直肌断键+直肌联结术。85例患者术后正位73例(85.89%),双眼视觉功能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较术前可见明显改善。结论:斜视矫正手术可促进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对于学龄前儿童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40例儿童毒蛇咬伤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永安  庞卫国 《蛇志》2000,12(3):51-52
1995~ 1 999年 ,我院共收治毒蛇咬伤病人 42 9例 ,其中 1 4岁以下儿童 4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7.5%。现将 40例儿童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为野外无意被毒蛇咬伤。年龄最大 1 4岁 ,最小 3岁 ,平均 9.7岁 ;6岁以上 (包括 6岁 )学龄儿童 34例 ,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 6例 ,比例为 5.67:1。就诊时间 :4h以内2 9例 ,4h以上 (包括 4h) 1 1例 ,比例为 2 .64:1。致伤蛇种 :竹叶青蛇咬伤 2 3例 (57.5% ) ,银环蛇咬伤 6例 (1 5% ) ,烙铁头蛇咬伤 5例 (1 2 .5% ) ,眼镜蛇咬伤 3例 (7.5% ) ,蝮蛇咬伤 3例 (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史、ECG、UCG、CMR、血清学检查资料及随访结果,得出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49例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平均年龄8.89±3.63岁。死亡9例(18.37%),平均存活时间4天,无晚期死亡。以心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占83.67%。初诊时血清CK-MB及c Tn I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1.11%和81.39%,两者同时增高占47.50%。49例患者在疾病初期均存在明显的心电图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恢复组与死亡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20)。恢复组与死亡组LVEF/LVFS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00%(P=0.157),恢复组LVEF恢复正常平均时间10.22天。恢复组中10例患者在急性期行CMR检查,其中9例符合路易斯湖。所有患者均使用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8例患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4例接受ECOM治疗。恢复组平均随访19.28月,100%临床痊愈。多因素生存分析,最终与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岁(RR40.215,95%CI(1.285-1258.369))。结论: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骤,以心外症状为首发者多见,经及时诊断、治疗的患者有望完全康复。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电图异常。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年龄≤6岁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姚敏 《蛇志》2007,19(4):322-323
下肢骨折后行内固定术具有无痛康复,达到解剖复位,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和降低费用,以及减少外伤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和避免畸形愈合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若内固定器植入后,缺乏科学的动态指导与管理,造成内固定器的断裂,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据报道,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断裂、弯曲)约11%,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约8%~10%,而髓内针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器的失败率为6%~14%[1]。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35~56岁;其中45岁以上的患者10例,占76·9%。…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描述2013年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现况及特征。方法: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0~5岁儿童和乳母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象为中国30个省55个监测点6岁以下留守儿童共4 576人。5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判定采用WHO 2006年生长发育标准,5岁儿童采用WHO 2007年生长发育参考值,结果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进行事后加权计算,利用Rao-Scott修饰权重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检验。结果:2013年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超重率为6.9%,普通农村、贫困农村分别为7.7%和5.6%,男童、女童超重率分别为7.7%和6.0%。农村留守儿童超重率在性别(P=0.0123)、月龄组(P<0.000 1)、三类地区(P=0.010 8)存在差异;6岁以下留守儿童肥胖率为2.3%,普通农村、贫困农村分别为2.2%和2.5%,男童、女童的肥胖率分别为2.6%和2.0%,农村留守儿童肥胖率在月龄组(P<0.000 1)、父母外出类型(P=0.000 9)存在差异。结论:中国农村6岁以下留守儿童超重肥胖需要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监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2011—2012年期间上海地区犬小孢子菌致病的临床特征。方法依据真菌学检查确诊162例为犬小孢子菌感染,分析患者资料、病程、动物接触史、家庭成员感染情况、用药史及治疗情况。结果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15岁)39例,平均年龄6.3岁,男16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0.70:1,头癣21例(85.7%为白癣)、面癣11例、体癣7例。成人患者(〉15岁)123例,平均年龄36.6岁,男20例,女103例,男女比例为0.19:1,体癣91例、面癣28例、头癣4例。家庭成员同时患病16例(8对)。139例(85.8%)有确切的动物接触史,宠物为可能的传染源(猫、犬等)。结论犬小孢子菌引起的皮肤癣菌病在年龄性别分布和临床类型上具有特殊性:儿童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以头癣为主;而成人患者以体癣为主,21—40岁感染的患者最多见,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暴露处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经规范治疗,所有患者的犬小孢子菌均清除治愈。对家里的宠物也要同时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正>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波及世界的疾病。近几年据估计菌痢患者每年有数千万,且呈上升趋势。尽管人们已认识到了志贺氏菌在儿童中引起的临床症状是严重的,但其在儿童腹泻病因中的主要地位过去却被大大低估了。这一现象的解释有好几个方面,其中特别是这一疾病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5岁之间的儿童。而且与许多其它的肠道病原菌不一样,其主要并发症不是可用口服补液进行处理的脱水。估计每年因志贺氏菌腹泻而死亡的约60万人,大多数为5岁以下的儿童。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注意跟踪能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眼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眼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研究使用多物体跟踪实验范式,系统考察了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相对于弱视儿童以及正常对照儿童,注意的容量是否存在异常.实验结果发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和弱视儿童的注意跟踪能力都显著地差于正常对照儿童,而且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和弱视儿童的跟踪成绩基本没有差别,他们的注意跟踪功能的受损程度相近.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注意能力的行为异常,对进一步研究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理和早期临床诊断具有潜在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邱妮  韦林燕 《蛇志》2012,(4):414-416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的特点,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一般轻度患者临床多采取门诊输液治疗。在我国,每年的4~9月  相似文献   

19.
全世界近800种蝎子,其中对人构成危害的约50种。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5万起蝎蜇伤事故。在墨西哥,主要由centruroides 蝎子引起的蜇伤事故,每年达7万起,其中约有1200例死亡。在巴西,常见的蝎子蜇伤事故主要是由tityus 引起的,其死亡率在成年人为0.8~1.4%,8~16岁为3~5%,8岁以下儿童则高达15~20%。在北非,80%的蝎蜇伤病例和95%的死亡例被认为是由androctonus australis 蝎子造成的。Belozet(1964)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河北省卢龙县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轮状病毒是我国儿童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按照WHO轮状病毒监测方案,于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河北省卢龙县开展了医院和社区为基础<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监测。结果表明:卢龙县<5岁儿童腹泻的发病率为1 3次/人/年。4年中全县共有2350名<5岁急性腹泻患儿住院,占所有住院儿童的38%(2350/6213)。住院的腹泻患儿每年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夏季(6~8月),占全年腹泻住院病例的22%;另一个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占58%。住院的轮状病毒腹泻只有一个高峰,是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高峰期的轮状病毒腹泻住院患儿数占全年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住院数的86%。按全年统计,轮状病毒腹泻占住院腹泻患儿的46%,轮状病毒腹泻的住院率为11/1000儿童/年。在门诊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占28%,在社区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腹泻占10%。轮状病毒毒株的分布,G3型(45%)最常见,其次为G1型(35%)、G2型(8%)、G4型(3%)、G9型(0 6%),混合感染较少(1%)。还有8%的毒株未能分出型别。在轮状病毒腹泻患者中,9~11月龄的儿童检出率最高(53%),其次是12~17月龄(51%)、18~23月龄(36%)和6~8月龄(30%)。在4年研究期间共有5~10名1~59月龄儿童可能因为轮状病毒腹泻死亡,其中有1例确诊为P[8]G1型毒株感染。初步估计,该县1~59月龄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