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污染物是心肺系统疾病的重要风险因子,然而其对代谢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等)的影响尚不明确.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糖尿病患病人口基数大,对应疾病负担严重,因而研究大气污染物暴露对糖尿病发病及病理进程影响机制十分必要.现有的研究证据对回答心血管异常疾病患者对于大气污染物是否易感,以及大气污染物是否会通过特定生物机制通路而加剧血糖代谢异常病理进程等问题仍存在不足.本研究组基于已有研究结果以及以往研究局限性,建立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的前瞻性定组研究(SCOPE).本研究针对糖尿病前期及健康对照人群,通过1年间4次重复随访采样分析大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对环境暴露及健康终点进行综合评价,并比较两组人群对大气污染响应的效应差异.健康终点评价方面,通过生物标志物测量血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内皮功能损伤、系统性炎症等多种生物机制通路损伤.环境暴露方面,对颗粒物组分及粒径进行精细测量,同时加入个体水平暴露评价.本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索大气污染物对心血管代谢异常人群的健康效应,及其对应的机制通路.  相似文献   

2.
赵海莉  原悦  李晓芹  王玉霞 《生态学报》2022,42(11):4603-4616
大气污染极易诱发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运用Poisson回归的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GAM)和人群分层的分析方法,探究了2014—2018年兰州市西固区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健康效应。结果表明:(1)PM2.5、PM10、SO2、NO2、O38h和CO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存在滞后效应,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CO升高1 mg/m~3),在最佳滞后天数,疾病住院量分别增加1.06%、1.04%、1.10%、1.07%、0.97%和3.83%,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暴露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2)PM2.5、PM10、SO2和NO2对肺炎的影响最大,且对女性健康的危害稍高于男性,O38h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影响最大,且对男性患病的影响稍高于女性;(3)0—14岁儿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3.
赵肖  廖岩  李适宇 《生态学杂志》2009,28(8):1624-1629
针对太湖区域环境中DDTs和HCHs混合暴露的健康危害,基于对居民DDTs及HCHs不同途径暴露量的分析,通过建立DDTs及HCHs的PBPK模型,分析其在人体内的累积分布过程,并应用内效应综合危害指数评价其混合暴露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居民健康风险度分别为0.147~2.499(男性)和0.138~2.223(女性),超过可接受风险的概率分别为24.6%(男性)和16.5%(女性)。相较于传统的混合健康风险评价方法(HI法),基于PBPK模型的内效应综合危害指数法(HItissue-dose)更能反映混合健康风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2013~2017年黑龙江省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情况,为提高全省居民的防病治病意识及加强居民的健康生活理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13~2017年全省居民疾病发病死亡构成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全省居民死亡性别比例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死亡年龄比例70岁以上最高,死因前三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疾病中,以脑血管病、急性心梗、冠心病死亡率较高。结论:加强对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重点防治可能有助于减少本省疾病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50~70岁中老年人群ICVD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及对未来10年的ICVD患病风险进行评估,为深圳地区ICV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092名50~70岁中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体检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国人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 "模型,对研究对象ICVD10年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结果:在1092名研究对象中,高血压、超重(或)肥胖、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的暴露率分别为37.64%、51.19%、56.87%、29.58%、23.46%;男性的超重/肥胖、吸烟和糖尿病的暴露率高于女性,而女性高脂血症的暴露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VD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及极高危的检出率分别为65.02%、20.14%、10.26%、4.12%、0.46%;所有年龄组平均危险度水平均高于中国人群评估方法参考标准。结论:深圳地区50~70岁中老年人群ICVD发病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ICVD10年发病风险较大,应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及加强对ICVD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哈尔滨市风险矩阵分级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索食品污染的风险。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文献综述及专家判断法对某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位列化学污染物及微生物污染超标率首位的食品-项目组合,即动物肝脏-克伦特罗组合、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组合进行模型评估。结果:参照风险矩阵,动物肝脏-克伦特罗组合的健康风险分值为6,可以判断哈尔滨市人群由于食用动物肝脏而导致克伦特罗膳食暴露的健康风险等级为"中风险",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组合的健康风险分值为2,可以判断哈尔滨市人群每餐由于食用水产品而导致副溶血性弧菌膳食暴露的健康风险等级为"极低风险"。结论:哈尔滨市该年食品安全总体情况较好,风险等级较低,但部分监测项目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细颗粒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解放军305医院以及西三环的总参军训部北京第八干休所门诊部的临床病例急诊数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大气细颗粒污染物和气象条件数据资料,应用病例交叉设计研究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控制气温、相对湿度的影响后,单向回顾性1:1配对病例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滞后0天细颗粒物污染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诊影响的OR值最大,细颗粒物日平均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应的OR值分别为1.032、1.033、1.035。结论:该研究区域内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物浓度升高可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的急诊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贵阳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基于国控监测站点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样条函数插值法对贵阳市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污染物月变化呈现以下特征:O3呈单峰型,NO2呈波动上升变化,其余4种污染物月均质量浓度均呈U形的变化趋势;在季节变化方面,PM2.5、CO、NO2、SO2质量浓度均呈现冬季>春季...  相似文献   

9.
桶装纯净水中三种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2001~2004年对桶装纯净水的监测结果,将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应用于纯净水的卫生质量评价中,根据相应的数学模型分别计算了桶装纯净水中化学致癌物As和非致癌污染物Pb、Cu通过饮用途径对人体健康的年风险。桶装纯净水中的3种有害元素由饮水途径对人体所致的健康危害程度依次是As>Pb>Cu。其中As是主要的污染,占个人年风险的99.98%。而在非致癌污染物中,Pb又是主要污染,占非致癌污染物个人年风险的82.9%。  相似文献   

10.
【背景】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作为定量评估游泳人群暴露于病原微生物后健康风险的方法,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且缺乏所需的游泳人群暴露数据。【目的】收集游泳人群暴露数据,并在海水浴场中进行应用,评估粪大肠菌群作为风险评估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6个典型海水浴场的水质状况、粪大肠菌群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国内游泳人群的暴露数据,进而应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方法,得出各个海水浴场的胃肠道疾病患病风险。【结果】6个海水浴场中粪大肠菌群浓度均与水温、气温及总云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位于南方的海水浴场粪便污染情况较北方严重,粪大肠菌群浓度第95百分位数远高于国内“差”类水质标准的阈值。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单次沐浴事件吞下海水的体积分别为35.1 mL (95%置信区间为32.4-37.8,α=0.578,β=0.016),45.0 mL (95%置信区间为31.1-59.3,α=0.532,β=0.012),35.7 mL (95%置信区间为29.7-41.8,α=0.753,β=0.032)。6个海水浴场患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主要载体,为人群提供了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关注人群健康和绿地布局的城市绿地暴露研究已经成为城市生态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前沿热点。目前国内外城市绿地暴露与人群健康研究仍处在兴起的初步发展状态,缺乏有效和公认的研究范式。尝试通过暴露科学的视角,研究城市绿地暴露及其人群健康效应的研究的热点领域:(1)从城市人群的绿地暴露特征来看,绿地暴露研究与现有旨在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暴露风险的传统环境健康研究的视角有显著不同,其目标是充分理解人群的绿地暴露特征及其产生健康效应的机制,鼓励和提高人群与绿地的有效和有益接触,服务于城市绿地和健康社区营造的科学规划和决策。(2)从城市绿地暴露的量化表征来看,现有的多种绿地暴露评价指标包括绿地可得性、绿地可及性和绿地可视性等多是表征了绿地的供给状况,并非直接的绿地暴露过程描述,未来可以结合城市人群的绿地暴露时空动态模式,参照总暴露数学方程来综合量化不同途径、访问周期、暴露时长等因素。(3)从城市绿地暴露的人群健康效应机制来看,现有绿地暴露的健康效应机制研究获得的通用理论性成果还不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不同绿地健康效应研究采用的暴露特征指标不同,绿地暴露特征影响人群健康存在显著的尺度性,以及缺乏统一的绿地暴露健康效应调查方法。绿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尤其突出,但绿地的人群健康促进功能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鲜有应用,作为城市生态学与环境风险、公共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前沿领域,相关成果将为指导健康导向的可持续城市/社区规划与建设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范围雾霾期间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13年11—12月的中国118个重点城市667个环境监测站点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选取最优的空间插值方法获得全国大范围雾霾期间每5日的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图,并运用核密度和趋势面分析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物指数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较大,NO2、PM10、PM2.5、SO25日平均浓度均表现为东部西部以及北方南方的态势;PM10和PM2.5是造成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主要贡献者;各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分布聚集性明显;NO2浓度的热点集中在鲁中、冀南、珠三角等城市群,PM10浓度的热点集中在冀南、关中-天水、淮海等经济区,PM2.5浓度的热点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华南沿海等区域,SO2浓度的热点则集中在冀中和鲁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3.
姜瑢  李勖之  王美娥  陈卫平 《生态学报》2023,43(21):9061-9070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活动加剧,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人体健康,同时也严重威胁动植物及微生物的安全,生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是我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目前主要关注人体健康,对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缺乏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及基于生态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基准及标准。准确评价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实现生态风险评估及预警与管控的重要基础。针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问题,分别对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特征、评价方法、评价终点、暴露-效应关系构建、生态毒性效应外推,以及群落水平与复合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讨论,指出目前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主要是基于单物种的急性毒性测试,利用个体和亚个体水平的指示物作为评价终点,缺乏针对群落及生态系统高水平评价终点的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污染物尤其是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评价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1)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评价终点的筛选;2)土壤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及影响机制研究;3)土壤复合污染联合毒性效应定量评价及...  相似文献   

14.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周婷  蒙吉军 《生态学杂志》2009,28(4):762-767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异质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而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本文综述了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框架和步骤以及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等评价方法;归纳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PETAR方法以及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等;介绍了针对多样化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数据源类型的不同而进行的实践案例研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评价阈值确定、暴露和危害分析、定量表征、不确定性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定量化方法与技术以及风险效应表征等。  相似文献   

15.
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城市阴霾天气的频频出现,引起社会对其罪魁祸首——细颗粒物(即PM2.5)的广泛关注。PM2.5对健康的影响成为人们普遍担忧的问题。本文综述了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结果显示,短期暴露于较高浓度的PM2.5与哮喘急诊就诊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住院率、肺炎急诊住院率的上升及COPD日死亡风险的增加均有关;长期暴露于较高浓度的PM2.5与肺癌及肺炎死亡风险增加、肺腺癌和哮喘发病风险增加有关。上述研究结果大部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提示了我国有效控制PM2.5浓度及开展更多关于PM2.5流行病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前人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论缺乏统一性, 以及城市森林及其周边大气污染物协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研究以建立在北京市门头沟的3套固定空气质量监测站为依托, 以主要大气污染物SO2和氮氧化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典型居民区、林缘和林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月、季及特定天气下的变化规律, 拟揭示北京门头沟主城区及其城郊森林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秋季林内SO2浓度为夜间高于白天, 其余大部分为白天高于夜间; 林内氮氧化物的日变化特征为双峰型, 居民区为单峰型; 居民区、林缘空气中SO2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单峰型, 林内SO2日变化秋季为凹面型, 冬季无明显特征; 林内、林缘、居民区空气中SO2浓度均为冬季高于秋季, 林内、居民区空气中NO2为秋季高于冬季, NO、NOx冬季与秋季无显著差异; 居民区、林内SO2在2月份达到峰值, 林缘1月达到峰值, 林内氮氧化物10-11月份达到峰值, 居民区11-12月达到峰值; 居民区氮氧化物显著高于林内, SO2为林内、居民区显著高于林缘。在典型大气污染过程中, 秋季林内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波动幅度较居民区小且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 冬季林内空气中NO、NOx浓度波动幅度较居民区小且无明显滞后特征, 秋、冬季节林内空气中SO2浓度波动幅度较林缘、居民区大且无明显滞后特征; 不同观测点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正相关。城郊森林可以对其周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起到缓冲、抵抗和吸收作用, 但特定天气条件下, 森林中的大气污染物会向城市中扩散。  相似文献   

17.
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搬迁区土壤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美国能源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的暴露量化方法和美国环保局健康风险评估手册的风险表征方法,评估了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搬迁区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对户外劳作者的健康风险.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搬迁区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为290.9~8492.37μg·kg-1,搬迁区户外劳作者由于土壤中多环芳烃引起的非致癌危害指数范围为6.39×10-6 ~ 3.04×10-4,致癌风险范围为2.08×10-7 ~7.52×10-6,可判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小.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搬迁区致癌多环芳烃含量最高暴露点致癌风险值为7.52×10-6,未超过致癌风险水平上限(10-4),致癌风险尚在可接受范围内.多环芳烃中苯并(a)芘对综合致癌风险贡献最大,贡献率高达61.0%,应注意防范土壤中该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危害.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搬迁区户外劳作者受到的非致癌危害和致癌风险主要由经口摄入途径和皮肤接触途径贡献,两种途径对非致癌危害和致癌风险贡献率分别达到99%和100%,呼吸摄入引起的非致癌危害和致癌风险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高温热浪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51 -2009年(6—9月)气象资料、2005-2008年(6-9月)南京市逐日死亡人数、2005 -2007年(6-9月)中暑相关的逐时急诊人数,采用描述性研究、回归分析等流行病学统计方法,研究南京市高温热浪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是各种级别高温和热浪频发的城市,近60年来,南京市每年平均高温日数14.5 d,危害高温日数1.1d,高温热浪1.9次,强高温热浪0.8次;高温热浪过程造成的人群超额死亡率在20%以上,其中女性超额死亡率稍大于男性,对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的伤害较大,而且不存在滞后性;由于人体的适应性,发生在夏季早期的高温热浪比发生在季节中、末阶段的高温热浪危害大,但热浪持续的时间对超额死亡率的影响较小;另外,由于城市居民工作需要和出行时间的选择,导致夏季逐时高温对人体危害呈双峰型分布,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9:00-11:00和19:00-21:00;高温热浪对人体的危害与年龄约呈三次函数关系,对0~5岁的婴幼儿和60~80岁的高龄人群危害较大.这些结果可为人体健康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马晔  沈珍瑶 《生态学杂志》2006,25(8):983-988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预防优于治理,对外来植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可有效地防御和降低入侵风险。本文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理论,通过对外来植物入侵特性和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程序分为风险源分析、风险受体评价、暴露与危害评价、风险综合评价和风险管理对策5部分,初步建立了风险源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度量生态损失和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进而得出外来植物入侵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文晓  肖纯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40-1344, 1349
现如今PM2.5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它会导致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PM2.5是粒径小于2.5 μm的细颗粒物,可以携带多种有毒物质。PM2.5与其他颗粒物相比,体积较小,表面积较大,更容易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中呼吸系统首当其冲。许多流行病学证据表明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在体内和体外均证实了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损伤。而PM2.5对呼吸系统的毒性机制是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性损伤、细胞内钙稳态失衡、免疫细胞功能不全和功能障碍、致突变性、微生态学改变、气道上皮防御功能缺陷等。本文综述了PM2.5的定义、特征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