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心肌梗死患者都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出现了完全性或者不完全性的闭塞。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其心电图会发生一些变化,掌握这些变化的特征就能够更好地分析患者的病情,通过对心电图进行动态的观察,通过分析心电图的演变规律,能够总结出患有疾病的患者的心电图展示的特异性,因此,心电图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价值,能够更加及时的判断患者的病情,使患者接受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淑旻 《蛇志》2004,16(4):34-35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是临床上早期溶栓治疗的关键。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不呈现心肌梗死典型表现,常易被漏诊,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因此,当胸痛时V1—3导联ST段压低则可作为其早期的心电图特征。从1995~2003年,我院收治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14例,现对其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操作简便,存活率高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模型并监测右心室压及心电图,为研究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兔麻醉后,经右侧颈总静脉插管至右心室观察正常右心室压。然后经此导管注入4个直径2 mm、长5 mm的长柱状自体血栓栓子建立兔急性PE模型。10只PE兔监测右心室压及心电图至栓塞后80 min。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取肺脏固定做病理检查。结果右心室导管的插管成功率92.45%,平均右心室正常压力(32.69±8.32)mmHg。PE模型的栓塞率100%,存活率87.76%。模型建立后右心室压平均增高(6.75±6.82)mmHg,51.35%出现异常心电图波形。结论1.兔正常右心室压为(32.69±8.32)mmHg。2.自体血栓栓子经颈静脉入口右心室注入法建立兔急性PE模型存活率高,右心室压可作为判断急性PE模型成功建立的指标。3.仅部分PE出现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不能作为判断兔PE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梁慧芬 《蛇志》1999,11(4):83-84
对我院住院部在1993~1998年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特别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部分患者可并发心电图的改变。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60例,女20例。其中脑出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血栓30例,脑栓塞12例。患病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62岁,均在发病后2h至3天内入院,经CT检查确诊,24h内作心电图检查。  8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心电图检查,发病后急性期有改变的为55例,占69%,其中脑出血20例,占62%(20/32),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均有改变,脑血栓19例,占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特点,提高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79例,进行床旁心电图多次动态检测,观察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基本特点,分析心电图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意义。结果:在79例患者中,发生心电图改变者72例(91.14%),其中窦性心动过速者63例(79.74%),为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Ⅰ导联S波较深者51例(64.56%);Tv1-v3倒置者45例(56.96%);Tv1-v2倒置者31例(39.24%);右束支传导阻滞改变者27例(34.17%);Tv1-v4倒置者18例(22.78%)。典型的肺栓塞SⅠQⅢTⅢ心电图表现少见,仅14例(17.72%),而心电图表现为QⅢTⅢ者49例(62.02%)。结论: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改变具有非特异性和复杂多变性,临床医生应将心电图检查结果作为诊断依据之一,仍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再给予合理诊断及时治疗,以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利用心电图诊断右心室肥大的临床指标,探讨提高其临床诊断率的方法。方法:筛选出右室肥大患者心电图记录75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采集传统诊断方法和改进方法所需各项指标,并分别加以判断。结果:传统组合诊断指标的灵敏度为85.3%,特异度为93%;改进的组合诊断指标灵敏度为96%,特异度为100%。结论:由QRS波群面积、倒置T波面积、心电轴右偏度数组成的改进指标是心电图诊断右室肥大最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吴胜锋 《蛇志》2007,19(3):221-22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伴有粥样斑块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管腔急性闭塞和血流中断,使血栓血管供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须紧急救治。现将2001-2006年本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后送人心内科治疗的AMI43例,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中CREG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的表达情况,尝试为临床心肌缺血的极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血清标志分子。方法:在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入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及非AMI对照50例,于AMI组胸痛发作后的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CK、CK—MB、LDH和cTnT,同时应用Westem blot技术测定血清中CREG蛋白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发病72小时内的血清中CREG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胸痛开始2h内,AMI组血清中CREG的含量即明显增高,其在2h、4h及6h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胸痛已经发作2小时内,两组间血清cTnT、CK、CK-MB及LD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EG在AM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增高.其在血清中表达时间早于cTNT及CK-MB。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中CREG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的表达情况,尝试为临床心肌缺血的极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血清标志分子。方法:在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入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及非AMI对照50例,于AMI组胸痛发作后的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CK、CK-MB、LDH和cTnT,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血清中CREG蛋白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组发病72小时内的血清中CREG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胸痛开始2h内,AMI组血清中CREG的含量即明显增高,其在2h、4h及6h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胸痛已经发作2小时内,两组间血清cTnT、CK、CK-MB及LD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EG在AM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增高,其在血清中表达时间早于cTNT及CK-MB。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间期延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Q-Tc值延长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了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结果显示:心律失常组Q-Tc间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大面积梗死组的Q-Tc间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死组。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Q-Tc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酶学诊断急性心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祯  张帆 《蛇志》1995,7(3):30-30
酶学诊断急性心梗的意义总参第四门诊部李玉祯,张帆,张敏心肌梗塞急性期病势凶险。病死率高。其近期及远期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用于诊断AMI的手段近十年虽有不少进展,但主要仍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及酶三方面。通常以此三者具备作为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观察,把握其特征和临床表现,提供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依据。方法调查6年间我院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T波倒置(占60.00%),8例窦性心动过速(占26.67%),8例ST段下移或抬高(26.67%),8例Ⅲ导联Q波,I导联的S波加深(占26.67%),6例完全性右束阻滞(20.00%)2例心房震颤(占6.66%),3例顺时针向转位(10.00%),2例肺型P波(6.66%)。结论:对于急性肺栓塞,在心电图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一过性,应在传统心电图检查的同时,结合临床症状,来诊断急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45例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其余45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4 m L用于检验。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I(c Tn I)和肌红蛋白(MYO)含量。观察并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中CK、CK-MB、c TnⅠ及MYO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CK、CK-MB、c TnⅠ及MYO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中CK及MYO升高最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在发病3~6 h后快速升高,24 h达高峰;c TnⅠ前24 h与CK-MB同步,但维持时间较长;MYO在发病后1~2 h发生异常,12 h达峰值(P0.05)。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有助于疾病的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韦汐 《蛇志》2000,12(1):78-80
急性心肌梗死 ( AMI)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评估以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直观 ,但这项介入性诊断技术对患者来说有一定的危险性 ,且对大多数医院来说尚不能普及。故临床上常以胸痛迅速缓解 ,S- T段迅速回降 ,再灌注心律失常 ,血清肌酸激酶 ( CP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 CPK- MB)值高峰提前作为判断血管再通的间接标志。随着基础及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 ,近年发现一些血液及生化方面的测定 ,已逐步成为判断 AMI溶栓冠状动脉是否再通的快速、床边非介入性指标。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AMI患者由于冠脉闭塞 ,导…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可发生于各临床科室其临床经过常见并严重,ICU的重症患者AK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早期诊断对AKI的预后影响重大,能否找到临床实用的早期预测AKI的生物学标志物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研究的几种具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简便的Wagner心电图QRS评分结果与糖尿病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巴马小型猪1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6)和正常组(n=6)。一次性静脉注射STZ(150mg/kg)的方法建立小型猪糖尿病模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周、2周和3周,采集血液,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持续增高(FBG≥7.0retool/L)者认为建模成功;其次,定位结扎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小型猪冠脉左前降支第1和第2对角支之间部位,并在缺血10rain、30min、1h、48h后查心电图,行QRS心电图计分;然后利用心肌组织Evan’sblue和TTC染色计算梗死心肌体积;分析QRS心电图计分与心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动物急性心肌缺血病理变化明显,48h后都有病理性Q波形成,糖尿病组QR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6.9±2.4VS.4.1±1.8,P〈0.05);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其梗死面积明显比对照组大(29.2±5.1%vs.15.3±3.4%,P〈0.05),二者相关系数为0.92。结论糖尿病心肌急性缺血更容易导致心肌组织坏死,梗死面积明显比对照组大;心电图检测判断心梗面积与病理情况下心梗面积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葛良能  葛峰 《蛇志》1998,10(4):77-79
急性心肌梗死(以下简称AMI)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之一,也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由于防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病死率持续下降,比1968年降低27.4%。我国自70年代以后,AMI的患病数亦比以前明显降低。据北京地区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CA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心电图仪检测记录24h心电图信息,将动态心电图检测为心肌缺血的患者分为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B组(有症状心肌缺血),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心肌缺血发作阵次、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及心率失常发生率。结果:120例CAD患者中有95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其中A组66例(占69.47%),B组29例(占30.53%),差异显著(P0.05)。A组ST段阵次改变明显高于B组,A组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明显低于B组(P0.05)。A、B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表现出昼夜节律,在时间段6:00-12:00最高,在时间段0:00-6:00最低(P0.05)。A组患者平均心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药物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英  吕雪梅 《蛇志》2005,17(1):37-38
近年来,由于介入治疗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比率也逐年上升。但是,基层医院由于条件限制,非手术治疗仍然重要。为了了解AMI患者非介入治疗的情况,我们统计分析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106例AMI患者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期间,早期使用再灌注治疗和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BB)、  相似文献   

20.
赵俢芬  刘泳榆  罗小星 《蛇志》2014,(4):435-43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的排便护理,预防排便相关并发症。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心肌梗死早期的排便评估,健康教育以及心理、饮食、用药、排便及排便结束后的护理,并观察病情等。结果早期正确的排便护理,能有效预防排便相关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正确的排便护理可预防排便相关并发症,对防止病情恶化,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