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必须提高公众意识,支持社区、青年及妇女积极参与保护行动。所以,近年来,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以西双版纳的傣族为例,探讨了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持续利用的关系,包括佛主与植物、佛经的文字载体植物、佛寺的用材树种、赕佛活动的植物和佛寺庭园的植物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普遍重视、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发展、人类环境意识的逐渐觉醒以及传统大众旅游业的生态化,生态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应运而生。由于生态旅游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异质性,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为当地社区居民谋富,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3.
云南楚雄彝族植物崇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对云南楚雄彝族传统的植物崇拜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被崇拜植物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编目,着重植物崇拜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了楚雄彝族的植物文化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进一步探讨了在我国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自然保护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邵桦  杨京彪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21,29(8):1120-26543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佤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当地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研究佤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佤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方法调查了佤族利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结果表明: 佤族传统使用的野生植物十分丰富, 是当地佤族形成传统饮食、医药、服饰、建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基于自然崇拜形成的生态观、习惯法和节庆习俗可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应用于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 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生物资源减少、保护意识薄弱、外来文化侵蚀等是文化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地方社区将特色生物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能力不足, 制约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亟需健全保护传统知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和制度,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 加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区参与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前期试点中设置了16621个生态管理公益岗位, 当地牧民因此成为三江源保护的主要力量。本文通过对三江源地区已进行的生态管理公益岗位的调研发现, 由于传统文化和环保宣传的影响, 三江源当地藏族牧民具有较高的保护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行动的强烈愿望, 生态公益岗位是对这种愿望的良好回应。但在实践中, 因为需要兼顾提升生态保护成效、提升牧民收入、扶贫等多重目标, 生态管护员的选拔、管理、考核等并未按照最大化保护成效的方式进行。国家公园试点村中, 生态管护员全部由贫困户担任的方式, 实质上是将完成扶贫目标摆在了完成自然保护目标之前。这样的选择方式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内生态公益岗位的保护成效, 我们认为应当明确生态管理公益岗位的定位, 明确提升保护成效是第一位的任务; 应当改进现有体制, 使基层政府有更多资源和空间组织管护工作, 并增加社区的参与程度。在这一过程中, 有民间机构参与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有效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我们提出了面向管理的中国国家公园原真性与完整性概念, 国家公园原真性是指国家公园内生态系统及构成国家公园价值或与国家公园价值紧密联系的自然与文化要素保持在原生状态, 强调“不受损”; 国家公园完整性是指国家公园具有足够面积和充分的组成要素,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 维持自然区域的价值与特征, 强调“不缺失”。我们还提出了国家公园原真性和完整性评价框架, 从自然度、气候变化强度、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真实性、人类干扰程度、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原真性5个方面评价国家公园原真性; 从生态系统组成完整性、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景观组成要素完整性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5个层面评价国家公园完整性。此外, 我们还提出了国家公园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的建议, 包括重塑保护管理目标、更新保护管理理念与提升保护管理技术3个方面。国家公园原真性与完整性的讨论尚未成熟, 对评价指标设定、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保护管理技术等的研究均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7.
湿地,文化的符号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湿地公约组织在解释这一主题时说:"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的,那我们很难真正保护与管理好自然环境。因此,在生态系统管理中必须给文化相应的地位,将之视为一个生态文化综合体。只有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生态系统的可  相似文献   

8.
宗教文化对鼎湖山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平  温达志 《生物多样性》1999,7(3):250-254
根据现有的文献史料和保护区内历代留存的碑刻,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内鼎湖山宗教文化的兴衰,历代僧侣对鼎湖山森林实行禁伐保护的管理措施,以及对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从而提出,仅就文字记载来看,鼎湖山代表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受禁伐保护始于1633年,迄今已有366年的保护历史,其中庆云寺僧人实行禁伐保护的历史长达319年。宗教文化是鼎湖山森林群落及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毛舒欣  沈园  邓红兵 《生态学报》2017,37(24):8179-8186
生物文化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保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健康的基础。由于其内涵丰富、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在研究时把握研究对象及相应尺度尤为重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通过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紧密连接在一起,表现为空间上的重合、共同的进化过程以及受到共同的威胁。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共同保护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主要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传统生态知识、文化景观等三大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主要发展趋势。我国学者在生物文化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领域做出了富有特色和价值的工作,但在保持我国优势和特色领域发展的同时,还需紧跟国际热点和趋势,在机制与系统分析、生物文化多样性的环境影响、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转型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思源  王博杰  王国萍  魏钰 《生态学报》2021,41(23):9207-9215
良好的社区与自然保护地关系首先建立在社区生计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上。为促进社区认同、接受乃至参与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逐渐重视社区利益,推动其生计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社区居民从事产业活动、进行生产经营、参与产业分工,是维持和改善生计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方法,从不同研究视角、地理空间和政策背景的案例研究中提取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转型及其产业发展路径的内在逻辑,形成内容、激励机制、政策保障、结果、成败分析、发展对策六个核心范畴,以动因与形式、结果与原因来归纳总结前5个范畴的核心事实,根据发展对策提出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转型和产业发展原则,并结合国家公园特征和管理目标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在社区层面协同保护与发展本质上来说是降低农户面临的自然、政策和市场风险的过程,生计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双重目标可以通过产业生态化,产业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来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生计转型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多重效益,但其实现需要尊重本土文化,保障社区基本权利,多方参与协作,匹配和提升居民差异化能力。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社区生计发展特别需要依托本地资源,对标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生态化,拓展传统产业功能,从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中寻求生态和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11.
保护区分类和分级的动态管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场所。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得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就有必要的保障。保护教育和立法是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当前,在中国各种各样保护实体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及时地对它们进行类型和级别的划分,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发挥各仆管部门和有关组织的管理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动态管理,是保护区事业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从  相似文献   

12.
羊玲 《四川动物》2007,26(4):876-877
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和社区共管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工作职责,也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雪宝顶保护区周边社区主要的少数民族——藏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中,选择其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关系的狩猎、采集、放牧、采矿、转山(朝圣)、用火等活动,探讨了保护区周边藏族文化与自然保护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文化林是按照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来保护和管理的森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维持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了文化林周边村民对文化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知及保护意愿,结果表明:(1)村民认为文化林提供的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为固碳释养、水源涵养及美学价值,并与最满意的服务功能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最期望提高的服务功能是文化功能,例如:生态旅游,美学价值.(2)相对周边其他森林村民对文化林的资源利用较小,主要是非林木产品,平均26.3%的被访村民在文化林中获得过收入,40.6%的被访者获得山野菜、竹子、中药材、薪柴等.但90.1%被访者从其他森林中得到薪柴等林产品,开展旅游村落的村民获得林产品比例相对较小,但管护意愿相对较低.(3)村民对文化林的保护积极性较高,70.4%的被访者愿意花时间来管护森林,距文化林越近、家庭收入越高,管护意愿越高.38.9%的被访者愿意支付费用来维持服务功能不变化,距文化林越近,管护意愿越低的被访者,支付意愿越高.(4)通过了解村民对文化林的态度和认知,对我国农村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天然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大力宣传文化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文化功能,并寻找替代生计提高居民收入,雇佣当地男性村民看护森林,充分利用村民的传统知识加强共管力度,完善村规民约,在今后规划中尽量将村落沿着文化林布局,积极支持对文化林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民族植物学、社会学以及牛态学调查方法,对云南马关县卢差冲壮族社区(11个样地)的森林资源状况和不同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壮族"龙山"森林文化促进了当地社区森林和生态环境的维持和保护,具有重要的传统文化意义;"龙山"林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其他样地,其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和木材蓄积量等明显优于其他社区森林.喀斯特山地森林物种多样性较低,但该社区将其划为集体林、风景林和水土保持林进行严格保护,对维持社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农户在管理和利用自留山森林资源方而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常规管理、择伐与选择性管理、粗放式管理以及强度管理,其中择伐与选择性管理模式能获得较高的木材产量,有利于社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值得推广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景观中心度及其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连续性生态网络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管理、游憩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景观规划策略,其规划与管理已受到广泛关注.关键景观组分的识别是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鉴图论网络分析理论提出了景观中心度的概念及度量方法,并探讨了景观中心度在生态网络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内容和框架.景观中心度方法虽然可为景观规划与管理中关键景观要素的确定和连续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新途径,但仍需从指标的生态意义、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简单通用的分析软件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呈现出高度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被学术界誉为“活的人类学博物馆”。本文探讨云南生物多样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互动关系,在论述传统文化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和分析原住民对自然环境认知的基础上,以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圣境文化和西双版纳傣族的小乘佛教植物保护文化为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对自然保护的作用以及历史贡献,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协同进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飞飞  罗斌圣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383-1391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曹宁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2019,27(7):728-16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 结合目前开展的关于壮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与编目工作, 分别从酸食文化、织染文化、地名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壮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 并从自然崇拜、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传统生态观念以及传统医药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1)壮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传统文化, 而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又直接或间接地丰富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2)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促进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进一步保障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还对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受威胁因素进行了讨论, 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传承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传统知识的相关建议, 即应通过加强宣传和立法, 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 加强对传统知识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暗夜星空是自然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荒野价值的综合载体,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中国有大量研究聚焦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相关领域,但针对暗夜星空的研究尚少。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认为暗夜星空是“国家公园的一半”,并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其经验值得借鉴。通过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经验,包含暗夜星空的概念界定、保护价值、保护需求,分析国家公园体系单位的保护优势,从星空监测、规划设计、访客管理、活动组织、价值展示、法律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保护管理举措和保障措施。最后,分析中国开展暗夜星空保护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筑境之道”“营境之理”“成境之术”3方面对中国的暗夜星空保护和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是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作为中国第一个成功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案例,五台山的申报过程为中国的文化景观遗产申报与研究提供了很多线索,尤其在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及其保护管理方面,更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经过申报前后对遗产价值标准的对比研究及对保护管理的重新思考,认识到文化景观必须将自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和保护,尤其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机制,重视其中活态遗产的保护和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