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一种实验用蚯蚓的培养方法于实验前10~20天选择个体较大、去净泥土的蚯蚓若干条放入木桶或盆内,再将碎牛皮纸作饵料投入,润湿,置于光亮、通风处培养。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蚯蚓比用泥上培养的具有如下优点:体色纯净,内部器官清晰可见,极便于观察;由于蚯蚓...  相似文献   

2.
1.将培养皿洗干净,倒入一些清水(经过晾晒的自来水或采涡虫带回的河水),把涡虫放入培养皿中,向清水中投入少许薄荷脑(不能触动涡虫),经一小时左右,涡虫的咽便从口中伸出。可用放大镜观察。 2.在洗净的培养皿中,倒入一些清水,将涡虫放入,再把晒干的蝗虫撕成细块(也可将活蚯蚓剪成小块),投入培养皿的清水中,涡虫很快向食物爬去,并用身体腹面紧贴在食物上,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咽从口中伸出,将食物吸住。用第一种方法观察效果好。涡虫处于麻醉状态,咽伸出后不缩回,可用镊子翻动仔细观察。但经麻醉的涡虫,只有少数可以继续饲养,  相似文献   

3.
经过实验摸索和实践 ,我们发现一种利用微波处理在10min内可使聚丙烯酰胺凝胶染色及脱色完成的方法 .a 将电泳后的凝胶 (厚度 0 75mm)取出 ,置于培养皿中用蒸馏水冲去残留缓冲液 .b 加入染色液将凝胶完全浸泡其中 ,放入微波炉内高火档照射 2 0s,停留 1min ,再照射 10s.c 取出染色液 (回收还可再用 2次 ) ,用蒸馏水冲去凝胶上残留染色液 .d 加入脱色液 ,高火档照射 2 0s ,取出脱色液 ,然后加入新鲜脱色液再照射 2 0s,重复5~ 6次 ,直至背景清晰透明 .实践中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a 盛试剂的培养皿上面应盖一稍大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通常采用的材料是猪的小肠 ,把小肠洗净后切成段 ,放入盛水的培养皿里。但在实验时基本上很难看到清晰的小肠绒毛 ,实验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做了如下改进 :把小肠洗净、纵向剪开后 ,把这段小肠放在盛有 4 5℃~ 50℃的温水中浸泡 2~ 3min,取出后再放在盛有自来水 (水温 18℃左右 )的培养皿中 ,用肉眼和放大镜仔细观察 ,这时一条条突起的小肠绒毛随水摆动 ,清晰可见。观察小肠绒毛实验的方法改进@李秀娥$深圳市宝安西乡中学!广东深圳518102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改进的试验方法,检测一些挥发性物质杀菌作用或筛选挥发性杀菌物质,在实际操作中,显得更为方便,收到更好效果。将半副直径为6cm的培养皿放入直径为12cm的培养皿中,灭菌后使大小培养皿中心对齐,注意无菌操作。向大培养皿中倾入25ml冷却至50℃左右的培养基。待凝固后,小培养皿就固定于大培养皿中央,然后用记号笔在大培养皿的底部等分6~8个小区,标上待接菌名。在小培养皿内加入一定量挥发性杀菌物质,在大培养皿的各小区内,对号接上试验菌。盖上大培养皿盖。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定时检查各菌的生长情况。这方…  相似文献   

6.
实验步骤 1.将活涡虫移入到培养皿中,并加少量清洁的培养液。 2.用锋利的手术刀(也可用刮脸双面刀片代替)在解剖镜下(若无解剖镜也可用肉眼)对涡虫进行切割。将切下的残片移入到其他培养皿中(一个培养皿中只放一个残片)。 3.在培养皿中加入足量的培养液,加盖防止水分蒸发干。 4.将培养皿放于15℃左右的阴暗处保存,每隔2  相似文献   

7.
植物学(实验三) 材料用具:幼根上已长出根毛的幼苗、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镊子、根尖纵切切片及横切切片。材料准备:在实验前一周,用几个直径100mm的培养皿(数量根据实验班次的多少决定),内衬垫湿滤纸,分别放入50粒左右萝卜籽(农业生产资料处有售),用潮湿的双层纱布盖在种子上;适时加水,保持湿润。室温25℃左右,4—5天后即可用。  相似文献   

8.
洪正树 《生物学通报》2002,37(10):16-16
酵母菌属兼性厌氧真核微生物 ,在缺氧时进行酒精发酵 ,积累酒精和二氧化碳。那么 ,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 ,发酵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现介绍一种简易的实验方法 :1 酵母菌的培养繁殖 取一定量的发面 (约乒乓球大小的一团 )放入 2 0 0 m L的烧杯内 ,再倒入浓度为 5 %的葡萄糖溶液至烧杯的 1 0 0 m L的刻度处 ,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盖上培养皿盖后 ,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3~ 4 h,以增加菌体数量。2 发酵产物制备 取 1支较大的试管 (2 0 mm× 2 0 0mm) ,将上述烧杯内的培养液用玻璃棒搅拌后倒入试管中 ,倒至约距试管口…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和实验中,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就需要做些永久片。笔者几年来摸索出了一些简便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 利用古氏坩埚批量制作徒手永久切片取小培养皿多个,依次放入各浓度的脱水剂(酒精)、透明剂(二甲苯或正丁醇)、染液等。  相似文献   

10.
动物的习惯化学习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惯化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类型.在动物界普遍存在.主要介绍了习惯化的形成,动物在习惯化中使行为(反应)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习惯化在动物界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玉米种子胚的观察是“种子的结构”一节的一个难点 ,由于玉米种子胚小 ,加上子叶与胚芽和胚根的包卷式结构 ,学生观察时 ,找不到胚芽、胚根和胚轴 ,也弄不清哪个部位是子叶。笔者在该节的教学实践中 ,利用经过如下处理的材料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材料 :玉米种子 用具 :培养皿、双面刀片 药品 :碘液方法 :将浸泡后的玉米种子 (或新鲜种子 )用双面刀片纵向剖开 (与教材实验切法相同 )放入培养皿中 ,稍加水 (也可用吸水后的吸水纸铺垫在培养皿底 ,然后把种子放在潮湿的纸上 )盖上培养皿 ,放置一夜 ,第二天即可发现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胚…  相似文献   

12.
按初中《动物学》课本对蚯蚓实验要求是先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状况,后用浸制标本进行解剖。这样安排的缺点是:(1)需要活和死蚯蚓各一条;(2)浸制标本的甲醛气味,会使一些学生头昏;(3)解剖的是死材料。如果改用酒精麻醉则只需一条活蚯蚓,避免了强烈刺激性气味,还能观察蚯蚓在麻醉状况下的一些生命现象:如在剪开蚯蚓体壁,观察内部器官的构造时,  相似文献   

13.
巨噬细胞是机体保卫系统的细胞,当外界异物入侵以后它可向异物集中进行吞噬活动。在小鼠腹腔内塞入异物(圆形盖片)后可见巨噬细胞集中爬满盖片上,再注入墨汁。巨噬细胞即吞噬炭末微粒,其形态更为清晰可辨。本方法可作为教学示范或课外活动用以启发学生理解机体的保卫反应。其方法步骤如下: (1)将小白鼠放入瓶内用乙醚麻醉(勿麻醉致死)后取出小鼠使仰位,四肢用绳子固定于解剖板上。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杜拉属蚯蚓一新种(链胃目:链胃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大学生物系寇治通同志两次惠赠哀牢山采到的一种杜拉属(Drawida)蚯蚓标本,共18条。经鉴定属于一新种。报道于下: 深沟杜拉蚓,新种Drawida sulcata sp.nov.  相似文献   

15.
(续 2 0 0 0年第 3 5卷第 4期第 4 3页 ) 第 4实验室 :行为学试题 ( 5)~ ( 9)你现在可以开始实验了。实验应按以下要求来完成 :将雌鱼放入水槽 ,将一条小尾鳍雄鱼放入一侧的烧杯 ,将一条大尾鳍雄鱼放入另一侧的烧杯 ,中央的烧杯空着。  观察鱼的活动 ,在第 2、3、4和 5m in时记录雌鱼是在哪条雄鱼的区域中 ,还是在位于中间的空烧杯 (的区域 )。还要注意哪一条雄鱼的红色和橙色更深。  将在实验中已用过的鱼放入另外的容器中 ,然后用没有用过的鱼重复实验。当你重复实验时 ,将大尾鳍雄鱼放入右侧烧杯 ,再重复时将其放入左侧烧杯。因为…  相似文献   

16.
尖嘴鱼属(Gomphosus)是一群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珊瑚礁海域鱼类,共有2种,以往在中国海域记录有1种杂色尖嘴鱼(G.varius)。我们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采自中国南海大陆坡的鱼类标本时,发现了该属的另一种雀尖嘴鱼(Gomphosus caeruleus Lacepède,1801),为中国新纪录种。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体呈浅黄褐色(雌)或深黑色(雄);吻部特别延长呈管状;体长为体高的4.2倍,为头长的2.6倍;背鳍Ⅷ-13,臀鳍Ⅲ-11,胸鳍i(不分支)+14(分支);脊椎骨25;鳃盖条7;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完全,在背鳍条的后部下方急剧向下弯折,侧线有孔鳞片27;头部仅鳃盖上部有9枚呈三角状排列的小鳞;背鳍起点前方有鳞8行;背鳍第一至第三鳍棘间的鳍膜具1黑斑;尾鳍截形。  相似文献   

17.
用一只木箱(或花盆、缸等)盛入经过发酵腐熟的禽畜粪料(或原来蚯蚓养殖床上的饲料),然后选择个体红润、尾部较圆、活力强、健壮无病的北星二号成蚓100—200条投放箱内,保持湿度45%,温度20—25℃,pH值为7左右,上面加盖。经过三两天后,把箱移到弱光  相似文献   

18.
1 材料用具 长有根霉、青霉或黄曲霉的馒头、葡萄、玻璃培养皿、解剖针和吸管等。2 培养方法  1)洗净培养皿、解剖针和吸管。 2 )取 1块刚吃剩的馒头 ,掰成片状 (厚约培养皿高的 1/ 2 ,大小约为培养皿面积的 1/ 2 ) ,置于培养皿内 ,作为培养基。3)将几粒葡萄去皮和种子后 ,置于适量清水中揉碎成汁。 4 )用吸管吸取葡萄汁溶液 ,滴到培养皿中的馒头上 ,直到饱和为止。葡萄汁溶液能促进霉菌的生长。 5 )用解剖针从发霉的食品上挑取青霉的孢子 ,涂于培养皿的馒头表面。重复 4~ 5次后 ,盖上培养皿盖。 6 )重复5 ) ,接种根霉和黄曲霉 ,最后将…  相似文献   

19.
金龙鱼化石的鳞片和骨骼碎片在过去时有报道,但鉴定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在骨舌鱼科鱼类中这些鳞片和骨骼十分相似。首次记述了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标本产于湖南湘乡下湾铺组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确立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Scleropages sinensis sp.nov.。新种与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然而,新种在以下特征上不同于金龙鱼的现生种:鼻骨无纹饰,鼻骨上的感觉管显露于沟内,感觉管联合不经过顶骨,翼耳骨侧向加厚,眶前骨上的感觉孔大,眼眶后的眶下骨不完全覆盖前鳃盖骨上支,其宽高比例为0.75而非现生种的1–1.2,前鳃盖骨后下角变尖,鳃盖骨后下缘凹形、下端变尖,匙骨背突长大,脊椎46–48,椎体横突短小,胸鳍十分长大,上下两端的尾鳍条和内部鳍条等长。亚洲的现生种发现于各种河流和小溪中,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环境,一般游弋于表层水中,以鱼虾、昆虫等为食,新种中华金龙鱼也应该有相似的生长环境和食性。新种似具有性二形性,雄鱼体形略纤细,头部略大,口裂更深。中华金龙鱼化石的发现,说明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在早始新世以前就已经分化,这对解释骨舌鱼类的跨洋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世界蚯蚓有1800种(Edwards et Lofty,1977),其中环毛属Pheretima就有746种(亚种),为已知蚯蚓中的最大属。环毛属系Kinberg依据Ph.californica及Ph.montana这两个种于1867年建立起来的。从动物进化观点看,环毛属是新近起家的。密契尔逊(Michaelsen)认为该属源于菲律宾或加里曼丹,由此分散出去,东到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南只到澳洲北部海上,西到安达曼群岛。该属到了中国,发展很快,计有116种(亚种),把古老的属和种挤走了或消灭了。这个属的种数多,分布的地域广,土著种也较多。Beddard及Miehaelsen于1900年先后对本属作过订正,前者确认1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