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淡水龟科是龟鳖目中物种数目最多、形态变异最多样的一个类群。其早期的系统学研究主要依据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特征,近年来,随着分子数据的不断增多,结合形态学等方法,淡水龟科系统发生学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至今尚未有一致的结论。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淡水龟科起源的单系性问题;潮龟属、闭壳龟属和拟水龟属重划分问题;潮龟属、草龟属和小棱背龟属属间关系问题;齿缘龟属、果龟属和东方龟属属间关系问题;齿缘龟属和木纹龟属属内种间关系问题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为淡水龟科的系统发生关系和物种保护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乌头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地区,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乌头属植物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生物碱,其中二萜生物碱是历来的研究热点。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乌头属植物具有镇痛、抗炎、抗肿瘤及杀虫等作用。目前乌头属植物内生菌的研究也逐渐开展。本文对乌头属植物近年来报道的新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和利用植物内生菌产生活性成分等进行了综述,可为乌头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又名草菇属,是一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食用真菌,著名的栽培食用菌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即为该属成员。文中从小包脚菇属的分类历史、资源现状、分子系统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小包脚菇属分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形态学研究的分类特征相对较少,已有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涉及的类群和基因片段偏少,不能很好的反映种、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确切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是今后小包脚菇属分类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细蛾科头细蛾属昆虫与大戟科算盘子属、叶下珠属和黑面神属植物互利共生关系的发现为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目前,国内对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了解和研究都很少。本文介绍了头细蛾的分类、生物学和形态适应;大戟科相关5属植物(算盘子属、叶下珠属、黑面神属、白饭树属和守宫木属)的生物地理学,开花生物学,花的结构与传粉系统的关系;寄主植物与传粉者的对应关系;互利共生关系的维持机制等。研究表明中国有丰富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资源,开展其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有重要科学意义。很多新的、复杂的头细蛾与大戟科植物的生态关系和大量的头细蛾种类有待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孙稚颖  李法曾 《广西植物》2009,29(3):296-299
对十字花科葶苈族的辣根属、南芥族的豆瓣菜属及相关属种植物的叶绿体DNA的trnL内含子和trnL-F基因间隔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辣根属植物与南芥族的山芥属、蔊菜属、豆瓣菜属、碎米荠属在系统发育树中聚成一支,与葶苈族的模式属葶苈属植物相隔较远,结合形态特征,本研究认为辣根属应从葶苈族移出,其系统位置应靠近山芥属、蔊菜属、豆瓣菜属、碎米荠属植物;此外,系统发育树中,豆瓣菜属植物并入碎米荠属中,表明二者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结果不支持《中国植物志》第33卷对辣根属和豆瓣菜属的系统位置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柽柳科系统学研究中一些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多方面研究结果,对柽柳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科的系统位置、属的划分及分化进行了探讨,认为:柽柳科和瓣鳞花科(Frankenaceae)构成姊妹类群,同属于石竹目或石竹亚纲;基于形态和分子证据,认为红砂属归入琵琶柴属、山柽柳属独立成属更为合理,但山柽柳属是否为杂交属尚需进一步研究。柽柳科包括红砂族(仅包括琵琶柴属)和柽柳族(包括柽柳属、山柽柳属、水柏枝属),柽柳属联结红砂族和柽柳族。  相似文献   

7.
卷柏属植物含有黄酮类、炔酚类、苯丙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证明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今后对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森  刘迺发 《生态学报》2013,33(14):4215-4225
石鸡属(Alectoris,Kaup 1829)鸟类隶属鸟纲,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全世界共有7种石鸡属鸟类。综合分类、生理生化、生态学、系统地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内容对石鸡属鸟类的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侧重介绍了我国学者在石鸡属鸟类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石鸡属鸟类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王玉  温福岳  陈利君  陈庭 《广西植物》2018,38(7):960-968
该文综述了指甲兰属种质资源的历史、地理分布概况和保护现状,以及该属植物在组织培养、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分析、香味成分研究与种系发生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该属植物在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指甲兰属植物是热带地区重要的花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通过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该属资源,并在多个学术领域内开展该属植物研究,不仅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持,而且能够充分挖掘其应用价值。然而,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各项研究进展还不够深入,未来指甲兰属植物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开展资源引种与回归保育等方面的实践工作及研究;(2)利用稀缺资源和母本优势,开展组织培养与属间品种培育方面的研究;(3)充分发掘其药用价值,积极开展植物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4)开展指甲兰属香味成分分析与应用研究,进而开展该属传粉生物学的研究;(5)利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揭示出该属在相关类群中的地位和其界定范围。  相似文献   

10.
稻属多倍体的研究历史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属Oryza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稻亚科Oryzoideae稻族Oryzeae, 包括20多个种, 其中近1/2的种类为异源多倍体植物。这些多倍体不但数量多而且涉及BC、CD、HJ和HK等多种染色体组构成, 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由于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理论研究价值, 稻属植物一直在植物学研究中备受瞩目。相应地, 稻属多倍体植物的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对稻属植物的研究历史, 特别关注有关多倍体的研究, 结合我们最近的研究总结了稻属多倍体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 同时对稻属多倍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郭玉红 《动物学杂志》2023,58(2):307-317
钝头蛇属(Pareas)蛇类形态高度保守,种间形态差异微弱。以分子系统学方法为中心的整合分类方法的应用,为本类群分类难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近8年有9个新种得以描述,其中,仅在近3年就增加了7个新种,并有6个同物异名被恢复。本文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对近期钝头蛇属蛇类系统分类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斟酌中文种名,整理了物种名录,并编制了分类检索表。截止目前,钝头蛇属共有26种,其中在我国有分布的18种,中国特有种9种。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本属物种多样性估计过低、标本采集覆盖范围不足、证据使用不甚全面,大范围密集采样以及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本类群系统关系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2.
Species of the genus Vibrissaphora are unique among all anurans in that males exhibit external cornified spines in the maxillary region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They were separated from species of the genus Leptobrachium based on this unique character. We construct a phylogeny using the 16S, ND4, and cytochrome b mitochondrial genes of 42 individuals from eight species of Vibrissaphora and five species of Leptobrachium from mainland China, Southeast Asia, and Hainan Island. Species of both Oreolalax and Scutiger were used as outgroup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 huashen and L. chapaense form a clade that is nested within Vibrissaphora, and L. hainanense is the sister taxon to the clade comprising all Vibrissaphora plus L. chapaense and L. huashen; V. boringiae is grouped with a clade consisting of V. leishanensis, V. liui, and V. yaoshanensis; and V. yaoshanensis is a species separate from V. liui. We propose taxonomic changes that reflect these findings. Also based on the resulting phylogenetic trees, we propose that the mustache toads originated in the trans-Himalayan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and that the evolution of maxillary spines, large body size, and reverse sexual size dimorphism in these frogs was influenced by intrasexual selection due to adopting a resource-defense polygyny mat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3.
The genus Leontopodium comprises 30–41 species. The centre of diversity is the Sino‐Himalayan reg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where about 15 species occur. The two species native to Europe, L. alpinum (known as the common ‘Edelweiss’) and L. nivale, are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eople living there. Despite its importance,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ystematics of the genus. Because recent molecular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pecies within this genus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with rDNA and cpDNA data, we used AFLPs to obtain a more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logeny of the genus. Our main aims were as follows: (1) to clarify species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genus; and (2) to reve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biogeography of the genus. We used AFLPs with six primer combinations to investigate 216 individuals in 38 populations of 16 different species. With AFLPs, we were able to recognize 10 different groups, all of which had strong bootstrap support. These results were also congruent with the morphology‐based taxonomy of the genus. Most private and rare fragments were found in the Yunnan region (south‐western China) relative to Europe and Mongolia/central China, suggesting a long‐lasting in situ history of populations in the centre of diversity of the genus. Our results illustrate the utility of AFLPs to resolv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 2011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1, 165 , 364–377.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以及荒漠地区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的深入,新的隐存种不断被发现,一些类群的分类地位也发生了变动。中国是世界上跳鼠总科(Dipodoidea)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通过对中国跳鼠总科物种的分类系统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确认跳鼠总科在中国有3科6亚科12属22种。证实中国分布有第五种蹶鼠——灰蹶鼠(Sicista pseudonapaea)。五趾跳鼠亚科原属Allactaga是一个并系群,应拆分为Allactaga、Orientallactaga、Scarturus三个属;原五趾跳鼠、巨泡五趾跳鼠、巴里坤跳鼠归于Orientallactaga属,小五趾跳鼠移入Scarturus属,且是一个包含隐存种的种团。大五趾跳鼠在我国仅有文献记载,其分布存疑。跳鼠亚科原三趾跳鼠努日亚种提升为种——塔里木跳鼠(Dipus deasyi);而准噶尔羽尾跳鼠(Stylodipus sungorus)在我国有分布。奇美跳鼠(Chimaerodipus auritus)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并命名的新属新种。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鳞毛蕨后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行了研究。鳞毛蕨后植物广布于世界各地,该后的分布和多样性中心位于中国西南部和东喜马拉雅山区;另一中心则位于日本,中国东南部和南部。鳞毛蕨后是一个自然的北温带分布属。中国有鳞毛蕨后植物134种(包括7变种),西南地区(云南、四川、贵州等)是国产鳞毛蕨属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区系分析表明:湖北鳞毛蕨后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有36种,主要分布于鄂西北和鄂西南山区,是构成湖北森林植物区系林下草本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地理成分比较复杂,种的分析显示出以中国一日本分布和中国持有分布为主的特点;与相邻省鳞毛蕨属植物区系的关系比较密切;区系过渡性明显。  相似文献   

16.
小刺甲属系统学研究(鞘翅目,拟步甲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及其毗邻地区的小刺甲属Myatis Bates,1879进行了系统学研究,共记录7种,绘制了新种和已知种的特征图和的成虫照片,编制了世界小刺甲属已知种检索表,并对该属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双林  许芳  闫淑珍  李玉 《菌物学报》2012,31(6):845-856
绒泡菌属是黏菌纲最大的一个属,通过标本的鉴定和复核以及文献考证等分类学研究,重新整理和报道了中国绒泡菌属黏菌的物种资料,计有93种,探讨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和地理成分,一些种在中国的分布省区被增补。  相似文献   

18.
金叶子属分类、分布与演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廷志   《广西植物》1993,13(4):297-305
<正> 金叶子属(Craibiodendron W.W.Shmith)是杜鹃花科中的一个小属,含6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其现代分布中心在我国的云南南部。在杜鹃花科中,金叶子属与米饭花属(Lyonia Nutt.)、马醉木属(Pieris D.Don)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在完成(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该属工作过程中,查阅了近500号本属植物标本,并对分布于云南境内的本属植物进行了野外考察,认为有必要对本属的分类、分布及演化趋势进行讨论。现将研究心得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柱芥属(Microstigma Trautv.)为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一寡种属,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存在属内物种划分不明确,地理分布不确定等问题.该文通过在甘肃、内蒙古的标本采集,以及GBIF的标本记载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对小柱芥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确定了小柱芥属内的物种数目并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研究了高海拔锄足蟾类29种成体和蝌蚪的外形,25种的骨骼,8种的核型和带型,9种的眼晶体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图谱等性状,并结合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习性等因素综合而较全面地对中国锄足蟾科Pelobatidae的齿突蟾属Scutiger,猫眼蟾属Aelurophryne和齿蟾属Oreo-lalax三个类群的属间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齿蟾属Oreolalax应为有效属,不宜作为齿突蟾属Scutiger的亚属;猫眼蟾属Aelurophryne与齿突蟾属Scutiger应同归一属,前者应为后者之亚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