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等手段,从海洋生物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 Bell.)中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利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为2-(2′R-羟基-十五碳酰胺)-3-羟基-(2S,3R)-二十二烷1-O-β-D-葡萄吡喃糖苷(1)和2-{2′-羟基-(2′R,14′Z)-二十三碳烯酰胺}-3-羟基-(2S,3R,6E)-十五碳烯1-O-β-D-葡萄吡喃糖苷(2),它们都是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罗氏脑苷B和罗氏脑苷C。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葛根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心血管药物,主要从葛根中提取,本文从土壤中分离转化葛根素的菌株,并对转化产物进行了鉴定。【方法】用马铃薯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真菌,采用静息细胞转化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转化效果,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转化产物,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转化产物。【结果】从土壤中分离到186株真菌,其中1株具有较高的转化活性,命名为NT-01,经形态学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粘帚霉菌(Gliocladium sp.)。质谱分析转化产物分子离子峰为433,而底物分子  相似文献   

3.
建立丹葛酚酮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其中9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采用Eclipse XD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05%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建立了丹葛酚酮胶囊的HPLC指纹图谱。10批丹葛酚酮胶囊指纹图谱中有2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经与对照品比对确认了16个成分,对葛根素、3′-羟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 9种主要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线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均符合定量要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稳定、可靠,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的含量可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操纵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生物合成B环-3′,4′-二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二氢槲皮素和槲皮素。【方法】构建了4个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CsF3′H)和拟南芥的P450还原酶基因(ATR)融合表达质粒:SUMO-CsF3'H[7-517]::ATR1[49-688]3 AA、SUMO-CsF3'H[28-517]::ATR1[49-688]3 AA、SUMO-CsF3'H[7-517]::ATR2[75-711]3 AA和SUMO-CsF3'H[28-517]::ATR2[75-711]3 AA,分别转化大肠杆菌菌株TOP10、DH5α和BL21,获得12个转化菌株S1–S12;构建了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CsF3′H表达质粒p YES-Dest52-CsF3′H,转化酵母菌株WAT11,得到转化菌株S13;构建了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CsF3′H表达质粒pES-URA-CsF3′H,及茶树黄烷酮3-羟基化酶基因CsF3H与拟南芥黄酮醇合成酶基因At FLS的融合表达质粒pES-HIS-CsF3H::At FLS 9AA,二者共转化酵母菌株WAT11,获得转化菌株S14。【结果】转化SUMO-CsF3'H[28-517]::ATR1[49-688]3 AA质粒的TOP10菌株S6在25°C条件下发酵,转化效率最高,能将1000μmol/L柚皮素、二氢山奈酚和山奈酚,分别转化生成287.93μmol/L圣草酚、131.76μmol/L二氢槲皮素和188.62μmol/L槲皮素。发酵菌株S13能分别将1000μmol/L柚皮素、二氢山奈酚和山奈酚,最多能转化生成734.32μmol/L圣草酚、446.07μmol/L二氢槲皮素和594.64μmol/L槲皮素。喂食S14发酵菌株5 mmol/L的底物柚皮素,在发酵36–48 h中,最多能生成1412.16μmol/L圣草酚、490.25μmol/L山奈酚、445.75μmol/L槲皮素、66.75μmol/L二氢槲皮素和73.50μmol/L二氢山奈酚。【结论】本研究首次将茶树类黄酮3′-羟基化酶基因应用于B环-3′,4′-二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二氢槲皮素和槲皮素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利用波谱分析方法,分别对放线菌肉色链孢囊菌(Streptospor-angium carneum)与桔橙指孢囊菌(Dactylosporangium aurantiacum)发酵液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从肉色链孢囊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嘌呤核苷(1),2′-脱氧腺苷(2),5,7,4′-三羟基异黄酮(3)。从桔橙指孢囊菌发酵液中也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嘌呤核苷(1),5,7,4′-三羟基异黄酮(3),2′-脱氧尿嘧啶核苷(4)。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柯拉斯那(Aquilaria crassna Pierre ex Lecomte)沉香的化学成分。实验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从该沉香中分离得到9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1)、5-羟基-6-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2)、tetrahydrochromone F(3)、6-甲氧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4)、6-甲氧基-7-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5)、6,7-二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6)、6,7-二甲氧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7)、6-羟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8)、5-羟基-2-[2-(2′-羟基苯基)乙基]色酮(9)。化合物2、3和5~9均为首次从柯拉斯那所得沉香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和4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对虫草素的生物转化。采用L.casei与虫草素共培养的方法,以虫草素水溶液为底物,接入L.casei活菌体进行厌氧培养,培养液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质联谱(LC/MS)检测后有新产物生成,标记为CA。产物CA由制备液相分离、纯化后经核磁共振波谱(NMR)检测,被确定为3′-脱氧肌苷(3′-Deoxyinosine)。结果表明,L.casei能够对虫草素进行生物转化,可将虫草素C-6位的氨基水解为羟基,生成3′-脱氧肌苷,并在培养72 h时使虫草素转化率达91.2%。  相似文献   

8.
研究千里香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千里香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千里香脂素(1)、8-去甲基川陈皮素(2)、ficusal(3)、lariciresinol-4′-monomethy ether(4)、(±)-5′-methoxy-4′-O-methyllariciresinol(5)、diospyrosin(6)、(-)-9′-O-E-feruloyl-lyoniresinol(7)、7-O-methylphellodenol-B(8)、欧芹烯酮酚甲醚(9)、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酮(10)、4′-羟基-5,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1)、5-羟基-6,7,3′,4′-四甲氧基二氢黄酮(12)、4′-羟基-5,7,3′-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3)、5,7,3′,4′,5′-五甲氧基二氢黄酮(14)、2′,4-二羟基-3′,4′,6′-三甲氧基查尔酮(15)、2′,3-二羟基-4,4′,6′-三甲氧基查尔酮(16)、楝叶吴萸素B(17)、2′-羟基-3,4,5,4′,6′-五甲氧基查尔酮(18)、2′-羟基-3,4,4′,6′-四甲氧基查尔酮(19)、5,8-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20)、3′-羟基-5,6,7,8,4′,5′-六甲氧基黄酮(21)、5,3′,5′-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2)、5,7,3′-三羟基-8,4′-二甲氧基黄酮(23)、3′-羟基-5,6,7,4′-四甲氧基黄酮(24)、5,7,3′,4′,5′-五甲氧基黄酮(25)、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26),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8、10~13、15、16、20~24为首次从九里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千里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和线粒体钙激活钾通道在葛根素预处理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解分离大鼠心肌细胞复制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台盼蓝拒染法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MRE)孵育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值;分离线粒体测定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程度。结果:与缺氧/复氧组相比,葛根素(0.24mmol/L)预处理5min可明显增加心肌细胞的存活率,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抑制剂5-羟基癸酸(100μmol/L,预处理20min)或线粒体钙激活钾通道阻断剂paxilline(1μmol/L,预处理5min)均可拮抗葛根素的作用。葛根素预处理可明显减弱缺氧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的耗损,5-羟基癸酸和paxilline都能明显拮抗其作用。在分离心肌线粒体模型上,葛根素显著减弱CaCl2诱导的线粒体在A520处吸光度降低,其作用与单独应用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抑制剂环孢菌素A相似;5-羟基癸酸和paxilline可拮抗葛根素的保护作用。结论:在大鼠分离心肌细胞模型或分离线粒体模型上,葛根素预处理具有抗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和线粒体钙激活钾通道的开放,进而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茺蔚子(Leonuri Fructus)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肝细胞保护活性研究。综合运用D-101型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反相C_(18)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有机波谱学方法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从茺蔚子中分离得到3个8-O-4′新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S,8S,7′E-4,9,9′-三羟基-3,3′,7-三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苏式-甲基4-[2-羟基-2-(4-羟基-3-甲氧苯基-)1-(羟甲基)烷]阿魏酸(2)、赤式-甲基4-[2-羟基-2-(4-羟基-3-甲氧苯基-)1-(羟甲基)烷]阿魏酸(3)。首次确定了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化合物3是一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1、2和3均为首次从茺蔚子中分离得到。进一步运用噻唑蓝(MTT)法测试各化合物的活性。3个化合物在给药浓度为50μmol/L时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对乙酰氨基酚损伤的两株人肝正常细胞Chang、HL-7702也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艾纳香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色谱技术对艾纳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艾纳香的乙酸乙酯萃取液中分离得到7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木犀草素-7-甲醚(2);鼠李素(3);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4);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5);北美圣草素(6);二氢斛皮素-4′-甲醚(7)。其中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HPLC法测定刺囊毛霉微生物转化甘草次酸的主产物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刺囊毛霉AS3.3450对甘草次酸进行微生物转化,生成的主产物经分析鉴定是7β-羟基甘草次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以C18-ODS为色谱柱,甲醇-0.03%三氟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测得在160 r/min、27℃的转化条件下,底物加量为130 mg/L,转化时间为9 d时,主产物得率最高为712 mg/g甘草次酸,且在选定色谱条件下7β-羟基甘草次酸的线性范围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平均标准偏差(RSD)为2.37%.  相似文献   

13.
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考察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及葛根素含量随季节的变化。采集一年12个月份的野葛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异黄酮含量;以7高效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野葛根中游离葛根素及总葛根素含量。结果表明:三月份异黄酮含量最高,为18.53%;四月份游离葛根素及总葛根素含量最高,分别为7.45%和8.93%。对不同季节太白山野葛根中异黄酮、游离葛根素及总葛根素进行定量分析,为这一野生资源的合理采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降香(Dalbergiae Odoriferae Lignum)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降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运用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isopterocarpolone(1)、紫檀醇(2)、4,7-二甲氧基-2′-羟基异黄酮(3)、7,4′-二甲氧基异黄酮(4)、3-(4-羟基-2-甲氧基苯基)-7-甲氧基-4 H-色烯-4-酮(5)、(3 R)-驴食草酚(6)、(3 R)-3,2′-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异黄酮(7)、美迪紫檀素(8)、(6a S,11a S)-高紫檀素(9)、3,9-二甲基-6 H-苯并呋喃[3,2-c]色烯-6-酮(10)。化合物1、2、4、5、7为首次从降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和9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366.77±1.46、113.11±0.87、56.21±1.01、92.63±0.91μmol/L,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528.00±2.60μmol/L)。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葛根素对腹膜透析液干预下的体外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腹膜间皮细胞,分对照组、PDS组、A组(葛根素终浓度为50μg/mL)、B组(葛根素终浓度为100μg/mL)、C组(葛根素终浓度为200μg/mL)五组观察.检测各组上清液中TGF-β1的含量并比较.结果:腹膜间皮细胞在PDS干预下,TGF-β1分泌显著增加,添加葛根素再干预的A、B、C组TGF-β1分泌与PDS组比较有显著下降.结论:葛根素对腹膜透析液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分泌致纤维化因子TGF-β1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飞机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抑菌作用。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从飞机草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得到10个化合物,根据1H NMR、13 C NMR、MS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5,6,7,4′-四甲氧基黄烷酮(1)、圣草素-7,4′-二甲醚(2)、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3)、二氢山柰素(4)、异野樱素(5)、4′-羟基-5,6,7-三甲氧基黄烷酮(6)、5,6,7,3′,4′-五甲氧基黄烷酮(7)、3′-羟基-5,7,8,4′-四甲氧基黄烷酮(8)、香叶木素(9)、山柰酚(10),其中,化合物2和8均首次从飞机草中分离得到。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飞机草乙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柱层析不同馏分对4种核桃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确定其活性成分集中于馏分2(石油醚∶丙酮=5∶1),选择该部分所得化合物4、5、7对4种病原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5对拟茎点霉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EC 50为0.1062 mg/mL。研究结果为利用飞机草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叶黄杨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叶黄杨氯仿组分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豆甾醇(Stigmasterol,Ⅱ)、胡萝卜甙(daucosterol,Ⅲ)、水杨酸(salicylis acid,Ⅳ)、香草酸(vanillicacid,Ⅴ)、5,4′-二羟基-3,3′,7-三甲氧基-黄酮(5,4′-dihydroxy-3,3′,7-trimethoxy-flavone,Ⅵ)、5,4′-二羟基-3,3′,6,7-四甲氧基-黄酮(5,4′-dihydroxy-3,3′,6,7-tetramethoxy-flavone,Ⅶ)、Cleomiscosin A(Ⅷ)、3,5-二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3′-O-β-D-葡萄糖甙(3,5-dihydroxl-4′,6,7-trimethoxyl-flavone-3′-O-β-D-glucopyranoside,Ⅸ),其中化合物Ⅳ、Ⅴ、Ⅵ、Ⅶ均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葛根素注射液中葛根素含量的HPLC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种简便、准确、可靠的葛根素测定方法。采用SymmetryC18(3.9mm×150mm,5μm)柱,流动相采用甲醇-水(体积比为3525),流速为1.00ml·min-1,检测波长为250nm。进样量在0.0368μg~0.589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葛根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同时,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产品在含量上有差别,因此,保证和进一步提高葛根素注射液质量,并且规范质量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干燥草质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哮喘活性。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Toyopreal HW-40C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对中麻黄草质茎的50%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甲氧基肉桂酸(1)、肉桂酸(2)、ω-hydroxypropioguaiacone(3)、threo-8S-7-methoxysyringylglycerol(4)、3-(2,4′-di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oic acid(5)、8-hydroxy-9-methyl-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propanone(6)、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7)、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8)、异咖啡酸甲酯(9)、trans-syringin(10)、cis-syringi...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酸豆外果皮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酸豆(Tamarindus indica Linn.)外果皮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和纯化得到18个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它们进行鉴定,分别为木犀草素(1)、7,3′,4′-三羟基黄酮(2)、芹菜素(3)、7,4′-二羟基黄酮(4)、7,4′-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5)、紫云英苷(6)、槲皮素(7)、山柰酚(8)、金合欢素(9)、圣草酚(10)、柚皮素(11)、紫铆素(12)、二氢山柰酚(13)、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14)、5,6,7,4′-四羟基二氢黄酮(15)、3,5,7,3′,5′-五羟基二氢黄酮醇(16)、儿茶素(17)、表儿茶素(18)。10个化合物(2、4~6、9、11、13~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ORAC法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发现酸豆外果皮的4份萃取物及9个化合物(1、2、7~10、12、13、17)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