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叶蝉为湖南省五大稻虫之一,为害双季稻仅次于三化螟。某些年份局部地区稻叶蝉(公黑尾叶蝉及白翅叶蝉为主)为害晚稻的损失,超过螟虫。 关于水稻黑尾叶蝉(Nephotcttix bipunctatus cincti-ceps Uhler)及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 Melichar)的为害状,过去国内不少书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均把水稻叶片上的白色斑点或白色波浪条斑看作是黑尾叶蝉  相似文献   

2.
传播水稻病毒病的介体黑尾叶蝉发生动态及化学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是我国长江流域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作为病毒及类菌原体病原的介体,传播水稻矮缩病、黄矮病和黄萎病所造成的损失,远比吸汁为害严重。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其为害,我们先后在浙江省4个县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研究基点,进行黑尾叶蝉传染水稻病毒病的研究。本文着重讨论黑尾叶蝉作为传病介体,在稻田的种群动态与病毒病的关系,及其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3.
冯银喜 《昆虫学报》1981,(4):471-474
目前,主要产稻国都在研究利用水稻抗性来防治黑尾叶蝉。因为它既能防治黑尾叶蝉对水稻的直接为害,又能防治由它传毒引起的病毒病——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簇矮病和通格鲁病等。 农作物品种的抗虫性通常分不嗜性、耐害性和抗生作用三大类。利用抗生作用能最有效地压低虫口密度,减少传毒媒介。 具有抗生作用的水稻品种能使饲放的黑尾叶蝉成虫和各龄若虫迅速死亡(见表1、2)。使雌成虫产卵量明显降低(见表3)。  相似文献   

4.
<正> 国内发生的水稻黑尾叶蝉主要是普通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escens(Distant)二种,过去习惯于把二者当作同一黑尾叶蝉的不同生态型,认为它们之间形态及色泽的不同是由于生态环境不同而引起的。 Nasu,S.认为他们发现的三个独立种N.impicti-ceps,N.apicalis和N.cincticeps是不可能杂交的,但这不能否认在广大东洋区里有杂交的可能。井上齐得出: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70对有24%雌产生杂种,相反的组合的所有个体都不亲和产无精卵。所有的F_1雌虫和黑尾或二点雄虫回交虽产受精卵,但F_1雄虫为不妊。F_1雄成虫的主要形态的形态特征多为两亲的中间个体。 黑尾叶蝉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们又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国内对上述二种黑尾叶蝉的形态和生态作了鉴定和研究,并注意到两者传播水稻病毒病上的差异。但是以上二种黑尾叶蝉是属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还是为不同的独立种,有不同的看法。澄清这一问题,无论在对黑尾叶蝉的测报、防治以及研究水稻病毒病的种类、株系、分布及流行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和稻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 cincticeps Uhler.)是我省水稻上的两种主要害虫。前者主要为害晚稻,如防治不善,会严重威胁水稻的  相似文献   

6.
荧光物示踪检测主要稻虫对水稻危害程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荧光物质示踪技术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褐飞虱等主要稻虫在水稻的秧茵、分蘖、壮苞3个不同生育期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施荧光示踪物质6种质量浓度15,10,5,1,0.5,0.1mg/L中,所测稻虫荧光物含量(μg)/鲜质量(g)在15,0.5,0.1mg/L下有显著较高的数值,与水稻荧光和吸收曲线相符,4种稻虫在水稻3个生育期的荧光示踪摄食量比较发现,稻给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荧光示踪摄食量分蘖期显著高于秧苗期;壮苞期的褐飞虱显著高于分蘖期的白背飞虱。在水稻秧苗期,稻纵卷叶螟幼虫蒌光示踪摄食量显著高于黑尾叶蝉;分蘖期稻纵卷叶螟幼虫与白背飞虱,黑尾叶蝉与白背飞虱荧光示踪摄食量均有显著差异,而稻纵卷叶螟幼虫与黑尾叶蝉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其大小顺序依次为稻纵卷叶螟幼虫,黑尾叶蝉,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7.
<正> 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 (Motshulsky)是在南北各稻区分布较广泛的水稻害虫,我省以沿江双季稻区发生较多。据国内外报道,电光叶蝉除刺吸稻叶及叶鞘的汁液,影响水稻的生长外,还能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和橙叶病、东格鲁病等病毒病。我省沿江稻区七十年代以来,水稻普通矮缩病逐年扩展,为害加重。笔者在参与安徽农学院植保系对该病的主要传毒媒介黑尾叶蝉的研究的同时,还对电光叶蝉的生物学及其传毒特性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黑尾叶蝉是水稻害虫。全世界计有10多种,但各地所发生的种并不一致。过去仅根据外形、体色进行鉴定,未采用雄性外生殖器作为判别依据,因而长期来造成种类错乱,种名混淆,变更不一,难以确定。 近年来国内有人在黑尾叶蝉种和型的问题上提出看法,即认为目前世界上有二个公认的种,实为一个种的二个生态型,引起了大家注意和研究。据我们研究发现,黑尾叶蝉在某些体色特征上常有变化,不能作为鉴别种的重要标志,这些是在种类问题上带来的新内容。综合上述两方面情况,根据国际研究进展,将我国至目前已发现的4种黑尾叶蝉的学名加以明确;为4个种的鉴别提供资料;并为种型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Motschulsky)为浙江省中、南部的主要水稻害虫,并为害小麦。它利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水稻叶片组织内吸取汁液,被害部位呈现白色伤斑,许多白斑沿叶脉连成直线或不规则片状,日久逐渐变为锈褐色,重者可使稻苗枯死,轻者影响水稻迟发而减产。在麦田中为害,往往造成麦苗萎黄枯死,影响亦很大。  相似文献   

10.
白翅叶蝉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苗期受害严重者,整片稻苗苍白,甚至枯死;早稻孕穗、抽穗期常大量发生为害,影响谷粒饱满度,造成减产。福州和闽侯地区一年发生4代,部分5代。成虫越冬。冬季日平均温度达11℃以上时仍能取食为害。春季成虫侵入稻田,4月下旬前后大量产卵,5月中旬虫数激增,5月下旬或6月初达到高峰。早稻收割时由于农事活动引致若虫大量死亡。晚稻田于8、9月虫数较多,但危害不如早稻严重。10月中旬以后成虫逐渐离开稻田,迁往越冬场所。 寄主植物幼嫩茂密和较大湿度的小生境有利于白翅叶蝉的发育繁殖。大发生的气候因子主要是春季多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85—90%。 DDT单独使用或DDT与666混用防治白翅叶蝉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早稻秧田宜在播种后两周施药防治;本田于5月中旬虫口密度开始增长之际施药,亦能抑制为害。冬季小麦出土以前清除田边杂草,也是一项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由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播的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ice stripe mosaic virus,RSMV)目前在我国华南稻区大面积发生并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RSMV对介体电光叶蝉生长繁殖及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学实验测定RSMV侵染后电光叶蝉的生长和生命表参数;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比较携带和未携带RSMV的电光叶蝉成虫在健康水稻上的取食行为差异;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电光叶蝉成虫对感染和未感染RSMV水稻的寄主选择倾向性。【结果】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携带RSMV的电光叶蝉若虫发育历期延长,而若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雌虫繁殖力和卵孵化率下降。无毒电光叶蝉成虫倾向于选择取食RSMV侵染的水稻,而带毒电光叶蝉成虫倾向于选择取食健康水稻。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带毒电光叶蝉成虫取食健康水稻所产生的刺探波、障碍波和唾液分泌波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增加,被动取食波和休息波次数减少但时间均延长。【结论】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感染RSMV使带毒电光叶蝉若虫发育历期延长且不利于其种群的繁殖。RSMV通过调控介体电光叶蝉成虫的取食和寄主选择行为而有利于自身在寄主水稻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苏南灰稻蝨(Delphacodes striatella Fallén)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浦茂华 《昆虫学报》1963,(2):117-136
1. 灰稻虱是苏南稻区每年普遍发生为害和暴发年猖獗成灾的主要害虫。由于其早在6—7月间已进入全年发生盛期, 故对双季早稻和单季中稻的为害特别严重。 2. 该虫的主要寄主 夏秋季为水稻Oryza sativa L., 冬春季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 。其它寄主有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Beauv. 、李氏游草Leersia japonica Makino等十种。 3. 灰稻虱在苏南稻区一年发生六代。发生时期:第一代为4月下旬—6月上旬, 第二代为6月上旬—7月上旬, 第三代为7月上旬—8月上旬, 第四代为8月上旬—9月中旬, 第五代为9月上旬—10月中旬, 第六代若虫在10月上、中旬孵化, 11月上、中旬以3—4龄若虫于麦田、紫云英田或沟埂杂草处越冬, 翌年3月中旬—4月中旬化为成虫。 4. 灰稻虱在水稻田内的消长峰态可以分为“双峰”和“单峰”两种。高峰的出现期一般总是在水稻营养状况良好的分蘖盛期和孕穗期。 5. 早夏发生量的多寡, 除与水稻早期栽培的面积和营养状况密切有关外, 还与冬前虫口基数和1—3月间的气温等综合因子有关。6—7月间, 寄生蜂、线虫和蜘蛛类等天敌的活动, 对灰稻虱的增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 个体发育中, 卵期还可凭胚胎发育的特征划分为胚盘、胚带、黄斑、反转、眼点、附肢形成和孵化等七期。各虫态历期均受温度所制约, 在25—26℃时, 卵期约为8天, 若虫期约为16天, 成虫寿命雌性约为14天, 雄性约为7天。 7. 药剂试验指出, 采用6%γ666可湿性剂的200倍液、46. 6%E-605可混合油剂的3000倍液或15%乙基马拉硫磷可湿性剂的1500倍液每亩喷雾200斤, 是防治灰稻虱的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叶火香  崔林  何迅民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10,30(22):6019-6026
为评价茶园间作几种常见经济作物对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蜘蛛类群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影响,遂选乌牛早品种纯茶园、乌牛早分别与柑桔、杨梅和吊瓜的间作茶园、以及安吉白茶与吊瓜间作茶园,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叶蝉和各种蜘蛛的数量。结果表明:(1)与纯茶园相比,间作茶园叶蝉种群数量和蜘蛛类群个体数量显著地增加,间作茶园蜘蛛种数显著地增加;(2)间作茶园茶丛上、中、下层叶蝉、蜘蛛个体数量分布明显区别于纯茶园茶丛上、中、下层叶蝉、蜘蛛个体数量分布;(3)茶丛上层的嫩梢是制作高档茶的原料,而纯茶园茶丛上层叶蝉虫口百分率为54.16%,间作茶园茶丛上层叶蝉虫口百分率皆减小,并且叶蝉高峰期间蜘蛛的跟随效应增强;(4)间作增加了经济收入并减少了防治次数。认为:(1)间作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叶蝉种群、蜘蛛类群的数量和空间格局;(2)间作可减轻叶蝉为害造成的产值损失,增强了茶园群落对于叶蝉的自然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4.
柚木野螟(Pyransta machaeralisWalker)是柚木的主要食叶害虫。在沟南岛一年发生11—12代,无冬蛰现象,7—8月是虫口高峰期。幼虫在柚木叶上结疏网,取食叶肉留下叶脉,且具一圆形“逃跑孔”是该虫为害的主要特征。幼虫五龄。化蛹场所主要在柚木叶上。成虫羽化后需行补充营养才能交尾、产卵。成虫白天隐藏在林内地被物杂草上,夜间活动。一雌蛾最多可产卵500粒,平均217粒。卵散产于叶背面。已发现18种寄生和捕食性天敌。用1.5%1605+3%666混合粉剂每亩2—3斤喷粉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16.
白翅叶蝉(Thaia subrufa Motschulsky)在浙江省东阳县,一年大部发生二代。第一、二代成虫分别于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盛发于早稻和双季晚稻,第二代成虫大部分越冬,少数早发的才能发生第三代。第一、二和三代卵历期分别为17—19、11—12和15一19天,若虫历期分别为19、16和24天。成虫4℃开始活动,10℃开始取食,15℃开始羽化和产卵。卵开始发育温度在20℃左右。成虫无孤雌生殖现象,产卵前期在第一、二代分别为23和17天,越冬成虫则长达6—8月之久。每雌产卵量以越冬代最高,以后各代急剧下降。越冬后成虫在4月下旬几乎全部集中于早、中稻秧田,产卵盛期在5月即早稻本田分蘗期。繁殖寄主仅限于水稻。 因白翅叶蝉具有这些生物学特性,所以防治适期为早季秧田。1964—1965年在东阳县早季秧田大面积防治结果,可减低早、中稻本田虫口90%以上,且能压低双季晚稻田的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7.
Bt水稻对田间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转cry1Ab/cry1Ac基因水稻汕优63(以下简称汕优63/Bt)为材料,亲本汕优63(以下简称汕优63/CK)为对照,在田间自然感虫条件下研究汕优63/Bt对稻田几种非靶标害虫种群消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汕优63/Bt上稻苞虫Pelopidas mathias(Fabricius)和稻眉眼蝶Mycalesis gotamaMoore幼虫数量都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但汕优63/Bt对稻苞虫的毒性强于稻眉眼蝶。汕优63/Bt上稻飞虱(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混合种群数量通常与对照品种基本一致,在少数调查时间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相反,除少数调查时间与对照品种没有显著差异外,稻叶蝉(黑尾叶蝉Nephotettixcincticeps(Uhler)和二点黑尾叶蝉N.viriscens(Distant))混合种群数量通常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稻飞虱和叶蝉成为汕优63/Bt上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8.
1959年禾谷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r.)在天津及沧州附近为害小麦和水稻很严重。该虫于4月下旬在小麦叶片上吸食汁液,吸食后叶片成白枯斑点,严重的叶片卷曲或枯死,小麦开花时期则又群集小穗内吸食花粉汁液及幼嫩的芒及颖壳,使麦芒变白弯曲,子实不孕造成秕粒或小穗脱落。据在沧州调查,麦芒被害率几达100%,小穗脱落及不实者达21.7—67%。在谷苗上多潛居叶鞘与茎之间的避光处或心叶内,不易被人发现。主要为害心叶及幼嫩叶片,如未抽出的心叶被害重时,常枯萎而死,这种枯心苗占各种枯心苗的11.7%。如为害刚要伸展的心叶时则在吸食处仅留下一层薄薄表皮,当心叶展开后在被害处形成枯白色斑。幼嫩叶片常在被害处引起缢缩破裂或叶片卷折,被害严重田远望谷苗叶片象被刀切过一样。严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河北省柏各庄垦区主要的水稻—杂草群落,并对优势杂草进行了生物、生态学特性的观察。稻田杂草的生活型以一年生与多年生的为主。它们虽然生长旺盛、繁殖力强,但每种杂草在其生活周期中都有一个生长弱期,即当种子或地下越冬器官的营养物质消耗殆尽而强大的根系尚未形成之前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杂草的防除适期。稻田中的杂草常与水稻形成具有一定种类组成、结构和外貌的水稻—杂草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群落。但是有许多水稻—杂草群落生态幅度大,可以分布到全国各地。水稻—杂草群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群落演替规律,这不仅决定于杂草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而且决定于环境条件及人为影响。了解与掌握群落演替动态,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与防止草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以超高产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培矮64S/E32”和多年来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孕穗后剑叶中C4途径酶和对稳定碳同位素分异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籽粒灌浆期(移栽后68~75d)的两个品种剑叶中NADP—MDH活性最高,随后下降;超高产杂交水稻“培矮64S/E32”的NADP-MDH的活性明显高于“汕优63”;PEPcase和NADP—ME活性在黄熟期之前的叶片中持续上升。不同生育期的叶片与籽粒的△^13C值相近(19.49‰~19.82‰),在成熟期时较高。超高产水稻“培矮64S/E32”叶片的平均△^13C值比“汕优63”高0.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