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末包衣技术是薄膜包衣技术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应用优势突出,近年来受到药剂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分类综述目前应用于药物制剂的几种主要粉末包衣技术,包括属于物理化学法中的凝聚法、溶剂蒸发法和熔融分散法以及物理机械法中的喷雾干燥法、喷雾冷凝法、干法包衣技术和气流悬浮包衣技术,并探讨粉末包衣技术的主要功用,如用于制备缓控释制剂、药物粉末表面改性、改善口服制剂感官效果和提高药物及制剂稳定性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口服速释固体制剂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十分常见的药剂形式,这种药剂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使用效果。但是,随着医学技术和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口服速释固体制剂技术的研究来阐明其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控释药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蓉  陆瑾 《生物学通报》1998,33(6):21-22
在迅速发展的药剂学中,控释药物(CRDDS)是控制释放给药系统(Contorledre-leasedrugdeliverysystem)的简称。它是由美国人鲁滨逊(Robinson)在1978年首先提出的。CRDDS是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改变制剂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益生菌双歧杆菌与枸杞多糖提取物设计为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制备0710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考查其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定位作用。方法以枸杞中多糖为指标,对制剂进行体外溶出实验,并利用X-射线跟踪技术验证0710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在人体内的靶向性。结果该制剂在人工胃液2 h、人工小肠液4 h,几乎不释药,而在人工结肠液中6 h释药达到100%,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释制剂的规定,且体内实验在结肠中黏附性较好。结论0710合生元结肠靶向微生态调节剂在体外结肠液中释放良好,在体内结肠具有靶向性,达到制剂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近年口服缓控释制剂剂型结构对体外释药的影响,为缓释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常见的骨架型、膜控型、渗透泵型、胃内滞留型、定时释药等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剂型结构及其在人体外释放药物的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加以概述。结果: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针对相同的药物可以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将该药物做成不同的剂型结构,同时同一剂型结构又可以根据需求制成不同的剂型。结论:口服缓控释制剂剂型结构对体外释药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药剂学发展突飞猛进,对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通过查阅2012 年我国学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分类概述我国在纳米制剂、微球、亚微乳、复合物、纳米晶体、立方液晶和碳纳米管等药物新剂型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聚乙二醇- 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PEG-PLA)及其端基衍生物纳米粒可以增强载药量、降低突释效应、提高药物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并且其粒径更小,能以被动靶向的方式聚集于炎症或靶向部位。本文综述了PEG-PLA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最新进展,包括PEG-PLA的合成、纳米粒的制备、释药特性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筛选了川陈皮素微乳凝胶剂的最佳透皮促渗剂并考察了其体外释药机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离体家兔鼻粘膜进行体外渗透实验,以川陈皮素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速率常数为指标,优选最佳处方;采用扩散池法对川陈皮素微乳凝胶剂进行体外释药研究,并用无膜溶出法考察其释药机制。结果表明,不同促渗剂对川陈皮素的累积渗透量及渗透速率常数影响大小为:氮酮冰片丙二醇,且氮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乳凝胶剂12 h的累积释药率为86%,符合Higuchi方程,其溶蚀量较少且与释药率无明显线性相关(r=0.9387)。可见,2%氮酮、2%冰片和1%丙二醇可作为最佳促渗剂处方在川陈皮素微乳凝胶剂中使用,且该制剂体外释药性能良好,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离子交换树脂概念、原理、优势与劣势、其在制药工业和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及其使用与保存进行综述,离子交换色谱在制药领域被广泛应用,应用最为普遍的是缓控释给药系统和靶向释放系统。  相似文献   

10.
引言药物的缓释剂型因其特殊的释药特性,在治疗上常优于普通剂型。微型胶囊剂(简称“微囊”)便是这类缓释剂型之一。但由于缓释材料的复杂性,使制剂的释药规律及药物的体内过程不易很好地用一般药动学方法描述。体内药-时曲线出现双峰便是其中的情况之一。药物在体内的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的情况过去已有报道,但出现双峰的原因则  相似文献   

11.
《生物产业技术》2011,(3):F0004-F0004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美丽的胶州湾半岛北部.是未来青岛第三代新城的核心区。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重组药物、海洋生物药,临床诊断试剂.现代生物制剂、高端生物实验设备及医疗设备等.努力打造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难以跨过皮肤的角质层屏障,而微针作为一种微创、无痛、高效的经皮给药方式,能有效破解大分子药物透皮速率和吸收量低下的难题.本文详细综述了微针阵列技术在各类生物大分子药物经皮递送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单独微针阵列(固体实心微针、空心微针、涂层微针和可溶性微针)以及微针与其他制剂技术(如微粒给药系统)、医疗器械和智能释药系统等结合对大分子药物的促渗作用和控释作用.同时对微针用于大分子药物递送领域目前面临的问题、发展前景等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物产业技术》2013,(2):F0004-F0004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美丽的胶州湾半岛北部,是未来青岛第三代新城的核心区。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重组药物、海洋生物药、临床诊断试剂、现代生物制剂、高端生物实验设备及医疗设备等.努力打造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为药物的递送提供了重要途径。经皮给药是药物以皮肤为媒介,透过皮肤吸收的途径。因此,皮肤角质层是经皮给药的最大限速障碍。纳米经皮给药系统,具有提高透皮效率、缓释性、避免药物肝首过效应、减少副作用等优点,是通过纳米制剂与皮肤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其中,纳米制剂的结构和组分与其发挥皮肤促渗效用密切相关。对纳米制剂与皮肤质构效关系深入透彻的了解,有助于新型透皮纳米制剂的设计,并利用综合手段构建安全、高效、实用的经皮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5.
大量阅读国内文献,对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进行研究分析。该制剂分为定速、定位和定时释放制剂,三类制剂各有特点并且互为补充。口服缓控释制剂在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但目前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存在很多误区。  相似文献   

16.
制备柚皮素自微乳不对称膜渗透泵胶囊并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实验利用球晶技术进行自微乳的固化研究,以醋酸纤维素浓度、栓模浸入聚合物溶液中时间、栓模浸入淬火液中时间为自变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囊壳厚度和24h药物累积释放度为因变量,确定不对称膜渗透泵胶囊壳的最佳制备工艺。其最佳制备工艺为:醋酸纤维素浓度9.44%,栓模浸入聚合物溶液中时间3.77min,栓模浸入淬火液中时间15.86min,按最佳工艺得到的药物累积释放度为96.27%,囊壳厚度为0.275mm。体外释药行为符合零级释药方程(R=0.9997)。柚皮素自微乳不对称膜渗透泵胶囊可有效控制药物缓慢释放,解决难溶性药物制成渗透泵制剂释药不完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物产业技术》2011,(4):F0004-F0004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美丽的胶卅湾半岛北部.是未来青岛第三代新城的核心区。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重组药物、海洋生物药、临床诊断试剂、现代生物制剂、高端生物实验设备及医疗设备等。努力打造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8.
皂苷类药物普遍分子量比较大,水溶性好,但不易透过细胞膜难以被人体吸收,因此口服制剂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近年来对单体皂苷及总皂苷类药物制剂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新型的给药系统和新辅料的出现,皂苷类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以单体皂苷或总皂苷活性部位为主药的制剂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生物产业技术》2011,(5):F0004-F0004
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美丽的胶州湾半岛北部.是未来青岛第三代新城的核心区。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小分子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重组药物、海洋生物药、临床诊断试剂、现代生物制剂、高端生物实验设备及医疗设备等,努力打造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癌症,是现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是予以大剂量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但大多数抗癌药物因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细胞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无选择性的杀伤了正常人体细胞,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承受了较大的痛苦,降低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而在药剂学研究中,须以提高药效、增强靶向性及降低毒副作用等为目标,合理地选择和开发抗癌药物给药系统。自脂质体作为新型药物传递技术引入癌症治疗以来,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递药机理,高效低毒地递送抗癌药物至病灶,因而成为现今抗癌药物给药系统研究中的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最新报道,综述了脂质体抗癌药物的递药优势、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了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对这一新型给药系统在抗癌药物递送领域中的发展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