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苗 《蛇志》2007,19(2):156-157
糖尿病足于1956年由Oakley首先提出。1972年Callerall再次明确其定义: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病。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足群体也在逐渐扩大,甚至达到糖尿病患者的49.5%,因此而被截肢者占到非外伤性截肢的50%。且一侧肢体做了截肢,50%的患者另一侧肢体5年内也不得不截肢。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并感染46例细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常因多种因素并发糖尿病足感染,占糖尿病住院病人的4%~5%,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足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1].为了解糖尿病足(DF)感染菌种以选用敏感抗生素,我们总结了46例糖尿病足并感染的病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社区中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以及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防治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方法:对哈尔滨市5个社区中26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足防治相关知识调查及ABI测定和分析.结果:262例患者中ABI<0.9者77例,占29.38%.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前者的年龄大、病程长、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胆固醇、收缩压、吸烟率、合并冠心病率、合并脑血管病率明显增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PBG2h、HbAlc是影响ABI的独立因素.近50%的病人对糖尿病足防治相关知识掌握明显不足.结论:在社区定期开展糖尿病足筛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危险足,积极开展糖尿病足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DF作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细菌感染是促使DF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如何控制糖尿病足细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与护理中急需共同解决的难题。笔者通过对糖尿病足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有的放矢进行诊治和护理,及时缓和和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王伟芹  罗平 《蛇志》2009,21(2):164-164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慢性致残性疾病,主要病因为下肢中小血管及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并发感染所致。临床以肢体麻木、感觉减退、肢端发凉、疼痛、溃疡及坏疽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溃烂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以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经济负担重,治疗时间长及高死亡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我国糖尿病协会于2010年11月14公布我国糖尿病的患病者已达9240万,除此之外糖尿病前期患者已达1.482亿。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达到1.7%-11.9%;糖尿病患者中有15%的患者一生中有患糖尿病足的倾向,因此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糖尿病足的病因、机制,微环境变化着手,重点阐述糖尿病足传统的中西医疗法及目前的手术、介入及干细胞治疗方法的近况,旨在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及可开拓的空间,为进一步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糖尿病足新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人工胰腺     
据统计,我国1980年的糖尿病发病率仅为1%。今天已猛增到3.6%。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1/5。更为严重的是,专家预测,今后十年,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将快速增长,有可能达到14%左右。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四号杀手。除了糖尿病本身疾病之外,其并发症也十分可怕,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肾功能障碍、脑动脉硬化等,更使糖尿病人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8.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及感染等综合因素,导致I陵性进行性波及肢体大、中、微血管,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或肢体坏疽的一种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非常棘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最终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病患生命。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找到创伤小、易接受、疗效好的新的治疗方法。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分化成为体内各种细胞的潜能,其可塑性强,为糖尿病足的治疗带来新前景,目前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提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大量国内外研究已证实糖尿病足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变化,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C反应蛋白、脂联素、抵抗素、白细胞介素-6、集落刺激因子等,且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可作为DF发生的预防以及评估预后的监测指标。促红细胞生成素作为重要的集落刺激因子,具有抗凋亡、抗炎、抗氧化、促进血管生长等作用,目前已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且对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对细胞因子水平与糖尿病足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探索细胞因子用于糖尿病足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临床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2009年至2010年,共调查135例糖尿病足患者.结果 检出细菌株数为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4株,占41.1%;革兰阴性菌57株,占53.3%;真菌6株,占5.6%.需氧菌感染80例,检出率59.3%.以金葡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感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其他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治疗以亚胺培南首选,也可选用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结论 检出革兰阴性菌57株,革兰阳性菌44株,应根据药敏情况合理应用抗菌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并发感染的临床类型及其高危因素,为提高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检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感染类型及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8例糖尿病患者中,61人次合并感染,感染率为34.3%。其中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感染发生率为42.9%,明显高于男性的感染发生率(26.6%);年龄≥60岁者合并感染率(57.9%)明显高于〈60岁者(33.8%)和〈50岁者(21.2%);空腹血糖≥11.1mmol/L者合并感染率(48.1%)明显高于空腹血糖〈11.1mmol/L者(28.2%)。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软组织为主,分别占感染的36.1%、24.6%和18.0%。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及血糖的升高,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对糖尿病早期诊断,有效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减少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行高位截肢术后护理方案和康复锻炼效果.方法:本组40例老年糖尿病足坏疽均行高位截肢术,术前、术后予以特殊护理与康复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3年,40例患者中,痊愈出院36例(90%);糖尿病截肢断端感染2例(5%);因严重感染死亡2例(5%);术后患者经过康复锻炼,残肢浮肿者4例(10%);关节挛缩3例(7.5%);畸形无.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行高位截肢术后护理方案和康复锻炼效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年提高,患病者苦不堪言。糖尿病还有一种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足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本文主要对糖尿病足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并对其预防方法与早期治疗方法做出了一个简介。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病人由于自身防御能力降低、代谢紊乱和机体各种功能的缺陷,对入侵微生物的各种反应都被抑制,包括中和毒素、吞噬功能、细胞内杀菌作用、血清调理素和细胞免疫作用,从而使病人极易感染,表现为疥、痈、毛囊炎、汗腺炎和糖尿病足等.该文对40例Ⅱ型糖尿病病人的皮肤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与非糖尿病病人对照,以探讨其原因并加强护理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7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蔚芬  林爱珍 《蛇志》2005,17(3):187-189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肢体缺血、神经功能障碍和感染。2001-2004年我科对78例DF患者进行X线、彩超、CT检查明确肢体动脉硬化、迂曲、狭窄、闭塞改变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戴文慧 《蛇志》2014,(4):438-439
目的通过震动感觉阈值(VPT)和踝肱指数(ABI)的测定,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帮助糖尿病患者积极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延缓病变的发展。方法随机选择42例糖尿病患者为监测对象,采用震动感觉阈测量仪测出四肢感觉阈值,再用多普勒探测仪测得双上肢双下肢血压,计算出踝肱指数。结果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感觉阈值及踝肱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感觉阈值及踝肱指数可准确预测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可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延缓其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足患者大部分伴有下肢缺血,而缺血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不愈和截肢的最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方法并不能很好的降低其截肢率,糖尿病足溃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的难题。因此,深入研究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及下肢血管病变特点,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干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等机制为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可能。本文就近年来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细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212例,普通培养烧伤后10~15 d创面分泌物,观察细菌感染菌群分布情况,并从性别、年龄、烧伤深度、烧伤面积、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早期休克、延迟复苏、血红蛋白尿、吸入性损伤、抗菌药物使用等方面分析重度烧伤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212例重度烧伤患者中有89例患者发生创面感染,感染率为41.98%。89例发生创面细菌感染患者中:26例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占29.21%;20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2.47%;17例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占19.10%;12例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占13.48%;8例感染大肠杆菌,占8.99%;4例感染变形杆菌,占4.49%;2例感染不动杆菌,占2.25%。影响重度烧伤患者细菌感染的单因素有烧伤面积、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早期休克、延迟复苏、吸入性损伤(P结论 重度烧伤患者易发生细菌感染,感染影响因素有烧伤面积、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早期休克、延迟复苏、吸入性损伤,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细菌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以往认为,病毒感染仅在糖尿病发生中起作用。最近用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NOD)进行研究发现,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与特定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可预防小鼠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受破坏。Old-stone 等报道,由于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具有典型的胰岛自身免疫损伤,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和胰岛β细胞破坏,小鼠常在出生后6周发生糖尿病;但是,若将小鼠预先感染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小鼠几乎不发病。其中出生后即感染 LCMV 的小鼠,在生后9个月内发病率为0%;生后6周感染此病毒的小鼠,同期内发病率仅为6%;而未感染该病毒的小鼠发病率则高达95%。有资料提示,此型糖尿病可能仅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创面负压治疗促进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慢性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创面负压治疗组和敷料包扎组,观察两组创面细菌负荷及创面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结果:清创即刻,负压创面治疗组和敷料包扎组细菌负荷与创面微循环血流量无显著差异(P>0.01);创后3天、6天和9天时,负压创面组创面细菌负荷低于敷料包扎组(P<0.01),创面微循环血流量高于敷料包扎组(P<0.01)。负压创面组创面愈合时间少于敷料包扎组(P<0.01)。结论:负压创面治疗有助于慢性肝硬化并发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的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