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6,27(3):147-147
日本东京大学堀池靖浩教授近日开发出肝功能检查芯片。这种芯片的采血量比蚊子吸的血还少,只需一点点血样就可检查肝功能,诊断各种肝病。  相似文献   

2.
肝功能衰竭并发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肝功能衰竭患者易并发内毒素血症、细菌及真菌感染。细菌学检查证实 80 %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有细菌感染 ,32 %的病人有真菌感染 ,肺、血液及尿路是其主要感染部位 ,且这些感染主要发生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 (4天内 ) ,其中 6 0 %的病人死于细菌感染 [1 ] 。在慢性肝功能衰竭者 ,5 0 %的患者死于细菌感染。研究表明 ,肝功能衰竭并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肠道细菌 [2 ] 。肝功能衰竭者易并发感染的主要原因与其体液、细胞免疫防御功能受损有关。肝功能衰竭时 ,通常补体合成严重不足 ;多形核白细胞移动、吞噬及细胞内杀菌功能下降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75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行1秒钟肝穿刺,2例外科手术肝活检,标本均送免疫组化双标记及HE染色、Masson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罗丹宁铜染色、普鲁士蓝染色,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77例病因不明肝功能异常患者除6例无诊断学异常及3例非特异性炎症外,其余68例(88.31%)经肝组织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急慢性肝炎1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27例、代谢性肝病4例、脂肪性肝病11例、药物性肝损伤10例、先天性肝纤维化及肝小静脉闭塞病各1例。结论肝组织病理检查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诊断价值较高,但由于病理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重视临床资料收集,通过临床及病理特点相结合的方法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比例肝切除体积对巴马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影响,为建立合适的小型猪大部分肝切除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提供合适的方法。方法分别行75%、85%及95%肝切除,CT检查残留肝并记录存活情况,术前、术后1、3、5 d和术后1、2、3周定期抽血检测肝功能,获取肝组织HE染色,检查肝病理情况。结果75%、85%及95%肝切除小型猪平均存活时间为(19.0±5.6)d,(17.3±5.5)d,(1.3±1.5)d,不同肝切除比例的巴马小型猪病理学评分分别为(5.67±0.52)、(8.17±0.82)、(8.50±0.71)。随着肝切除比例增加,肝功能衰竭发病率升高。85%肝切除可引起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总胆汁酸水平显著增高。结论85%体积肝切除可造成典型的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诊断思维以提高疑难肝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病因虽极为复杂但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慎重采取诊断性治疗措施,提高少见病例对诊断影响的认识,绝大多数的病因可以查明。结论: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病因复杂,建立相应的临床诊断思维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5,(3)
目的观察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支链氨基酸肠内营养制剂后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肝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组给予支链氨基酸肠内营养制剂,每天3~4次,每次40~45g;对照组给予普通型匀浆膳肠内营养制剂,每天3~4次,每次40~45g。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第1天、治疗后第14天及治疗后第30天抽血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清蛋白(ALB)和Hb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指标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清清蛋白、Hb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损害患者早期使用支链氨基酸能促进肝功能恢复,缩短肝功能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7.
笔者用西红花多甙片(国家二类新药),对42例脂肪肝癌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记录症状、检查肝功能、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症状好转,总有效率达96.4%,肝功能改善率达94.1%,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提示:西红花总甙片在改善脂肪肝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疗效明显,血液流变学影响显著,为增加西红花多甙片的适应症和治疗脂肪肝病症走出了探索性一步。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分子检测技术对疑似隐球菌感染的脑膜炎病例进行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脑脊液样本,提取DNA,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DNA芯片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样本新生隐球菌阳性。结论通过ITS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芯片技术对常规真菌学检查不能确定的疑似隐球菌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样本进行非培养检测,具有实验室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基因检查方面完全处于领先地位的罗氏公司。走向个性化(Tailor-made)医疗时代,DNA芯片诊断药的开发也正式开始。他呼吁,基因诊断的普及,建立人们的认同感是必不可少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精制蝮蛇抗栓酶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例贺杰明湖南攸县卫生学校412300患者,男性,24岁,中学教师,因肝功能检查发现HBsAg(+)及GPT升高,于1996年11月19日就诊。1992年11月曾患肝炎,经治疗好转。否认有消化性溃疡病史。1995年...  相似文献   

11.
粘质沙雷氏菌感染致严重腹泻1例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148医院淄博255300张瑞云,赵光兴患者,女,20岁。因恶心,尿黄5天于1992年10月20日入院。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脏右锁骨中线肋下2cm,质软。肝功能:胆红素120μmol/L,间接...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制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芯片,建立芯片杂交方法,并对芯片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序列,挑选出4770条基因,PCR扩增各基因并将PCR产物纯化,点样制备芯片;设计了两个质控杂交组合,采用双色荧光杂交策略,对芯片质量进行评价;PCR方法验证部分芯片结果。结果 芯片杂交与理论预期结果以及PCR验证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成功的研制了一批质量良好的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并建立了基于DNA芯片的副溶血性弧菌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芯片数据分析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基因芯片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反应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因其高通量、高效率的特点被用于第三代遗传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选。近几年SNP芯片研究在反应原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包括基于核酸杂交反应的芯片、基于单碱基延伸反应的芯片、基于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延伸反应的芯片、基于“一步法”反应的芯片、基于引物连接反应的芯片、基于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的芯片、基于蛋白DNA结合反应的芯片,及基于荧光分子DNA结合反应的芯片。比较了上述各种芯片技术方法的优劣,为进一步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照,并综述了SNP芯片在疾病基因组学、药物遗传学和个体识别等科研领域的应用,且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功能损害对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3例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出血的病例按其肝功能情况进和分组分析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轻度的肝功能损害不是引起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出血的主要因素,而当肝硬化,肝功能C级时期,危险性显著增加。P<0.05。结论: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出血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当肝硬化,肝功能C级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应避免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5.
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的研制和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芯片,建立芯片杂交方法,并对芯片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序列,挑选出4770条基因,PCR扩增各基因并将PCR产物纯化,点样制备芯片;设计了两个质控杂交组合,采用双色荧光杂交策略,对芯片质量进行评价;PCR方法验证部分芯片结果。【结果】芯片杂交与理论预期结果以及PCR验证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成功的研制了一批质量良好的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并建立了基于DNA芯片的副溶血性弧菌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芯片数据分析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6.
糖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是继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检测技术。随着糖生物学和糖组学的研究进展,糖芯片正逐步发展为该领域的新型研究手段。介绍了糖芯片技术及其制作方法,高通量分析平台以及糖芯片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同时也对糖芯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微球体悬浮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亚锋  郭刚 《生命的化学》2002,22(5):495-497
微球体悬浮芯片技术是继平面芯片(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之后的一种新型芯片技术。与平面芯片相比,具有高通量,快速,精确,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大规模分析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生物传感芯片是一类综合了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的优点的新型生物芯片,在保持传统生物芯片的高通量、可寻址、并行处理等特点的基础上,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芯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常见的生物传感芯片主要有光纤传感芯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热生物传感芯片、压电晶体传感芯片等,可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检测,金属离子的测定,病原体的检测,药物筛选等。  相似文献   

19.
肝脏类器官芯片是一种基于三维培养并搭配微流控系统的特殊芯片。肝脏类器官可依托芯片技术,在体外构建出具有三维结构的人体肝脏生理微系统。该文概述了肝脏类器官芯片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包括三维肝细胞芯片、肝血窦芯片和肝小叶芯片在内的不同类型的肝脏类器官芯片特点,分析肝脏类器官芯片领域发展面临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展望了肝脏类器官芯片未来的发展方向。肝脏类器官芯片技术将为人类疾病和健康领域开创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20.
艾润娜  赵晓航 《生命科学》2010,(10):985-990
传统的蛋白质芯片制备需要进行繁琐的蛋白质表达与纯化。同时,由于蛋白质活性不稳定,蛋白质芯片不宜长期保存。新一代自组装蛋白质芯片,利用无细胞表达体系和DNA固定技术,能够将蛋白质即时、原位表达并固定在芯片上,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蛋白质芯片的制备和保存问题。目前自组装蛋白质芯片已初步用于大规模蛋白-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筛选,以及鉴定免疫优势抗原等研究。该文介绍了近年自组装蛋白质芯片技术的进展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