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优化桃儿七中鬼臼毒素的提取工艺,比较不同地区野生桃儿七中鬼臼毒素的含量。方法:以桃儿七中鬼臼毒素的含量为评价标准,设计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考察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及甲醇体积分数4个因素对桃儿七鬼臼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优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40.3 (g∶mL),超声时间为20.86 min,超声温度为55.74℃,甲醇体积分数为81.99%。结论:对不同地区的桃儿七干燥根中鬼臼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西藏地区桃儿七中鬼臼毒素的含量最高为4.18%,从而为桃儿七中鬼臼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调查桃儿七根茎内生放线菌对鬼臼毒素的微生物转化,以期获得一些鬼臼毒素的结构类似物或衍生物。利用表面消毒法分离内生放线菌;采用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筛选转化鬼臼毒素的内生放线菌;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HPLC分离纯化生物转化产物;应用波谱技术解析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内生放线菌进行初步鉴定。从桃儿七根茎中分离出20株内生放线菌,经筛选发现其中1株放线菌能转化鬼臼毒素,其产物为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初步鉴定该内生放线菌为Streptomyces sp.。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p.能对鬼臼毒素进行去甲基和异构化修饰,推测其可能具有O-去甲基化酶和异构化酶。  相似文献   

3.
桃儿七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鬼臼毒素,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商用桃儿七主要来自野生资源,过度采挖已造成桃儿七在世界范围内濒临灭绝。综述了桃儿七的植物学特性,以及近年来通过细胞工程(组织培养、人工快繁、大规模细胞培养、毛状根培养)和内生菌发酵等生物技术手段生产鬼臼毒素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该领域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并分析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植株中不同部位中两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该研究采用超声法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根、茎、叶、花、混合样等部位中桃叶珊瑚苷和梓醇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桃叶珊瑚苷在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植株内均有分布,含量均以根中最高,其在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植株内的含量表现分别为根>叶>混合样>茎>花、根>混合样>茎>花>叶,栽培化血丹不同部位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均高于野生化血丹。(2)梓醇在栽培化血丹的茎中未检出,在栽培与野生化血丹其他部位均有分布,含量均以叶中最高,其在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植株内的含量分别表现为叶>花>混合样>根、叶>混合样>茎>花>根,野生化血丹不同部位中梓醇的含量均高于栽培化血丹。(3)桃叶珊瑚苷和梓醇在栽培和野生化血丹植株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栽培与野生同一部位间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为该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药用部位选择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中鬼臼毒素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采集甘肃省境内6个不同居群桃儿七的地下部分和根际土壤样品,测定鬼臼毒素含量和根际土壤中水分、pH值、有机质、总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镁、总铁、总锰、总铜、总镁等14个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土壤因子、海拔和气候因子(年均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最高温(2010—2014年最高温的平均值)、年均最低温(2010—2014年最低温的平均值))与桃儿七地下部分的鬼臼毒素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呈现极显著差异,居群内鬼臼毒素含量相对一致,基本呈正态分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均温、年均日照时数和土壤总氮含量是影响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的3个主导环境因子,且均与鬼臼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3个主导因子对鬼臼毒素含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年均温年均日照时数总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桃儿七人工栽培中可通过适当低温、缩短日照时间、减施氮肥等措施来调控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酶法结合超声辅助提取桃儿七鬼臼毒素工艺条件,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下鬼臼毒素提取得率.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提取工艺中加酶量、酶解pH、酶解温度、超声时间、甲醇体积分数和料液比对鬼臼毒素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三个影响显著的因素;其次,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进一步优...  相似文献   

7.
人为扰动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即使是轻度的人为扰动 (土壤翻松 1次 )也会导致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明显下降 ,尤其对地下根茎 (兼有运输和储存功能 )中的甘草酸的积累影响最大。重度扰动栽培甘草各部位的甘草酸含量均较低 ,相对而言黄酮类物质的积累速率高于甘草酸 ,表明土壤扰动因素对甘草酸的形成与积累的影响大于总黄酮的形成与积累。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总黄酮含量从地上到地下呈下降趋势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的叶和不定根各有一个含量较高的部位 ,据此推断叶和不定根 (含毛状根 )是黄酮类物质的主要产生部位 ;具有输导功能的地上茎、复叶柄中总黄酮含量较低且波动较大。人为扰动对不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中甘草酸含量和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影响较小。无扰动野生甘草和轻度扰动野生甘草主根在 1.0~ 2 .0 m深度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是对该生境不同土壤深度长期适应的结果 ,而重度扰动栽培甘草主根可能尚未达到相应的土壤深度 ,因而表现为 1.0 m以下深层土壤中甘草酸含量较高。总之 ,旨在改善甘草生长条件的人为扰动对甘草酸和总黄酮的积累具有消极影响 ,适当的胁迫环境条件对提高药用植物的品质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新疆阿魏资源储量分布和种植面积,保护野生资源,对阿魏药材的人工栽培品与野生品进行质量对比分析,为人工栽培环境采收的阿魏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挥发油测定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新疆不同产地野生阿魏和栽培品阿魏的挥发油和阿魏酸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人工压榨阿魏树脂,测得的挥发油含量中,各地野生品均符合药典标准(挥发油含量≥10%),栽培品中,阜康阿魏和伊宁产新疆阿魏达到药典标准。阿魏酸含量测定结果中,阿勒泰栽培品,阜康栽培品和伊宁栽培品的根和叶的阿魏酸含量,均大于野生品阿魏酸含量。结论:人工栽培环境采收的阿魏药材前景可观,不同部位均可以作为提取物的制备原料。  相似文献   

9.
用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江西赣南地区非稀土矿区和处不同稀土矿区内,土壤-铁芒萁系统中La、Ce、Pr、Nd、Sm、Gy、Db、Yb和Y的含量,并对其在土壤剖面层及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层的底土层含量最高,但表土层铈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量(∑REE)在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叶>根>茎>叶柄,单一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各异,La、Ce、Pr、Nd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叶>根>茎>叶柄;Sm和Gd在不同采样点表现为叶>根>茎>叶柄或根>叶>茎>叶柄;Dy、Yb和Y均有3种不同的分布模式:叶>根>茎>叶柄、根>叶>茎>叶柄及根>茎>叶>叶柄.稀土元素在铁芒萁体内的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作用,茎、叶柄、叶中的重稀土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10.
南方红豆杉人工引种及野生植株活性成分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红豆杉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因其具有抗癌药用价值而被过度采集,导致现存种群减少.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和HPLC检测人工引种及野生南方红豆杉植株中紫杉醇、7-木糖紫杉醇、三尖杉宁碱等活性成分含量,分析其在不同部位、年限和坡向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人工引种后,植株中的紫杉醇、7-木糖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含量变化明显,野生植株中紫杉醇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栽培植株,约为栽培植株的1.8倍,其他2种物质含量以人工栽培略高.不同部位、冠层样品中3种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显著,以茎皮、高冠层枝叶含量较高.不同年限南方红豆杉植株中紫杉醇、7-木糖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含量以4年生植株较高,分别为0.08、0.91和0.32 mg·g-1.不同坡向植株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以阳坡植株较高,紫杉醇和7-木糖紫杉醇含量差异显著,三尖杉宁碱含量差异不显著.南方红豆杉中3种活性成分的积累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栽培过程中适当增加光照有利于3种活性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重量法研究了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果实乙醇提取物、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等3种植物源拒食性物质在AFC30、AFC50及AFC80剂量处理下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生长发育和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物质对粘虫幼虫正常的生长发育历期具有明显的延缓作用,可显著延长试虫龄期。2种鬼臼类物质在处理期内均可造成粘虫幼虫相对生长率和相对代谢率的明显降低,并且表现出与剂量的相关性,但停止处理3~5天后,又都能恢复到正常水平;3种物质对粘虫幼虫食物近似消化率没有明显影响。处理期内食物转化率和利用率显著增加,停止处理后,均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不同物质处理间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物质不同处理剂量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用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东西赣南地区非稀土矿区和4处不同稀土矿区内,土壤-铁芒萁系统中La、Ce、Pr、Nd、Sm、Gd、Dy、Yb和Y的含量,并对其在土壤剖面层及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训层的底土层含量最高,但表土层铈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量(∑REE)在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叶>根>茎>叶柄,单一稀土的分布规律各异,La、Ce、Pr、Nd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叶>根>茎>叶柄;Sm和Gd在不同采样点表现为叶>根>茎>叶柄或根>叶>茎>叶柄;Dy、Yb和Y均有3种不同的分布模式:叶>根>茎>叶柄、根>叶>茎>叶柄及根>茎>叶>叶柄,稀土元素在铁芒萁体内的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作用,茎、叶柄、叶中的重稀土相对贫乏。  相似文献   

13.
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超声提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黑龙江省西部野生与栽培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方法提取甘草酸是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最佳提取条件为50%甲醇提取液,超声提取45m in。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野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主根 > 横根茎 > 不定根 > 垂根茎;栽培甘草则为不定根 > 主根 > 横根茎;总体上看地上部分甘草酸含量是微量的,其中叶的甘草酸含量相对较多,地上茎、种子等器官甘草酸含量较低。无论野生甘草还是栽培甘草, 10月份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大于5月份,并且这种差别在栽培甘草中表现更明显。人工管理措施对甘草酸含量具有较大影响,野生甘草和栽培甘草经过土壤翻松和良好的田间管理模式反而使甘草酸含量下降,按种植农作物模式对栽培甘草进行管理对提升甘草酸含量效果不佳,给予一定的环境胁迫可以提高甘草酸的含量。在黑龙江省西部,野生甘草主根在1.0~2.0 m深度为甘草酸含量分布较高的部位;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根尾的甘草酸含量最高,表明栽培甘草主根尚未伸长到其甘草酸含量最高的土壤深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人工栽培山莨菪的药用价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人工栽培和野生山莨菪的地上部分和根中具有生物活性的4种托烷类生物碱:樟柳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栽培还是野生植物,地上部分中4种生物碱含量均远低于根,这解释了人们为什么用山莨菪的根而不是整株人药。在栽培植物的根中,一年生山莨菪中各生物碱含量均小于二年生山莨菪,其根中4种生物碱总量与野生根相比差异不是很明显;二年生山莨菪根中,4种生物碱总量以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含量均比野生的高。这说明人工栽培的山莨菪,尤其是二年生山茛菪,同野生山莨菪一样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宁祎  李艳玲  李媛  周国英  杨路存  徐文华 《生态学报》2017,37(15):5157-5166
通过用两种传统培养基(PDA、SDA)分离方法对5个自然野生分布的桃儿七群落(分布于青海省、甘肃省和四川省)茎叶组织内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并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菌株。实验结果显示,720个茎叶组织块中共分离到141株内生真菌。依据真菌在培养基上的形态初步划分为52个分类单元,经鉴定归属于19属,其中茎组织中16属叶组织中6属,桃儿七茎叶组织中的真菌优势属为拟青霉属,相对分离频率为26.34%。5个采样点间内生真菌的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为0.71—1.41,Sorenson相似性系数为0.13—0.50,定殖率为14.58%—28.47%。通过对PDA、SDA两种培养基以及茎、叶组织的定殖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PDA(17.50%)SDA(21.67%),茎(29.72%)叶(9.44%)。研究结果表明,桃儿七茎叶组织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较低,不同采样点间宿主植物内内生真菌群落的相似性较低,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研究为进一步扩大从桃儿七中筛选产鬼臼毒素等活性物质内生真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周婀  李勃  马瑜 《生物技术》2023,(1):14-18+47
[目的]为研究秦岭中段主峰太白山野生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中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揭示不同生境对其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红河谷、蒿坪两地野生桃儿七为研究对象,采用三步法对两个样地30株野生桃儿七根、茎、叶组织块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并对所分离菌株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得1 865株内生真菌菌株,涉及22个属,链格孢属和茎点霉属为主要优势类群。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两样地间不同组织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即茎>根>叶。[结论]太白山野生桃儿七各组织中内生真菌群落组成不同,不同样地间及同一样地桃儿七内生真菌种类均具有一定差异性,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转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甘薯蛋白质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毕瑞明  高峰 《生物技术》2007,17(3):33-36
目的:检测转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甘薯蛋白质及农艺性状的变化,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在转基因甘薯中能够表达。方法:以转基因甘薯和非转基因甘薯无菌苗及田间栽培苗为试材,对两者叶片、叶柄、茎、根不同器官醇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田间栽培中植株农艺性状的变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离体培养20d转基因植株根中醇溶性蛋白质含量较对照增加了330.43%,是对照的4.30倍;田间栽培45d转基因植株叶片、茎、根中醇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对照植株的8.38倍、4.60倍、5.19倍,较对照分别高出738.30%、360.26%、418.60%;田间栽培中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及生长状况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中外源遗传物质的存在对植株生长状况影响不显著。结论:初步证实了转基因甘薯中外源目的基因能够特异表达。  相似文献   

18.
以日本引进的耐盐品种‘帝王新土佐’南瓜为砧木,以‘津研4号’黄瓜品种为接穗,研究了NaCl胁迫对黄瓜嫁接植株和自根植株的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黄瓜嫁接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自根植株,嫁接植株膜脂过氧化轻于自根植株;嫁接植株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等渗透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嫁接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虽然NaCl胁迫抑制光合作用,但嫁接植株仍表现出优势。以上结果证明,嫁接植株耐盐性优于自根植株。  相似文献   

19.
苎麻CCoAOMT基因cDNA反义转化模式烟草'WS3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苎麻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CCoAOMT)是其木质素合成过程的一种关键酶,运用克隆的该酶基因cDNA及植物表达载体pBI121、pWM101,分别构建了35S启动子控制的苎麻CCoAOMT基因反义cDNA基因质粒(pBI121-antiBnCCoAOMT)和cDNA全长表达质粒(pWM101-BnCCoAOMT),并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其转化至模式烟草WS38,获得了转基因烟草.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分析和组织学初步研究表明,转反义RNA基因植株叶柄木质素含量较野生烟草或转正义基因烟草叶柄木质素含量降低.说明运用反义RNA技术对CCoAOMT基因的表达进行基因工程调控,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木质素的合成产生干扰,为获得低木质素或木质素组分改良的苎麻基因工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NaCl胁迫对营养液栽培嫁接黄瓜生物量及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帝王新土佐’南瓜为砧木,以‘新泰密刺’黄瓜品种为接穗,在100 mmol.L-1NaCl胁迫下,对黄瓜嫁接和自根植株生物量及各器官离子含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NaCl胁迫下,嫁接和自根植株生物量积累均受到显著抑制,嫁接植株受抑制较轻。(2)NaCl胁迫后,黄瓜嫁接、自根植株各器官Na 、C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嫁接植株除根系Na 含量显著高于自根植株外,其余各器官均显著低于自根植株;嫁接植株老叶、叶柄和根系的Cl-含量显著低于自根植株。(3)嫁接植株的根是主要的聚Na 部位,茎是主要的聚Cl-部位。(4)嫁接植株幼叶和根的K 、Ca2 、Mg2 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嫁接植株的K /Na 、Ca2 /Na 、Mg2 /Na 值也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以上结果证明,黄瓜嫁接植株根系和茎中盐离子的含量较高且对K 、Ca2 、Mg2 的选择性吸收、运输能力较强,在器官水平上盐分离子分布的区域化优于自根植株,从而使嫁接植株耐盐性强于自根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