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从Wistar大鼠自发性乳腺肿瘤中分离出乳腺肿瘤细胞系(ZHL2006),并对其进行鉴定,为动物模型的开发、肿瘤发病机制的探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 对一例Wistar大鼠自发性乳腺腺癌瘤组织进行培养.对传代培养细胞进行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形态结构分析、细胞染色体分析,检测广谱细胞角蛋白(PCK)表达、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等检测.将细胞接种于10只裸鼠,并对形成的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进行分离培养.结果 ZHL2006细胞在体外生长迅速,群体倍增时间为43.6 h;倒置显微镜及Giemsa染色镜下观察细胞为多边形及梭形;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表面有微绒毛,核高度不规则,核浆比例增大,核仁明显等;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具有癌细胞特性.广谱细胞角蛋白(PCK)染色阳性,说明其自上皮而非来自基质;同时ZHL2006细胞系在软琼脂中可形成克隆,具裸鼠致瘤性.该乳腺肿瘤细胞系经体外长期培养后已形成永生化细胞系,并具有明显的恶性细胞表型.裸鼠接种实验成功率为6/10,复制肿瘤细胞和原发肿瘤形态结构一致,细胞培养形态结构一致.结论 本研究成功的建立了大鼠乳腺肿瘤细胞系,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恶性肿瘤特征,能应用于裸鼠并成功复制出乳腺肿瘤模型.  相似文献   

2.
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器官修复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体外培养条件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和分化潜能的维持对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大鼠腹股沟部脂肪组织分离获得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细胞生长曲线、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细胞克隆形成等进行了检测,从而筛选出细胞生长最适的血清及浓度;再进一步对筛选条件下培养的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免疫荧光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和诱导分化能力鉴定。结果显示,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20%血清浓度下生长状态最好,增殖较快,细胞群体倍增时间较短,细胞克隆形成率可达(27.33±0.58)%。分离的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CD44、CD90、CD106的阳性率分别为99.12%、99.59%、65.81%,CD34分子呈阴性。诱导后,细胞经油红O、碱性磷酸酶、阿新兰染色,结果表明,细胞具有向脂肪、骨、软骨方向分化的潜能。以上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系。  相似文献   

4.
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扩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研究MSCs的生物学特性,为血管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体外培养和连续传代,在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MTT法测定MSCs的生长曲线;行免疫组化方法鉴定MSCs膜抗原;分别加成骨、成脂肪诱导剂后MSCs体外培养1到3周,分别做碱性磷酸酶(ALP)、Von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成骨及成脂肪分化结果。结果MSCs体外培养生长状况良好,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不表达层粘连蛋白(Laminin)、CD34、VIII因子相关抗原(VIII)。经体外诱导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MSCs,用此方法培养的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能力活跃,具有MSCs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为其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采用十倍稀释法对新疆尉犁县周边干旱-荒漠土壤进行荒漠微藻的分离纯化,并以18SrD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分子系统学鉴定,对其中5株微藻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及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为极端环境微藻资源的开发应用以及进一步探讨塔克拉玛干干旱-荒漠地区地质和生态环境演变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共分离选出23株微藻,且分别属于绿囊藻属、马尔瓦尼亚属、小球藻属、原生管藻属和衣藻属等5个属,其中属于绿囊藻属的藻种最多(14株),占总分离藻种的60.87%。(2)5株微藻(每个属选1株)的生长曲线均呈典型的"S"形,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3)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除XLD-M-4以外,其他4株微藻(XLD-B-4、XLD-B-6、XLD-B-9和XLDM-5等)的总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CC-127,即分别等于CC-127的1.57、2.13、1.07和1.21倍;脂肪酸含量基本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18碳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异硬脂酸)含量最高达44.88%,其次是16碳饱和脂肪酸(13-甲基正十五烷酸),为37.88%。  相似文献   

6.
猪源肠道乳酸菌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猪消化道中的乳酸菌。方法无菌采集健康猪的新鲜粪便,接种MRS培养基,厌氧培养分离乳酸菌。并对分离菌形态学,生化特性,产酸性,耐酸性,耐胆汁性,高温耐受性,抑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到5株嗜酸乳杆菌,分离的细菌对2株致病菌明显具有抑制性。结论为研制高效专一的猪用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模型GK大鼠生长曲线、主要脏器重量、糖代谢等生物学特性,评价GK大鼠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方法采用51只雄性GK大鼠及15只年龄性别匹配的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测定13周龄GK、Wistar大鼠空腹血糖、23周龄GK大鼠空腹及随机血糖。随访GK及Wistar大鼠生长曲线,34~46周龄期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46周龄时行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计算相关参数评价β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之后处死大鼠,脏器称重。比较GK及Wistar大鼠间上述各指标差异。结果13周龄GK大鼠空腹血糖4.74±0.41mmol/L,对照Wistar大鼠1.85±0.44mmol/L(P〈0.001)。23周龄GK大鼠空腹血糖7.88±1.96mmol/L,随机血糖9.91±3.52~13.46±4.13mmol/L。7~20及34~45周龄期间GK大鼠体重高于对照Wistar大鼠(P〈0.05),46周龄时无显著性差异。34~45周龄期间GK大鼠空腹血糖、进食后血糖、HbAlc均高于对照Wistar大鼠(P〈0.05)。IPGTT曲线下面积分析示GK大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高于对照Wistar大鼠,胰岛素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比值(AUCi/AUCg)低于对照Wistar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GK大鼠肾脏重量高于对照Wistar大鼠(P〈0.05),余主要脏器重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K大鼠空腹血糖、进食后血糖、HbAlc水平升高,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能力(GSIS)减退,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早期相消失,晚期相代偿性增加,具有2型糖尿病特点;体重、血糖等生物学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8.
Wistar大鼠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使用普通级雄性Wistar大鼠灌胃给药 (L 蛋氨酸 )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研究。方法 模型组分别给药 (L 蛋氨酸 ) 2 30mg 只 (A组 )和 4 5 0mg 只 (B组 )每隔 7天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及主动脉弓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服药后引起动物血脂紊乱 ,病理组织学检查服药 8周时实验A组与B组均见到主动脉弓局部内膜下水肿 ,同期B组 (高剂量组 )病理改变重于A组 (低剂量组 ) ,偶见泡沫细胞和单核细胞侵润。对照组无上述相关改变。结论 Wistar大鼠服用L 蛋氨酸一定时间后可引起血脂的紊乱及主动脉弓局部内膜下的病变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变性模型大鼠 (royalcollegeofsurgeonrat,RCS)为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经典模型 ,最先在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种系鼠中发现 ,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人类视网膜变性主要特征的动物模型。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学部饲育的RCS大鼠是 1994年 4月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 (llinois)眼科病理研究所惠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的 ,至 2 0 0 1年 5月已繁育了 16代 ,现将该品系大鼠的特性概述如下 :1 遗传特性 RCS大鼠基因型为a,h ,p ,rdy,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鼠体特征为 :粉眼 ,全身多为白色 ,颈、背部有深棕色不规则花斑图案。2 生物化学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高脂喂养和免疫损伤结合的方法,建立HFJ近交系大鼠和Wistar封闭群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HFJ近交系和Wistar封闭群大鼠,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正常组给予基础饲料饲喂,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喂,并采用牛血清白蛋白(40mg/kg)和卵清白蛋白(2.5mg/kg)进行免疫损伤,并辅以维生素D3(25万U/kg)灌胃,饲养90d后测定血脂水平、血液生化指标、观察病理变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1)HFJ和Wistar大鼠正常组相比较,前者TG、TC和LDL-C水平高于后者(P<0.05),HFJ大鼠模型组LDL-C含量明显高于Wistar大鼠(P<0.05);(2)心肌损伤指标,HFJ和Wistar大鼠模型组均较正常组心肌激酶(CK)、心肌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升高;(3)HE染色发现与Wistar大鼠模型组相比,HFJ近交系大鼠斑块形成更为明显,明显处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Ⅲ期,可见纤维帽形成,纤维帽下具有典型的胆固醇结晶裂隙和泡沫细胞,中层平滑肌排列紊乱;(4)免疫组化法测定主动脉弓VEGF蛋白的表达,HFJ大鼠模型组较Wistar大鼠表达升高(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HFJ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动物模型,与Wistar大鼠相比HFJ大鼠模型特点更为显著,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提供一新的实验动物品系。  相似文献   

11.
【背景】噬菌体能够特异性杀死宿主细菌,特别是耐药性细菌,可以作为新型杀菌剂,而关于路德维希肠杆菌噬菌体的研究尚属空白。【目的】分离路德维希肠杆菌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鉴定噬菌体;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结构蛋白;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噬菌体的形态;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和刚果红平板法分析生物被膜。【结果】以路德维希肠杆菌X20为指示菌从环境样品中分离获得了噬菌体GM20,噬菌斑透明且有较小晕环,直径大小平均为0.47 mm。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GM20具有可伸缩尾部,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GM20的滴度为7.65×10~9PFU/mL,为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噬菌体的潜伏期约为15 min,释放量约为164.3 PFU/infection center。进一步分析显示,GM20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耐噬菌体菌株突变株平均突变率为1.06×10~(-5)。【结论】烈性噬菌体GM20能够杀死路德维希肠杆菌X20,有可能应用于路德维希肠杆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丰富对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 herpesvirus-1,FHV-1)基因组变异情况的研究,并为疫苗研发提供候选毒株,本研究对250份猫眼鼻拭子和肺组织样品进行PCR检测,对FHV-1阳性样品进行氨基酸变异和系统发育分析,并进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250份临床样品中FHV-1型阳性率为20.8%(52/250)。测序得到10个毒株的8个囊膜蛋白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9个毒株的gI基因发生非同义突变(M165T),QN-1毒株gD基因发生非同义突变(A342T)。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毒株间变异小、进化距离短。病原分离鉴定获得1株FHV-1毒株(命名为FHV/BJ-1),病毒滴度为106.65 TCID50/0.1 mL。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接毒组家猫在8 d内全部死亡,剖检及HE染色发现肺部病变严重,有淤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气管缺少上皮细胞,且鼻组织、气管和肺组织的病毒载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FHV-1流行毒株基因保守性好,各毒株之间主要囊膜蛋白变异程度低。分离株FHV/BJ-1毒株为强毒株,是疫苗评价的理想毒株,为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和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药用植物内生环境可培养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方法,总结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物种多样性,挖掘新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10种分离培养基对37个新鲜的药用植物样品进行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通过比较,选择适合植物内生放线菌生长的培养条件;根据菌落形态和细胞特征观察结果,选择其中174株菌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应用Biolog GENⅢ微孔培养、API 50CH以及API ZYM试剂条测试27株代表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结果]分离得到940株植物内生菌,分属于47个属,30个科,其中放线菌600余株,分属于34个属,共发现潜在的新分类单元有7个;本研究中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培养条件是:PYG培养基、pH7.2、28℃- 32℃;菌株间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与菌株系统进化关系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环境植物的内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相同环境的不同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小.[结论]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物种丰富多样;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在唯一碳源利用、发酵碳源产酸及酶学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方面没有表现出和宿主植物的直接相关性,而是呈现出和宿主植物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造模方法,分析影响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建立的因素。方法选用Wistar大鼠造模,通过改变性别、剂量、年龄、注射部位及免疫方式,来比较造模成功率。结果不同性别、剂量、年龄及免疫方式造模成功率不同。结论4~5周龄Wistar雌性大鼠,初次免疫注射乳剂4点共0.20 mL,加强免疫在14 d之后3点共0.15 mL的造模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取E15 SD胎鼠的背根神经节,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成单细胞,在NBl培养基中培养,并通过差速贴壁法进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DRGn)的分离纯化,用神经元特异性的烯醇化酶(NSE)鉴定培养的神经元。结果发现DRGn在体外合适条件下可存活3-4周,DRGn纯化培养的纯度达91%左右。DRGn在体外能存活较长时间,可作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7.
建立禽类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体外培养体系,探索其生物学特性和多分化潜能。通过酶消化法分离18日龄鸭胚ADSCs,绘制生长曲线,通过RT-PCR、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阳性率检测对ADSCs进行鉴定,诱导ADSCs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结果表明,鸭胚胎ADSCs体外增殖能力良好;阳性表达CD29,CD44,CD105,表达率分别为95.39%、94.53%和98.19%;经体外诱导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研究认为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的ADSCs能够稳定增殖并具有多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进行保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利用SD大鼠、Wistar大鼠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不同,为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操作平台。方法利用立体定向仪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大脑皮层接种C6细胞(2.5×105个细胞/只),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利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比较两种动物模型在成瘤率、肿瘤生长状况、死亡率以及动物一般情况等方面的异同。结果SD大鼠组、Wistar大鼠组的成瘤率均为100%,两组均未见转移;但SD大鼠组肿瘤成瘤时间较长,且部分肿瘤有自愈倾向,而Wistar大鼠组则未出现类似情况。结论Wistar大鼠大脑皮层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肿瘤性状更接近于人的脑胶质瘤,因此更适合探索和研究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而SD大鼠的肿瘤由于性状类似转移瘤,且有自愈倾向,不适合作为上述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稀牛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存野牦牛遗传资源,采用组织块法建立了3株野牦牛成纤维细胞株。体外培养的野牦牛细胞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强,测定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8.47h,平台期密度为2.08×10^6/mL。经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表达FGFR5,经单克隆培养建立了FGFR5阳性细胞株。F7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二倍体正常核型率为84.33%,核型2n=60,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x、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所建立的野牦牛体细胞株为开展野牦牛克隆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20.
用DNA指纹图技术分析Wistar大鼠的遗传距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JL-02多位点探针和Southern杂交对Wistar大鼠基因组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并对国内最具有典型的6个地区9个Wistar大鼠群体内和群体间进行了DNA指纹分析比较。结果表明,DNA指纹图较好地反映了封闭群动物的遗传本质,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同一群体不同个体间Wistar大鼠遗传距离主要为0.2~0.6,将不同群体的Wistar大鼠DNA指纹图带进行分析表明,所有群体间的DNA指纹图的遗传距离在0.2~0.7。 Abstract:DNA fingerprinting of Wistar rat were studied with JL-02 Mulilocus probe and Southern hybridization,and comparing with different individuals of nine groups Wistar rat from six national classical area and different groups.It was indicated that DNA fingerprinting could reflect genetic material of outbred strain rat,and were more polymorphic.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Wistar rat were distributed for 0.2~0.6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within same groups,and 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Wistar rat were distributed for 0.2~0.7 among different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