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白喉噬菌体β和r杂交,分离得到一株白喉噬菌体的重组子一、具有亲代噬菌体β产生毒紊的溶原性转换能力,即带有β的毒素基因(tox)和噬菌体r的溶原性免疫性的特征。该噬菌体再感染单溶原性产毒菌株C7(β),得到双重溶原性菌株,携带了两个前噬菌体及其所带有的两个毒素基因,菌株产毒能力单溶原性亲代株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噬菌体整合酶基因在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根据噬菌体整合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PCR方法,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结果显示,25株SS2致病菌株均扩增出目的片段,非毒力株T15、5株其它血清型猪链球菌及兰氏C群猪源链球菌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经丝裂霉素C诱导后,SS2致病菌株出现完全的细胞溶解,而非毒力株T15未出现溶解.SS2致病株HA9801和ZY05719诱导均产生溶原性噬菌体,分别命名为SS2-HA和SS2-ZY,电镜观察,二者均头部呈正六边形,无尾部,其核酸类型为dsDNA,可鉴定为复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的成员.噬菌体SS2-HA和SS2-ZY整合酶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SS2噬菌体整合酶基因序列高度同源,显示SS2噬菌体整合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从SS2致病株中检出溶原性噬菌体和噬菌体整合酶基因,且噬菌体整合酶基因与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等7种毒力相关基因有相关性,表明SS2的溶原性噬菌体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报道了金葡菌66为双溶原菌,先后分离到两株噬菌体即α、β.α具有溶原性转换葡激酶能力,β则无。本文对这两株噬菌体特性作进一步比较,如溶血素的溶原性转换,噬菌斑的形态,溶原菌的免疫性,宿主特异性,血清型别,两株噬菌体DNA的酶切电泳图及溶原化菌株的噬菌体型等,表明菌株66是带有两个不同的亲和群前噬菌体的双溶原菌株。  相似文献   

4.
α和β为两株温和性噬菌体,金黄色葡萄球菌1157为不带前噬菌体的非溶原性菌株,分别或同时经α、β溶原化后,得到溶原性菌株1157(α),1157(β)及1157(α、B),前两者分别带有前噬菌体α或β,后者带α和β,为双溶原性株,4株菌用居里点裂解器-岛津GC-R1A计算机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以目视法及计算数据分析法均能较好地鉴别1157,1157(α),1157(β)和1157(α、β)各菌株。  相似文献   

5.
苏云金芽孢杆菌两株溶原性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溶原性及其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从生产菌株MZ1中分离了两株溶原性噬菌体。MZ1经诱导后产生直径约为3mm和1mm的噬斑,分离获得属长尾噬菌体科的噬菌体MZTP01和MZTP02两株;分别对6株和7株不同亚种的Bt菌株具有侵染力;免疫血清与相应噬菌体的中和反应K值分别为45和326,且两者无相关抗原性。MZTP01抵抗酸、碱、紫外线和热的能力比MZTP02强,但抵抗有机溶剂的程度比MZTP02弱。MZTP01的潜伏期为80min,裂解量为55;MZTP02的潜伏期为40min,裂解量为175。核酸结构分析均表明为线性dsDNA分子。两基因组DNA的凝胶电泳表明分子量均在9.4~23kb之间,并被HindⅢ酶切分别产生8条和9条清晰条带。该菌株被证明为二元溶原菌,可能是造成生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为防治溶原性噬菌体提供了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噬菌体是地球上数量最丰富的有机体,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塑造和细菌进化驱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与宿主的相互斗争中,噬菌体可以选择以下2种方式决定其与宿主的命运:(1)裂解:通过裂解宿主细胞最终大量释放噬菌体颗粒;(2)溶原:将其染色体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与宿主建立一种潜在的互存关系。对于一些温和的噬菌体,这种倾向进一步受到感染多样性的调节,其中单一感染主要是裂解性的,而多重感染则多是溶原性的。溶原性的噬菌体不仅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理化因子,还可以通过细菌自身的群体感应系统来启动裂解-溶原开关,进而决定其宿主菌的命运。与此同时,宿主细菌在与噬菌体长时间的斗争中也进化出了针对噬菌体的手段。总而言之,噬菌体深刻影响着细菌的群落动态、基因组进化和生态系统等,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噬菌体与宿主间的斗争模式(裂解/溶原性感染)。本文探讨了导致温和噬菌体对宿主菌进行裂解-溶原命运抉择的影响因素并系统性总结了细菌在面对噬菌体侵染时的应对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能为噬菌体与宿主的研究提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检测噬菌体DNA法鉴别细菌的溶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噬菌体的可诱导性,将细菌培养物经丝裂霉素C诱导,诱导液滤过除菌,经核酸酶处理和聚乙二醇(PEG 6000)浓缩,再用苯酚进行抽提。通过检测抽提物中有无DNA,以确定菌株的溶原性。实验证明从溶原菌诱导液中可提取DNA,同时表明该DNA确为溶原菌诱导出的噬菌体DNA,而非溶原性菌以同样方法不能取得DNAo用此方法,可以作为鉴别细菌溶原性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8.
从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120中分离列两株血清 A 型噬菌体,其中一株具有产生葡激酶的溶原性转换能力,过去未曾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9.
谷氨酸生产菌用于发酵生产谷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由于外源噬菌体污染或者由溶原菌内诱导出的噬菌体污染,往往给工业发酵带来严重的危害,于是测定谷氨酸生产菌是否为溶原菌便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以溶原菌E.coli K_(12)为研究模型,首先用~(32)P标记的λDNA作探针,建立了检测溶原菌株的分子诊断方法,继而通过寄主菌株从生产环境样品中分离筛选到7_6和7_(?)两大类共20多株噬菌体。由该两类噬菌体制得的~(32)P-7_(?)和7_(?)探针,可分别与以生产谷氨酸的棒杆菌B_9、7338和T_(?)三个菌株为寄主,从环境样品中分离的18个和6个噬菌体分离物杂交。而采用缺口翻译系统制备的7_(?)和7_(?)混合探针,或混合使用7_(?)和(?)探针,使得检测方法更为简便易行。通过Southern Blot技术和菌落杂交对菌DNA的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寄主菌株均不是所分离的噬菌体的溶原菌。最后,本文还就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之间的同源性与分子诊断的可行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噬菌体     
噬菌体是一类专门以细菌为寄生对象的生命体,它是特沃特(Twort)于1915年首先发现的,后来由D′Herelle命名。噬菌体的生活周期因种类不同而异,有些噬菌体生活周期较短,约20-30分钟;有些噬菌体生活周期较长,往往几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另有噬菌体(如丝状噬菌体)可连续地从寄主细胞内释出,并不随寄主细胞的死亡而消失。对于它生活周期主要阶段的发现是通过观察其寄主细胞而实现的。据研究,噬菌体生存的决定因素有两点:其一,赖以偶然吸附在寄主细胞上;其二,噬菌体的相对浓度。当其具备了以上条件而侵染细菌时,首先在细菌表面的特异部位上吸附,后由溶菌酶溶开一个孔洞,随之将噬菌  相似文献   

11.
在11种溶原性细菌系统中,以双层琼脂平板-纸片法检测药用植物肿节枫对前噬菌体的诱导作用,表明温和性噬菌体φ52 Ⅰ溶原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009,对肿节枫的诱导反应最为敏感。其它溶原性菌株,包括曾用以筛选抗肿瘤药物的大肠杆菌K_(12)(λ)-K_(12)S系统都呈阴性反应。化学成分的进一步分析说明,仅肿节枫黄酮糖苷组分Ⅰ具有诱导活性。并与丝裂霉素C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溶原性噬菌体的随机爆发是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发酵生产的首要危害.[目的]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B.t生产菌株溶原性噬菌体的遗传背景,以便从分子水平上控制其在生产中的随机爆发.[方法]通过对广东梅州某公司的生产菌株MZ1采用Mitomycin C进行诱导,提取噬菌体颗粒MZTP01的基因组DNA,克隆和表达该噬菌体的pep基因,并进行了功能分析.[结果]诱导获得的溶原性噬菌体MZTP01斑点清晰,直径约1mm,成斑时间12h;从噬菌体基因组DNA双酶切(Hind Ⅲ/EcoR Ⅰ)片段中回收长度为2362bp的D片段(Genbank登录号:AY639599),又从D片段中克隆了长度为1101bp、编码367aa、分子量为47kDa的Pep基因,表达载体M15(pQE30pep)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中表达获得了47kDDa的清晰表达带,在1h时开始产生蛋白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Western blot也在47kDa处得到一条清晰的条带;可溶性分析表明PEP蛋白在重组菌株中是以不可溶的包含体形式存在的,该蛋白的产生明显地抑制了宿主的生长速度;噬菌体PEP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比较表明,噬菌体MZTP01 PEP蛋白与来自E.coli K12噬菌体的PEP蛋白的同源性程度最大.[结论]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噬菌体MZTP01,并首次报道了该噬菌体D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及pep基因的功能,试验证明PEP表达蛋白能够水解酪蛋白,其活力相当于0.3mg/mL的胰蛋白酶.  相似文献   

13.
噬菌体与细菌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广泛的两类微生物,两者在群体水平、个体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上均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细菌能够影响溶原性噬菌体的溶原-裂解决策,而被噬菌体感染的细菌基因表达谱也会受到噬菌体影响,使宿主菌的代谢、应激、抵抗力、毒性等多种性状发生改变.现从细菌和噬菌体两者的角度,分别综述细菌抵抗噬菌体感染以及噬菌体...  相似文献   

14.
汤芳  陆承平 《微生物学报》2015,55(4):389-394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携带有前噬菌体。本文对猪链球菌的烈性噬菌体和前噬菌体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主要包括猪链球菌烈性噬菌体的形态及功能;烈性噬菌体裂解酶的结构及功能;烈性噬菌体末端酶大亚基的活性;前噬菌体的比较基因组学、前噬菌体的裂解酶以及烈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并对猪链球菌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利用噬菌体的宿主专一性,对收集的国内用于生产的谷氨酸生产菌进行鉴别,发现一株7338菌株对T6—13噬菌体敏感,而对7338的噬菌体不敏感。根据上述事实,工厂中为防止噬菌体侵袭,轮换使用不同菌株时,提出要了解菌株对不同噬菌体的敏感性,以免感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抗噬菌体工程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菌体污染常引起溶菌,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应用自发突变的原理成功地从溶菌液中筛选到抗噬菌体的工程菌株;在发酵罐中培养,该菌株生长行为和表达水平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山东大学生物实验厂几年来从周围环境和发酵裂解液中分离的10株噬菌体进行了寄主范围(包括9个血清型共55株苏芸金杆菌)的测定和电子显微镜观祭和比较。根据其形态,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以噬菌体GP一10,在感染寄主细胞后的不同时间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寮。结果表明噬菌体核酸在侵入细胞后,寄主细胞核区明显扩大,并在扩大的核区复制,逐渐出现电子密度较大的噬菌体颗粒,数量逐步增加,至增殖后期,几乎充满了整个扩大了的核区。最后导致寄主细胞壁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噬菌体。其数置估计每个细胞接近1000个。  相似文献   

18.
噬菌体A3侵染寄主细胞10分钟后,RNA聚合酶比话降低20—30%,30分钟后再回升到正常细胞的水平,或稍有增加。感染后的细胞经超声波破碎、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层析、甘油梯度密度离心等方法提纯,其比活性可提高300倍。噬菌体侵染后的酶与正常细胞的酶性质基本相似。以噬菌体A3 DNA作模板时,转录活性可提高10倍以上,说明侵染后寄主体系的酶受到修饰。  相似文献   

19.
把保藏的144株枯草杆菌分成6个试验菌株组,用分羣混合双层法,从6个菌株组內分离到4株带噬菌体的菌株。选择其中一株,其所带的噬菌体对Ki-2菌株能转导的Bs47菌株,对其溶源性作了初步的观察。根据单菌落传代孢子加热以消除游离噬菌体后,仍继续释放噬菌体,以及Bs47菌株对其本身所释放的噬菌体表现免疫性等这些特点,从而确定Bs47是溶源性菌株。应用丝裂霉素c或紫外线进行产生噬菌体诱导试验,结果都有诱导效应。增加噬菌体产生量,前者达1,000倍,后者在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陈学梅  魏云林  季秀玲 《遗传》2021,(3):240-248
噬菌体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实体,一直被认为是细菌的天敌.然而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噬菌体与宿主之间存在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前噬菌体是指溶原性细菌内存在的整套噬菌体DNA基因组,广泛分布在细菌基因组中,对调节细菌宿主生理具有重要作用,如参与调节宿主的毒力、影响生物膜形成、赋予宿主免疫力等.有趣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