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岛素对大鼠肝脏和血浆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大鼠皮下注射胰岛素后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显著下降(P<0.01、P<0.001和P<0.01),(血清HDL-C)/(血清TC)和(血清HDL-C)/(血清TC-(HDL-C))无变化,离体灌流肝脏分泌TC和TG显著增加(P<0.001,P<0.05)。这些结果提示:(1)胰岛素使血清HDL-C和较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同等比例下降。(2)胰岛素促进正常大鼠肝脏合成分泌TG(VLDL-TG)增加和血浆TG(VLDL-TG)清除增加,可能以后一作用为主。(3)胰岛素促进正常大鼠肝脏合成分泌胆固醇增加和血浆胆固醇清除增加,可能以后一作用为主。(4)胰岛素使正常大鼠血清HDL-C下降,可能是由于激活LDL受体促进大鼠HDL通过LDL受体途径的分解代谢和/或激活肝内皮脂酶(HEL)促进HDL分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甘油三酯血症(HTG)与肥胖、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诱发急性胰腺炎(AP)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成功建立符合要求的动物模型是开展相关实验研究的关键,本文对HTG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期为深入研究HTG的发病机制和降脂药物的筛选提供动物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两种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HTG)小鼠的血液流变学,建立具有异常血液流变学特点的HTG小鼠模型,以应用于进一步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采用ApoC3转基因与GPIHBP1基因敲除的HTG小鼠及野生型小鼠,所用小鼠均为C57BL/6J背景下8周龄雄性小鼠,通过生物物理法检测和比较其血浆粘度、红细胞渗透脆性、变形性与电泳率。结果:与野生小鼠相比,ApoC3转基因与GPIHBP1基因敲除的HTG小鼠血浆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渗透脆性显著增加(P0.05),变形指数与电泳率明显降低(P0.05),血浆粘度显著升高(P0.05),但血细胞计数等血常规指标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Apo C3tg与GPIHBP1KO小鼠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改变,可能作为探讨HTG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对许多人群研究表明 ,位于APOA1/C3/A4 /A5基因簇上的载脂蛋白C3基因 (APOC3)SstⅠ多态性与高甘油三酯血症 (Hypertriglyceridaemia ,HTG)密切相关 ,高甘油三酯是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探讨中国人群APOC3基因SstⅠ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HD)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 (HTG)、Ⅱ型糖尿病 (non insulin 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 (HTG)患者的相关性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的方法 ,分析了 2 6 7例CHD患者、2 4 6例NIDDM患者及 4 91例健康对照APOC3基因SstⅠ位点 (S1/S2 )多态性。CHD组、NIDDM组和对照组的APOC3基因SstⅠ多态位点S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0 30 1、0 30 7和 0 2 86 ,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以TG >1 90mmol/L为标准将CHD组、NIDDM组分为正常甘油三酯组 (NTG)和高甘油三酯组(HTG)发现 ,在CHD患者 ,HTG亚组S1S2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NTG亚组 (0 5 4 2 >0 35 7,χ2 =8 77,P =0 0 12 4 ) ;在NIDDM患者 ,HTG亚组S2S2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NTG亚组 (0 2 0 0 >0 0 5 5 ,χ2 =2 0 2 1,P =0 0 0 0 0 ) ,两亚组间等位基因频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小鼠肝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胰岛素对肝细胞甘油三酯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肝脏灌注和胶原酶消化分离小鼠肝细胞,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进行体外培养。在0 nmol/L,50 nmol/L,100 nmol/L,200 nmol/L胰岛素存在的情况下培养,通过3H标记的甘油测定细胞内甘油三酯合成速率,使用3H标记的油酸预孵育,加入triacsin C抑制脂肪酸重酯化,追踪掺入3H的甘油三酯分解的速率。采用甘油三酯检测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胰岛素对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了小鼠原代肝细胞,存活率达90%。50 nmol/L胰岛素对细胞甘油三酯含量及甘油三酯合成分解速率影响较小。100 nmol/L胰岛素可显著增加甘油三酯合成速率,减低分解速率,使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增加。200 nmo/L胰岛素反而降低甘油三酯合成速率,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少于对照组(0 nmol/L)。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使用3H标记物敏感的检测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合成分解速率。研究发现,过高浓度的胰岛素反而抑制肝细胞甘油三酯的储积。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幼鱼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将养殖欧洲鳗鲡幼鱼的9口水泥池[初始规格(141.5±1.9) g/尾;初始鱼重(682±23) kg/池]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口池,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基础饲料添加500 mg/kg胆汁酸(BA1组)、基础饲料添加1000 mg/kg胆汁酸(BA2组)的饲料。实验期为15周。实验结果表明, BA组比对照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组织中脂肪空泡数量明显减少,肝脏粗脂肪水平显著降低(P<0.05)。BA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仅BA1组乙酰辅酶A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 BA组肝脂酶、脂蛋白酯酶和总脂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 BA组间上述酶活性或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BA1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水平上调,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增强。由此可见,欧洲鳗鲡幼鱼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通过降低脂肪合成有关酶水平及增加脂肪分解有关酶活性,主要增强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  相似文献   

7.
Fox O1是叉头转录家族O亚族的一员,因其对胰岛素作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被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ox O1对于肝脏脂质代谢也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P)、载脂蛋白B(Apo B)的表达,从而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在肝脏中的合成,增加循环中VLDL含量;Fox O1还可通过促进载脂蛋白CⅢ(Apo CⅢ)的表达,进而抑制脂蛋白酯酶(LPL)活性,减少循环中甘油三酯(TG)分解,导致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发生;同时,Fox O1还能抑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表达,抑制脂肪合成。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概述了Fox O1与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选用SD(Sprague Dawley)大鼠,建立大强度耐力训练模型,研究迷迭香对运动大鼠肝脏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结果显示,1)迷迭香可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升高肝组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2)迷迭香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强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CAT(catalase)和GSH-Px(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活性,其中SOD和CAT的活性增加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GSH-Px的活性增加在运动状态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迷迭香可以降低肝脏组织中MDA(malondialdehyde)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迷迭香可以增加肝脏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大强度耐力训练对大鼠肝脏组织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并且在同一状态下对不同的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饲料利用和氮代谢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制备蛋白水平分别为15%、20%、25%、30%和35%的5种等能(13.71 kJ/g)饲料饲养草鱼[(209±10)g]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影响显著(P0.05),其中25%蛋白组最高。通过二次多项式的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蛋白水平为26.50%和27.20%的时候,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分别达到最高。15%蛋白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组(P0.05)。蛋白质保留率和蛋白质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各蛋白组的成活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血清尿素氮、肝脏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和肌肉腺苷酸脱氨酶活性随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而肝脏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先增加后稳定,这表明高蛋白组(30%和35%蛋白组)相对于低蛋白组(15%和20%蛋白组)有较多的蛋白质用于分解代谢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0.
水杨酸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与精氨酸分解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0 mmol·L-1水杨酸(SA)处理‘徐香’猕猴桃果实,测定果实在常温(23±2)℃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硬度、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精氨酸分解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物质含量的变化,探究SA处理延缓猕猴桃果实采后衰老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与对照(不处理)相比,贮藏第20天时,SA处理果实的失重率较对照降低13.77%,硬度较对照提高78.25%,表明SA处理有效抑制了猕猴桃果实硬度和鲜重的下降。(2)贮藏第20天时,SA处理果实的PG活性(13.61 μg·g-1·h-1)显著低于对照(16.77 μg·g-1·h-1);猕猴桃果实中的MDA含量在贮藏第15天时差异最大,SA处理较对照降低33.40%。(3)与对照相比,在贮藏过程中SA处理显著促进了果实中鸟氨酸的累积以及精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活性的升高,同时抑制了多胺氧化酶和二胺氧化酶活性,并显著提高了猕猴桃果实中多胺(腐胺、精胺、亚精胺)的累积。(4)与对照相比,SA处理显著诱导了猕猴桃果实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增强,并促进了果实中一氧化氮(NO)的累积,且在贮藏第5天以后果实中的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研究发现,SA能够显著延缓常温下猕猴桃果实的采后衰老进程,这可能与SA触发了果实中精氨酸分解代谢的不同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