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岛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描述了海南岛昌江县石碌地区昌江组首次发现的牙形刺Palmatolepis gracilis gracilis Bransonet Me-hl,P.gracilis sigmoidalis Ziegler,Polygnathus ansatus Ziegleret Klapper,Polynodosus germanus(UlrichetBassler),Neopolygnathus dentatus(Druce)等和白沙县金波地区南好组第二段的Siphonodella levis(Ni),Polygnathus cf. inornatus Branson等,共8属20种,并据此将含化石地层分别确定为晚泥盆世法门期和早石炭世杜内期早期。指出以往认为是中泥盆统吉维特阶带化石Polygnathus ansatus Ziegleret Klapper与法门期牙形刺化石共同出现于昌江组并非构造混杂所致,但并不排除可能是化石再沉积作用的原因。同意将Polynodosus属从Polygnathus属中分离出来,在我国首次采用Polynodosus。  相似文献   

2.
F/F牙形刺灭绝事件以后,牙形刺很快进入复苏期(王成源、Ziegler,2004)。有关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在国内外的文献中还没有详细的论述或论证。本文基于以前对广西桂林垌村和龙门剖面的牙形刺集群灭绝与复苏的研究,2003年又在垌村剖面加密采样,重点是研究F/F事件后,牙形刺由复苏到辐射阶段的特征,探索牙形刺何时和如何由复苏期进化到辐射期。本文的材料主要是依据华南的资料,特别是本文作者研究多年的垌村剖面的资料。牙形刺的灭绝与复苏是以法门期最主要的属Palmatolepis为主线,在种一级的水平上确定的。法门期牙形刺的辐射同样是以Palmatolepis属内种一级的水平上讨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其它属。本文首次明确提出:牙形刺在晚triangularis带就进入辐射期,因为正是从晚triangularis带,Palmatolepis的minuta,werneri,sandbergi,perlobata,cf.regularis,subperlobata,tenupunctata7个重要种群开始出现,并在法门期中期达到辐射期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广西荔浦上泥盆统榴江组上部扁豆状灰岩中所含的法门期竹节石2属3种,其产出层位分别为牙形刺化石带的 Palmatolepis crepida带和 Pa.marginifera带。  相似文献   

4.
西藏班戈县门当乡长给的5个牙形刺样品,发现Ancyrodella lobata,Icriodus alternatus helmsi,Palmatolepis sp.,Polygnathus costatus,Polygnathus varcus等牙形刺,可以确定查果罗玛组的时代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5.
由王成源教授主编、丁连生、段金英等十几位作者共同撰写的《下扬子地区牙形刺》一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下扬子地区牙形刺化石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收集了下扬子地区76条剖面、7 840个牙形刺样品的资料;建立了从寒武纪至二叠纪的53个牙形刺化石带或组合带;依据牙形刺化石修订了传统的地层界线;并对全球二叠纪地质年表提出了新的见解,且在下扬子区首次发现了志留纪牙形刺化石。全书共约  相似文献   

6.
渝东南地区泥盆纪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渝东南地区3个泥盆纪剖面的牙形刺,黔江濯水剖面的顶部(第7层)产有Palmatolepis quadrantinodosalobata等牙形刺,时代为法门期早期Middle crepida带至Lower rhomboidea带,是本区泥盆纪海相沉积的最高层位;酉阳兴隆剖面(第51层)发现牙形刺Palmatolepis semichatovae等牙形刺,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Lower rhenana带;濯水剖面的5层和6层、黔江水泥厂剖面的5层至7层以及酉阳兴隆剖面的52层和53层均产有较多的弗拉斯期晚期的牙形刺。本区写经寺组、黄家磴组和云台观组都可能是穿时的,写经寺组在各剖面残留厚度不同。写经寺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晚期至法门期早期。本区缺少法门期中、晚期的典型的海相沉积。描述了一个新种Polygnathus chongqingensis Wang sp.nov.。  相似文献   

7.
江南区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化石较多。笔者先后在江西武宁(1981)、安徽宁国(1982)、湖南桃源和慈利(1983)等地实测了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并采集了牙形刺、笔石和三叶虫等化石。经室内初步研究,在安徽宁国界线剖面上,除产笔石外,在所采集的40个样品中均未处理出牙形刺。其余两个地区的剖面内均产有牙形刺、笔石和三叶虫化石。江南区牙形刺的序列及组合特征对寒武、奥陶系界线的讨论提供了较丰富的微体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石炭系和二叠系牙形刺序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论述了云南西北部宁蒗县石炭系、二叠系尖山营剖面的牙形刺研究成果。共划分出17牙形刺带。由于采样系统,牙形刺序列连续,而且与国内外的牙形刺带可以对比,为本区生物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学基础。尖山营剖面牙形刺众多,同时含有丰富的珊瑚、腕足类,(竹蜓)类、菊石等化石,是研究不同化石门类生物地层对比的理想剖面;此剖面的进一步工作,将为不同相区地层对比提供更为可贵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的界线,尚待深入研究,二叠系的底界很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研究了广西南垌早石炭世巴平组下段丰富的牙形刺,识别出Siphonodella duplicata,S.cooperi,S.obosoleta,S.quadruplicata,S.lobata,S.crenulata,S.sandbergi,S.eurylobata,S.isosticha,Gnathodus delicatus等重要的带化石。首次报道和描述了产自Siphonodella crenulata带下部牙形刺新材料,其中确立一新种:Siphonodella nandongensis sp.nov.Li;一新未定种:Siphonodellasp.nov.A;且修订了Siphonodella trirostrata Druce(1969)的含义。依据上述牙形刺:Siphonodella nandongensis sp.nov.Li;Siphonodellasp.nov.A和Siphonodella trirostrata Druce(1969)发育特征,认为Siphonodella nandongensis sp.nov.Li与Siphonodella sexplicata;Siphonodella sp.nov.A与Siphonodella quadruplicata(Branson et Mehl);Siphonodella trirostrata Druce(1969)与Siphonodella sandbergi Klapper演化关系密切,并确定所描述的化石新材料的层位是Siphonodella crenulata带下部,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为进一步精细地层划分提供了翔实资料。  相似文献   

10.
新疆柯坪和甘肃平凉上奥陶统底部附近的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柯坪大湾沟和甘肃平凉官司庄剖面是Nemagraptusb gracilis带及上奥陶统底界的重要剖面,研究这两剖面的牙形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采自新疆柯坪大湾沟和甘肃平凉官司庄剖面上奥陶统底界附近的牙形刺共13属18种。  相似文献   

11.
在大兴安岭乌奴耳地区发现两个牙形刺动物群。一个采自北矿组,牙形刺Caudicriodus angulatus cf.cauda指示北矿组的时代为Eifelian早期。另一个样品采自霍博山组(大民山组)上部的角砾岩层,产有牙形刺的混合动物群。Palmatolepis hassi,Pal.ljashenkovae,Pal.kireevae,Pal.subrecta,Polygnathus decorosus,Icriodus ex-pansus,I.symmetricus等牙形刺主要来自Frasnian晚期晚rhenana带。而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nodosa,Schimitognathus cf.hermanni则主要来自Gevitian期晚期和Frasnian期早期;Ancyrognathus ubiquitus是重要的事件种,见于linguiformis带至早triangularis带(F/F界线层);这个角砾岩层最后形成的时代可能是早triangularis带,含有多层位的再沉积的牙形刺。文中共描述了牙形刺11属22种,包括2个未定新种和1个未定种。  相似文献   

12.
皖南石台地区奥陶系牙形刺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本文研究了安徽省石台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至汤山组牙形刺的组合特征及其序列,共发现了牙形刺36属64种。文中描述其中地层意义较大的12属16种。建立了12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一组合带。自上而下为: Hamarodus europacus带;Amorphognathus superbus带;Amorphognathus tvearensis带; 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Pygodus anserinus-Eo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 Pygodus serru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Amorphognathus variabilis带; 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 Periodon flabellum带;Oepikodus evae带; Serratognathus tangshanensis带。 本区奥陶系牙形刺的面貌属北大西洋生物地理区。这些牙形刺化石带基本上可与我国宜昌地区、宁镇地区以及西欧奥陶系的牙形刺化石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3.
镇江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岷君 《古生物学报》1996,35(4):430-441
详细描述了采自镇江附近11-1,11-2,79-8号等钻孔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化石共11属28种,建立了6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上二叠统1个、下三叠统5个,并以牙形刺带为基础,进行了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14.
王成源 《化石》2007,(4):5-8
地质历史时期的化石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类化石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公认的事实。各类化石生物演化速率不同,地层价值不同,应用价值也不同,然而不论从那一个方面看,牙形刺都堪称化石的精英。没有哪一个化石门类能在演化速率、地层划分、石油地质、生物进化意义等方面,可与牙形刺妣美。牙形刺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牙形动物的骨骼,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的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形体很小,一般只有1mm左右,最大也不过7mm。形态多变,颜色各异,在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演化上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生物地层的主帅现代地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日本志留纪至三叠纪牙形刺研究的历史和现在的成果。志留纪牙形刺只有少数零星的报道,没有建立化石带;早泥盆世已建立了5个牙形刺组合,没有中、晚泥盆世的记录;石炭纪有8个牙形刺带,其中晚石炭世3个牙形刺带;二叠纪5个牙形刺带或动物群,其中,中、晚二叠世各1个带(动物群);三叠纪可划分出14个牙形刺带。  相似文献   

16.
广西桂林泥盆纪牙形刺组合序列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桂林灵川岩山圩中,晚泥盆世界线剖面,桂林沙河能源疗养院背后信都组-唐家湾组剖面及桂林额头村D/C界线剖面的牙形刺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在桂林地区所做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工作,识别出该区中,晚泥盆世牙形刺化石的16个组合序列,并以此为尺度结合层序地层格架,层序界面及层序中的微相叠加形式,讨论该区中,晚泥盆世高分辨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江西武宁奥陶系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中的牙形刺。共发现牙形刺11属15种,其中Eoplacognathus suecicus Bergstrom,Eoplacognathus foliaceus(Fahraeus)为世界性分布的牙形刺带化石,为宁国组上部黑色页岩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牙形刺的保存状态,笔者推论当时本区水底层为偏酸性还原环境,并认为牙形刺动物是浮游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  相似文献   

18.
微体古生物学发展的新成果──介绍《下扬子地区牙形刺》由王成源教授主编,丁连生、段金英等十几位作者共同撰写的《下扬子地区牙形刺》一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下扬子地区牙形刺化石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收集了下扬子地区76条剖面、7840个牙形刺样品...  相似文献   

19.
华南上石炭统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界线附近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详细描述了华南上石炭统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界线附近的牙形刺序列,由上而下可划分为:Streptog-nathodus gracilis,St.cancellosus,Idiognathodus sagittalis,Swadelina makhlinae-Sw.nodocarinata,Sw.subexcelsa和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带,并对这些牙形刺带进行了国际对比。同时认为,以Idiognathodus sagittalis的首次出现为卡西莫夫阶的底界是最好的选择。另外,文中的Idiognathodus sagittalis,Swadelina makhlinae和Sw.subexcelsa都是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牙形刺解谜     
牙形刺解谜在距今五亿二千万年至二亿五百万年的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牙形刺化石。由于它形体微小,数量众多,形态变化迅速,分布广泛,是一类划分和对比地层的重要微体化石。长期以来它的真实身份一直是古生物学上最大的未解之谜,迷惑了古生物学家整整一个半世纪。有人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