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格雷戈里·佩特斯科现在是布兰迪斯大学的生物化学及化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初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读本科,主修古典文学。他说:“高中时,我曾经申请过法学院、医学院以及研究院一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两个方向。这似乎能够说明我当初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我确实不清楚我想做什么。”罗德奖学金改变了佩特斯科的一生,使他踏上了英国求学之旅。他认为牛津大学也许能给他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译自美国斯坦福大学Ben Barres教授发表在Neuron上的文章(Neuron,2013,80:275-279)。他在选择博导方面,给刚入学的博士生提出一些建议。作者基于美国本土的科研体系,所提的有些建议套用到中国体制上需稍做调整。这些建议也可作为寻找博士后导师的参考。本篇译文是意译,不是逐字直译,且对美国的科研体制做了一些注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给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如何选择研究生或博士后导师方面提一些建议。好的导师不仅是研究生事业成功的关键,而且对于推动科学创新和大学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学需要在引导年轻教授成为优秀导师,以及确保指导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我提议建立一个用来衡量指导质量的M-指数。我也呼吁进一步探讨优秀指导的要素,并且在评奖和评基金的时候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学生青春期的性心理张永平(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57091)前一个阶段,我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以前成绩一贯优秀的一位女同学近阶段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课堂听讲不专心,我找她谈了话。她讲前一时期有位同班男生给她写了几封“情书”,想回绝他吧,她又不忍心...  相似文献   

4.
李巍 《遗传》2008,30(7)
问:我和老公是姨表兄妹,想请问是否可以通过做基因检测,判断将来的孩子是否健康或患病几率?  相似文献   

5.
陆庆五 《化石》2016,(4):12-14
正1962年4、5月间,我第一次见到吴汝康先生。那时,正值复旦大学人类学教研组为我们开办"人类学专题讲座"。教研组主任吴定良先生从中科院古脊椎所邀请到吴汝康等三位先生,为我们作"古人类学与古脊椎动物学"系列讲座。吴先生主讲"古人类学",我们才首次面见吴先生,聆听到他的讲课;另外两位,即邱中郎先生讲"古人类的旧石器文化",孙艾玲先生讲"古脊椎动物学"。吴汝康先生来到复旦,与当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导师吴定良先生  相似文献   

6.
朱洗先生于1962年去世,1992年是他去世30周年。我想借上海细胞生物学会举行1992年年会的机会讲几句话纪念他。今天我选择朱洗在搞科研工作中以我为主这一点和大家谈谈。 朱洗的科研工作是丰富多彩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都很出色。理论方面,关于卵子(家蚕,两栖类)的成熟、受精、单性生殖都有高水平的工作。 什么是高水平的工作?可能有不同的理  相似文献   

7.
<正>一天下午,我正在门诊诊病,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深圳电视台编导打来的,他说想邀请我在深圳电视台《天天养生堂》做关于夏季养心的节目。进入夏季,我的门诊确实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显著增加。我想,这的确是一个宣讲夏季养心保健知识的绝好机会,于是我欣然应允。同时,我也灵机一动,何不在我的专栏"淑然养生堂"中也为朋友们介绍一下夏季养心的保健知识呢?中医  相似文献   

8.
思维跳跳糖     
<正>11月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天气一下变冷了,小脑瓜可不能僵着不动。快来跟着糖兄糖妹一起,笑一笑,闹一闹,最后再来思考思考吧!笑话对对碰1.我和表妹聊天。我: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表妹:想当老师。我:想当什么老师呀?表妹一脸诧异地看着我:我姓王,当然当王老师了。这么简单都不知道,真笨!我:……2.我经常告诉周围的弟弟妹妹要爱护动物。一天,邻居男孩抓了一只蟋蟀到我家里来炫耀,我忍不住劝他:"放了它吧,否则蟋蟀找不到妈妈会很伤……"话没说完,男孩就回答:"放心好了,我连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抓来了。想得周到吧?"  相似文献   

9.
王鸣 《菌物研究》2011,9(4):190-192
<正>臧穆老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的仙逝令我悲痛万分!回首往事,我跟随臧老师的时间不长,但是他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令我终生难忘!没有臧老师对我的教导、提携,就没有我的今天!在我眼里,他不仅是硕果累累的科学家,更是一个立体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我敬爱的导师陈孟勤教授突然离我们而去,这不禁令我感到十分悲痛和怅然若失,因为我从此失去了导师的教导和指引,同时我国生理学界也失去了一位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和长辈。春节前我带学生去看望他,当时尽管他身体已很羸弱,但仍能和我们谈笑,并关心和询问我的研究和系里的工作。我们当时还和他的家人商量在今年五一节他生日时给他庆祝90大寿,没有想到他很快就驾鹤西去,节前一晤竟是永别!  相似文献   

11.
张野青 《化石》2005,(3):40-40
你们好,我是《化石》这本书的小读,叫张野青,家住牛庄高中家属楼,在牛庄镇南关小学六年级一班读书,我觉得这本书很好。但我在2004年第一期上发现了错误,在《曾霸世界的巨鬣狗》这篇章中有一句话:‘与大象相争如匹夫撼树’中的‘匹夫’两字写错了,应该是‘蚍蜉’两字,这两字是当大蚂蚁讲的,意思是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自不量力。这些也是我从字典中得到的,我想是原错了,应该改正。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邻居布托先生是位美食家,他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研究各种好吃的新菜品——然后将它们推荐给我。过去,我总是顾及邻居间的情谊,没有拒绝他的盛情。但一个礼拜之前,我终于忍无可忍了。因为,他居然想把我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水豚——写进他的菜单,实在是太过分了!不过,布托先生向来不达目的不罢休。于是,接下来的这一周,我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有关"水豚到底该不该吃"的电话辩论赛。第一回合:是老鼠还是猪?  相似文献   

13.
我们敬受的导师徐丰彦教授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爱国、正直、勤奋、坚持真理等高尚品质已铭刻在我们脑中,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50年代我刚进教研室时,总感到徐教授很威严,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上却很俭朴。他为了指导我们年轻人做教学准备实验或科研,常常午餐就吃一块大饼,一卷水果糖。对我们的工作严格要求,让我们反复试验,  相似文献   

14.
我是刚从学校出来不久,文化水平业务知识都很低,这一学期才开始教初三动物,在教学当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想了一些办法,我完全相信,这些办法是别的老师早就用过了的,不过我觉得效果还不错,现介绍一下,供给大家参考,并给我指导。这儿所要讲的是有关偶蹄目——牛的一部分,就是牛的反刍胃和反刍过程。反刍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表现在胃上,他共分四室,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  相似文献   

15.
1932年我从协和医学院得到出国进修的机会。林可胜教授介绍我去瑞士苏黎世大学生理系学习W.Hess教授创造的插入中脑电极的技术。不巧的是,他不做这项工作了。他给我一个研究课题:“肾上腺素对脑动脉的作用”,我写成一篇论文后,即想转移,因为学不到想学的东西。于是冒然给英国的HenryDale写信,毛遂自荐,要求跟他学习半年。出乎意料之外,他竟欣然接受了我的申请。我报到时,他表示欢迎,并给我任务说:“1929年我与Dudley,从马脾提取液中分离出胆碱-乙酰胆碱二氯白金盐(choline-acetylcholine Dichloro-platinate)。如果我们有一专门测乙酰胆碱(ACh)生物鉴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大约在1998年的时候,他们到美国来探亲,问我:“听说你在植物科学上做得还不错,能不能跟我们讲讲你做的是什么?”我当时愕然。确实这些年我在植物生物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我却无法向二老讲清楚我到底做的是什么。从那以后,我就想,除了现在这些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我是不是还要做一些  相似文献   

17.
向炜  罗学港  卢大华  贺立新 《生物磁学》2011,(10):1865-1868
目的:研究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过程。方法:应用体视学方法,对18例不同时期人体小脑组织Golgi染色后进行观察,观测小脑皮质分层出现的时间,观测并计算神经元的数密度、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结果:6月龄时,小脑皮质出现较明显的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的的数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体密度和表面积密度随月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这些减小和增大是不等速的,6-8月龄变化最明显。结论:人体小脑神经元的发育呈现快慢交替、不均速发展,6~8月是小脑神经元发育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8.
在国外,大家习惯上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因为一般来说,导师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科研环境,还有生活保障,即 fellowship,奖学金。在国内,也有这样一种趋势,愈来愈多的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我这里谈论的老板是专指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们的导师,和公司里的老板没有关系。本期我将通过对中西研究体制的比较,来探讨如何轻松做老板。对这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对什么人或对什么事说“不”的问题。只有肯放弃一些不必要应酬的人和事,才能够做到轻松自如,从而达到游刃有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有一句诗句 :“有的人死了 ,但却活着” ,我所尊敬的导师王应睐先生就是一个永远活着的人。他对中国生化事业的贡献 ,将永远记录在中国的科学史册上。“十年动乱”结束后我有幸成为王应睐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 ,毕业后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无论学习期间还是回国后的研究工作 ,无不得到王应睐先生的培养、支持和关怀。尤其是近 10年来我与王应睐先生同在一个研究组工作 ,他那种时时以中国的生物化学事业为重、以他人为重、惟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时时感染、教育着我。王应睐先生虽然学术地位很高 ,但…  相似文献   

20.
恩师郭礼和     
正惊悉郭礼和老师于2020年5月1日逝世,不禁默然神伤。郭老师是著名的基因和蛋白质工程学家,生物技术转化、产业化的元老级人物,而且桃李满天下。我虽不是他的嫡传弟子,甚至没在他实验室干过一天活,但我自觉深深受益于他作为导师和长辈的宽厚与仁慈,并一直心存感激。当初如果没有郭老师的"收留"之恩,今天的我必定是另外一种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