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现报道1个具有典型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人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和四肢畸形跛行的家系。该家系共5代60人,共27名母系成员,其中4人只有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症状,1人呈现四肢畸形跛行症状,4人同时具有上述两种临床症状,而其他成员无临床症状。对先证者的mtDNA全序列进行分析,发现ND1基因T3866C突变位点和43个多态位点,经系统进化树分析属于东亚单体型D4a3。MtDNAND13866位点T-C碱基的改变使ND1亚基第187位进化高度保守的异亮氨酸转变为苏氨酸,从而改变该蛋白的结构,进而影响其功能。在135名正常对照中未发现该突变。因此,线粒体ND1T3866C可能是与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和四肢畸形跛行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血液病是指遗传因素引起的血液系统造血功能紊乱的疾病,主要包括遗传性红细胞系统疾病、遗传性白细胞系统疾病及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几大类.这些疾病的诊断除了与其他血液病相似的基本检查外,基因检测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标准,但约有1/2的致病基因尚未被发现.目前,大部分遗传性血液病主要是针对症状的替代疗法,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由于基因治疗能对突变基因进行修复,近年来其在遗传性血液病中的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但仍然不能彻底克服致癌性及持续表达等问题,尚需进一步优化及研究.本文以地中海贫血、血小板无力症和血友病为代表,简述目前遗传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亲结婚所致一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舒安利  聂玉正 《遗传》2005,27(4):553-556
耳聋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感觉系统缺陷, 在已发现的遗传性耳聋中,有70%的属于非综合征型听力缺损。据估计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总数在100个以上,目前已经确定了近8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遗传位点,其中23个基因已经被成功克隆。文章报道一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该家系中存在2代近亲结婚,共2代13人出现聋哑症状。经遗传分析,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均不符合,提示此家系中的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可能为线粒体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肾炎于1874年首先由Samelsohu提出。1902年Guthrie对本病进一步作了描述。25年后,Alport注意到本病的家族成员中肾炎和耳聋的关系,称本病为A1port综合征。1951年Fanconi等发现本病并发眼病,且多发生于青少年,故称青少年肾病眼炎。在临床上由于本病常伴有耳疾(耳聋、中耳炎等)和眼疾(近视、白内障、视网膜炎或眼球震颤等),故也称耳、眼、肾综合征。但一般多称遗传性肾炎。本病全世界已报道有50例以上。近年来,我国也陆续有所报道。 本文报告一例通过直接调查获得的遗传性肾炎家系,共4代9人。至于家  相似文献   

5.
李天铎  何媛 《遗传》1986,8(1):39-40
遗传性肾炎于1874年首先由Samelsohu提 出。1902年Guthrie对本病进一步作了描述。 25年后,Alport注意到本病的家族成员中肾炎 和耳聋的关系,称本病为Alport综合征。1951 年Fanconi等发现本病并发眼病,且多发生于 青少年,故称青少年肾病眼炎。在临床上由于 本病常伴有耳疾(耳聋、中耳炎等)和眼疾(近 视、白内障、视网膜炎或眼球震颤等),故也称 耳、眼、肾综合征。但一般多称遗传性肾炎。本病 全世界已报道有50例以上。近年来,我国也陆 续有所报道〔1,21。本文报告一例通过直接调查 获得的遗传性肾炎家系,共斗代9人。至于家 系中已死亡患者的资料,则由其家庭成员提供。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分为Ⅰ型、Ⅱ型、特异型和妊娠糖尿病四大类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高发病,目前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9400万,发病率居世界首位。为什么现代社会糖尿病患者人数会如此之多呢?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了与糖尿病发病相关的基因已达60余个。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其遗传表型对不同的个体具有很大的易感性差异,糖尿病基因表型的多态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7.
魏文科 《生物学通报》2005,40(10):21-21
报告了一个有遗传性肾炎的土家族家系,并对该家系此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机理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发生后通常会累及人全身各个系统,该类疾病的发生与构成结缔组织的纤维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蛋白异构有关。原纤维蛋白-2 (fibrillin-2, FBN2)是微纤维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全身结缔组织中弹性纤维的形成。FBN2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先天性挛缩性蜘蛛指样症(congenital contractural arachnodactyly,CCA),黄斑变性(macular degeneration,MD),肌病等密切相关。研究发现FBN2基因是目前唯一已知的CCA致病基因,且不同位点的突变与CCA患者一系列临床表症的关系密切。该基因也是MD的致病基因,是肌病的风险基因,并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发生有关。本文对FBN2基因突变引起的CCA、黄斑变性以及肌病等其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表症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深入探究FBN2基因突变致病的具体分子机制提供基础,为研究针对FBN2基因突变造成的难治性疾病的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猪雌激素受体基因(ESR)一个新多态位点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冬杰  杨国伟  刘娣 《遗传》2006,28(1):36-38
ESR基因是影响猪产仔数的主效基因,而且与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及胴体性状之间不存在负的基因多效性影响。目前对它的研究大都局限于Rothschild等人发现的PvuⅡ酶切位点。本实验采用PCR-SSCP方法,对ESR基因的外显子7进行检测,发现了一个新多态性位点,得到3种基因型,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标记位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血色病(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HH)是一种西方常见的遗传性铁过载性疾病。目前已知的血色病基因主要包括剧硒、YfR2、HJV、FPN及HAMP。这些基因突变导致大量铁离子逐渐沉积在肝、心、胰腺等脏器的实质细胞,造成组织纤维化和结构改变,最终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常见症状有肝硬化、肝癌、糖尿病、心力衰竭、垂体及性腺功能减退、关节疾病和皮肤色素沉着等。当前,机体铁代谢分子机制研究的飞速发展,为深入了解血色病带来了契机。综合铁代谢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着重对血色病发展历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中国血色病现状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收集了3个具有典型临床特征的中国汉族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家系。通过对先证者和家系其他成员进行眼科临床(如视力损害程度和发病年龄)检查, 发现这些家系成员中视力损害的外显率很低, 经mtDNA测序分析, 在tRNAGlu 上发现了A14693G同质性突变位点, 多态性位点分别属于东亚单体型Y1b、Y1和Y1, 没有发现其他高度保守和有功能意义的突变位点。A14693G突变位于线粒体tRNAGlu高度保守区(通用位点为54位), 可能导致tRNA空间结构和稳定性发生改变, 继而影响tRNA的代谢, 导致线粒体蛋白合成功能受损和ATP障碍, 最终导致视力损害。所以, tRNAGlu A14693G突变可能是与视神经病变相关的致病性线粒体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2.
混合DNA样品池扩增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个体 DNA提取出来后 ,按一定方式进行混合 ,构成混合 DNA样品池。这种混合 DNA样品可用于病因未明的遗传性及遗传易感性疾病的研究。在研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时 ,发现与染色体 9q的 D9S92 2和 D9S30 1位点有相关性。此方法比通常的连锁分析法省时省力。在肿瘤相关基因或责任基因的研究、法医学的个体认定、基因突变的检测等方面均显示出实用性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赵跃  张宏  夏雪山 《遗传》2015,37(7):635-644
遗传性心肌病(Inherited cardiomyopathy, I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主要由基因突变所致,是青少年和年轻运动员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约100个基因和其致病有关,这些基因相关的变异位点具有不同的致病机制。随着临床遗传检测在遗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遗传性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特性及其致病机制进行深入了解,是对该病遗传诊断的关键。下一代半导体测序仪在2010年底由美国Life Technologies公司发布,其以布满微孔的高密度半导体芯片为测序基础,具有快速、经济、灵敏性好、准确率高等特点,已经应用于遗传疾病的突变筛查。文章主要对遗传性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特性和下一代半导体测序技术在遗传性心肌病遗传检测中的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概括总结,有助于遗传性心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彭冬铂  姜正文  孙斯平  李才华  卢大儒 《遗传》2012,(11):1409-1432
通过对NCBI数据库中的Y-STR位点和生物信息学预测的新Y-STR位点的分析,选取了133个位点在48个全球分布的样本中进行检测验证,获得41个可靠的高频位点,其中36个为首次发现验证的新Y-STR位点。利用这41个Y-STR位点,在200个上海随机男性样本中共发现200种单倍型,实现了人群内个体间100%区分,并通过对浙江江山一姜氏聚集地的9个5代以内无血缘关系的姜氏个体和7个上海随机人群的姜氏个体的单倍型的分析,发现6个江山姜氏个体具较近的亲缘关系(彼此差异位点在2~4个之间)。这41个Y-STR位点具备较高的信息度,能有效区分群体内不同家族来源的个体,这将有助于群体内个体间近代亲缘关系研究,并有望在法医学法医个体识别、亲权鉴定,人类起源、迁徙等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以体内产生抗核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目前未明,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内分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与人SLE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有着相似特点,是研究SLE、筛选抗炎免疫药物较理想的实验性病理模型。本文对近年来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制备的方法及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一成骨不全家系的COL1A1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 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 q22和7q22.1,其致病基因分别为COL1A1和COL1A2。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成骨不全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COL1A1遗传位点发现紧密连锁(LOD=9.31;θ=.00)。突变检测发现在 COL1A1基因第26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处存在一由GT转换为AT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是导致成 骨不全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由于Ⅰ型胶原形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强为主要症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和中等程度的关节畸形等症状。成骨不全基因分别定位于17q21.31-q22和7q22.1,其致病基因分别为COL1A1和COL1A2。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成骨不全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COL1A1遗传位点发现紧密连锁(LOD=9.31;θ=.00)。突变检测发现在COL1A1基因第26内含子5′端剪接位点处存在一由GT转换为AT的致病突变,该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是导致成骨不全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研究者并不清楚,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关键的蛋白质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或为科学家后期开发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的新型疗法提供希望。结肠炎的主要特点是大肠或结肠内壁组织出现炎性症状,研究该疾病的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一种名为IL-18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结肠炎的发  相似文献   

19.
家族性视神经萎缩疾病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性视神经萎缩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发病多为急性,侵入双眼。开始时视力迅速减退,亦有先头痛而后视力减退。病情发展由急性转慢性,多数可残留微弱视力,视力恢复正常者十分鲜见。一般形成永久性视力障碍,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该病在国外多有发现,因最早为1871年Lebcr氏首先述及该病的遗传关系,故常称Leber氏病。由于发病症状与其他视神经炎多有相似之处,故使早期诊断上常常发生困难。  相似文献   

20.
Ji YC  Liu XL  Zhao FX  Zhang JJ  Zhang Y  Zhou XT  Qu J  Guan MX 《遗传》2011,33(4):322-328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是一种与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相关的母系遗传性眼科疾病。文章报道了两例具有典型LHON临床、分子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家系。首先通过对家系先证者和其他成员进行眼科相关检查,发现两个家系成员中视力都仅有先证者一人损害严重,即外显率很低。经常规的方法对母系成员进行mtDNA测序及相关软件分析,结果发现携带ND4 G11696A和ND5 T12338C同质性突变位点,多态性变异位点均属于东亚单体型F2。线粒体DNA ND4 G11696A是一个已知的与LHON相关的突变位点,而T12338C位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复合体I亚基ND5的第2个碱基,该突变使起始密码子由蛋氨酸转变成苏氨酸,并且紧连tRNALeu(CUN)的3′末端。这可能影响tRNA Leu(CUN)空间结构和稳定性发生改变,以及起始密码子改变导致线粒体ND5蛋白合成功能受损和ATP障碍,最终导致需求能量高的视神经受损和视力损害。因此,线粒体ND4 G11696A和ND5 T12338C突变可能协同作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是与LHON相关的mtDNA突变位点,但外显率很低说明突变本身不足以造成LHON的表型表达,提示其他修饰因子(核修饰基因、环境等)可能对这两个家系发病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