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病的一种,是高原肺水肿和高原心脏病的初始环节,近年来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相关的研究日渐深入。红景天作为传统中藏药,在治疗高原病方面有悠久的历史,红景天在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和改善肺动脉高压,但是学者们对其治疗机制的研究还处在基础研究的探索阶段。本文系统阐述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以及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治疗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相关药物筛选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Bai MK  Guo Y  Bian BD  Dong H  Wang T  Luo F  Wen FQ  Cui CY 《生理学报》2011,63(2):143-148
本研究旨在观察藏药红景天对高原自然环境下建立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肺血管重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1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高原肺动脉高压的防治作用与机制.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10天组、高原30天组、红景天10...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肺动脉高压差异基因和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互作网络,探索COVID-19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机制。首先通过Meta分析挖掘肺动脉高压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其次通过SARS-CoV侵染人体后的基因表达数据,挖掘主要功能通路;最后构建肺动脉高压差异表达基因和冠状病毒主要功能通路基因的互作网络,挖掘网络的显著功能模块。发现肺动脉高压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细胞、T/B细胞免疫过程、转录调节因子通路、Toll样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互作网络发现ITGAM、HBB、VCAM1、IL1R2等基因是COVID-19感染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重要调节基因。通过肺动脉高压与冠状病毒感染机体后蛋白质互作网络探索了COVID-19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机制,为肺动脉高压感染COVID-19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应用脉冲式或连续式多普勒超声技术,对18例海拔3200m高原正常人及25例高原心脏病(HAHD)患者测定其肺动脉压。正常组及HAHD无瓣膜返流组10例应用Haham回归方程,肺动脉平均压(PAMP)分别为2.84±0.4及3.73±0.57kPa(kPa=7.5mmHg);HAHD有三尖瓣返流组8例用TRPG法测得PASP为6.13±1.73kPa;HAHD有肺动脉瓣返流组T例用PRPG法测得PADP为4.0±0.73kPa。表明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不同方法可用于不同病理状态下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测定,并可揭示出现瓣膜返流改变时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生理学报》2021,73(4):646-656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罕见病,以肺动脉阻力增高,引起右心室后负荷增大,最终导致右心室功能衰竭而使患者死亡为特征。肺血管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异常在肺动脉高压中发挥重要作用。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15-脂氧合酶(15-lipoxygenase, 15-LO)及其代谢产物15-羟廿碳四烯酸(15-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15-HETE)水平均升高。在缺氧条件下,15-LO/15-HETE引起肺动脉收缩,促进肺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促进肺血管外膜纤维化,进而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本文主要对15-LO/15-HETE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阐明15-LO/15-HETE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8年第一届亚太地区高原医学会议于2008年11月28日至30日在印度新德里隆重召开。国际高原医学会常务理事、亚太高原医学会主席、青海大学副校长格日力作为大会主席在印度新德里手执烛火,点燃了象征首届亚太高原医学大会开幕的圣灯。来自中国、挪威、澳大利亚、印度、尼泊尔、日本等9个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印度生理学及联合科学国防研究所承办,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Ca~( )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我们观察了钙通道阻断剂异搏定对慢性连续性缺氧大鼠肺动脉压及左右心功能的影响。将动物置于模拟海拔5000m高原的低压舱内,腹腔注射异搏定,剂量为4mg/kg BW,每日两次。实验结果表明:异搏定可以减弱缺氧15天所引起的肺动脉压升高和右心功能加强的程度,对颈动脉压及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Ca~( )的跨膜内流是构成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还比较了异搏定对缺氧持续时间不同(15天、10天、5天)的大鼠肺循环的影响,并讨论了异搏定发生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肺循环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涉及慢性支气管炎和高原缺氧时产生肺循环高压的问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内虽存在着炎症引起的多种变化,气道阻塞所致的肺泡低氧在升高肺循环压力方面起主要作用。因此,缺氧在慢性支气管炎形成肺心病和高原缺氧形成慢性高原性心脏病中都是重要的。本文着重讨论了缺氧引起肺循环压力升高的机制。目前认为,缺氧时肺内体液因子(儿茶酚胺、组织胺、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5-羟色胺等)的变化和缺氧对肺血管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可能是引起肺动脉压升高的重要因素,植物神经作用很小。但至今尚未找到理想的缺氧时引起肺循环压力升高的体液因子。也缺乏用肺的小血管做缺氧对肺血管平滑肌直接作用的实验。血液酸度对缺氧引起肺循环高压的影响是:酸中毒加强、碱中毒减轻肺循环高压的程度。为便于了解肺循环高压的机制,简述了肺循环的特点及影响肺循环压力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9.
氨茶碱及硝苯吡啶治疗高原肺水肿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氨茶碱及硝苯吡啶对高原肺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右心漂浮导管方法,观察了静脉推注氨茶碱及舌下含服硝苯吡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氨茶碱能降低患者的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提高患者的心输出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用药前后体循环压及心率未见明显变化.硝苯吡啶含服也能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虽能降低体循环压但幅度较小,但用药前后心输出量、心率及动脉血气饱和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氨茶碱及硝苯吡啶均有急性降低高原肺水肿患者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但二者相比,氨茶碱降低肺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硝苯吡啶.  相似文献   

10.
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以小肺动脉血管重构为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右心衰竭死亡。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前列环素、内皮素、一氧化氮三个靶点。他达那非(Tadalafil)是一种口服、长效、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增加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通过一氧化氮途径起到治疗作用。PHIRST临床试验证实肺动脉高压患者每日一次口服他达那非40mg,能够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减少临床恶化。本文就他达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毛源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0):1972-1974,1958
药物治疗对不能手术和在围手术期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起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药物如抗凝药物、利尿剂、洋地黄类、氧疗等不能改变疾病的预后,治疗效果也有限。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包括前列腺环素类似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磷酸二酯酶5的抑制剂等。它们在非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预后,由于相似的病理机制,所以它们对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也可能有效,但证据有限。本文将对这些药物在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应用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2.
肖丹  张毅  徐大春  彭文辉  徐亚伟 《生物磁学》2013,(34):6781-6785
左心功能不全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是指左心功能不全所导致的肺静脉回流受阻及左室充盈压力升高继发的肺动脉高压,在美国Danapoint2008诊断分类中归为肺动脉高压的第二型,该型包括左心收缩、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疾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肺动脉高压的出现预示该病预后不佳。该病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最重要的表现是肺循环压力被动性升高,以及肺血管的反应性收缩和重构。诊断有赖于病史,体征,心脏彩超,右心导管检测等辅助检查。该病的治疗重点在于治疗原发的左心疾病(比如治疗心衰和瓣膜置换手术),目前没有证据支持特异性的抗肺动脉高压药物的有效性,但研究显示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是一种有治疗前景的药物,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本文将对左心系统疾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的疾病定义,流行病学特点,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20年前,Arias-Stella首次报道高原世居者颈动脉体增大伴敏感性降低。继而Smith等发现颈动脉体增大与右室肥大程度高度相关,提示肺动脉高压;他们同时发现颈动脉体增大并与左室肥大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左室肥大仅见于体循环高压患者,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者则不然。据Honig等报道,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还可影响肾功能,包括钠的重吸收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的释放,甚至影响“盐食欲”。这样,颈动脉体在心血管调节中  相似文献   

14.
王新华 《昆虫知识》2003,40(3):261-261
第二届“东亚地区水生昆虫学会议” ( 2ndJointMeetingofAquaticEntomologistsinEastAsia (AESEAMeeting)于2 0 0 2年 1 1月 1~ 4日在日本名古屋附近的爱知县国家公园海拔 62 0m的“旭高原少年之家”召开。与会代表共计 43人 ,分别来自日本、中国、韩国和越南。会议交流学术研究 2 0余篇。研究内容涉及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系统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等学科。会议的组织者为日本爱知工业大学河川环境研究室的内田臣一博士。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在爱知县境内的Danto河和Yahagi河 2个地点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水生昆虫标本采集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正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发生在远端中小型肺动脉的疾病,主要与动脉肌化、内膜增厚和丛状损伤的形成有关。近年来,炎症和自身免疫也被认为是PAH病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在进展型PAH的丛状损伤中有浸润。因此,这些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可能与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和肺动脉平滑肌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非常差并且目前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对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十分迫切,而建立稳定、操作简便、稳定的肺动脉高压模型是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基础.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采用不同剂量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建立SD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稳定性.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C组、M1、M2、M3和M4组,每组各15只.其中M1~M4组大鼠分别一次性腹腔注射MCT 30、40、50和60 mg/kg,诱导制作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C组为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溶剂腹腔注射.腹腔注射4周后比较各组大鼠的生存率、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心肥大指数(RVHI),并取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的病理改变,采用肺小动脉形态计量学指标综合判断肺动脉高压模型的稳定性.结果:C组无死亡,M1~M4组大鼠的生存率分别为87%,87%,67%,40%.M1~M4各组SD大鼠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右心肥大指数依次增大(P<0.05),肺小动脉形态计量学指标检测显示肺血管中膜厚度百分比依次增大(P<0.05),而M3与M4组各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注射50 mg/kg、60 mg/kg剂量野百合碱均可引起大鼠肺动脉压力升高和肺血管重构,均可诱导稳定的肺动脉高压模型,而50 mg/kg剂量有更高的生存率.所以50mg/kg剂量野百合碱腹腔注射是成功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在肉鸡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揭示低温处理后肉鸡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变化与早期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MUP_2A型生物信号系统监测肉鸡肺动脉压 ,利用放射免疫法动态测定肉鸡血浆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的变化 ,比较肉鸡肺动脉压变化与血管紧张素、内皮素间的关系。结果 低温处理后肉鸡肺动脉压呈现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血浆、右心室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显著性升高 ,肺动脉低压组、肺动脉高压组血管紧张素浓度也极显著性升高 (P <0 0 1) ;血浆内皮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 ,肺动脉低压组、肺动脉高压组、腹水组血浆内皮素浓度呈显著性升高 (P <0 0 5 ) ,尤其是与肺动脉高压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试验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的升高早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结论 低温环境下血管紧张素、内皮素释放增加可能会造成肺血管收缩性阻力增加和右心室功能增强 ,从而导致早期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旨在模拟人类疾病特征,是研究者探索该疾病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治疗措施的重要工具。经典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包括药物型、低氧型、手术型等,进来也出现一些新的模型,但这些动物模型都存在着不同的缺陷,不能很好地全面模拟人体肺动脉高压的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经典的造模方法和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并且分析了各种模型的优势及其局限性,力求为今后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合适的方向,使其能更好地符合人类疾病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早期判断并治疗心脏移植围术期可逆性肺动脉高压,降低移植手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法:20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术前放置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对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肺动脉端泵入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以确定可逆性。并在术后早期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化氧疗和呼吸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20例病人中6例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其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2例死亡。结论:术前早期判断并治疗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章淬  穆心苇  施乾坤  赵谊  肖继来  宋晓春  洪亮 《生物磁学》2011,(24):4868-4869,4898
目的:通过早期判断并治疗心脏移植围术期可逆性肺动脉高压,降低移植手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法:20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术前放置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对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肺动脉端泵入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以确定可逆性。并在术后早期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化氧疗和呼吸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20例病人中6例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其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2例死亡。结论:术前早期判断并治疗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