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和西替利嗪片,对照组只给予西替利嗪片,疗程14d.评价1周和2周时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表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末和2周末两组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都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周末和2周末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末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0%和3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末总有效率分别为90.7%和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片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毅明 《蛇志》2013,(4):381-382
目的探讨玉屏风颗粒联合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7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39例单用左西替利嗪胶囊口服,疗程结束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祛风止痒片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8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服用盐酸左西替利嗪,进行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采用祛风止瘁片联合自血疗法进行对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瘙瘁、风团等慢性荨麻疹症状及临床疗效;并测定比较血清总IgE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瘙痒、风团等慢性荨麻疹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复发率为24%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42%);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总IgE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总IgE的疗效方面一致.结论:祛风止痒片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肯定,有效阻止病情进展及控制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用.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金枝蛇伤药酒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101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金枝蛇伤药酒外涂治疗,对照组加用地奈德乳膏外涂治疗。对两组治疗后的皮损情况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记录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比例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48/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枝蛇伤药酒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外用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胸腺肽对慢性荨麻疹患者风团及瘙痒情况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服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对比两组疗效,风团和瘙痒症状总积分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2.22%(39/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70%(2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治疗2,4周后的症状总积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9.26%(5/54),与对照组的22.22%(12/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与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究小青龙汤加味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鼻鼽的疗效及免疫功能。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陕西省中医医院诊治的鼻鼽患者102例,按照随机的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给予小青龙汤加味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8 d,对比两组治疗的有效率、治疗前后症候积分、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白介素(interleukin,IL)IL-4、IL-12、IL-17A、IL-35 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症候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28 d后,两组的症候积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75.81 %,P<0.05)。治疗前,两组的IgE、IL-4、IL-12、IL-17A、IL-35 的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28 d,两组IgE、IL-4、IL-17A水平均降低,IL-12、IL-35 的水平升高,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33 %,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11.29 %,P>0.05)。结论:小青龙汤加味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鼻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候,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有助于矫正体内免疫功能失衡,系可能是治疗鼻鼽的机制,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酸莫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莫西沙星序贯疗法进行治疗,前5日静脉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病情好转后口服盐酸莫西沙星片,考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参数及血液中IL-8、TNF-α水平,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与对照组的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81,P0.05);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中IL-8、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与对照组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14,P0.05)。结论采用序贯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安全、有效等优点,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白芍总苷胶囊1.8 g/d加依匹斯汀10 mg/d组(A组),依匹斯汀加复方甘草酸苷150 mg/d组(B组)和单用依匹斯汀10 mg/d组(C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检查患者的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有效率为90.0%,B组有效率为85.0%,C组有效率为55.0%.A组和B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白芍总苷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是慢性荨麻疹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法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弱视患儿393例(671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组(299眼)、中度组(293眼)和重度组(79眼),3组患者均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仪器训练及压抑疗法进行治疗,均治疗6~12个月,比较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弱视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90.97%、72.35%和17.72%,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6.93%和84.8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6~8岁和9~11岁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77.08%、74.72%和71.03%,总有效率分别为99.48%、97.36%和93.93%,3~5岁患儿总有效率显著高于9~11岁患儿(P0.05),但三个年龄段患儿治愈率差异不显著(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治愈率分别为85.65%、45.75%和61.54%,总有效率分别为99.34%、90.20%和95.38%,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经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类型(P0.05)。结论:综合治疗法对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与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和年龄密切相关,结合儿童弱视类型提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2及IL-4水平的变化。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1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6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与匹多莫德片治疗,对照组单独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及IL-4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且治疗组改变相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IL-2水平及降低IL-4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观察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左西替利嗪口服液,2~5岁5 mL/次,1次/d:≥6岁 10 mL/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3岁1袋 qd,≥3岁1袋,bid口服。2周1个疗程, 治疗结束 1个月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P<0.05)。复发率:治疗组4例复发(10.00%),对照组12例复发(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左西替利嗪,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清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脂联素(APN)水平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患者70例,根据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茶碱缓释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血清BNP、TNF-α、APN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FEV1、FEV1/FVC以及FEV1占预计值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EV1、FEV1/FVC以及FEV1占预计值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BNP、TNF-α以及APN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BNP、TNF-α以及APN水平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下调BNP、TNF-α以及脂联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1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n=56)及对照组(n=56),对照组患者给予依巴斯汀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特异性免疫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Ig E、IL-4、IFN-γ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83.9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g E、IL-4及IFN-γ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g E、IL-4及IFN-γ的水平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疗效确切,能够降低其血清Ig E、IL-4以及IFN-γ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咪唑斯汀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皮肤科确诊为急性荨麻疹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咪唑斯汀治疗,口服剂量为10毫克,每日一次.对照组则用西替利嗪治疗,口服剂量为10毫克,每日一次.观察并比较两种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两组患者的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rticariaactivity score,UAS).结果:观察组患者服用咪唑斯汀后,在半小时内起效21例(41.2%),其中有效3例(5.9%);1小时内起效42例(82.3%),有效11例(21.5%);2小时内起效49例(96.1%),有效37例(72.5%).对照组患者服用西替利嗪后,半小时内起效18例(35.3%),有效2例(3.9%);1小时内起效41例(80.4%),有效10例(19.6);2小时内起效47例(92.2%),有效39例(76.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及用药两周后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用药一周之后,观察组患者的UAS评分为1.24± 1.68,对照组为1.74± 1.9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斯汀用于治疗皮肤类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宁泌泰胶囊联合盐酸莫西沙星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11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用盐酸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联合宁泌泰胶囊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血清TNF-α、IL-1β、M-CS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CPSI评分、白细胞计数、血清TNF-α、IL-1β、M-CSF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宁泌泰胶囊联合盐酸莫西沙星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其机制可能和降低血清TNF-α、IL-1β、M-CSF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部皮炎、手部湿疹和慢性荨麻疹的接触性致敏原的特点及与不同过敏性皮肤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瑞敏"牌斑贴试剂盒对128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面部皮炎69例,手部湿疹36例,慢性荨麻疹23例)进行皮肤斑贴试验,并选择41例健康者做对照.结果:128例患者总阳性率75.78%,慢性荨麻疹组斑贴试验阳性率(39.13%),明显低于面部皮炎组(84.06%)及手部湿疹组(83.33%).健康对照组阳性率(4.88%),明显低于疾病组.阳性率较高的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重铬酸钾、松香、秋兰姆混合物.超过60%的患者存在2种及以上阳性变应原.男女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的变应原分别为芳香混合物、秋兰姆混合物、卡巴混合物(P<0.05).结论:本组患者常见的致敏原为硫酸镍、芳香混合物、对苯二胺基质、重铬酸钾、松香、秋兰姆混合物,不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斑贴试验结果不尽相同,芳香混合物是女性常见的过敏原.斑贴试验是检验接触性过敏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联合夫西地酸软膏及西替利嗪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以下简称为面部激素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观察方法对108例面部激素性皮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复方黄柏液(湿敷)联合夫西地酸软膏(外用),对照组用3%的硼酸溶液湿敷及维生素B6软膏外用;两组均口服西替利嗪片。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77%;对照组有效率为56.8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P〈0.05)。结论复方黄柏液联合夫西地酸软膏及西替利嗪治疗面部激素性皮炎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左西替利嗪口服液,2~5岁5mL/次,1次/d;≥6岁10mL/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3岁1袋qd,≥3岁1袋,bid口服。2周1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4例复发(10.00%),对照组12例复发(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小儿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左西替利嗪,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鼻渊汤辨证加减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其对患者症状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1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8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59例采用鼻渊汤辨证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疼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9.83%,明显高于对照组(70.69%,P0.05),而观察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为(0.74±0.13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1.52±0.30分)(P0.05)。结论:鼻渊汤治疗慢性鼻窦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其疼痛感受,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4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72例,应用以西替利嗪为主的常规治疗,实验组7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持续3周.检测对比治疗前后患者抗体水平,并统计计算治疗有效率;随访6个月,统计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细胞和抗体、补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CD3、CD4和CD16+56上升程度大于对照组,CD8、CD19、IgA和C3、C4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为11.8%(8/68),治疗满意度为85.3%;实验组复发率为5.7%(4/70),治疗满意度为9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痊愈32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3.8%;实验组痊愈39例,显效2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有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安全高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