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4年我市生物防治工作有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使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高粱螟的试验,面积达10万亩左右。经白僵菌防治的地块,玉米、高粱上虫孔少、折倒少,杀虫率达80%以上。 菌剂 利用经南开大学复壮的白僵菌。以麦麸、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防治森林害虫正趋向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近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一场“以菌治虫”的群众运动正在迅速发展。我国南方各省利用菌剂防治农林害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东北高纬度地区使用菌剂防治虫害报导尚少。我们于1972、1973年在大兴安岭开展了白僵菌和青虫菌对落  相似文献   

3.
<正> 确定稻飞虱的防治指标究竟以什么为依据?现在各地不一,目前我省大多数地区以苗期百丛虫量800~1000头,穗期1500头为防治指标。笔者自1978~1987年经过10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试验,认为稻飞虱防治指标的确定,不能以平均百丛虫量规定一个标准,然后以这个标准去套,应根据田间百丛中稻飞虱达到防  相似文献   

4.
陈祖佑 《昆虫知识》1992,29(1):61-63
<正> 在70年代,根据当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繁殖为害情况和生境条件等提出对稻飞虱“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对当时防治稻飞虱为害、确保水稻丰收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稻飞虱优势种群的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水稻品种的更换、肥水条件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使稻飞虱的生境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80年代继  相似文献   

5.
通过应用6株白僵菌不同菌株对菜青虫幼虫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治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间的毒力存在显著差异,以筛选自菜青虫僵虫尸上的Bpr3菌株毒力最强,用浓度为1×108 mL-1的孢子液对菜青虫幼虫进行室内和田间感染,室内幼虫校正死亡率达100%,LT50为2.9806 d,田间防治效果达96.6%,经大面积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应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是我省粮食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利用化学农药(滴滴涕、六六六)治螟,已在生产上推广使用(邱式邦等,1963;农安县柴岗公社农业站等,1966)。随着近年来防治面积的扩大,使用农药数量日益增多。同时,从国内、外发展趋势表明,由于大量生产和使用有机氯等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残毒,抗药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迫切要求研究治螟的新方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Bbt1菌株与化学农药防治荔枝蝽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白僵菌Bbt1菌株和常用化学农药90%晶体敌百虫、2.5%溴氰菊酯、5%顺反氯氰菊酯等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荔枝蝽试验。结果表明,荔枝蝽已对敌百虫高度不敏感,药效下降,产生抗药性;5%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虽有较好防效,但污染环境、残留大,不宜使用;Bbt1尽管初期见效慢,但7—15d效果达到高峰(达90%以上),其粉剂兑水100倍液喷雾防治,室内和田间15d防效分别达94.5%和93.0%,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属无公害农药,可以代替化学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8.
扑虱灵控制稻飞虱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茂仁  蒲正国 《昆虫知识》1996,33(3):129-132
秀山一季中稻区,白背飞虱、褐飞虱的主害峰期分别在6月底至7月中旬、8月上中旬,长达40天左右。试验长效农药扑虱灵的不同用药量对稻飞虱主害时期的控制和保产作用。结果表明,在白背飞虱虫量达到防治指标(1500头/百丛)或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施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药效可维持40天左右,小区产量比不用药区增产37%左右。  相似文献   

9.
吡虫啉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扑虱灵 buprofezin连续 10年的大面积使用 ,用药量逐年增加而效果下降 ,选择替换农药品种已势在必行。 10 %吡虫啉不同用药量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 ,每 6 6 7m2 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 2 0 g在白背飞虱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 1次 ,即可控制水稻全生育期稻飞虱的危害 ,药后 50天校正防效达 85%以上 ,小区产量比不用药区增加 14 .8%~ 19.3%。  相似文献   

10.
黑尾浮尘子,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它不仅直接危害水稻,同时还传播水稻病毒病(如黄矮病、普通矮缩病),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我所从1973年下半年起,学习外地应用微生物灭虫的先进经验,开始用白僵菌防治水稻黑尾浮尘子的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用的菌种主要是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的“208”和我所在本地分离的“洪52”菌株等。 白僵菌对黑尾浮尘于的寄生效果,在室内经多次反复试验,一般都在83.3—100%。  相似文献   

11.
稻飞虱预报模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海新  朱凤生 《昆虫知识》1999,36(3):134-137
应用回归分析法,对江苏省高邮市1983~1997年共15年稻飞虱发生程度的历史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中、短期预测模型,经历史资料回验,符合率85%以上。并提出规范化药剂防治策略及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思茅市大开河咖啡场进行了咖啡天牛的白僵菌防治试验。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接触到白僵菌的各龄咖啡天牛,均可被感染致死;室内培养条件下的虫体一般在第15天左右致死率可达90%以上,室内木段堵孔到第20天累计死亡率达90%以上,室外插竹签,菌签插孔和菌泥堵孔法在第20天防治效也可达90%以上,手撒菌粉和喷菌液法虽有一定防治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产量测定结果显示,生物防治区咖啡鲜果每0.067公顷(1/15ha.)比对照区高125.7kg;与几种常用杀虫剂防治费用比较认为,白僵菌是一种经济、安全的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于1973—1977年开展了飞机喷施白僵菌粉防治玉米螟的试验,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一、试验方法 白僵菌孢子含量为50—100亿/克。 每亩用原菌剂0.2—0.5斤(表1)。飞机为农用“运五”型,一般在早晨及傍晚进行喷施,风力1—2级,风力过大则应停止作业。飞行高度一般为5米左右,有的7—8米。 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省近几年应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做了一些工作。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防治效果,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根据我省1973年农林科研计划,由河北省植保土肥研究所组织衡水、廊房、张家口地区农研所、河北农大、河北师大、保定农校、昌黎农校、廊房师专、芦台、汉沽、中捷人民友谊农场、邯郸原种场、安平、临西、宁晋、丰南、正定、灵寿、雄县、蠡县、平泉县的农林局、石家庄微生物农药厂等23个单位,在全省10个地区21个县76个大队或试验场,采用统一菌剂、统一设计方案,进行联合试验。进  相似文献   

15.
一种防治稻飞虱的喷雾辅助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燕涛  杨凌峰 《昆虫知识》2009,46(1):145-147
介绍一种防治稻飞虱喷药时的辅助装置,使用该装置可在确保药剂防治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工效,并节省用药量。  相似文献   

16.
固体法生产白僵菌,一般要经过一、二、三级培养,生产时期长,数量大,操作比较繁重,技术掌握不好,易造成杂菌污染。为简化白僵菌生产方法,1976年我们初步试验成功了玉米心叶繁菌治螟法,进行了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1977年我们又在45亩的玉米田进行了防治示范,另外,牡丹江地区林口县新城公社、合江地区防治示范面积各约1万亩,都获得了良好效果。这种方法,就是用二级母剂接种三级原料后,不经过室内培养,直接撒在玉米心叶里,使白僵菌在玉米心叶中自然繁殖,达到治螟目的。  相似文献   

17.
四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福  席宏跃 《昆虫知识》1990,27(6):327-328
<正> 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头号害虫,1987、1988年连续二年在早稻上特大发生,一般百丛禾有虫4500~7000只,局部丘块虫口密度高达15000只/百丛。为  相似文献   

18.
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是吉林省近年来治螟工作中推行的一项新措施。它的作用是集中于村屯中消灭越冬虫源,减轻了螟害,具有省工、省药、成本低、简而易行的优点。几年来,在我省多点试验与大面积示范表明,应用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比对照提高垛内幼虫罹病率70—80%,降低虫量80—87%;大面积示范结果可压低田间螟害率70%左右。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将有力地促进我省治螟工作的开展,并为今后研究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表明,利用松毛虫赤跟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白僵菌处理地面.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寄生效果,均可达90%左右,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赤眼蜂应掌握在害虫始卵期开始放蜂.5天1次,连放4次,每亩总放蜂量12万头.白僵菌应在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出土始盛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每次每亩用菌剂(100亿孢子/g)2kg.加25%对硫磷微胶囊剂0.15kg.兑水150kg,在树冠下地面喷洒.喷后覆草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