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2004,23(3):173-186
目的:讨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出土层位的准确归属问题;方法:详细追踪北京猿人遗址1929年—1933年发掘和分层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出土于周口店第1地点堆积的第11层,北京猿人的化石材料分布在周口店第1地点的第3—11层。  相似文献   

2.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2005,24(3):183-187
1·张双全、徐钦琦强调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出土于下洞的“红色砂质粘土层”,因此应与主堆积的第10层对比。但是在具体发现此头骨的裴文中以及头骨发现后对其进行研究的步达生的描述中都明确说该头骨埋藏在石灰华中。因此头骨应产于下洞的“下石灰华层”。2·以主堆积第10层作为参照系,下洞堆积的层位在参照系层位之下,因此其层位至少相当于《贾文》主堆积剖面的第11层,甚至可能更低。3·北京猿人遗址中的几处实例说明,在对比洞穴堆积中不同处所的地层单元时,岩性相似并不是对比的“前提条件”。关键是要有一个共有的层位作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层位相当的地层单元才可以进行对比。下洞堆积与主堆积第11层的对比就是这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周口店第一地点再次发掘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遗址西剖面的保护状态与水平,同时也为东亚直立人演化方面某些焦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机遇与可能。2009-2010年,在西剖面最顶部堆积(即第三层)的野外发掘中共计出土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约800件。埋藏学研究表明,西剖面第三层中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等动物属种的骨骼富集并非古人类生存行为的结果;石制品以及古人类化石材料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论。结合发掘过程中揭露出来的一系列洞穴坍塌事件的证据,我们初步认为,至少在第三层堆积形成时期,第一地点西剖面位置处的洞穴形态并不适合于古人类的栖居活动;葛氏斑鹿等骨骼材料则是当时在遗址附近活动的各种动物因意外因素陷落于其中而得以聚集的。  相似文献   

4.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 (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本文对2014-2015年系统发掘的T3区6个层位中出土的2723件石制品进行研究。此次初步分析显示,CL1-CL5是T3发掘区的主要石制品出土层位,又以CL3遗存最为密集。硅质白云岩和燧石是主要的原料,其中硅质白云岩在各层中比例均接近半数。石器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比例在后期有所增加。遗址整体文化面貌表现为典型的中国北方简单石片技术传统并有着较低的石核利用率,但在CL2和CL3石核利用率稍有提升,其石片产品总体以宽型石片为主。二次修理工具比例较低,并且以边刃刮削器为主,但也有比较有特色的楔形器发现出土。与2003-2007年T1-T2发掘区出土石制品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原料利用和石制品的层位组成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析标准和发掘位置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5.
巫山县龙骨坡地层的电子自旋共振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对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地层剖面的 4个动物牙珐琅化石的电子自旋共振法 ( ESR)测年结果 ,该剖面的第 7— 8层曾出土被原发掘者定为属早更新世的 ,目前有争议的人属化石和石制品。本文认为早更新世牙珐琅样品的 ESR早期铀加入模式年龄一般是真实年龄的上限 ,即年轻于真实年龄。 ESR测年结合该地层剖面的古地磁研究 ,给出该剖面第 7- 8层很可能与古地磁的奥杜威极性亚期相当 ,距今约 1 .8百万年。  相似文献   

6.
百色上宋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2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百色市上宋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共出土了近300件石制品和玻璃陨石。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等。根据地质、地貌分析和出土遗物的特征,本次发掘区的地层堆积为次生堆积,所出土的遗物来自第四级阶地,其年代早于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形成的年代。  相似文献   

7.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从1990年至199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面积近1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达20多米,划分为23层,其中第2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第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6546件和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部分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遗物的分析,它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经对石制品初步研究,它具有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旧石器时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裴文中教授在60年前发现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埋藏的确切年代至今没有获得。本文通过对北京猿人共生的古脊椎动物牙化石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分别获得了第11层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埋藏的年代为578千年,第8—9层和第3—4层北京猿人埋藏的年代分别为418千年和282千年。依据ESR、U系,TL,FT和古地磁等测年结果,本文推荐了北京猿人洞的洞穴堆积层(周口店组Q_2)年代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下颌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的发掘工作从6月中旬开始,继续由鸽于堂西口的第27水平层(自然层位为第10层)往下发掘,7月6日在清理北洞壁附近炸开的坚硬角砾岩堆积时,在胶结较硬的含石灰岩碎块的红砂土中,发现了中国猿人的一具下颌骨,已裂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金斯太洞穴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1年间,金斯太洞穴遗址先后经历了两次发掘,面积约80m2, 发掘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洞穴地层堆积厚达6m以上, 可划分为8层。第3层以下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文化层。遗址经过14C测年, 旧石器层位年代为距今3.6万年至1.8万左右, 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至晚期之末。通过对石、骨制品和部分动物化石的分析可知, 这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遗址石器工业整体上属于小石器工业, 中文化层阶段出现了勒瓦娄哇技术, 上文化层阶段出现了细石叶工业,并占主体地位, 与小石器工业并行发展。该遗址的发掘为探索北方主工业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材料, 对于探讨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以及细石叶工业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口店新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及文化遗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1966年在北京猿人遗址发现的北京猿人的头盖骨断片,主要有额骨和枕骨。此外,还有北京猿人的牙齿,石器,用火的遗迹和哺乳动物化石。2.1966年的头盖骨断片和1934年的5号北京猿人头盖骨断片同属一个个体,因此,并合起来的头盖骨,仍然称作5号北京猿人头盖骨。3.5号北京猿人头盖骨为中年男性,脑量为1140毫升,比魏敦瑞(Weidenreich,F.)估计的1300毫升要少。5号头盖骨具有北京猿人的典型特征,但又具有比其它北京猿人更进步的性质。这和魏敦瑞认为的,北京猿人群的形态特征,在堆积物填满整个洞穴的漫长时期内,保持着不变的观点,形成明显的对照。5号头盖骨还具有明显的左右侧不对称现象,它为进一步探讨人类体质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有意义的课题。4.1966年发现的石器材料共173件,多数采自第3层。其中一件长方形修理台面的石核是首次发现。和已知的对北京猿人石器的认识联系起来看,在由下往上的堆积中,石器的变化过程是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第6层起逐渐明朗,自第4层以上更为显著,在时间上已达到旧石器时代初期相当发展的阶段。与周口店第十五地点的石器比较,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可能说明两个地点的文化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也可能说明它们的文化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间断。5.根据对哺乳动物化石的观察,似乎说明了周口店第一地点顶部堆积的时代已接近于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六合遗址位于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4级阶地上, 于2005年6月至11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揭露面积1000㎡。遗址地层分为5层, 其中第①、②和③层为次生堆积, 第④层为原生的网纹红土, 第⑤层为砾石层。本次发掘出土71件文化遗物, 包括磨制石器2件、打制石器69件; 此外还发现1件玻璃陨石。打制石器以大型和中型为主, 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 以断块居多; 工具类型有砍砸器和手镐。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第4级阶地砾石层, 有石英岩、角砾岩、细砂岩、硅质岩、中砂岩和石英, 以石英岩为主。根据出土的玻璃陨石, 并结合地层、石制品特征比较, 六合遗址打制石器的年代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3.
从1964年起,我们整理了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粪化石,以及我国其他化石地点,如广西柳城巨猿洞里的一些同类材料。在整理工作中,清理出周口店遗址现有的粪化石,除破碎的外,约有1500枚左右。在遗址目前发掘到达的40米厚的堆积物剖面中,它们和其他化石一起,占据了从底部到上部的好几个层位,如第10层,第8—9层,第6层等。这些标本,有时密集成层,也有的是较零星的分布的。  相似文献   

14.
对百色石器层位和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1988年冬在百色盆地进行的发掘中,从砖红壤化阶地出土了69件石制品。这是百色地区自1973年发现旧石器以来首次获得数量较大和层位记录完备的材料。有关构造、地貌和古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百色地区含旧石器的砖红壤化阶地的堆积时代不会晚于北京人时代早期。  相似文献   

15.
蔚县盆地牛头山(铺路)剖面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头山(=铺路)剖面6个含化石层位中,第3、6、9和第12层为晚上新世,第15、16层为早更新世。晚上新世以Hypolagus,Nannocricetus mongolicus,Sinocricetus progressus,Mesosiph- neus,Pliosiphneus,Pseudomeriones complicidens,Micromys tedfordi等的最后绝灭为特征;早更新世以Allophaiomys deucalion,Yangia等的出现为特征。根据岩石地层和小哺乳动物组合分析,该剖面上新世/更新世界限应在第12-13层之间。根据动物组合或动物群的对比,将牛头山剖面、钱家沙洼村的洞沟剖面与小水沟剖面、东窑子头村的大南沟剖面及稻地村的老窝沟剖面的不同层位进行了时代排序。  相似文献   

16.
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工业因含有众多的手斧且年代早到803 kaBP而闻名于世。盆地内发育有7级河流阶地,其中第IV级阶地发现有手斧和玻璃陨石。自从1973年第一个石器地点被发现,越来越多的遗址或地点被调查发现和发掘。以前研究认为,百色盆地旧石器只出自网纹红土层,年代均为803 kaBP。2013年以前,通常只在土状堆积的上部发掘,从来没有人对第IV级阶地的沉积物从地表到底部砾石层进行系统发掘,因此关于第IV级阶地的整体地层堆积情况及含石器层位很模糊。2013-201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田东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最重要的旧石器遗址之一——田东高岭坡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此次发掘从遗址的地表往下一直发掘到砾石层,揭露出厚度超过7m的完整地层序列,发现1处小型石器制造场和1处用火遗迹。在不同地层中发现石制品800多件,包括砍砸器、手镐、刮削器等。涵盖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根据地层对比和石制品的特征及测年结果,我们把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为3期:第一期的年代早于或等于803 kaBP,第二期为15 kaBP,第三期约为10 kaBP。  相似文献   

17.
方启  陈全家  卢悦 《人类学学报》2012,31(4):344-354
2010年3月—5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北泰山庙2号旧石器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 地层堆积由上至下分为3层。第①层是黑褐色黏土层, 为耕土层, 发现石制品90件。第②层是黄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21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断块占一半多; 石器仅3件, 均为刮削器。第③层是红褐色黏土层, 出土石制品48件, 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器; 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手斧和手镐等类型。各层石制品原料的种类基本一致,都以石英为主。石器工业的特点是, 以砾石及其大石片为毛坯, 简单加工的重型工具为主要类型。结合与附近其他类似地点的地层及石制品特征对比推断, 第③层与第②层的时代可能从中更新世延续至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8.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谷坨遗址T1区域开展了新的发掘,通过此次发掘,我们将原6A文化层划分为2个亚层。其中6A2为粗砂砾石堆积,显示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但该层出土的多数石制品表面新鲜,并未显示出受高能水流的改造或被长距离搬运的特征。鉴于此,我们以探讨搬运改造石制品所形成破损特点为目的设计并实施了模拟搬运试验,开展了遗址内沉积物、石制品特征等多指标分析探讨遗址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6A2层的多数石制品并非由高能水流搬运而来,而是粗砂砾石堆积在遗址形成后,古人类活动于其上所遗留,此层石制品显示了原地埋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前,周口店因为发现了中国猿人的第一个保存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而闻名于世界。北京城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是一个烧石灰业的中心,那里的奥陶纪石灰岩地层内,有着无数的洞穴和裂隙,内中充满着更新统的堆积。从1927年起,由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主持,开始在周口店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在1927年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个保存极好的  相似文献   

20.
自1927年起,北京猿人遗址就开始系统发掘,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头盖骨后,遂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类化石地点。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遗址作了详尽的研究,获得大量资料,综合各家成果也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以古生物资料、沉积岩性分析等工作为依据,恢复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据统计,迄今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数量是: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破片12件;下颌骨15个;牙齿157个;股骨断片7件;陉骨1根;肱骨3块。北京猿人的脑容量平均值为1075毫升。从层位上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