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嗜乙酰乙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acetoacidophilum)LG-3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UV)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磺胺胍(SG)、高浓度(NH4)2SO4定向筛选,获得1株谷氨酰胺高产菌株LG-65,在未经优化的条件下摇瓶发酵72 h可产谷氨酰胺43.5 g/L,比出发菌株的产量32.4 g/L提高了34.3%.在此基础上,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经72 h摇瓶发酵产量可达47~48 g/L,7 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40 h可达55 g/L.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L-谷氨酰胺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以提高L-谷氨酰胺发酵产量。方法: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L-谷氨酰胺产量的主要因素葡萄糖、玉米浆和(NH4)2SO4,在此基础上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并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L-谷氨酰胺发酵培养基最佳浓度为葡萄糖100 g/L、玉米浆4.5 ml/L、(NH4)2SO437.2 g/L,L-谷氨酰胺产量理论最大值达41.0 g/L。结论:经模型验证,预测值与验证试验平均值接近,在优化条件下谷氨酰胺产量提高了37.6%。 相似文献
3.
L-谷氨酰胺生化性质、用途及生产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谷氨酰胺对生命的重要性正日渐突出,被认为是目前所知道的最重要的氨基酸之一,介绍了L-谷氨酰胺的生化性质及其在食品、药品等方面的用途,并对其生产方法进行归类概述。 相似文献
4.
L-缬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培养基的模式识别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色短杆菌TV10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逐级诱变处理 ,在含磺胺胍 (SG)、α 氨基丁酸 (α AB)、2 噻唑丙氨酸 ( 2 TA)等氨基酸结构类似物平板上定向筛选 ,获得L 缬氨酸高产菌株TV2 30。应用模式识别方法 ,对L 缬氨酸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培养基组成构筑模式空间 ,通过主成分分析 (PCA)揭示模式空间的可视优化区域 ,选择优化点并逆推回到高维空间得到最优培养基组成 ,结果该菌株可积累L 缬氨酸 2 6 .38g·L-1,比初始值提高 7.8%。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并完善嗜乙酰乙酸棒杆菌YL012及其突变株LCHA0082合成L-谷氨酰胺的中心代谢网络.方法:分别测定了它们在特定培养时段(48h~50h)L-谷氨酰胺等代谢物的胞外浓度,由此计算这一时段这些代谢物在发酵液中积累(或消耗)的速率,分别作出这两株菌在拟稳态下的代谢流量分布图,进而研究诱变育种过程中不同诱变标记对代谢网络中L-谷氨酰胺合成流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育种操作使流量分配朝着有利于L-谷氨酰胺合成的方向改变,流入谷氨酸节点的流量由29.198mmol/L·h上升到44.854mmol/L·h,提高到原来的1.5倍左右,合成L-谷氨酰胺的流量由18.138mmol/L·h上升至31.065mmol/L·h,效果明显.结论:从代谢流量分析角度上,证明诱变育种对代谢流量的改变起到明显的作用,代谢流量分析也为新的设计育种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AS1.495(Leu^-)为出发菌株,通过多次亚硝基胍(NTG)诱变,给AS1.495(Leu^-)依次叠加L-AAH^as,2-TA^r,Vd^-的遗传标记,得到突变株AATV341(Leu^-,L-AAH^as,2-TA^r,Vd^-),可在8%的葡萄糖培养基积累L-缬氨酸24.5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13倍。同时运用代谢流量分析理论,测定出发菌株AS1.495及其突变株AATV341在L-缬氨酸合成阶段的代谢流量,并初步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遗传标记的引入使流量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流量分配朝着有利于L-缬氨酸合成的方向改变。 相似文献
7.
以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marcescens)ATCC31026为出发菌株,经过硫酸二乙酯(DES)、亚硝基胍(NTG)和紫外(uV)逐级诱变,选育出了一株具有3-氨基-1,2,4-三氮唑抗性(AMTr)、6-巯基嘌呤抗性(6.MPr)、组氨酸甲酯抗性(HEr)、2-硫尿嘧啶抗性(2-Tur)、D-组氨酸抗性(DHr)等遗传标记的突变株ZJZ625(AMTr6.MPrHEr2-TUrDHr),L-组氨酸产量由最初的2.0g/L提高到7.6g/L。对ZJZ625进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研究了单因素对发酵的影响,由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使最终产量达到9.7g/L。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对L-色氨酸进行了简要概述,指出利用大肠杆菌工程菌直接发酵生产L-色氨酸为国内主流方法,并对其成熟的发酵工艺控制、提取工艺进行了简析,并指出部分可进一步优化的工艺点。其中发酵工艺简析包括菌种培养基增加一定溶度抗生素和控制发酵温度来控制质粒稳定性;分析物料作用并提出优化后的种子、发酵培养基组成;菌种无需控制溶氧,而发酵则用溶氧反馈补料;控制乙酸和氨氮浓度、顺序升温缩短周期降低抑制性副产物作用。分离提取工艺简析包括硫酸酸化p H2-3,陶瓷膜过滤并控制滤液平均单位为14000-18000u/ml,阳离子树脂纯化,醋酸调p H5.89,0.5%活性炭60℃脱色20-30min,蒸发浓缩结晶,纯化水洗涤整条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阿霉素高产菌株,并优化发酵工艺,提高发酵水平。方法:采用微波与氯化锂复合诱变,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摇瓶试验,控制接种量为10%,发酵培养温度29℃,搅拌转速300 r/min,罐压0.04 MPa,空气流量1∶1vvm,保证溶氧浓度40%以上情况下。结果:获得一株阿霉素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83%的高产株;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淀粉8%,黄豆饼粉3%,Fe SO4·7H2O 0.006%,Ca CO30.3%,其阿霉素发酵效价比原工艺提高2.3倍。结论:采用该方法选育与工艺优化,提高阿霉素发酵单位,有效、快速,结果令人满意,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L-组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谷氨酸棒杆菌TQ2223(Phe-/Tyr-/5-MTr/SGr/5-FTr/CINr)为出发菌株,定向选育具有5-甲基色氨酸抗性(5-MTr)、磺胺胍抗性(SGr)、5-氟色氨酸抗性(5-FTr)、8-氮鸟嘌呤抗性(8-AGr)、6-巯基嘌呤抗性(6-MPr)、2-噻唑丙氨酸抗性(2-TAr)等遗传标记的突变株;同时对突变株发酵培养基及条件进行研究,获得最优条件。方法:经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测定了诱变时间与致死率的关系,并对发酵培养基中不同氮源、生物素添加量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对接种量、发酵培养温度等发酵条件也进行了实验确定。结果:经诱变处理后,定向选育出的菌株TL1105(5-MTr/SGr/5-FTr/8-AGr/6-MPr/2-TAr)在未经优化的摇瓶发酵条件下,L-组氨酸的产量为12.02g/L;而优化培养条件后,L-组氨酸的产量达23~24g/L。结论:确定最佳诱变时间30min,此时致死率为80%。硫酸铵为发酵培养基中最适碳源,生物素添加量为50μg/L,采用5%接种量为宜,组氨酸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13.
14.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LW0506(TRA^RDCP^R AMT^R histidine^- shikimic acid^-)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NTG)诱变选育得到缺失腺嘌呤脱氨酶、肌苷酸合成酶、肌苷酸脱氢酶活性的突变株CLW0125,使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到组氨酸的转化率大幅度提高。该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72h,积累L-组氨酸可达9.2g/L。与亲株相比,L-组氨酸的产量提高了73.3%。研究了各单因素对发酵的影响。最后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 相似文献
15.
L-丝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B revibacterium flavmC-11A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照射和亚硝基胍诱变处理,选育出一株L-丝氨酸高产菌株C32为目的突变株,使摇瓶产酸率由12.1 g.L-1增加到16.4 g.L-1,然后对其进行摇瓶发酵条件优化,使菌株C32的L-丝氨酸产率提高到30.1 g.L-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硝基胍诱变选育高产Y-氨基丁酸酵母菌株的方法。方法:使用亚硝基胍对酵母菌株进行诱变;采用含溴甲酚绿的YEPD培养基筛选突变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比色法鉴定变异菌株发酵液中的Y-氨基丁酸及其含量;对突变菌株连续继代培养4代,测定各代发酵液中Y-氨基丁酸的含量,鉴定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亚硝基胍诱变酵母的最佳浓度为1.0g.L^-1,最佳诱变时间为15min;获得了5株突变菌株,菌落呈绿色;薄层层析法鉴定突变菌株都能产Y-氨基丁酸;诱变菌发酵液中的Y-氨基丁酸含量各异,但高于对照,且增长幅度很大;对突变菌株后代遗传稳定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突变菌株4遗传性较稳定。结论:采用1.0g.L^-1的亚硝基胍溶液处理酵母菌15min,经筛选鉴定,获得了一株遗传稳定的高产Y-氨基丁酸的酵母菌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硝基胍诱变选育高产γ-氨基丁酸酵母菌株的方法。方法:使用亚硝基胍对酵母菌株进行诱变;采用含溴甲酚绿的YEPD培养基筛选突变菌,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比色法鉴定变异菌株发酵液中的γ-氨基丁酸及其含量;对突变菌株连续继代培养4代,测定各代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鉴定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亚硝基胍诱变酵母的最佳浓度为1.0g.L-1,最佳诱变时间为15min;获得了5株突变菌株,菌落呈绿色;薄层层析法鉴定突变菌株都能产γ-氨基丁酸;诱变菌发酵液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各异,但高于对照,且增长幅度很大;对突变菌株后代遗传稳定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突变菌株4遗传性较稳定。结论:采用1.0g.L-1的亚硝基胍溶液处理酵母菌15min,经筛选鉴定,获得了一株遗传稳定的高产γ-氨基丁酸的酵母菌株。 相似文献
18.
对一株产低温碱性脂肪酶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BJ17)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各种碳源及氮源对产酶的影响,应用正交实验优化其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淀粉12g/L,蛋白胨12g/L,酵母膏3g/L,酪蛋白2g/L。最佳培养温度为25℃,发酵时间为16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