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螟触角电位反应的专一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自立 《昆虫学报》1985,(4):447-449
我国的玉米螟曾被记载为欧洲玉米螟(European corn borer,Ostrinia nubilalis),在研究性信息素的过程中,曾按照Klun等(1970)鉴定的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顺-和反-11-十四碳烯醇乙酸酯这两种异构体进行合成,但未发现该两种异构体的任何配比在田间有诱蛾活性。程志青等(1980)鉴定出我国玉米螟的性信息素是顺-和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并根据Mutuura等(1970)作的分类鉴定,认为我国的玉米螟应为亚洲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因此,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螟的研究报告(程志青等,1980;1982;姜仲雪等,1981;任自立等,1983)都称我国的玉米螟为亚洲玉米螟。但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一种采用体视镜和三维显微镜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蛹雌雄进行外部形态学观察,快速准确通过外部形态特征区分玉米螟蛹雌雄的方法。结果表明,雌蛹生殖孔与产卵孔连接成1条短裂缝且都位于第8腹节,生殖孔与第7腹节后缘相连;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距离第7腹节后缘约390μm。根据羽化后成虫鉴定结果,此方法鉴定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目的】田间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J.E.Smith)蛹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 Fabricius、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5种重要鳞翅目害虫蛹容易混淆。明确草地贪夜蛾与其它5种重要的鳞翅目害虫蛹的形态差异,为田间鳞翅目害虫蛹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式显微镜拍照观察并分析草地贪夜蛾蛹、斜纹夜蛾蛹、甜菜夜蛾蛹、粘虫蛹、棉铃虫蛹和亚洲玉米螟蛹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相关特征差异编制了区分草地贪夜蛾与此5种鳞翅目害虫的检索表和快速区分表。【结果】草地贪夜蛾蛹主要特征为中足末端到达下颚末端之前,触角末端到达中足末端之前;中胸背板前缘略直;第4-7腹节背面前缘着生多行粗点刻;腹部末端臀棘上着生1对基部分开呈八字形的刺。草地贪夜蛾蛹腹部末端臀棘部位与其它5种害虫均不相同,辅以附肢位置、中胸背板前缘线和腹部点刻等特征可以准确将其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的蛹区分。斜纹夜蛾中胸背板前缘线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甜菜夜蛾下颚与中足位置及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粘虫腹部点刻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棉铃虫触角末端位置和腹部末端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亚洲玉米螟腹足遗迹和臀棘上的刺与草地贪夜蛾有异。【结论】根据蛹的结构特征,可以区分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等害虫的蛹。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同代异步发生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是我区五大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约80万亩。每年因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搞清玉米螟发生规律对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 通过几年观测发现,玉米螟在我区平川一年发生两代。每代成虫在黑光灯下都出现两个  相似文献   

5.
信息与动态     
《昆虫知识》2006,43(1)
欧洲玉米螟E系和Z系性隔离性状的基因定位目前已知,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櫣bner)性通讯系统的性信息素组分在雌雄交配识别和交配选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E系和Z系雌性信息素产生比例和雄性行为反应的不同是由2个主效基因控制的,故欧洲玉米螟是一个研究性隔离遗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克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卵黄原蛋白受体(VgR)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探索UV-A胁迫对亚洲玉米螟Vg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与RACE技术克隆亚洲玉米螟VgR基因的全长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特征;采用RT-qPCR技术检测不同发育阶段(卵、1-...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性外激素腺体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虫性外激素的研究,近年来有了迅速发展。关于性外激素腺体的研究,国外已有很多报道,我国目前尚未见有报道。Klun(1968)报道欧洲玉米螟(Ostriniamubilalis)性外激素腺体在雌蛾腹部最后两节的节间膜上。1975年以来,我们对本地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性外激素进行了分离工作,进而对玉米螟发育时期的性外激素腺体组织学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晋祠蝠蚤lschnopsyllus(Hexactenopsylla)jinciensis,新种 鉴别特征:本新种与山西蝠蚤(I.shansiensis Liu et al)相近,但有明显区别。♂性抱器可动突背端角具2根粗刺鬃,其后缘近基部具1很短的钝刺鬃;抱器体后腹角呈大的锥形突;阳茎端的腹侧具2叶状结构,一为三角形,一为椭圆形。  相似文献   

9.
系统整理了中国刺鳅属鱼类Mastacembelus,记述2新种,腹纹刺鳅M.strigiventus Zhouet Yang,sp.nov.和三叶刺鳅M.triolobus Zhouet Yang,sp.nov.及中国1新纪录种,云斑刺鳅M.oatesii(Boulenger)。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KIZ)鱼类标本库和西南林业大学(SWFC)。腹纹刺鳅与三叶刺鳅、大刺鳅的区别在于:背鳍、臀鳍与尾鳍基部大部愈合,但具缺刻相区分;体侧前部具4~5条褐色纵条纹,最下1条常断续,全部纵纹至肛门前方渐成网格交叉或断续;腹面亦具1条明显褐色纵纹,有时分歧形成小网格。三叶刺鳅区别于腹纹刺鳅及大刺鳅的主要特征包括:背鳍条、臀鳍条和尾鳍条数目均少;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在基部相连,在端部分开,能明显区分;除背部的黑色大斑块外,体无六角状环纹或锯齿状纹,腹面亦无斑纹;头长为头宽3.5倍以下,为吻长2.8倍以下。云斑刺鳅以下面组合特征区别于三叶刺鳅和腹纹刺鳅:背鳍条,臀鳍条数目均少,尾鳍条数目相对较多;背鳍、臀鳍与尾鳍仅基部愈合;体侧具云状斑,背部具14~15个褐色斑块,腹面无纵纹或网眼斑;头长为头宽4.0倍以上,为吻长3.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对丁硫克百威的抗性筛选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测定丁硫克百威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幼虫的致死中量,并采用亚致死剂量筛选亚洲玉米螟10代。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处理亚洲玉米螟5代后,抗性即显著上升,抗性倍数为3.23倍,到10代时,抗性达到了5.43倍。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和丁硫克百威3种玉米螟抗性品系进行交互抗性测定,发现丁硫克百威与其它2种农药存在交互抗性。建议在害虫防治谨慎使用丁硫克百威。  相似文献   

11.
Lewis等1973年报道以九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Shigemi等1976年报道以一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和一种天然保幼激素对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 Hub.)幼虫的活性测定。目的在于明确对幼虫生长发育和变态的抑制效应。1978年在玉米螟人工饲养中,我们用另外五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进行了试验:供试的五种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玉米螟幼虫均有活性。高浓度可以阻止正常变态和导致异常变态。低浓度的734-Ⅱ能使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获得有益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连轴藓属(Schistidium Brid.)的毛尖连轴藓(S.lancifolium)、圆蒴连轴藓(S.apocarpum)和粗疣连轴藓(S.strictum)在内蒙古贺兰山和黑龙江五大连池均有分布,它们的形态特征较为相似,极易混淆,因此对其分类鉴定较困难。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并结合Blom的形态学和Ignatova的分子系统学分类观点,对采自两个地区的3种连轴藓属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是:圆蒴连轴藓叶中肋背部无疣或上部具分散低疣、叶缘上部微具钝齿,毛尖平滑或具小齿;毛尖连轴藓叶中肋背面中部以上具高疣、叶缘中上部具强烈不规则的齿或锯齿,毛尖具强烈刺状齿;粗疣连轴藓除叶中肋背部具疣外,叶片细胞也具疣。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区别并确认这3个种是各自独立的种。在此基础上,根据Blom的分类观点,并参照相关文献编制了中国连轴藓属11个种的分种检索表。本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毛尖连轴藓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丰富了中国连轴藓属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克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 Vg)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旨在探究UV-A胁迫对亚洲玉米螟Vg基因表达及生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亚洲玉米螟Vg基因的全长,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特征;利用RT-qPCR检测亚洲玉米螟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幼虫、蛹和成虫)、雌成虫不同组织(头、足、表皮、卵巢、中肠和脂肪体)中和雌成虫在UV-A胁迫不同时间(0, 0.5, 1, 1.5, 2, 2.5, 3, 3.5和4 h)下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测定UV-A照射不同时长(0, 1, 2, 3和4 h/d)后亚洲玉米螟成虫的生殖及F1代发育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亚洲玉米螟Vg基因的序列,命名为OfVg(GenBank登录号:MK782978)。该基因全长5 76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5 331 bp,编码1 776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02.10 kD,等电点为9.06。OfVg包含Vg-N, DUF 1943D和VWD 3个功能结构域,无跨膜区结构。系统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玉米果穗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定向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技术以及行为实验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气味对其未交配雄蛾、雌蛾均具有引诱作用;从中分离出35种化合物,其中(+)-环苜蓿烯含量最高,达到(2391.60±161.34)ng;6种化合物能引起亚洲玉米螟未交配成虫的GC-EAD反应,其中顺-3-己烯-1-醇、(+)-环苜蓿烯、β-石竹烯对未交配雄蛾、雌蛾定向行为具有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赤眼蜂在甜玉米地寄生率和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在甜玉米地的年消长动态、日活动规律,以及对不同甜玉米品种和不同防治类型地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卵的寄生率。玉米螟赤眼蜂田间扩散规律为:在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32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即可达到50%以上的寄生率;在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24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达到80%以上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 1997年 7月— 1999年 10月对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四省区的蚁科昆虫进行了采集和分类研究 ,其中发现红蚁属 3新纪录种 ,报道如下。嘉氏红蚁MyrmicagallieniiBondroit,192 0与国内已记载的角结红蚁MyrmicaangulinodisRuzsky相似 ,区别特征为 :嘉氏红蚁 :腹柄结侧面观具明显的背面 ,长明显大于宽 ;并胸腹节刺指向后上方 ,但不明显内弯 ;TL 4 80~ 5 2 3mm。角结红蚁 :腹柄结侧面观几呈三角形 ,前后缘在中间汇合 ,背面很小 ;并腹胸节刺指向后方 ,向内弯曲成半圆形 ;TL 5 0 …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的复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振铎  李国忠  王江  凤佰良 《昆虫知识》2010,47(6):1208-1211
为探索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物防治新技术,春季应用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封玉米秸秆垛加夏季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方法,实施了大面积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利用白僵菌封垛加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的复合技术防治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达70.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6.45%。这种复合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田间玉米螟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延长了控制玉米螟的时间,可以根据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和玉米生产的需要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宏岳  宋月  王哲  沈佐锐 《昆虫知识》2009,46(2):266-271
Wolbachia是一类可以引起寄主生殖行为改变的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内。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我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卵寄生蜂的优势种。本文利用Wolbachia的16SrDN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以及克隆测序,对我国14个地区的玉米螟赤眼蜂种群中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被测的1412头野生玉米螟赤眼蜂全部感染有Wolbachi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北京柳沟、山东菏泽、河南郑州、河南驻马店、湖南长沙5个种群存在超感染现象。这是Wolbachia在玉米螟赤眼蜂种群内分布情况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亚洲玉米螟与欧洲玉米螟混生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殖隔离试验、形态鉴定、网室内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和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 :张家口苍耳中的玉米螟与新疆伊宁的欧洲玉米螟同种 ,而为害玉米的优势种与广东阳山的亚洲玉米螟同种。张家口为害玉米的种群中 ,有部分雄蛾对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及苍耳中的雌处女蛾具有反应。苍耳和玉米中的种群在玉米、谷子、高梁、苍耳、草和大马蓼等 6种寄主上均可产卵和取食为害 ,并能正常完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证实张家口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混生区 ,而且在玉米中很可能有少量欧洲玉米螟与亚洲玉米螟混生。  相似文献   

20.
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基于COⅠ基因序列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6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DNACOⅠ基因进行测序,运用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软件MEGA5对序列进行对比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OⅠ基因在6个地理种群中进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平均遗传距离为0.013;进化树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三亚种群、广州种群与南昌种群聚为一支,然后与泰安种群聚为一支,再与哈尔滨种群聚为一支;而廊坊种群另聚成一支。遗传分歧度与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均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