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已发表的马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成功扩增出了我国马流感病毒青海株(AEquineQinghai194)、吉林株(AEquineJilin189)及黑龙江株(AEquineHeilongjiang189)血凝素基因,将片段分别连接到PGEMTeasy载体并转化DH5α,提取阳性菌落的质粒经EcRo1酶切和PCR鉴定其大小均为17kb左右,对其测序并构建HA基因进化树。经过比较分析,青海株与AEquineKentucky286、AEquineMiami163等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率为973%~847%,而与我国马流感吉林株和黑龙江株关系较远,同源率仅为552%。经过比较,青海株与我国香港1992年马流感病毒关系密切 。  相似文献   

2.
蓝马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蓝马鸡属于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的马鸡属Crossoptilon,是我国特产。马鸡在我国共有三种: 1、褐马鸡(角鸡、鸡)Crossoption mantchuricumSwinhoe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西北部。 2、蓝马鸡(马鸡、松鸡)Crossoptilon auritum(Pallas)分布在青海东北部、甘肃西部。 3、藏马鸡或称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Hodgson)有五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与昌都地区西南部、青海南都、四川西部及云南。 送三种马鸡可依下列检索表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3.
宁夏拟厉螨Laetaspis ningxiaensis Bai et Gu,1994过去曾描述雌(白学礼,顾以铭,1994)和雄螨(马立名,1995);松江下盾螨Hypoaspis sungarls Ma,1996曾描述雌、雄和后若螨(马立名,1996)。本描述二个种的前若螨。  相似文献   

4.
浙江寿昌组的孢粉化石及其区域对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1989,28(6):724-729
浙江寿昌组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又处于侏罗-白垩系的临界层位,一直为地质工作一者所重视。然而,自刘季辰、赵亚曾发表“浙江西部之地质”(1927)以来,经60年的反复研究,寿昌组的时代问题仍在争论之中。古生物工作者曾从各自所研究的化石门类对寿昌组的时代提出过各种意见。将之归入上侏罗统的有顾知微(1962,1980,1982,1983),张璐瑾(1978),张弥曼和周家健(1977),马其鸿(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余汶、潘华璋(1980)和林启彬(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叶春辉等(1980);归入下白垩统的有张文堂  相似文献   

5.
石鸡青海亚种的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鸡青海亚种(Alectoris graeca magna)的分布仅限于我国青海、甘肃和宁夏境内。其生态工作国内做得较少,未有过详细报导。本文依一九六九年二月至十二月在青海兴海县,一九八○年四月至七月中在兰州和同年九月至十二月在甘肃会宁、靖远、庄浪、张川,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西吉、隆德和青海西宁地区野外记录整理而成。从习性、繁殖、食性、换羽、天敌和数量统计等方面,对石鸡青海亚种作初步报导。  相似文献   

6.
青海沙蜥一新亚种及其生态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鬣蜥科(Agamidae)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Straucn)广泛分布于青海、甘肃西部及西北部,以及新疆东部及南部,是一种沙生蜥蜴。1975年秋季在四川西北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红原县调查采集期间,于县城北西47公里处一片沙丘上采到沙蜥属标本4号,曾初步鉴定为青海沙蜥。1978年7—8月,专程又去该处了解现场情况,采集标本,并观察其生态。除在现场观察大量沙蜥外,还带回一批生活标本进行室内饲养,继续观察其  相似文献   

7.
青海的兽类区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海高原的兽类调查,历来作得很少。19世纪后,外国人大量进入亚洲腹地,其中俄国的普热瓦尔斯基率领的“中亚考察队”四次踏入亚洲中部、前后到过青海南山、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青海湖,并到过黄河及长江的源头。收集了大量鸟兽标本和资料。  相似文献   

8.
1897年5月12日和21日,在北海道日高的北海道大学实验农场相继产下了两匹借英国纯血马系(Thoroughbred)的杂种马腹移植冷冻受精卵的“道产子”(北海道本地马)。这是移植道产子冷冻受精卵的第一批成果。这证明了利用冷冻受精卵保存道产子的基因资源是可能的。北海道现在约有1000匹道产子,但因没有产业价值,估计会逐渐减少。道产子受精卵移植成功的工作人员是北海道立新得畜产试验场畜产生物工程课的山本裕介等。1982年山本首次在日本移植马的冷冻受精卵成功。这次成功是1982年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唐艺  丁荣  付林  古锐  邓薇  孙洪兵 《广西植物》2020,40(12):1849-1859
“榜间”为常用大宗藏药,但其生境特殊,生态位狭窄,部分品种资源量小,甚至濒危。为了明确“榜间”原植物的生态环境,预测生态适宜区分布,寻找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该文以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i)、高山龙胆(G. algida)、蓝玉簪龙胆(G. veitchiorum)、华丽龙胆(G. sino-ornata)和短柄龙胆(G. stipitata)五个主流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学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以分析各品种的分布特征和生境特点,并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1)“榜间”五个主流品种的生长均需要较好的土壤肥力条件,大花龙胆和短柄龙胆仅分布于草本层低矮的草甸或草甸灌丛,其余品种因茎有较大的伸长幅度,生态幅较广。(2)海拔是影响“榜间”五个主流品种分布的限制因子,对大花龙胆、高山龙胆、蓝玉簪龙胆、华丽龙胆和短柄龙胆生境适宜性的贡献率分别为56.5%、39.6%、49.4%、48.1%和44.2%,高山龙胆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地区,而另外四个品种主要分布于海拔2 600 m以上的地区。(3)藏药“榜间”五个主流品种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四川、青海、云南、甘肃和西藏五省(区),但不同基原植物在各省(区)的分布面积和空间格局有差异,大花龙胆和高山龙胆的最适分布区集中在四川、甘肃、青海、西藏四省(区)交界处,后者在新疆地区也有最适分布区; 蓝玉簪龙胆最适生长区位于四川中部、四川北部接壤青海及甘肃处、四川西南部接壤云南处、西藏东部; 华丽龙胆与短柄龙胆最适生长区主要位于四川、青海、甘肃的交界地带,适生区范围较蓝玉簪龙胆狭窄。研究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可以为“榜间”野生资源的保护及相关植物的人工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越王台”位于浙江绍兴城北部卧龙山(又名“种山”、“府山”)南麓,建于十三世纪初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距今已六百多年历史。其北有“越王殿”。在越王台与越王殿之间的大道两旁,矗立着一对古色古香、竹木结构的小凉亭,亭内各置有一块大型硅化木。东首一块为柏树化石,高1.3米,横断面扁圆,最大直径有1.3米;西首一块为松树化石,高1.2米,横断面亦扁,最大  相似文献   

11.
1960年年初,北京中央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组郑统宇、时墨庄、许幼男等同志在元谋东南马大海附近三个地方的红土中,采得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内有丰富而比较完整的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 Colbert)化石。因著者正在研究的广西柳城“巨猿洞”里也有少许零星的云南马的化石(两个下颊齿和一个破的上颊齿),为了将二地的化石进行比较起见,特商请中央自然博物馆领导的允许,将该馆所采云南元谋的哺乳动物化石加以研究,著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就是这个研究的结果,并将“巨猿洞”的马化石附于元谋马之后,以资比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同位素交换法制得氚标记吲哚一3-乙酸(~3H-IAA)。制备方法是:向带有小匙(置有5.6mg IAA)的玻璃  相似文献   

13.
巨槽蚤属(Megabothris Jordan,1933)原为广义的角叶蚤属(Ceratophyllus s.lat.Curtis,1832)中的一部分,1933年Jordan氏将它分出成为独立的属。本属分布于新北区和旧北区,我国与西伯利亚毗连地区曾有多次纪录。1959年廖灏溶同志自青海采集到本属标本,其形态与已知种类均有不同,兹订为新种命名为扇形巨槽蚤新种M.rhipisoides,  相似文献   

14.
南京汤山驼子洞的马科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 0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直立人地点附近的驼子洞堆积中发现了又一处哺乳动物化石点。其中的马科化石有两种 :黄河马Equushuanghoensis和中国 (长鼻 )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这是自 1 95 9年发现黄河马化石以来首次发现黄河马的颅骨和完整的颊齿列标本。这两种马的同时出现说明含驼子洞动物群的堆积形成于早更新世。因此驼子洞堆积的发现是江宁地区下更新统的首次记录。驼子洞的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均为这两类马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首次记录 ,并反映了在早更新世曾发生过北方动物群跨越长江的南迁事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了解青海沙棘果粉的品质,助其实现规模化生产,从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体系、羟基自由基(·OH)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体系和亚硝酸盐(NO-2)的清除效果方面着手,研究了其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结果表明,青海沙棘果粉对DPPH·、·OH、O-2·和NO-2均有清除作用,且对DPPH·、·OH的清除能力优于O-2·和NO-2。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态学报》2021,44(11):1172
研究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能揭示其种群的发展规律, 推断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 进而为该种群的配置、种植和森林的经营与管理等提供指导。该研究基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2 hm2青海云杉动态监测样地调查资料, 分析了青海云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 并采用点格局方法, 通过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对不同年龄阶段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青海云杉种群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 属增长型种群, 种群自然更新状况良好。(2)青海云杉种群4个径级的个体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 但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 聚集强度逐渐减弱, 趋向随机分布; 较小径级的个体常呈聚集分布, 而随着径级增大, 也趋向于随机分布。(3)青海云杉大树个体在小尺度(<4 m)范围内与其他径级个体都呈负关联, 随着尺度的增加, 大树与幼树表现出正关联且关联性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 而与小树、中树则表现为无关联或者微弱的负关联; 径级相近的个体空间关联性为正关联或无关联, 随着个体径级间差距增大, 空间关联性转变为无关联或负关联。研究表明,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随空间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 这是由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马虱属Ratemia原为多板亚科Polyplacinae的一个属(Ferris,1951),最近Kim和Ludwig(1978)将之提升为一个科,马虱科Ratemiidae。本属原仅有一个种,小鳞马虱R.squamulata(Neumann)。至1958年Fiedler和Stampa才描述了第二个种,即R.bas-soni。两种均寄生于非洲的斑马Equus burchelli,但小鳞马虱并曾发现于乌干达的家驴上。本文描述的新种是本属的第三个种。  相似文献   

18.
曹雪萍  王婧如  鲁松松  张晓玮 《生态学报》2019,39(14):5232-5240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有树种,在维系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平衡、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其分布范围内的69个地理分布样点,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现实气候条件下青海云杉的潜在分布及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同时结合3种大气环流模型模拟青海云杉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温室气候排放量不同)下未来2050s和2080s潜在分布区的变化。结果表明:Maxent模型对青海云杉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具有极高的准确度,所有模型的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测试值)均高于0.99;Jackknife检验和气候因子响应曲线表明年最低降雨量是限制青海云杉分布的主导因子;当前青海云杉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于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大部分地区、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山区以及陕西、新疆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在未来3种增温情景下,青海云杉在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总面积与当前相比变化不明显,但不同适生等级的潜在分布面积变化较大,其中,中度适生区和低度适生区受气候增温影响显著,中度增温下这些区域在2080s的面积明显增大,而高度适生区(核心分布)则在所有增温情景下均呈缩小趋势。同时,在未来3种增温情景下,青海云杉在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区有向北移动趋势,但其心分布区域(高度适生区)仍然以青海东部、甘肃北部为主,无明显变迁趋势。从气候因素角度考虑,本研究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青海云杉依然在西部高山地区,特别是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祁连山、贺兰山等山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并将持续其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羊血、马血巧克力平板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和生长情况。方法将送检的痰标本及流感嗜血杆菌标准菌株ATCC10211分别接种于羊血、马血巧克力平板上,置烛缸中,36气培养24h,比较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及其生长情况。结果(1)2种巧克力平板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34.5%。(2)标准菌株ATCC10211在马血巧克力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直径0.5-1.0mm,而在羊血巧克力平板上生长差,菌落大小如“沙粒”,肉眼难见。结论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使用马血巧克力平板效果优于羊血巧克力平板。  相似文献   

20.
褐马鸡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为我国特产,又是世界珍稀鸟类。它仅分布于我国山西省西部吕梁山系及河北省西北部部分山区。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隶属于鸡形目、雉科、马鸡属。身体大部分羽色为褐色,头部及颈部渐变黑色,腰羽及尾上复羽呈银白色,尾羽褐色,向后转紫,稍带光泽。下腹部呈灰色,由颜面下部向后头部有长而白的羽,和耳朵一样地突出头上。因此,又将褐马鸡称为“角鸡”、“角雉”、“耳雉”或“黑雉”。褐马鸡嘴呈淡红,脚呈珊瑚红,围绕眼睛的皮肤呈显著的红色。尾羽中央4根特长(可达500毫米),两侧羽支,分离呈线状,垂如柳枝(最长羽支可达280毫米),酷似马尾的毛,故有“马鸡线”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