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为我国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 在秦岭地区分布较广。采集秦岭地区19个样地307个采样点的华中五味子样本, 使用HPLC方法检测果实中五味子甲素和乙素含量, 基于模糊数学原理建立其与气候、土壤和地形三大类15个评价因子之间的隶属函数, 利用最大信息熵模型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使用加权平均法并参照GIS空间分析确定基于五味子甲素和乙素的秦岭地区野生华中五味子的潜在空间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秦岭地区华中五味子不适宜生境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40%; 适宜生境面积占50.63%; 高适宜生境面积占37.97%, 主要集中在陕西南部、甘肃东部、河南西部、湖北神农架林区及其周边海拔800–2 000 m的山区。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GIS与模糊数学构建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可以准确地对秦岭地区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作出科学且综合性评价, 并可量化适宜生境面积和空间分布, 为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GAP基地选址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华中五味子野生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调查粤东地区有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2 7种 (含栽培种 ) ,分属于 2 4科 2 6属 ,占广东境内分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 4 5 .8% ,占全国分布的 6 .9%。其中蕨类植物 1种 ,裸子植物 6种 ,被子植物 2 0种 ;确定为濒危植物的有 5种 ,稀有的 4种 ,渐危的 18种 ;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的 1种 ,二级重点保护的 7种 ,三级重点保护的 1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 2种 (含栽培种 ) ,分属于 2 0科 2 0属 ,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 8.3%。其中蕨类植物 5种 ,裸子植物 6种 ,被子植物 11种 ;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的 6种 ,二级重点保护的 16种。其国家保护植物资源具有种类丰富、古老性强、中国特有现象突出等特点。对其名录特点和利用价值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为依据,建立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共记录57种保护植物,隶属于38科45属(其中国家Ⅰ级保护2种,国家Ⅱ级保护6种,省级保护49种)。分析结果得出,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全省的分布不集中,零散分布于全省61个县区境内,且绝大多数物种的分布范围很狭窄。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系具有复杂多样、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和单种属多等特点,科、属植物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占优势,同时也有较明显的热带性质,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保护价值。本研究旨在对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区系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有效地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首次对秦岭地区有毒植物资源情况进行了研究.秦岭地区共有有毒植物85科257属409种1亚种18变种1变型.从本地区有毒植物生活型、分布范围、毒性以及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作了概述,最后对秦岭地区有毒植物资源利用及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神农架北坡堵河源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神农架北坡堵河源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并为神农架地区植物起源、植被演替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状况深入、准确评价提供基础数据,2002年,采用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历史资料,对堵河源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野外调查研究,分析了植物区系和植物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果表明:(1)该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维管束植物174科730属1733种(含亚种、变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3种;(2)该区植物区系成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拥有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属级水平的全部类型,但明显偏重于温带性质。且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有中国特有分布属37个,其中,古特有属27个;(3)该区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4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26个群系,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同时针对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提出了植被恢复、加强防火设备设施建设、生态移民、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及社区共管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野生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调查法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野生植物资源的种属分类情况进行调查,共记录野生植物资源130种,隶属于37科84属。其中,野生药用植物95种,隶属于34科66属;国家Ⅱ级保护植物7种,隶属于3科6属;易危种3种,隶属于3科3属。该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研究及保护策略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江苏珍稀濒危植物的多样性、分布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濒危现状及评估濒危等级是制定科学保护策略的关键。根据江苏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2012-2018)以及近年来相关调查资料, 我们采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与评估标准, 对江苏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与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 (1)江苏41种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植物的濒危等级可以分为7个等级。包括地区灭绝(RE) 2种, 占总种数的4.88%; 极危(CR) 10种, 占24.39%; 濒危(EN) 6种, 占14.63%; 易危(VU) 13种, 占31.71%; 近危(NT) 2种, 占4.88%; 无危(LC) 2种, 占4.88%; 数据缺乏(DD) 6种, 占14.63%。其中, 受威胁物种(包括CR、EN和VU)有29种, 占总种数的70.73%。(2)建议的江苏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74种, 隶属于40科62属; 它们的受威胁比例较高, 达74.32%。江苏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较大, 近年来生产经营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宣传教育不足很可能是导致这些原生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 (1)尽快制定江苏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2)加强科学研究, 同时对部分濒危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积极开展野外回归、近地保护和动态监测; (3)继续加大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尤溪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冬青属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冬青属野生植物共有19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种类主要有毛冬青、大叶冬青、梅叶冬青、三花冬青、华中冬青、广东冬青、香冬青、小果冬青。对该区冬青属野生植物的生活型、生境、花期、花色、果期、果色、果径、药用部位、资源分布与贮量、开发利用途径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五味子属植物的分类学订正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林祁 《植物分类学报》2000,38(6):532-550
根据对12个国家53个标本馆收藏的5,000余份五味子属Schisandra植物标本的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和采集,对世界范围的五味子属种类作了分类学订正。在五味子属中,10个种被确认,22个种、7个亚种、14个变种和1个变型的名称被作为新异名。文中附有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华中五味子叶表型可塑性及环境因子对叶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贺雨 《植物学报》2016,51(3):322-334
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基因型的生物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不同表型的特性,这一特性促使物种适应异质环境,具有更宽的生态幅。居群和物种水平广义的表型可塑性研究可揭示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意义并丰富对植物种群分布的了解。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是一种资源严重减少的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非常必要。叶是华中五味子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随环境改变叶表型有很大变化,因此从居群水平上对华中五味子叶表型可塑性进行分析,揭示叶表型可塑性大小,探究环境因子对叶表型的影响,可为华中五味子的保护提供依据。该研究运用GIS技术从较大尺度(9省市26县27个居群)对华中五味子叶表型可塑性进行分析,并用表型可塑性指数和变异系数2种方法对叶表型可塑性进行评价,运用隶属函数和最大熵模型将3类(土壤、气候和地形)13个环境因子对叶表型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中五味子7个叶表型(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叶形指数、叶齿数和二级叶脉数)均存在可塑性,其中叶面积可塑性最大,叶形指数可塑性最小。3类环境因子中对叶表型影响最大的为土壤因子,气候因子次之,最小为地形因子。权重分析显示,土壤全钾含量对叶长和叶面积影响最大,有机碳含量、海拔、土壤全磷含量、坡度和年降水量分别对叶宽、叶柄长、叶形指数、叶齿数和二级叶脉数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对多个叶表型有影响的5个共有重要因子为土壤全钾含量、全磷含量、有机碳含量、年降水量和坡度,它们与对应叶表型间的隶属函数多为高斯型,具有最优值,可通过人工控制达到最优值来促进其生长。该结果为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和迁地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秦岭是中国野生兰科植物最为丰富和区系分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有关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系统整理尚未见到,本研究为秦岭兰科植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今后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的重点区域进行了补充调查和标本采集,形成了秦岭地区兰科植物名录,依据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以及GIS软件,分析它们的属种特征、区系成分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秦岭兰科植物有52属14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70种,占总种数的47%;生活型有地生型、附生型、半附生型和腐生型,以地生型为主;秦岭兰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800~3 400 m;热点地区为陇南西南山地、太白-佛坪山地、伏牛山地。同时,在区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发现:(1)种类丰富,温带性质显著;(2)起源古老,新老兼并;(3)特有成分繁多;(4)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聚集;(5)丰富度随生境的变化而不同。秦岭兰科植物地理区系研究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秦岭植物多样性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桐花属植物在陕西省巴山地区的分布情况。【方法和结果】通过对巴山地区白河县友好村海桐花属植物的采集研究与标本鉴定,发现海桐花属植物的陕西省新分布种——短萼海桐[Pittosporum brevicalyx(Oliv.) Gagnep.]。【结论】海桐花属植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本次发现将该种的分布区向东北扩展到陕西省巴山地区,丰富了陕西秦巴山区的植物分布记录,为巴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秦岭田峪河流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新谈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1969-1972
秦岭田峪河流域内有兰科植物17种,分隶于17属,大多数种类可作为观赏植物,部分种类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兰科植物在该区植被类型中的分布量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和次生灌丛,并对其分布特点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该区的兰科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而生境条件的退化和无节制的采挖,已造成野生种群的日益减少。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该区兰科植物的保护性研究,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工作相结合,对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建立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数据库,并提出了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初步调查到宁夏野生食用资源植物共计74科186属348种10类,其中饮料及野果类植物与野菜植物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应该在这些野生食用资源植物中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最终主要集中于人工驯化与栽培上。此外针对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需加强对宁夏野生食用植物资源状况的调查,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前面所做的基础研究上,筛选特色的野生食用资源植物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之后对筛选出的野生食用资源植物进行人工栽培等工作,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研究野生食用资源植物与其他栽培作物间作的模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收集珍贵濒危野生植物资源植物的种质资源,而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通过研究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热点区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选取70种濒危维管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综合多来源的分布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拟物种分布区,结合自然地理区划,计算保护价值,进行热点区分析,并结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分布情况进行空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濒危物种分布主要呈现出南高北低、集中于山地的特征,热点区包括秦岭区域、太行山区域、子午岭-六盘山区域、陇中高原至松潘高原、祁连山、贺兰山和沿黄湿地等。在区分自然地理区后,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覆盖了热点区面积的13.89%,保护空缺主要出现于子午岭南部、六盘山南部、松潘高原南部和拉脊山等。建议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将濒危物种热点区考虑在内,对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并针对黄河流域的三个自然地理分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此外,研究发现,在进行热点区分析时,考虑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并综合多类群叠加和单一生物类群的分析结果进行统筹考虑,可能会更好满足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需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资料,访问及实地调查等方法,报道了云台山野生珍稀濒危中药植物24科37种,对它们的生长环境、药效及现在情况做了介绍,并分析了云台山野生中药植物资源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对云台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蜜源木本植物的鉴定能为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从在秦岭地区收集的4份中华蜜蜂蜂蜜中分离出植物花粉,然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花粉形态,根据花粉大小、赤道面观、极面观、表面纹饰对花粉所属植物的种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中华蜜蜂利用的蜜源木本植物13科,19属,20种.其中以壳斗科Fag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最多,卫矛科Celastraceae、桦木科Betulaceae、蔷薇科Rosaceae次之.这些蜜源木本植物中有13种是药用植物.秦岭地区丰富的蜜源木本植物为中华蜜蜂的生存提供了食物资源;同时中华蜜蜂作为传粉昆虫,对维持秦岭地区蜜源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天山野生果树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多年调查和初步统计,新疆天山山区的野生果树种类有81种,由于新疆天山野果林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强烈影响,野果林分布范围缩减、面积下降,物种减少,有的濒临灭绝状态,必须引起重视,本研究提出了新疆野生果树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及对策:(1)加强新疆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2)开展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工作,保育和开发利用并重,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3)应及早建立新疆新源野苹果林自然保护区和霍城大西沟野生樱桃李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9.
The fruits of Schisandra sphenanthera (dioecious) are used to produce ‘Nan-Wuweizi’, an important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long-term exploitation and habitat destruction have threatened these plants in nature. Knowledge of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S. sphenanthera is essential to help formulate a conservation strategy for these plants.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at Jigong Mountain (JGM) and Jinji Valley (JJV) in Henan and Hubei Provinces, China.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S. sphenanthera was analyzed at these sites, includ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pollination, floral morphology, and natural fruit set. The 11 populations at two sites were male biased. The primary floral visitors were gall midges (Resseliella sp., Cecidomyiidae; Diptera) and thrips (Thrips flavidulus; Thysanoptera). Floral visitor exclusion experiments and pollen load analysis indicate that gall midges are the primary pollinators. Pollen was the only floral reward for the gall midges. Female flowers attracted pollinators using deceit. The natural fruit set ratio in the cut forest site (JJV)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at the JGM site, where habitats of S. sphenanthera were well preserved.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life cycles of S. sphenanthera and the pollinating insects are vulnerable in disturbed (or cut) habit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