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种杀虫剂对麦田蚜虫和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施用杀虫剂吡虫啉、抗蚜威、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对麦田蚜虫和天敌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施用杀虫剂对麦田蚜虫防效高 ,对其天敌有保护作用 ,且瓢蚜比降低。使用 1 0 %吡虫啉( 1 0g 667m2 )后 5~ 2 5天瓢蚜比为 1∶34~ 1∶1 70 ;用 50 %抗蚜威 ( 5g 667m2 )后 1 0~ 2 0天瓢蚜比为 1∶31~1∶1 95;而广谱性杀虫剂氧化乐果 ( 50mL 667m2 )对麦田蚜虫防效好 ,对天敌杀伤力大 ,药后 1 5天瓢蚜比为1∶2 65。施用化学农药可使蚜茧蜂寄生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小麦和牧草上的蚜虫与天敌种群动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4月底至6月初在山东禹城调查了小麦和3种牧草上的蚜虫和天敌种群密度。结果表明,麦蚜种群高峰期在5月中旬,寄生蜂和瓢虫的高峰期比蚜虫分别滞后5—10d和15~20d;麦蚜种群增长率与天敌种群密度变化呈负相关,其中与瓢虫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4月底至5月初小麦抽穗期是麦蚜种群爆发的关键时期,天敌密度低、害益比大是爆发的重要原因;4月底至5月初,牧草上的天敌密度是小麦上的2~3倍。牧草在麦蚜种群生态调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7种植物源挥发物反式-β-法尼烯、橙花叔醇、6-甲基-5-庚烯-2-酮、顺-3-己烯乙酸酯、丁香酚、芳樟醇、顺式茉莉酮在玉米田中对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为利用植物源挥发物对玉米田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7种植物源挥发物制作挥发物引诱球,利用水盆诱捕器、粘虫板和五点取样法调查百株虫量,比较7种植物源挥发物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结果】在7种植物源挥发物的筛选中,橙花叔醇对黄缘蜾蠃Anterhynchium flavomarginatum较其它6种化合物和对照的诱集效果有明显差异,顺式茉莉酮对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较其它6种化合物和对照的诱集效果有明显差异,反式-β-法尼烯和顺式茉莉酮对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较其它5种化合物和对照的诱集效果有明显差异;在橙花叔醇和顺式茉莉酮的小区试验中,2种挥发物对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橙花叔醇对黑带食蚜蝇和虎斑食虫虻Astochia virgatipes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结论】在7种植物源挥发物中,对玉米田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橙花叔醇较好,顺式茉莉酮和反式-β-法尼烯次之。  相似文献   

4.
董文霞  张峰  阚炜  张钟宁 《生态学报》2009,29(1):178-184
田间观察了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绣线菊蚜Aphis spiraecola Patch 、山楂圆疣蚜Ovatus crataegarius (Walker)等3种蚜虫对性信息素[(4aS,7S,7aR)-荆芥内酯和 (1R,4aS,7S,7aR)-荆芥醇]的反应,并且调查了性信息素与植物挥发物对桃蚜的田间引诱活性的相互作用.在有冬寄主或夏寄主植物的田中,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到桃蚜雄蚜与雌性母的数量显著多于对照诱捕器的诱捕数;但在非寄主植物的田中,却引诱不到桃蚜.苯甲醛(冬寄主植物桃树Prunus persica的主要挥发物组分之一)能够增强桃蚜雄蚜的引诱作用.绣线菊蚜雄蚜和雌性母对植物中提取的荆芥内酯有反应,而山楂圆疣蚜雄蚜和雌性母对植物中提取的和人工合成的荆芥内酯都没有反应,但对荆芥醇有反应.并且在荆芥醇中添加荆芥内酯之后对山楂圆疣蚜雄蚜引诱活性显著提高.还讨论了雌性蚜产生化合物被雄蚜作为性信息素、被雌性母作为聚集信息素以及性信息素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鲁玉杰  张孝羲 《昆虫知识》2001,38(4):262-266
本文综述了来自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和同种昆虫或异种昆虫释放的各种信息素及两者的协同作用的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特别强调了寄主植物的气味物质和昆虫信息素协同作用在昆虫寻找寄主、求偶、交配及天敌在寄主识别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昆虫对寄主植物的识别是由于识别了植物气味的由一定组分、按照严格比例组成的化学指纹图。昆虫信息素与植物挥发性物质相结合为昆虫寻找求偶、交配场所提供更复杂或更全面的信息。许多昆虫只有在寄主植物或寄主植物气味存在时 ,才能释放性或聚集信息素。天敌在寄主识别、搜索及定位等一系列过程中 ,来自寄主的食料、寄主本身及两者的互作的信息化合物起重要的作用。研究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可以探索昆虫各种行为的内在机理 ,更好的了解寄主—昆虫—天敌三层营养关系的相互作用 ,对利用天然活性化合物防治害虫及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松瘿小卷蛾及其寄生蜂对落叶松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贵秋  李杰  卢旭弘  孟昭军  严善春 《生态学报》2019,39(22):8675-8683
为确定松瘿小卷蛾(Cydia zebeana)对寄主的定位习性,以及探讨对其的综合防治方法,通过Y型管嗅觉仪行为选择实验,分析松瘿小卷蛾及其两种寄生性天敌小卷蛾革腹茧蜂(Ascogaster olethreuti)和卷蛾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sp.)对寄主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的9种不同浓度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对雌蛾产生引诱作用的挥发物为3-蒈烯、水芹烯,产生驱避作用的挥发物为月桂烯、罗勒烯、莰烯;(R)-α-蒎烯表现为低浓度引诱高浓度驱避。对雄蛾产生引诱作用的挥发物为(S)-β-蒎烯,产生驱避作用的挥发物为月桂烯、3-蒈烯、(S)-α-蒎烯、莰烯。对小卷蛾革腹茧蜂有引诱作用的挥发物为(S)-β-蒎烯、(S)-α-蒎烯、叶醇,产生驱避作用的挥发物为罗勒烯、莰烯、水芹烯;对卷蛾长体茧蜂有引诱作用的挥发物为(S)-β-蒎烯、(S)-α-蒎烯、(R)-α-蒎烯、叶醇,产生驱避作用的挥发物为罗勒烯、水芹烯。说明在利用推拉策略防控松瘿小卷蛾时,月桂烯、叶醇和(S)-α-蒎烯可用于保护目标林,驱避害虫吸引天敌;水芹烯可以结合化学防治施用于饵木林,诱杀害虫而驱避寄生蜂。  相似文献   

7.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对植食性昆虫的行为调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孙晓玲  高宇  陈宗懋 《昆虫知识》2012,49(6):1413-1422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erbivore 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具有植物种类、品种、生育期和部位的特异性,也具有植食性昆虫种类、虫龄、为害程度、为害方式和其他一些环境因子的特异性。由于其释放量明显大于健康植株,因此更易被天敌、害虫以及邻近的植物等所利用,从而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与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增强植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能力。本文对HIPVs在植食性昆虫寄主定位行为中的作用、HIPVs对植食性昆虫的种群调控功能及其应用现状2个方面加以综述,并在展望中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光喜  刘勇 《昆虫知识》2005,42(5):534-536
用四臂嗅觉计测定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对小麦植株挥发物及麦蚜取食诱导挥发物的行为反应,揭示了2种麦蚜的嗅觉及小麦植株的诱导防御反应特点.在所选的13种小麦植株挥发物及蚜害诱导挥发物组分中,6-甲基-5-庚烯-2-酮、6-甲基-5-庚烯-2-醇和水杨酸甲酯对这2种蚜虫表现出强的驱拒作用;反-2-己烯醛对麦长管蚜的有翅和无翅蚜的吸引作用最强;反-2-己烯醇对禾谷缢管蚜的无翅蚜吸引作用最强,反-3-己酰醋酸酯对禾谷缢管蚜有翅蚜的吸引作用最强.说明麦蚜取食能诱导小麦植株的防御反应,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及其不同蚜型间嗅觉反应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9.
张峰  阚炜  张钟宁 《生态学报》2001,21(6):1025-1033
综述了寄主植物-蚜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的化学生态学研究.重点阐述了3个研究热点①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蚜虫及其天敌选择奇主行为过程中的作用;②蚜虫信息素和蜜露对蚜虫天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③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蚜虫信息素作用的影响.对寄主植物-蚜虫-天敌三重营养关系的全面了解,将为蚜虫的综合治理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是我国华南地区豆科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并已对多种农药产生严重的抗药性,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探寻基于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化学生态调控技术,针对不同寄主植物及其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普通大蓟马的行为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本研究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普通大蓟马对豇豆花和四季豆花的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再利用"Y"型嗅觉仪和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普通大蓟马对不同生理期及不同为害程度的豇豆花的选择行为,筛选该虫的嗜好寄主及其生理状态.分别以正己烷和甲醇作为溶剂,应用顶空动态吸附法和溶剂浸取法提取寄主植物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Y"型嗅觉仪测定普通大蓟马对上述挥发物的不同浓度的标样及其混配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豇豆花对普通大蓟马的引诱活性显著高于四季豆花,后续试验进一步表明健康豇豆花对普通大蓟马的引诱效果好于花蕾、虫蕾和虫花.利用GC-MS从普通大蓟马嗜好寄主健康豇豆花中初步鉴定出42个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购买标样对普通大蓟马进行不同浓度的行为活性测定,发现10-4β-石竹烯、10-2植物醇、10-6棕榈酸乙酯和10-6邻二甲苯具极显著的引诱作用,10-4罗勒烯、10-4亚油酸甲酯、10-4棕榈酸甲酯、10-4甲酯、10-62-甲基-3-羟基-4-吡喃酮具极显著的驱避作用,而棕榈酸乙酯在高浓度时表现出驱避作用,低浓度时表现出引诱作用.此外,当邻二甲苯和β-石竹烯、邻二甲苯和棕榈酸乙酯浓度为10-6时,其混配物对普通大蓟马表现出极显著的驱避作用,本试验尚未发现可增强引诱活性的配方.健康豇豆花为普通大蓟马的嗜好寄主,从其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中鉴定筛选出一批对普通大蓟马具显著引诱或驱避活性的化合物,为探明普通大蓟马对寄主植物的反应机制提供了信息基础,亦为今后研发高活性引诱剂或驱避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植物挥发性物质在蚜虫寄主定位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周琼  梁广文 《昆虫知识》2001,38(5):334-336
本文综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性质、研究方法及其在蚜虫寄主定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源于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鳞片、卵表以及不同生理阶段的雌蛾附腺的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引诱作用大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亚洲玉米螟鳞片的正己烷提取物在0.5 mg/mL和 1 mg/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寄主卵的正己烷提取物在5块卵/mL和1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而在40块卵/mL浓度时对玉米螟赤眼蜂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 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交配未产卵和产卵后前期的雌蛾附腺提取液有反应,而对处女蛾和产卵后期的附腺提取液没反应。卵表提取物和附腺提取物比鳞片提取液对赤眼蜂引诱作用强,两者对赤眼蜂的引诱作用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小麦蚜虫是世界范围内小麦生产中一类重要害虫。针对麦蚜世代历期短、繁殖力强,具有趋光、趋化及迁飞等生物学及行为习性;在田间多呈聚集分布,且麦蚜易受寄主植物抗性、天敌、气象因素及农田生态条件等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等发生为害特点,本文阐述了我国小麦蚜虫田间调查、监测技术及防治策略,以期为我国小麦蚜虫综合防控提供基础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
小麦体内生化物质在抗蚜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小麦体内生化物质的抗蚜作用 ,主要包括不同抗性品种对麦蚜的影响、小麦体内氨基酸、糖类、酚类物质、生物碱和非蛋白氨基酸等与抗蚜性的关系 ,以及蚜虫对小麦体内抗虫生化物质的诱导作用 ,并提出了深入研究小麦生化物质与抗蚜性关系的前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陈友铃  方丽娜  吴文珊 《生态学报》2010,30(11):2949-2957
爱玉子和薜荔均为桑科榕属植物,与薜荔榕小蜂保持稳定的共生关系,信息化合物在维系榕树与其传粉小蜂的共生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应用Y型嗅觉仪检测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对8种单一信息化合物和芳樟醇、苯甲醇和松油醇组成的混合信息化合物的趋向性反应。实验结果表明:3%和5%芳樟醇、5%的苯乙烯、7%苯甲醇、5%和7%松油醇以及7%金合欢醇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均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7%苯甲酸甲酯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有显著的趋避作用,香兰醛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的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从而表明信息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均显著影响薜荔榕小蜂的选择行为。5%芳樟醇、3%松油醇和3%苯甲醇的混合信息化合物组合对两种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具极显著的吸引作用,信息化合物之间的交互作用极为显著。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对信息化合物反应的异同,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与各自宿主之间的化学通讯信号传导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薜荔榕小蜂之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在榕树接受期花序的挥发物成分中广泛存在并占较大比例的信息化合物(例如芳樟醇),可能与榕小蜂对寄主的远程定位有关,而近距离的专性定位却是依赖于各种信息化合物严格按一定浓度、比例组成的化学图谱。实验结果为榕-蜂共生体系的化学生态学理论研究和爱玉子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Bean plants infested with herbivorous spider mites emit volatile chemicals that are attractive toP. persimilis, a predator of spider mites. In Y-tube olfactometer tests we evaluated involvement of a genetic component in predator response to 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 Replicated bidirectional selection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ttraction after one generation of selection, but no decrease even after three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 indicating significant, but unbalanced, additive genetic variation in predator perception of, or response to, 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 Selected line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han an unselected population to food deprivation, pointing to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internal state and response to plant volatiles. Selected lines also differed from unselected ones in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local prey exploitation, such as residence time, prey consumption, and reproduction. At lower prey densities,P. persimilis from both “+” lines left spider mite-infested leaves more rapidly and consumed fewer prey eggs than an unselected population. Defining olfactory components of predator search behavior is one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 of plant volatiles on predator foraging efficiency. By selecting lines differing in their attraction to 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 we may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 the link between this behavior, predator foraging efficiency, and local and regional predator-prey population dynamics. The impact of significant additive genetic variation in predator response to plant volatiles on evolution in a tritrophic context also remains to be uncov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