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对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henryiHemsl)滇东北的野外居群和栽培植株花序发育、传粉、结实率、无性繁殖等观察试验的结果显示,宽叶金粟兰以种子繁殖为主,但有时可通过地下合轴茎顶端分支进行无性繁殖。其顶生、侧生花序均能正常开花结实,种子可萌发,在株丛周缘形成新个体。但其顶生花序与侧生花序的雄蕊异形,顶生花序花芽在地下分化形成,雄蕊具明显伸长的3个药隔和4个药室,不产香味,平均结实率63%;侧生2、3级花序在直立枝条顶端叶腋中分化形成,无伸长药隔并仅具2个药室,在顶生花序果脱落后才开花结实,平均结实率76%和83%,略高于顶生花序。传粉实验观察证明其不需要昆虫传粉,为自花授粉可育,不同于本属其它植物。因此其雄蕊异型现象可能是传媒方式改变的结构简化适应  相似文献   

2.
王跃华  杨科 《植物研究》2000,20(4):379-384
对滇东北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 Hemsl.)居群植物花序发育、传粉及结实率等观察显示,其顶生花序在地下芽中分化,雄蕊具明显伸长的3个药隔和4个药室;而侧生2、3级花序在地上叶腋中分化,其雄蕊药隔缩短、仅具2个药室,并呈现系列简化变异。传粉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该植物不需要昆虫传粉正常开花结实。可推测这种雄蕊简化是该植物自花授粉可育形成后的一种结构简化适应。而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可能是宽叶金粟兰发育后期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对滇东北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 Hemsl.)居群植物花序发育、传粉及结实率等观察显示,其顶生花序在地下芽中分化,雄蕊且明显伸长的3个药隔和4个药室;而侧生2、3级花序在地上叶腋中分化,其雄蕊药隔缩短、仅具2个药室,并呈现系列简化变异。传粉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该植物不需要昆虫传粉正常开花结实。可推测这种雄蕊简化是该植物自花授粉可育形成后的一种结构简化适应。而多穗金粟兰(C  相似文献   

4.
金粟兰科的起源、分化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位置和分类系统,并在较详尽地研究其现代地理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古植物学等方面的资料,探讨了金粟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其起源、分化和可能的散布途径,结果如下:1.金粟兰科应独立成目,处于胡椒目与樟目之间;本科4属处于同一进化水平.2.金粟兰科分布于南美、中美、马达加斯加、东亚、热带亚洲、太平洋岛屿及新西兰,属于热带美洲、亚洲、马达加斯加地区、大洋洲和太平岛屿间断分布科,现代分布中心在马来西亚植物区;中国的金粟兰科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为金粟兰科种类的分化中心之一.3.通过化石证据推测,在白垩纪中晚期,金粟兰科祖先有较广泛的地理分布,其起源地可能在早白垩纪的环大西洋地区,即冈瓦纳古陆西北部和劳亚古陆西南部.起源时间应不晚于白垩纪的巴勒姆期.  相似文献   

5.
1植物名称全缘金粟兰(Chloranthusholostegius)。2材料类别顶芽、带节的茎段。3培养条件(1)芽繁殖培养基:MS+6-BA2.0~3.0mg·L-1(单位下同)+IBA0.2~0.3;(2)生根培养基:MS+IBA0.5。培养基中添加3%蔗糖,0.8%琼脂,pH5.8。培养温度为25~28℃,光照12h·d-1,光照度约为1500lx。4生长与分化情况4.1无菌材料的获得以芽尖和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经消毒后,在超净工作台上,除掉部分叶片,将其接种于芽繁殖培养基上,经60d左…  相似文献   

6.
宽叶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花序主轴上的侧生分枝通常被描述为由单个或2–4个头状花序聚集而组成的簇生花序。作者在野外和标本馆中仔细研究了该种居群内侧生分枝花序形态的变异,依据其简化和集中的程度在居群内区分出3种花序类型:简单的复合聚伞花序、复杂的复合聚伞花序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后面两种类型的个体在居群内少见。这一发现不仅为探讨兔儿风属内各种花序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为理清宽叶兔儿风这一地理广布种的分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居群内有些侧生分枝为复杂的复合聚伞花序类型的个体整个花序的主轴折断了,这是由于整个主轴顶端部分被昆虫蛀食或者其他外力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分枝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var.ramifera的主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枝兔儿风和宽叶兔儿风原变种之间在分布区、生境以及物候上并没有明显的分化,因此分枝兔儿风被处理成宽叶兔儿风的异名。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蛙的生殖量特征及其地理变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卢欣 《生态学报》1994,14(2):209-214
标本采自山西省境内的8个地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性成熟雌蛙平均体长范围是34.5-52.3mm,高山森林带种群明显偏高;研究种群雌蛙的体长显著低于东北居群。2平均生殖量的范围是422.4-840.9枚,个体的最低,最高值分别为38和1978枚,平均相对生殖量的范围是10.7-18.0,个体的最低,最高值各为1.3和34.4。与东北居群相比,生殖量的变异幅度较高。3除高山森林带外,其余调查点的生殖  相似文献   

8.
金粟兰属(Chloranthus Swartz)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部分种类被广泛地栽培和使用。虽然前人已对该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分类、系统发育、化石和化学成分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通过作者持续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该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的认识仍不充分,且在该属植物中还存在分类观点不统一、名实混淆、沿用错误分类信息等问题。该研究在广泛查阅标本资料和长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结果表明:在形态方面,金粟兰属内花部器官尤其药隔形态在种间呈多样性而种内相对稳定,是物种划分最有效的分类性状,其中网脉金粟兰药隔形态变异较大,疑为复合群;在生活型方面,狭叶金粟兰与网脉金粟兰为常绿草本,区别于该属其他常绿亚灌木以及地上部分每年秋冬季节枯萎的多年生草本种类;在地理与生境分布方面,验证了金粟兰属内最近缘的4个长药隔草本物种间的确呈显著水平替代分布格局,而一直被认为只分布在湖北宜昌和重庆奉节等地的狭叶金粟兰却在贵州亦有分布。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对中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地理和生境分布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而且为正确划分和鉴别金粟兰属植物不同种类提供了更详实的依据,同时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属植物物种的形成、演化和特殊分布格局的成因奠定基础,为这一类植物资源安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金粟兰科的起源,演化及其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利用形态解剖,孢粉学及化石资料,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并对其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等问题做了合理推测,主要结果如下:(1)Sarcandra和Chloranthus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而Ascarina和Hedyosmum的系统位置最靠近。Sarcandra是金粟兰科中最原始的属,而Hedyosmum则是最进化的属。(2)金粟兰科可能于白垩纪最早期起源于木质部无导管的,具简单两性虫媒花的祖  相似文献   

10.
宽叶金粟兰及其近缘类群的修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标本室研究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及其近缘种进行了分类学修 订。确认了宽叶金粟兰、及己C.serratus、华南金粟兰C.sessilifolius和台湾金粟兰C.oldhami,将单穗金 粟兰C.monostachys、湖北金粟兰C.hupehensis 、C. philippinensis、C.verticillatus和台湾及己C.serratus var.taiwanensis处理为新异名。通过研究合模式及有关照片,指定了宽叶金粟兰、多穗金粟兰C.multis-tachys和湖北金粟兰的后选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ISSR标记研究野大豆居群内遗传变异及其取样策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有效地保护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并制定合理的居群取样策略,对上海江湾机场的一个天然野大豆居群进行了100个单株(个体)的随机取样,并用I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5条ISSR引物在这个居群中检测到较高的遗传变异,样本内个体间的相似系数变化在0.17~0.89之间。居群内平均每个位点的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1714,香农指数(I)为0.2714。PCA分析显示,江湾野大豆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不是呈均匀分布,而是呈丛状分布。该野大豆居群遗传多样性和样本内个体数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个体数少于40的情况下,遗传多样性随个体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样本中的个体数大于40时,遗传多样性的增加减慢并很快趋于饱和。研究表明:对野大豆居群进行异地保护时,对各居群的采样植株数不应当低于35~45;在居群内采样时,所采集的个体之间最好相隔一定的空间距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地保护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并制定合理的居群取样策略,对上海江湾机场的一个人然野大豆居群进行了 100个单株(个体)的随机取样,并用I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5条ISSR引物在这个居群中检测到较高的遗传变异,样本内个体间的相似系数变化在0.17~0.89之间.居群内平均每个位点的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171 4,香农指数(I)为0.271 4.PCA分析显示,江湾野大豆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不是呈均匀分布,而是呈从状分布.该野大豆居群遗传多样性和样本内个体数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个体数少于40的情况下,遗传多样性随个体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样本中的个体数大于40时,遗传多样性的增加减慢并很快趋于饱和.研究表明:对野大豆居群进行异地保护时,对各居群的采样植株数不应当低于35~45;在居群内采样时,所采集的个体之间最好相隔一定的空间距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形态解剖、孢粉学及化石资料,讨论了金粟兰科的系统;并对其起源、演化和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等问题做了合理推测,主要结果如下:(l)Sarcandra和chloranthus的亲缘关系最接近,而Ascarina和Hedyosmum的系统位置最靠近.Sarcandra是金粟兰科中最原始的属,而Hedyosmum则是最进化的属。(2)金粟兰科可能于白垩纪最早期起源于木质部无导管的、具简单两性虫媒花的祖先,从这个祖先分化出虫媒两性花的Sarcandra和Chloranthus和风媒单性花Ascarina和Hedyosmum。(3)印度支那植物区和马来西亚植物区包含了金粟兰科的全部属和大部分原始种类,是金粟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也可能是其起源地。(4)金粟兰科起源较早容易扩散到各个大陆,随大陆解体而被带到各大洲。并随古气候、古地理的演变而发展或衰退、消亡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江西玉山祝宅、塔山、石燕山和浙江江山大桥上奥陶统下镇组及相当的浙江江山木林弄长坞组中,腕足动物小嘴贝类Altaethyrelazhejiangensis(Wang)居群间的个体大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前三个居群属于小个体居群。依据Altaethyrela属不同种的个体大小及Azhejiangensis种在不同居群中个体最大宽度、平均宽度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居群动态学的研究和物种分异度分析,认为造成这些小个体居群的原因是,祝宅、塔山、石燕山居群中存在性早熟现象。这些居群在适应较动荡的环境时,采取提前性成熟的策略,以增加年轻个体的繁殖率,保证居群持续敏繁衍  相似文献   

15.
濒危植物南川升麻生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南川升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了其致濒的原因。南川升麻只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金佛山地区,仅1个居群,个体总数6000 ̄8000株,其中开花植株约占19%左右;花序圆锥状,花期8月中至10月初,11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南川升麻雌雄异熟,表现为大约花谢7d后柱头才发育成熟;自然条件下可正常受精,但频率低,结籽率平均仅为5.8% ̄7.0%,可授期内人工异株授粉,结籽率可提高到28.0%;胚乳核型,种子  相似文献   

16.
胡杨、灰叶胡杨花空间分布及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不同居群的胡杨、灰叶胡杨花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胡杨还是灰叶胡杨,其雄树的树高、最低花位、集花区下限、集花区上限、最高花位皆低于雌树,并且雌株与雄株的花序分布范围亦有着较大的重叠区域。在树体上,雄花序主要分布在树冠的中部,上部次之,下部最少;雌花序主要分布在树冠的上部,中部次之,下部最少。胡杨的单株花序量、花朵花药数、花药花粉量和花序花粉量均小于灰叶胡杨,而花序花朵数胡杨雄树的小于灰叶胡杨,雌树的大于灰叶胡杨。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居群胡杨的单株花序量、花序花朵数与花药花粉量是相对稳定的,而灰叶胡杨仅雄树的单株花序量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对3种不同方式应用球孢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结果表明,3个林场的虫口在连续4年内均被抑制在低水平,但松毛虫种群动态不同:以淹没式施放白僵菌为主,但有时也淹没式施放化学杀虫剂的麻姑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为3.16±4.94条·株-1,波动最大;长期接种式应用白僵菌的戴公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只有0.09±0.14条·株-1,一直处于低密度状态;以化学农药处理小面积虫源地结合不频繁地淹没式施放白僵菌的金寺山林场平均虫口密度为1.45±2.29条·株-1,偶可达防治指标.对群落组成的调查结果表明,从麻姑山、金寺山到戴公山,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各物种的总个体数递减,而总物种数、总物种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天敌与害虫种数和个体数的比值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皆递增,表明群落多样性渐趋丰富,食物链网渐趋复杂,群落稳定性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对群落动态的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从麻姑山、金寺山到戴公山,动物和虫生真菌群落的演化时序分明,趋于稳定,自我调节力强.  相似文献   

18.
扁蓿豆不同分布区野生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数量统计分析对扁蓿豆14个居群的14项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叶长、荚果长、荚果宽、荚果形状、种子长和千粒重以外,其余形态性状在居群间或居群内都表现显著差异;以14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14个居群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叶面积、花序结荚数、花序种子数和种子宽等5个性状是造成扁蓿豆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白檀在湖南地区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遗传变化程度,对湖南地区6个白檀天然居群的189个个体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形态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个表型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389),居群间的平均方差分量为52.60%,居群内的平均方差分量为37.03%,说明在白檀形态性状多样性分布上是居群间多样性程度大于居群内,即居群间的形态变异是白檀形态变异的主要来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居群的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聚类,主成分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11个表型中树型因子是主要形态变异因子,年降雨量与树型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其他表型变异受遗传的影响可能大于受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樟科濒危植物思茅木姜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特有且仅在云南南部狭域分布的樟科濒危植物思茅木姜子(Litseaszemaois)现存8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96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0条,对103个个体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7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67条。分析结果表明:(1)思茅木姜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87.01%,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006,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0.2466,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sp=0.3826;在居群水平上,PPB=37.99%,Ne=1.2500,H=0.1418,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pop=0.2088。(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基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3700;Shannon’s居群分化系数((Hsp–Hpop)/Hsp)为0.45。AMOVA分析显示:思茅木姜子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占总变异的72.99%,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27.01%,表明思茅木姜子属于异交种。(3)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的范围为0.8233–0.9761。经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0925,P=0.6931)。我们推断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的片断化是导致思茅木姜子濒危现状的主要因素。考虑到目前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虽然很高,但各居群个体数量很少,因此应该对思茅木姜子各居群的所有个体实施及时的就地保护;而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居群内的个体间,所以在迁地保护时应在各居群内大量采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