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种沙蜥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道了白条沙蜥Phrynocephalus albolineatus,东疆沙蜥P.grumgrizimaloi及西藏沙蜥P.theobaldi的核型,西藏沙蜥2n=22I+26m,NF=48,其余二者2n=22I+24m,NF=46。与同属已知其它的核型进行了比较。沙蜥属中至少存在2b=46和2n=48两种核型类群,二者可能与“沙蜥属物种形成的两个起源中心”的假说相关。讨论了沙蜥属中的核型演化  相似文献   

2.
菊科松香草属(Silphium)共约30个种原产于北美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的袁国弼先生先后引入我园12个种.为近年开发引进我国的优良饲料作物和蜜源植物.因其适应性强,产量也高,已在我国各地广泛推广试种.有关松香草属的细胞学研究,除Fisher 等报道一些种的染色体数目之外,只有熊治廷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道3种北美冷杉Abies amabilis、A.grandis和A.lasiocarpa的根尖体细胞核型、染色体参数及核型模式图。核型公式分别是K(2n)=24=16m(4SC)+8sm、14m(2SC)+10sm和18m(4SC)+6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2L+12M2+6M1+4S、2L+12M2+8M1+2S和2L+8M2+12M1+2S。均为2A核型类型。文中还讨  相似文献   

4.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冷杉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是西藏东南部地区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树种,主要分布在色季拉山海拔3600~4400m区域,并成为阴坡高山林线的优势树种。通过对色季拉山林线群落交错区域的定位调查,分析了急尖长苞冷杉的个体生长、种群结构与动态以及林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西藏色季拉山海拔4320m处为森林郁闭上限,该区域存在两种类型的高山林线,阳坡为渐变型林线,林线树种为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阴坡为急变型林线,林线树种为急尖长苞冷杉。阳坡与阴坡林线分布海拔上限分别为4570m和4390m,阳坡高于阴坡180m;阳坡与阴坡林线群落交错区垂直宽度分别为250m和70m,阳坡比阴坡宽180m。(2)阴坡海拔3700~3800m属急尖长苞冷杉分布的最适范围,种群径级结构表现为典型的反"J"型,种群密度约380株/hm2;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型,属于扩展型种群。(3)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形成初期的20a和生长发育的60~160a分别经历了强烈的环境筛选和竞争自疏,以及后期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死亡波动,200a左右为急尖长苞冷杉的生理寿命,种群后期基本稳定,400a左右为极限寿命。  相似文献   

5.
叶片和细根是植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的主要功能器官,在气候变化趋势下,研究其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对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分布区,按海拔梯度(3800、3900、4000、4100、4200、4300、4400m)选择7个典型样地,在样地内对其叶片基本特征、叶绿素含量、比叶重和细根特征(0—60cm)等参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升高,急尖长苞冷杉叶片叶面积减小、叶片厚度增加、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比叶重显著增大。3900m处急尖长苞冷杉的叶片形态特征表现最好,叶片长度、宽度和面积均显著优于其他海拔,海拔4200m叶片厚度达到最大值,叶片面积、叶绿素含量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在4200m处出现第二峰值。(2)随海拔梯度增加,细根各性状与海拔表现出非线性关系,其中细根生物量和细根体积在3900m和4200m处出现两次峰值,3900m处细根生物量达到最大值,4200m处细根体积达到最大值,4400m处细根生物量和细根体积均显著少于其他海拔。细根根长密度在海拔3900、4200、4300m较高,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海拔,4400m海拔细根根长密度最小。细根表面积在3900m海拔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海拔,4200和4300m次之,3800、4000和4400m海拔下细根表面积相对较小。4400m处细根比根长达到最大值。各海拔上细根均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随土层厚度增加,各海拔细根生物量和根系体积在0—60cm土层范围内均逐渐减小;细根根长密度、表面积在20—40cm和40—60cm显著提高;同一海拔细根比根长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各海拔40—60cm土层细根比根长显著高于20—40和0—20cm土层。(3)综合叶片及细根特征,海拔3900m为急尖长苞冷杉的最适宜生长区域;随海拔升高,环境因子逐渐恶劣,环境胁迫加剧,急尖长苞冷杉最终形成在4400m处为其分布上限的海拔梯度格局。  相似文献   

6.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4 hm2色季拉山长期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成对相关函数点格局方法,分析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群落优势种急尖长苞冷杉种群活立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大小死亡木的空间格局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种群活立木径级分布连续,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小树在小尺度(0~7 m)上呈显著聚集分布,随着龄级和研究尺度的增加,冷杉种群聚集强度逐渐减弱,最终趋向于均匀或随机分布格局.小树与大树、中树与大树在小尺度(0~35和0~30 m)上呈负关联,在大尺度(45~100和80~100 m)上呈正关联,且个体间龄级相差越大,其关联性越强.冷杉死亡所释放的空间不足以影响大树对小树的距离制约,大径级死亡木与小树在小尺度(0~34和5~27 m)上具有负关联性,在大尺度(49~100和73~100 m)上具有正关联性.自疏作用和Janzen-Connell假说中的距离制约效应可能是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藏色季拉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通过色季拉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的研究 ,结果表明 :冷杉林死亡木主要由枯立木、拔根倒木、干基折断木和干中折断木 4种类型构成 ,其中干基折断和拔根倒方式形成的倒木是林地死亡木最主要的输入形式 ;主林层林木的老龄化和心腐病导致了树势的衰弱 ,极易发生折倒 ,风害、雪压是诱发立木折倒死亡的直接原因。冷杉林死亡木的现存量为 111.53 t· hm- 2 ;C、N、P、K、Ca、Mg 6种养分元素的总贮量为 60 442 .69kg· hm- 2 ;原始冷杉林死亡木现存量大、养分贮量高 ,是目前国内已知的针叶林类型中贮量最高的  相似文献   

8.
披碱草属3个种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首次报道了我国青藏高原3种披碱草属植物的核型,即短荒披碱草核型为2n=6x=42=32m+10sm(4SAT),属2A类型无芳芒披碱草,核型为2n=6x=42=30m+12m(2SAT),属2A类型;硕穗披碱草,核型为2n=6x=42=32m+10sm(4SAT),属2B类型。  相似文献   

9.
北方几种小浆果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悬钩子属、醋栗属、越桔属、沙棘属、接骨木属和五味子属等6属12种小浆果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其中绿叶悬钩子、牛迭肚和刺果茶Biao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截止目前,关于小浆果植物的核型资料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10.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任毅华  周尧治  侯磊  方江平  罗大庆 《生态学报》2021,41(13):5417-5424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将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急尖长苞冷杉进行调查,记录林木的坐标、胸径、基径、冠幅等信息。依据基径和胸径两个指标将林木划分为12个径级和6个龄级(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对种群的径级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径级上的分布成倒"J"型。(2)种群整体、幼苗、幼树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所研究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3)幼树与幼苗在小尺度上接近或达到负关联,在中、大尺度无显著关联;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空间分布上与幼苗、幼树的关联性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小树、中树、大树、老树之间无显著关联。上述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小径木以集群方式相互庇护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径木在小、中尺度抑制林下更新,在大尺度则促进更新。该结果有助于揭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现状与动态规律,可为深入研究该种群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川滇冷杉的核型分析兼论冷杉属的进化地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林初   《广西植物》1992,12(4):325-330
本文分析了我国特产树种川滇冷杉Abies forrestii的核型,K(2n)=24=14 m+8 sin+2 st,属2B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2 L+10 M_2+10 M_1+2 S。冷杉属植物(除川滇冷杉)的核型全由中部和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属2A类型(表2)。根据松科各属核型的比较,作者讨论了冷杉属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并得到形态学、解剖学、生化学、古植物学等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若干铁杉属植物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林初   《广西植物》1988,(4):324-328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特产的重点保护植物南方铁杉的核型,全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构成,核型公式为K(2n)=2x=24=20m+4sm,属“ 2A”类型。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12M_2+10M_1+2S。通过比较。发现东亚的南方铁杉的核型与台湾铁杉甚为相似而略具进化的趋势,但北美东部的卡罗来纳铁杉的核型比它们进化得多。本文支持Florin认为铁杉属至少在早第三纪存在一条从欧亚大陆经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的迁移路线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亚高山云杉和冷杉光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云南中甸地区亚高山暗针叶林的优势树种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和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幼树(20年生)的光合特征、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杉树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较低,且长苞冷杉较油麦吊云杉更喜阴,它的光合速率(3.24CO_2mgg~(-1)DWh~(-1))也比云杉的低(3.74CO_2mgg~(-1)DWh~(-1))。在试验海拔3300m地段上,云、冷杉的光合作用都存在日中压制现象,采伐迹地上的幼苗尤为突出;受温度和蒸发量的影响在一年中以7月份光合速率最高。两树种的光合速率都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森林被大面积皆伐后,迹地上云、冷杉幼树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其中以长苞冷杉的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4.
小檗科鬼臼亚科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华山荷叶与川八角莲的核型,分别为K(2n)=12=8m(4SAT)+2st+2t及K(2n)=12=4m(2SAT)十4sm+2st(2SAT)+2t,核型类型均为ZA型。本文报道的桃儿七及八角莲的核型与前人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前者为:K(2n)=12=6m(4SAT)+2sm+2st+2t,2B型,后者为K(2n)=12=8m(2SAT)+2st(2SAT)+2t,为2A型。本文分析了小檗科鬼臼亚科4个属共7种植物的核型,结果是该类植物的核型极为相似,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由8条m或sm,2条st以及2条t染色体组成。核型的相似性反映了这类植物的亲缘关系,这4个属的植物是一个自然类群。但随着系统发育,核型的不对称性有所增加,其中以山荷叶属最为对称,八角莲属居中,桃儿七属与足叶草属最不对称。笔者认为,核型上的高度相似是该类植物在系统发育上不发达,属内种类稀少,通常为寡种属或单种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三种毛茛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种(含1变种)毛莨属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其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资料为首次报道。三叶毛莨(RanunculusjaponicusThunb.var.ternatifoliusL.Liao.)有两种核型。即基本型2n=2x=14=6m+4sm+4st(2SAT)和杂合型2n=2x=14=6m+4sm+4st(1SAT),前者核型的特征是其随体较大,而后者核型变异发生在第2对和第3对同源染色体异形上,并  相似文献   

16.
冷杉属植物叶角质层内表面的观察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扫描电镜下,比较观察了冷杉属全世界36种2变种的叶角质层内表面的结构特征,根据叶角 质层内表面胞间凸缘特征的显著差异,将冷杉属植物归为4类:(1)直且发达的单凸缘;(2)双凸缘; (3)不发达的单凸缘;(4)弯曲且发达的单凸缘。并发现这四种凸缘类型在冷杉属中的分布格局与该 类植物的地理分布具有相关性。根据所观察的结果和前人的属下分类系统以及化石资料,认为北美西部是现代冷杉属植物的一个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体内注射秋水仙素溶液,肠管、脾脏及精巢作实验材料,制成细胞悬浮液,摘片、空气干燥法或直接压片法制作染色体玻片标本。分析比较了美国东南部南阿巴拉契亚山(Southern AppalchianMountain)地区无肺螈科两属五种Desmognathus monticola, D. quadramaculatus, D. ochrophaeus,Eurycea junaluska E. bislinea?a的核型,它们的二倍体数均为28,没有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形染色体。分析表明这些有尾类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periceatric inversioa)和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Desmognathus quadramaculatus, D. och(?)phaeus, Eurycea junaluska三个种的核型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三种龟类动物的细胞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首次报道马来闭壳龟和地龟的核型,G带,C带和Ag-NORs,以及平胸龟的G带和C带,发现平胸龟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平胸龟2n=54(14M+4ST+8T+28m),N.F.=72,7+6+14。A组No.6q per有一次缢痕。Ag-NORs位于A组的No.7 q ter。其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均显示阳性C带,并且A组的No.7整条异染色质化;马来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