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檗科魁臼亚科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华山荷叶与川八角莲的核型,分别为K(2n)=12=8m(4SAT)+2st+2t及K(2n)=12=4m(2SAT)+4sm+2st(2SAT)+2t,核型类型均为2A型。  相似文献   

2.
小檗科鬼臼亚科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植物地理学资料为主,综合植物化学、细胞学、形态学及解剖学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小檗科鬼臼亚科现代地理分布格局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系统发育的影响,指出:①我国是鬼臼亚科植物的多样性中心和分布中心,鬼臼亚科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是由于第三纪以来替代分布和长期隔离的结果;②在鬼臼亚科植物中,以山荷叶属最为原始,它通过两条方向演化,一是保持其原来的异花授粉方向演化为足叶草属,另一方向是转向自花授粉,自山荷叶属演化为八角莲属,然后再演化为桃儿七属;③桃儿七属与足叶草属不具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它们在形态上的相似只是平行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本文对桦木科植物的研究历史作了详细的总结。在钻研文献的基础上,补充了部分系统学资料,使得花序、花、芬粉、叶表皮等各类性状能够在属间进行比较。根据外类群比较、和谐性分析等原则确定了性的演化极性,利用最大同步法和最小平行演化法对桦木科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对各属的现代分布和地史分布作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桦木科植物的分布中心、起源地、起源的时间和散布途径。作者试图回到遥远的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从描绘  相似文献   

4.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续)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地 理 分 布 以上,我们对桦木科植物进行了分支分析,关于该科六属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地理分布分析的基础之一。 经典分类和古植物方面的研究是地理分布分析的另外两类基础性资料。早在1904  相似文献   

5.
徐廷志   《广西植物》1985,(2):73-78
<正> 杜鹃花科(Ericaceae)为中国植物的第七大科。因此,它在中国植物地理是中国植物区系上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杜鹃花科共分五个亚科:杜鹃花亚科、綟木亚科,白珠树亚科、北极果亚科和乌饭树亚科。綟木亚科、白珠树亚科和北极果亚科,虽然在本科中其种类不算太多,但所含10个属,故其多样性在本科中是首屈一指的。无疑,对这三个亚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其与其他地区的关系的讨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周伟  李旭  杨颖 《动物学研究》2005,26(6):673-679
中国科群鱼类至今已记录8属23种(亚种),但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怒江等水系的一些种类及分布于四川西南地区的属和石爬属的一些种的有效性仍存疑问或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分子生物学证据为解决种级阶元分类地位的争议,或者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但形态学之间、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研究结果均不完全吻合,甚至同一作者不同年代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也相互矛盾。鱼类的分布格局及不同阶元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鱼类的分化不仅体现在各大水系之间,也体现在同一水系的不同支流或上下游之间。该类群的分化既包括了自然阻障形成导致的分类阶元的隔离分化过程,也包括了同一阶元在同一水系扩散分化的生态适应过程。这两个过程的交织,使得鱼类的分化和分布异常复杂。尽可能收全鱼类现生种类,发现更多的分类学证据,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的有机结合,是今后鱼类分类、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鲤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伟 《动物分类学报》1989,14(2):247-256
鲤亚科是由原始的鲃亚科派生的一个单源群,因此,把鲤亚科各属筛选出的性状与纪亚科的相应性状比较,以确定其性质,即该性状为祖征,还是为离征。经比较,发现25项性状在鲤亚科的5个属中呈镶嵌分布。根据性状的镶嵌分布情况和简约性原则,推导出鲤亚科的属间系统发育分支图。以往的观点认为,鲃鲤属与原鲤属的关系较近。现在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的结果与此全然不同,原鲤属与鲤属的关系较近,而纪鲤属在鲤亚科内是较早分化出的一支,与亚科内其他4个属的关系相对较远。最后,依化石资料分析了鲤亚科的分化时间。  相似文献   

8.
鳜亚科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一)鳜类鱼在中国古文献中的记载 鳜音gui(集韵),亦音jue(广韵,集韵),今通读gui.亦名罽(ji)、石桂鱼、水豚、(鱼季)花鱼、鳌花鱼。鳜字最早见于公元2200年前的《山海经》,称“洛水多鰧鱼,状如鳜”及《尔雅·释鱼》“(鱼矞)(yu)(鱼夸)(bu)鳜(鱼帚)(zhou)”;但尔雅中的鳜郭璞注音厥(iue),指(鱼旁)鮍鱼类而言。以后记载甚多,如梁顾野王(公元519—581)《玉篇》称鳜“鱼,大口,细鳞,斑彩”。唐、宋各家本草内常有记述。明张自烈《正字通》称“鱼,扁  相似文献   

9.
部分小檗科植物的RAPD 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部分小檗科(Berberidaceae)5 个属6 种植物:猫儿刺(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 日本绿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 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Fo rt.)Carr.), 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 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et Z.)Maxim.)和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M.Cheng.)。经筛选Sangon 公司的60 个引物, 其中29 个引物的谱带清晰并呈多态性。采用UPGMA 法对求出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在小檗科内建立十大功劳属(Mahonia)和南天竹属(Nandina)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广义形态学性状对虎尾草亚科(Chloridoideae)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内类群包括虎尾草亚科52属的69种植物,代表虎尾草亚科的主要类群;芦竹亚科(Arundinoideae)扁芒草族(Danthonieae)的Centropodia和Danthonia被选作外类群。分支分析表明,虎尾草亚科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严格一致树包括A、B、C、D、E5个分支。两个大族画眉草族(Eragrostideae)和虎尾草族(Chlorideae)代表虎尾草亚科内部类群分化的两个方向,分开处理较合理。细穗草族(Leptureae)放到虎尾草族中较合理。冠芒草族(Pappophoreae)是虎尾草亚科的基部类群,与画眉草族近缘。我们的研究支持虎尾草亚科从旧世界向新世界扩散的地理分布假说,并提供了虎尾草亚科属上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番荔枝科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荔枝科的地理分布陈伟球(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510650)关键词番荔枝科;地理分布THE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THEANNONACEAE¥ChenWeichiu(SouthChinaInstituteofBo...  相似文献   

12.
周伟  李旭  杨颖 《动物学研究》2005,26(6):673-679
中国鮡科鰋鮡群鱼类至今已记录8属23种(亚种),但分布于云南澜沧江、怒江等水系的一些种类及分布于四川西南地区的属和石爬属的一些种的有效性仍存疑问或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分子生物学证据为解决种级阶元分类地位的争议,或者为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但形态学之间、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分子生物学之间的研究结果均不完全吻合,甚至同一作者不同年代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也相互矛盾。鱼类的分布格局及不同阶元的分化与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鰋鮡鱼类的分化不仅体现在各大水系之间,也体现在同一水系的不同支流或上下游之间。该类群的分化既包括了自然阻障形成导致的分类阶元的隔离分化过程,也包括了同一阶元在同一水系扩散分化的生态适应过程。这两个过程的交织,使得鰋鮡鱼类的分化和分布异常复杂。尽可能收全鰋鮡鱼类现生种类,发现更多的分类学证据,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的有机结合,是今后鰋鮡鱼类分类、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侧棘斑蚜属(蚜科,角斑蚜亚科)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用GIs技术研究斑蚜科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种类以县级行政单元转换地理坐标与动物地理区划图叠加后产生蚜虫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出这个属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东部(中国南部和东部)。根据地理分布图及有关统计分析,认为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北部和华中区南部一东南部是这个属在中国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特有中心。同时,利用寄主植物的分布,探讨了中国侧棘斑蚜属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鳜亚科SINIPERCINAE鱼类的分类整理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鳜亚科鱼类仅产于东亚。通过对中国各地、日本和朝鲜标本的研究,本文把鳜亚科鱼类总结为鳜、长体鳜和少鳞鳜3属11种,还对过去一些种的异名作了讨论,提出了看法。 本亚科共有3属9种分布于中国,另两种少鳞鳜只见于日本和朝鲜,是日本和朝鲜地区的特有种。越南有3种记录(Mai,1978)。其中鳜鱼和斑鳜分布最北,是横跨东洋地区和古北区的两个广布种。其他各种皆集中分布于江、淮流域以南,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和红河流域以东,但台湾省无鳜类分布。长江流域以南低纬度的华南区是鳜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5.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鲤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伟 《四川动物》1989,8(4):19-21
本文把聚类分析方法与分支分类学的特征分析方法相结合,以单源群内各分类单元之间具有共同离征的多少作为聚类的依据,逐步把全部单元聚在一起。因聚类依据为共同离征的多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聚类所得分浓图即为该单源群的系统发育图。按上述原理,应用于鲤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所得分支图与按分支分类学的简约性原则推导的分支图吻合,但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后,可使系统发育关系的推导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首次对古北和东洋区长足虻亚科的24属3亚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足虻亚科为一严格的单系群,其中Ahercostomus、Allohercostomus、Tachytrechus和Aphalacrosoma为一单系群,Tachytrechus和Aphalacrosoma为姐妹群.原为寡长足虻属Hercostomus亚属之一的Gymnopternus与新属Setihercostomus的亲缘关系较近,为有效属.粗柄长足虻属Ludovicius与Sybistroma为一严格单系群,建议合并为一属.弓脉长足虻属Paraclius Coquillet应为Pelastoneurus的异名.建立3新属,即准长毛长足虻属Aphypophyllus gen nov,模式种Ahy-pophyllus sinensis(Yang,1996);准白长足虻属Aphalacrosoma gen nov,模式种Aphalacrosoma postiseta(Yang et Saigusa,2001);毛颜寡长足虻属Setihercostomus gen nov.,模式种Setihercostomus zonalis(Yang,Yang et Li,1998).原为寡长足虻属的亚属Ahercostomus提升为属,模式种Hercostomus(Ahercostomus)jiangchenganus(Yang et Saigusa,2001).建立的新组合为:Ahypophytlus sinensis(Yang,1996)comb. nov. , Aphalacrosoma hubeiense (Yang, 1998) comb. nov., A. postiseta (Yang et Saigusa, 2001) comb. nov.,A. sichuanense (Yang et Saigusa, 1999) comb. nov., Seti hercostomus setifacies (Stackelberg, 1934) comb. nov., S. zonalis (Yang, Yang et Li, 1998)comb. nov., S. wuyangensis (Wei, 1997) comb. nov., S. huangi (Zhang, Yang et Masunaga, 2004) and Ahercostomus jiangchenganus (Yanget Saigusa, 2001) comb. nov. .  相似文献   

17.
苦苣苔亚科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苦苣苔亚科是苦苣苔科中较大的类群, 共有4族, 79属, 约1770种, 广布于亚洲、非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及欧洲的地中海地区和澳大利亚东北部,仅一种间断分布于中、南美洲。热带亚洲为该亚科的分布及多样化中心。本文概述了苦苣苔亚科各族、属的分布状况,对属的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该类群原始性状以及 4个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根据大岩桐亚科及苦苣苔亚科在新、旧热带的替代分布及其共同起源原理,推测苦苣苔科起源时间有可能追溯到中白垩纪。  相似文献   

18.
毛茛科金莲花亚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毛茛科金莲花亚科各属的地理分布作了分析,该亚科植物除了少数属的一些种分布到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些种分布或延伸到亚热带山地、非洲东部和北部的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外,绝大部分的属、种均分布于泛北极区域。根据其17个属的地理分布式样,把它们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1)北温带分布类型4属;(2)北温带和非洲分布类型1属;(3)北半球温带和南半球间断分布类型1属;(4)欧洲和东亚间断分布类型1属;(5)西亚分布类型1属;(6)地中海分布类型3属;(7)欧亚和温带亚洲分布类型1属;(8)东亚分布类型5属。本文以形态特征为主,结合花粉和染色体的性状分析,认为东亚特有的鸡爪草属、Megaleranthis和铁破锣属可能分别是联系驴蹄草属和金莲花属,鸡爪草属和金莲花属以及金莲花族和升麻族的中间类型。另外,文中详细地统计了该亚科的不同等级分类群及特有种在各个植物区的分布,并从系统发育的观点讨论了各个植物区所具有的原始类群和进化类群,提出了如下论点,即东亚植物区(特别是中国西南部)不但是金莲花亚科植物分布的多度和多样性中心以及特有类群的分布中心,而且还是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伊朗-土兰区及地中海周围是第二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无患子科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无患子科是一个乏热带分布科,全世界有144属,1680种,本文着重阐述:1.无患子科的分类系统及演化;2.世界无患子科的地理分布;3.中国无患子科的地理分布;4.无患子科的早期化地点及散布途径。结果表明无患子科现代分布变异中心在亚洲(印度-马西亚)-非洲-南美洲。中国无患子科有25属,54种,特有成分外,均与印度一马来西亚共有,大多数位于分布区的边缘。根据化石记录及现代及分布推断,无患子科可能在白  相似文献   

20.
八角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八角科的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结合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分析和推论八角科的起源地点在劳亚古陆,很可能是在劳亚古陆中南部的温暖湿润山地。八角科的起源时间早于白垩纪末期,很可能在白垩纪中期。八角科的迁移扩散途径是沿山地进行,从西欧进入北美,从北往南,从内陆往沿海。世界现代八角科植物是以东亚成分为主,东亚的横断山至华东一带(20—30°N,98—123°E)为八角科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东亚八角科现代原始类群分布中心。八角科曾为古热带湿润山地分布型,现代为东亚-北美分布型;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欧美是因为海浸和冰川作用,在亚洲则是寒化(冰川)和旱化的综合作用,而物种丰富程度则是由于东亚较北美有更多的地理隔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