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爬行动物进行野外生态科研调查及实验研究时 ,经常会应用如下几种技术 :1 鉴别雌雄野外活捉动物后 ,不管是留活体饲养 ,还是做成标本 ,都要鉴定其雌雄性别 ,鉴定的方法有 :1 )外部鉴别特征 :爬行动物中的蜥蜴类动物生活时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体色相差比较大 ,尤其在生殖季节这种差别更明显 ,如 :中国石龙子雄体体侧红棕色斑纹比雌体鲜艳醒目 ;变色树蜥雄蜥头颈肩部、生活时整个背面全为鲜红色 ,颈、颞、喉部散有黑斑 ,雌蜥没有那么明显的体色 ,南草蜥雄性背面有两条边缘齐整的窄绿纵纹 ,从头背侧至尾前部 ,雌体没有。此外 ,从蜥蜴头宽也…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石龙子类 Scincomorpha 蜥蜴的—新属,甘肃拟贝氏蜥 Mimobefklesisaurus gansuensis gen. et sp. nov. 化石发现于甘肃省肃北县马宗山区晚侏罗世的赤金堡群.这是石龙子类化石在我国的第一次发现,也是目前所发现的这类动物在亚洲的最早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是我国长江以北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常见小型蜥蜴类,在动物学教材中常作为爬行纲的代表动物。为便于教学和研究,现将这两种麻蜥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比较如下。1 两种麻蜥的分布及形态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我国有9种,其中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种类。关于两种麻蜥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和形  相似文献   

4.
四种利用不同生境蜥蜴运动能力的形态特征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体态特征、功能表现和生境利用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是当前生态形态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分别利用开阔地面、草丛、岩石、树丛生境的 4种蜥蜴 (中国石龙子、北草蜥、山地麻蜥和变色树蜥 )的形态特征和运动能力 ,着重探讨蜥蜴运动能力与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4种蜥蜴的头体长大小依次为 :中国石龙子 >变色树蜥 >北草蜥 >山地麻蜥。就相对体长而言 ,中国石龙子 >山地麻蜥和北草蜥 >变色树蜥 ,而头大小、附肢长度和尾长的种间差异趋势则相反 ;体高的种间差异为北草蜥 >中国石龙子和变色树蜥 >山地麻蜥。在平面上 ,山地麻蜥和北草蜥的速度显著大于中国石龙子和变色树蜥 ;在斜面上 ,变色树蜥和山地麻蜥的速度显著高于中国石龙子。变色树蜥斜面附着能力最强 ,中国石龙子最弱。生境利用不同的蜥蜴形态迥异 ,运动能力亦因此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支持动物形态特征与其功能表现相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蜡皮蜥属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蜥科。Hall(1970)从细胞分类和种群分布,演化的角度,对泰国曼谷和新加坡的蜡皮蜥核型进行研究讨论,但未见详细的核型分析报告。本文报告我国蜡皮蜥的核型。此外,还将我国蜡皮的核型与蜥科其它动物的核型(Benirschke,1973;Gorman,1973),以及昆明龙蜥的核型(李树深等,1981)特别是曼谷、新加坡蜡皮蜥的核型(Hall,1970)作比较,并讨论我国蜡皮蜥核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2008~2010年,在对广东省山区开展陆生脊椎动物野外调查过程中,记录了3种广东省尚无正式分布纪录的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锯尾蜥虎(Hemidactylus garnotii)及白尾双足蜥(Dibamus bourreti).  相似文献   

7.
爬行动物鳞片的微结构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脆蛇蜥(Dopasia harti)和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头部、背部和腹部鳞片的微皮纹结构及感受器特征。结果表明,3个物种的微皮纹和感受器存在种间差异。北草蜥和王锦蛇背部及腹部微皮纹均为狭长带状,脆蛇蜥为不规则多边形。北草蜥和王锦蛇颔片上有感受器,北草蜥无。脆蛇蜥腹部微皮纹上无小齿状凸起,北草蜥和王锦蛇有,与北草蜥相比王锦蛇的小齿状凸起更宽更长。王锦蛇的眼部微皮纹为向上竖起的脊,而其他部位的鳞片为具有小齿状凸起的狭长带状结构。本研究共收集整理17科99种的背鳞微皮纹数据和8科25种的感受器数据,对微皮纹特征和感受器形态进行祖先重建发现,狭长带状背鳞微皮纹主要存在于蜥蜴科(Lacertidae)、游蛇科(Colubridae)和石龙子科(Scincidae)中,而鬛蜥科(Agamidae)、蛇蜥科(Anguidae)、蟒蛇科(Boidae)以及蝰蛇科(Viperidae)的大多为多边形;较原始的感受器形态为无感觉毛的透镜状,这一结构在有鳞目动物进化中发生多次演化。本研究发现蛇蜥的鳞片表面微结构更接近于蛇类动物。因此,有鳞类动物鳞片微皮纹特征和皮肤感受器的形态是对其所处环境多重压力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黄红英 《四川动物》2002,21(1):37-37
2001年5月,笔者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进行蜥蜴类动物调查时捕捉到8条活体蜥蜴标本,经鉴定为蜥蜴蝌草蜥属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onalis),是广东省爬行动物蜥蜴类的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动物标本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云南龙蜥     
江耀明 《四川动物》1992,11(4):31-32
云南龙蜥Japalura yunnanensis Boulenger是产于我国云南省的特有蜥种。由Boulenger于1879年根据云南省腾冲地区龙蜥标本描述的新种。在分类上隶爬行纲有鳞目鬣蜥科龙蜥属。自新种问世后获得标本报道的有Barbour et Dunn(1919),Schmidt(1927),赵尔宓、江耀明(1966),杨大同、苏承业、利思敏(1983),寇治通(1984)等,但报道的标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6月,笔者在广西西北部喀斯特石山区的凌云县(106.661°E,24.195°N,海拔384 m)考察时采集到1号蜥蜴标本(图1),该标本(GXLK356)存放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动物标本室。经鉴定为长肢滑蜥Scincella doriae,属广西新纪录种(张玉霞,2009;周放等,2011)。长肢滑蜥隶属于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石龙子科Scincidae滑蜥属Scincella  相似文献   

11.
郑光美 《生物学通报》2010,45(11):17-18
近年国外一些动物学教材取消了"鸟纲",将鸟类归入"爬行纲",这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反映,并不是新的提法。由于鸟类与爬行动物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征有很多方面与爬行类动物极为相似,以至在100多年前就有人认为鸟类是"具有羽毛的爬行动物",并将鸟类与爬行类一起归入"蜥形类(Sauropsida)"。  相似文献   

12.
山东爬行类新纪录—北草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爬行类新纪录──北草蜥徐敬明(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临沂市276005)关键词爬行纲,北草蜥,山东崂山1992年6月8日,笔者率本系学生在地处山东省青岛的崂山南麓进行专业实习,于山路旁杂草灌丛中捕到一雌蜥蜴。经鉴定,是北草蜥(Takydro...  相似文献   

13.
鉴于目前国内尚无介绍用于测定小型冬眠动物与蛋的耗氧量简易法,本文报道一种简易、实用、可自行制作的微型耗氧量测定仪,比Rahn,Ar.et Paganelli(1981)的鸟蛋代谢仪更简便与灵敏,能测出鸟蛋孵育第一天的微弱的代谢率;经试测北草蜥蛋、鹌鹑蛋、鸽蛋、鸡蛋在孵育时的呼吸消耗能,以及北草蜥、中国石龙子在冬眠时期的呼吸消耗能,均感应灵敏,对于研究和揭示某种小型冬眠动物种群在冬眠时或对鸟蛋及某些爬行动物蛋中胚胎发育时期的代谢特征都有所帮助。一、微型耗氧量测定仪的结构(一)呼吸室(或称代谢室)根据实验动物个体大小或爬行动物蛋和鸟…  相似文献   

14.
动物在野外生境中的活动能力通常会受到许多方面(例如,运动基质表面粗糙程度、遭遇障碍物的大小与形状)的影响。在特定体温(30 ℃)条件下,测量主要分布区重叠的两蜥蜴种类(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在四种不同基质表面(塑料草坪;表面粗糙不透底的塑料地毯;光滑具透底网格的塑料地毯和表面光滑的塑料地毯)的运动表现,以及两者的攀附能力和最大游泳耐力。基质类型显著影响两种蜥蜴的运动表现。两种蜥蜴在粗糙表面运动时的疾跑速明显大于光滑表面(例如,塑料草坪上北草蜥为15.7 SVL/s,中国石龙子为8.1 SVL/s;光滑塑料地毯上则分别为11.4 SVL/s和3.5 SVL/s)。中国石龙子在光滑塑料地毯上具有最大的持续运动距离(10.6 SVL)和最少的停顿次数(1.9次)。北草蜥在光滑塑料地毯上具有最多的停顿次数(4.6次)。两种蜥蜴运动能力的种间差异显著。北草蜥具有较大的相对疾跑速度(北草蜥和中国石龙子:13.5 SVL/s vs 5.8 SVL/s)和攀附能力(143.8 ° vs 101.2 °),但较小的游泳耐力(83.5 s vs 238.5 s)。运动速度与耐力之间存在种间权衡关系而与攀爬能力无进化冲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咬合力作为衡量动物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动物捕食、反捕食和争夺配偶的能力。对于蜥蜴类动物而言,头部形态和咬合力大小之间常呈现显著线性关系。通过测量2018年7月采集于新疆霍城县图开沙漠的24号草原蜥(Trapelussanguinolenta)(雌13,雄11)的头部形态指标,并使用薄膜压力测试仪测定咬合力,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模型拟合及逐步回归4种方法探究草原蜥咬合力的两性差异及其与头部形态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原蜥头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口宽和下颌长在两性个体间均无显著差异,草原蜥两性个体之间咬合力也没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及赤池信息模型拟合结果均显示,头长、头宽和下颌长是影响草原蜥咬合力的重要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揭示草原蜥的咬合力主要受头宽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草原蜥的咬合力受头部形态大小的影响,但两性个体之间咬合力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头部形态特征未表现出两性差异一致,这可能是草原蜥对灌丛生活的适应,具体而言,是头部大小与运动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si)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鬣蜥科(Agamidae)岩蜥属(赵尔宓等1999,Baig et al. 2012)。1998年,赵尔宓仅以1号雄性标本描述了西藏岩蜥新种,没有雌性标本。邹大虎等(2016)丰富了西藏岩蜥的标本,特别是补充了西藏岩蜥雌性标本的空白。目前,  相似文献   

17.
张永普  方周溪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3):591-602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多线南蜥和印度蜓蜥附睾精子的超微结构。两种卵胎生石龙子的精子具有一些有鳞类精子的共同特征,即具有顶体囊、顶体下锥、单个核前穿孔器和核喙,无核内管,纤维鞘伸入中段,与双联微管3和8相邻的外周致密纤维具双份纤维结构。多线南蜥和印度蜓蜥精子超微结构的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多线南蜥精子核前方的顶体下锥电子密度较小,顶体囊具单侧嵴,横切面上可见非连续的致密体环或11个线粒体;印度蜓蜥无单侧嵴,横切面上可见连续的致密体环或12个线粒体。迄今未发现石龙子科精子的独征,但该科不同类群的顶体囊、顶体下腔、核前方的顶体下锥电子致密程度、核肩、纵切面线粒体与致密体的排列方式、横切面致密体环形状和线粒体等精子超微结构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为研究石龙子科系统发生提供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18.
人工饲养鲸类动物的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仁俊  杨健  陈德勤 《兽类学报》2003,23(3):245-249
介绍多年来对鲸类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雌雄性生殖器官的组织解剖,饲养和采精训练,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孕豚护理,分娩和幼豚饲养。为推动我国鲸类动物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湖南蜥蜴类动物新纪录八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叙了湖南新发生的8种晰蜴亚目动物,它们分别是壁虎科的铅山壁虎;鬣晰科的丽棘晰变色树晰石龙子科的股鳞Yan蜓;草晰科的峨嵋地晰台湾地晰白条草晰和双足晰科的白尾双足蜥。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促进实验猕猴心理康乐,既能减少动物异常行为的发生、获得可靠的科学数据,同时也是实现这一珍贵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内容。实验猕猴社会化集群、环境优化、婴猴饲养方式是影响动物心理康乐几个较大的因素,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推进我国灵长类实验动物福利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