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进而分析其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双染方法同时标记TAMs(抗CD68抗体)和内皮细胞(抗CD34抗体),检测90例胃癌中TAMs、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①TAMs与胃癌的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②MVD与胃癌的远处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③在胃癌组织中TAMs与MVD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r=0.325,P=0.002)。结论:TAMs可能通过促进胃癌血管的生成,进而促进胃癌细胞发生血管内渗,最终实现胃癌细胞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pericyte,PC)的原代培养和鉴定方法。方法:结合视网膜微血管的消化分离,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选择性培养PC,通过活细胞观察原代PC的形态、生长特性以及与血管碎片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来鉴定PC。结果:选择性培养获得的PC的纯度达到95%以上,并能连续传代。该细胞呈长梭形或星芒状,漩涡或栅栏状生长,无接触性抑制,单核,偶见双核,核卵圆形,细胞浆丰富,α-SMA、PDGFR-β染色阳性。结论:通过对视网膜微血管的消化分离能够获得较为纯净的PC。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8例口腔鳞癌手术标本作癌周区组织学观察2及FⅧ-RAG免疫组化研究,以探讨癌周区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癌周区血管的分布,数目,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且与癌巢的分化程度及某些生长特性有关,这些变化为癌细胞的迅速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着重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周细胞是否表达desmin。方法:取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取其大脑和脊髓组织,分离提取培养脑微血管周细胞(BMP)和脊髓微血管周细胞(SCMP)两种周细胞,用周细胞非特异性标记物神经胶质抗原2(NG2)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双标鉴定周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方法定性定量测定两种周细胞表达desmin阳性率,免疫印记分析实验定量测定两种周细胞表达desmin。结果:观察刚分离得到的脑微血管和脊髓微血管,前者在长度和密度上多于后者,培养至第3天时,观察到BMP更趋向于聚集,而SCMP则更分散。培养至第9天时,两种周细胞基本铺满了培养皿。经用周细胞非特异性标记物NG2和α-SMA双标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的细胞为周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周细胞均表达desmin,且SCMP表达desmin阳性率显著多于BMP(P0.001),SCMP表达desmin量显著多于BMP(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周细胞表达结蛋白desmin,表达量不同暗示了血脑屏障和血脊髓屏障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周细胞的存在和作用一直很少受重视.但是作为微血管的构成成分之一,周细胞在微血管的发生、发展、稳定、成熟,以及再塑形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近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周细胞的定位,结构,表达,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为在周细胞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迁移侵袭抑制蛋白(migration and invasion inhib itory protein,MIIP)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探究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IP在胃癌组织的表达.胃癌SGC79...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建立荧光素酶标记人胃癌原位异种移植模型。方法将萤火虫荧光素酶作为标记基因导入人胃癌MGC803细胞,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将其接种裸鼠胃壁浆膜下,建立胃癌裸鼠原位肿瘤模型。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进行小动物超声影像和病理学分析。结果裸鼠原位成瘤率为100%,活体荧光成像观察发现在接种第7天,就可以观察到肿瘤发光。21 d后肿瘤进入对数生长期,28 d后肿瘤出现明显坏死,平均荧光光子数呈现下降趋势。超声成像发现小鼠胃部有直径为8.39 mm,面积为28.92 mm2瘤块。结论荧光素酶标记可以实时监测原位异种移植人胃癌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物(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induced, TGFBI)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MGC-803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 RT-q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人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中TGFBI的表达。转染小干扰RNA(si-TGFBI)构建人胃癌MGC-803细胞TGFBI敲减模型,MTT实验测定细胞增殖,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评估侵袭转移;Matrigel体外成管实验观察血管生成;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评估相关目的蛋白的表达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结果 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中TGFBI的表达均显著升高。转染si-TGFBI可抑制胃癌MGC-803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以及侵袭转移,同时上调E-cadherin表达,并下调N-cadherin、Snail以及Vimentin的表达,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进程。此外,转染si-TGFBI可显著抑制胃癌MGC-803细胞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结论 TGFBI在胃癌中高表达,高表达的TGFBI可能通过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HM )对人胃癌MKN45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培养人低分化胃癌MKN45细胞,用不同浓度的DHM(0,10,20,30,40,50 μmol/L)分别处理细胞24及48 h,每组实验重复3次,采用CCK8实验检测癌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印迹分析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DHM干预可降低MKN45细胞活力。20,30及40 μmol/L的DHM处理48 h可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和侵袭能力(P<0.05及0.01)。20及30 μmol/L的DHM处理48 h可增加E-cadherin蛋白表达(P<0.01)、降低Vimentin表达(P<0.01),从而逆转EMT过程;10,20及30 μmol/L的DHM处理48 h可明显降低pJNK的活性表达水平(P<0.05及0.01),及MMP-2蛋白表达(P< 0.01);JN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可明显促进DHM对癌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P<0.01)及降低MMP-2表达(P<0.01)。结论:DHM具有抑制人胃癌MKN45细胞的迁移及侵袭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JNK通路下调MMP-2蛋白表达水平、逆转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HP感染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性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胃癌的患者50例,作为胃癌组;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50例,作为胃炎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胃部异常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进行快速尿素氮试验、13C尿素呼气试验以及血清抗HPCag A等检查,比较患者HP感染等情况。结果:胃癌组及胃炎组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抗HPCag 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胃癌组较胃炎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早期及进展期患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患者非贲门部HP感染率显著高于贲门部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因素,明确HP感染与胃癌病理分期及病变部位的相关性对胃癌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肿瘤的发生及恶性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HMGB1在胃癌组织、正常组织、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AGS及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中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MGB1在32例可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组织标本(包括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RT-PCR及Westren Blot检测HMGB1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AGS及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的m 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胃癌组织HMGB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高于正常组织(P0.05);RT-PCR结果显示SGC-7901、BGC-823、HGC-27、AGS、GES细胞系HMGB1 m RNA表达丰度均较高;Westren Blot检测发现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中HMG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胃癌细胞系AGS及正常胃粘膜细胞系GES。结论:HMGB1在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HGC-27相对于其它胃细胞系存在HMGB1高表达,适合后续基因敲除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胃癌(贲门癌与非贲门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hags,TAMs)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TAMs(抗CD68抗体)和血管内皮细胞(抗CD34抗体),检测90例胃癌中(包括18例贲门癌与72例非贲门癌)TAMs、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结果:①TAMs与胃癌的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②MVD与胃癌的部位和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TAM可以促进胃癌的发展,这可能与TAM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TAM的表达可能是影响贲门癌与非贲门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MP-2、Galectin-3、Cx43的表达情况,研究它们与胃癌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法检测MMP-2、Galectin-3、Cx43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Galectin-3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胃癌癌旁组织(P0.05),并且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MMP-2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而Galectin-3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无关;Cx43在20例胃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达100%,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9.7%,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胃癌组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x43的表达在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阳性表达与Cx43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2,r=-0.292),而与Galectin-3阳性表达均为正相关(P=0.003,r=0.344)。结论: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Galectin-3与MMP-2有促进作用,而Cx43有抑制作用,三者在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胃癌是起源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大部分国家胃癌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如与种族、遗传、年龄、性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等因素相关,其中饮食及生活习惯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而且早期胃癌的预后相对良好,降低发生率是防治胃癌的一项关键措施。因此,通过了解饮食及生活习惯因素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可以加强胃癌的一级预防,从而改善胃癌患者预后。本文就高盐、高脂饮食,蛋白质、蔬菜水果摄入以及吸烟、饮酒等因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胃癌的预防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人胰腺癌组织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PFKFB3)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并探讨二者临床意义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胰腺癌组织和11例癌旁组织石蜡块中PFKFB3的表达情况,并对CD34标记阳性的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分析PFKFB3、MVD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FKFB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41%和9.09%,胰腺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PFKFB3呈阳性和阴性表达的胰腺癌组织MVD值分别为(49.12±12.04)、(35.40±8.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KFB3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35),MVD与胰腺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胰腺癌PFKFB3表达与MVD值呈显著正相关(r=0.551,P0.01)。结论:胰腺癌组织中PFKFB3呈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胰腺癌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证明胃癌血管靶向肽GX2能够与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对胃癌血管具有靶向性。方法:体外实验,合成GX2与FITC的复合物FITC-GX2,分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将HUVEC与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共培养,建立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模型来模拟胃癌血管,利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GX2与共培养内皮细胞Co-HUVEC的结合情况;体内实验,构建99mTc标记的GX2分子示踪探针,SPECT显像观察GX2的胃癌血管靶向性。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GX2能与Co-HUVEC特异性结合,而与人胃癌细胞SGC7901不结合;SPECT显像结果证明了GX2在荷瘤裸鼠体内能够浓集到肿瘤部位,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结论:GX2能与胃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且具有在体靶向到胃癌血管的能力;GX2具有胃癌诊断的潜在价值,并能应用于胃癌血管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18.
倪田根  祝秉东  周欣  王娜  曾峰  关泉林 《生物磁学》2011,(20):3871-387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烯醇化酶-α(enolase-α,ENOD、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pyruvatekinase,M2-PK)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分别对55例胃癌组织和23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胃癌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EN01、M2.PK的表达情况及分析两者临床病理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EN01阳性表达率为67.3%(37/55),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30.4%(7/23)(P〈0.01),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显著相关(均P〈0.05)。M2-PK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2%(43/55),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织39.1%(9/23)(P〈0.01),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胃癌组织中EN01与M2-PK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29,P〈0.05)。结论:EN01和M2-PK的表达上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联合检测两种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临床判断胃癌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前列,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所有肿瘤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有近40万新增的胃癌病人,但是其早期诊断率低于20%,胃癌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作为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不仅在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以及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其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9种白细胞介素,分别被命名为IL-1~IL-29,它们各自承担着相应的使命。国内外大量实验及文献表明,IL-1,IL-6,IL-8和胃癌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进而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胃癌的治疗状况。本文对IL-1,IL-6,IL-8的来源、分子结构及受体方面进行简要概述,同时阐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及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