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贾广文 《蛇志》2017,(3):297-29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TC、TG、HDL-C、CRP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C、TG、HDL-C、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CR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后血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TC、TG、LDL-C、HDL-C、hs-CRP、IL-6、TNF-α、NO及ET-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C、TG、LDL-C、hs-CRP、IL-6、TNF-α及ET-1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性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C、hs-CRP、IL-6、TNF-α及ET-1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DL-C、NO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性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HDL-C、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经PCI术治疗的老年ACS患者可显著减轻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降低血脂水平并改善内皮功能,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的影响。方法:选取 我院2013 年12 月到2014 年11 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0 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予 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Lp-PLA2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药物干预后,血脂各项指标(TG、 TC、HDL-C、LDL-C)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脂各项指标下降 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Lp-PLA2 水平与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改 善ACS 患者的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及血清Lp-PLA2 水平,为治疗ACS 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脑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行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采用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脑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LDL-C、TC、TG及CRP含量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2个月时LDL-C、TC、TG及CRP含量亦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不仅可有效改善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各项指标水平,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脑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对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接受PCI术治疗的ACS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A组(48例)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B组(48例)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检测术前l天和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脂和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脂水平较术前1天均有明显改善,但A组改善更明显,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较术前l天均明显降低,但A组降低更明显,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8例(标记为观察组)及行健康体检人员50例(标记为对照组)。采用随机双盲法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各39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以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治疗28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心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IL-8、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6、IL-8、CRP、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LVEF、CO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d,治疗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2.8%、2.6%,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8.5%、17.9%(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这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6、IL-8、CRP及血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因子及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观察组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钠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抵抗素及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6月两组患者hs-CRP、TNF-α、IL-6及抵抗素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及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钠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显著减少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任坤  陈春怡  胡燕萍  叶人诵  钱俨 《生物磁学》2011,(22):4311-43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老年腹膜透析(PD)患者的氧化应激(OS)及微炎症(MI)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尿毒症患者96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PD治疗,对照组另给予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另增用厄贝沙坦,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OS指标,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MI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降钙素原(PC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AOPP和MDA水平均分别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β_2-MG及PCT水平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Spearman法对患者治疗后的OS指标与MI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后可知,AOPP和MDA均分别与CRP、β_2-MG及PCT呈正相关(均P0.05),而SOD则分别与CRP、β_2-MG及PCT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可有效改善老年PD患者机体的OS及MI状态。临床可通过监测MDA、SOD、AOPP、CRP、β_2-MG及PCT等指标水平,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好地服务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血清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血清cTnT、BNP、CRP及D-D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vs. 70%,P 0.05);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stolic diameter,LADD)、血清cTnT、BNP、CRP及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LVESD、LVEDD、LA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此外,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可更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且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更低,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清cTnT、BNP、CRP及D-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片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6例ACS患者,按随机字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则用辛伐他汀滴丸。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和尿酸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率为8.97%(7/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6%(19/7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片治疗ACS的临床效果优于辛伐他汀滴丸,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对比两组疗效、心功能、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脂,记录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血脂、心功能、血液流变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PR)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水平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CS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乱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口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x-LDL、hs-CRP及slCAM-1水平以及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ox-LDL、hs-CRP及slCAM-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2周后ox-LDL、hs-CRP及slCAM-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E峰与A峰流速比值(E/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收缩指数、舒张指数和Tei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ACS介入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ox-LDL、hs-CRP及slCAM-1ACS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心功能,药物安全性与小剂量相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酮酸盐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观察组(n=49例)和对照组(n=49例),对照组给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酮酸盐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血清hs-CRP、分析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比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降低的幅度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血清hs-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酮酸盐能够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水平、调节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有利于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围手术期外周血PCT、CRP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 d,两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相比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 d,观察组血清PCT、CRP水平则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5 d,观察组血清PCT、CR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3、5 d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血清PCT、CRP水平,有利患者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脑钠肽(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非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次日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浆中的NT-proBNP、BNP及hs-CRP等指标的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以及观察组中不同血管病变支数患者上述指标水平。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T-proBNP、BNP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患者间NT-proBNP、BNP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水平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P0.05)。观察组在出院后为期6个月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50%,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冠脉血管病变支数与血浆NT-proBNP、BNP及hs-CRP水平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NT-proBNP、BNP及hs-CRP水平在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显著升高,且随着患者血管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对患者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判断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