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诊断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就诊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将43例胃间质瘤患者分为高危型17例及低危型26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及低危组。高危组肿瘤大小5 cm患者例数明显多于低危组,有液化坏死现象的患者也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95.35%,超声双重造影胃间质瘤总检出率为86.05%,联合检测胃间质瘤检出率高达97.67%,高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定位准确率为65.85%,超声双重造影定位准确率为97.30%,联合检测定位准确率高达100%,较单独检测差异显著(P0.05)。结论: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在不同类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各具优势,二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胃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创介入前后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139例肝癌患者175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对病灶数量、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造影剂灌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及治疗后与增强CT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显示82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早期抱球状、弥漫或轻度增强;治疗1-3个月后超声造影判定89.1%(156/175)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0.9%(19/175)的病灶消融不完全;增强CT判定84.6%(148/175)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5.4%(27/175)的病灶消融不完全,治疗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CT增强检查结果一致,两者在病灶残留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时超声造影(CEUS)能准确判断RFA对肿瘤消融的范围及程度,是一种指导治疗,判定治疗后疗效的新方法,在原发性肝癌(RFA)微创介入治疗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及胃镜、超声内镜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以提高该疾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总结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资料,评估胃镜活检、超声内镜及CT对该病诊断的作用。结果:21例术前CT检查,误诊为浸润型胃癌11例,间质瘤2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CT术前诊断率为23.8%(5/21)。全部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淋巴瘤14例,胃镜活检诊断率为66.7%(14/21)。其中10名患者实施超声胃镜检查,判断胃淋巴瘤6例、胃癌3例、间质瘤1例;术前诊断率为60.0%(6/10)。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是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术前诊断方式;CT扫描能明确有无纵隔及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韦兴华 《蛇志》2015,(2):220-22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食管癌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食管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及MPR重建进行诊断,对肿瘤部位,病变影像特点与相邻的部位侵袭、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肿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胸上段、中断、下段等部位的发生例数分别为15例、15例、12例;食管癌患者食管壁多表现为环状增厚或偏心性不规则增厚、肿块,增强中度、明显强化;其中气管、支气管瘘3例,主动脉及心包侵袭11例,胃底侵犯2例;42例患者中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2例,CT诊断淋巴结转移15例,CT扫描淋巴结阳性检出率68.2%;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食管癌术前扫描,可对肿瘤部位、肿瘤分期诊断做出良好的判断,为临床治疗食管癌的手术方案及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10组)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2011年)75例胃癌根治术伴10组淋巴结切除的进展期胃癌病例.分析了临床病理学因素和10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结果提示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52%.胃下部癌的转移率(20%)相对较低(P=0.000),大弯侧肿瘤的转移率高达76.2%.病灶的侵润深度及病理TNM分期与10组淋巴结阳性率密切相关,组织学类型或分化程度与10组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相关.病灶小于3 cm病例的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0%,而大于9 cm或Borrmann-Ⅳ的肿瘤患者的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100%.结论:10组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1.中上部胃癌;2.肿瘤位于胃大弯侧;3.大于3 cm; 4.侵达胃壁浆膜层.含以上高危因素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手术中,建议常规行术中快速冰冻检查10组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含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进展期胃癌建议行脾切除术,或如果技术条件具备应行保留脾的10组淋巴结清扫术以便最终获得R0切除.  相似文献   

6.
由于超声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胃壁的层次和结构,近年来被用于胃部病变的检测和分期已逐渐增多。特别是内镜超声的发展,并因其在鉴别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及判断胃周淋巴结累及情况等方面的优点,超声检查在胃癌检查和治疗中的作用已更多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胃癌的超声诊断文献进行了复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ell-1基因启动子区不同甲基化位点与胃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度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院肿瘤外科25例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资料,运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Nell-1基因启动子区不同甲基化位点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关因素。结果:Nell-1基因启动子区不同甲基化位点的胃癌组织组和胃正常组织组甲基化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1号位点及第38号位点),简单线性回归结果分析显示在第1号位点随着患者术后病理分期逐渐降低,胃癌组织组和胃正常组织组甲基化率之间的差值会逐渐增大(负相关);而在第38号位点随着淋巴结转移度的逐渐增大,胃癌组织组和胃正常组织组甲基化率之间的差值会逐渐增大(正相关)。结论:胃癌的发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甲基化位点其甲基化率不同,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对p T1-4aN1-3M0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胃肠外科单一手术组行D2胃癌根治术p T1-4aN1-3M0期患者63例1427枚HE染色阴性淋巴结,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这些淋巴结中CK19表达,观察微转移的情况并分析发生微转移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对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分期p T1-4aN1-3M0胃癌患者中,经免疫组化染色,1427枚HE常规染色阴性淋巴结中CK19阳性表达率为15.49%(221/1427);63例胃癌患者中CK19表达阳性率39.68%(25/63);术后随访时间5.6~68.5月(平均时间43.88月),淋巴结中CK19阴性表达、阳性表达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分别为52.63%、28.00%;两者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7,P=0.003)。淋巴结CK19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P0.05)、浸润胃壁深度(P0.05)有关。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为独立预后因素。25例患者发现淋巴结微转移并推荐再分期,再分期率39.68%(25/63)。结论:p T1-4aN1-3M0期胃癌病人,CK-19免疫组化法染色能检出常规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的微转移,有助于细化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胃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长期以来钡餐及胃镜检查在胃癌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固有的缺点,而不能对胃壁及胃腔外的病变情况作出有效的判断,高分辨率CT的应用为胃肠道尤其胃的检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CT在胃癌的诊断方面可以检出胃癌的存在;评价已知胃癌的范围,包括胃壁及胃腔内外肿瘤生长的深度和广度:确定肿瘤对周围器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MMP-9、VEGF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表达与胃裸区侵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0例胃癌组织CD44v6、MMP-9、VEGF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D44v6、MMP-9、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胃裸区受侵组与未受侵组胃癌组织的CD44v6、MMP-9、VEGF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D44v6、MMP-9、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胃裸区是否受侵与胃癌组织的CD44v6、MMP-9、VEGF的表达无关,胃裸区这一解剖结构可能是胃癌预后较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Sutton P 《Helicobacter》2007,12(3):210-212
BACKGROUND: Calculating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follow vaccination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in mice is conventionally performed based on stomach mass. However,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post-immunisation gastritis which results in considerable thickening of the gastric mucosa.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Here, an analysis of nin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s that this post-immunisation gastritis can actually induc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tomach mas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is mass increase impacts upon the perceived level of protection, calculations were performed comparing colony-forming units (CFU) either per gram of tissue or per whole stomach. A trend was apparent towards increased stomach mass influencing the degree of protection if CFU were calculated per gram. However, as this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it appears valid to express CFU either per gram or per stomach (if age and gender matched mice are used).  相似文献   

12.
王艳  王耀  查小霞  游岚岚  周江英  周辉 《生物磁学》2013,(24):4667-4670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鉴别诊断肾实质性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93例肾脏肿瘤患者分别给予CEUS与CECT检查,将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作对照,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CEUS对肾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显著优于CECT,P〈0.05。结论:CEUS在鉴别诊断肾实质性肿瘤方面较CECT在敏感度和准确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上二者联合应用可优势互补,提高肾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胃外科收治的胃部肿瘤8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1例,采用上消化道造影技术诊断;实验组41例,采用螺旋CT扫描,进行胃部肿瘤诊断。对比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进行螺旋CT扫描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12%,39/41)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技术诊断符合率(80.49%,3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中,螺旋CT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和CT扫描在诊断胃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中,上消化道造影技术是早期胃部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螺旋CT对胃部肿瘤正确诊断率要高,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给确定胃部肿瘤分期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统计全麻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EA)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4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躁动-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观察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率,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EA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4例患者中有47例发生EA,发生率为23.04%,纳为EA组,剩余的157例未发生EA,纳为非EA组。EA组、非EA组在性别、全麻方式、术前用药、苏醒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非EA组在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胃管/导尿管、麻醉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后镇痛、术后疼痛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手术类型为妇科手术或泌尿外科手术、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为Ⅱ级、术后疼痛是EA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后镇痛是E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手术类型、留置胃管/导尿管、ASA分级、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是全麻术后患者EA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HP感染与胃癌患者病理特征性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并确诊为胃癌的患者50例,作为胃癌组;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50例,作为胃炎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胃部异常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进行快速尿素氮试验、13C尿素呼气试验以及血清抗HPCag A等检查,比较患者HP感染等情况。结果:胃癌组及胃炎组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抗HPCag 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胃癌组较胃炎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早期及进展期患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患者非贲门部HP感染率显著高于贲门部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因素,明确HP感染与胃癌病理分期及病变部位的相关性对胃癌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胃癌螺旋CT表现与组织蛋白酶D(Cath-D)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关系。方法:采集自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医院经过胃癌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自身胃癌组织标本进行本次研究。再选同期在医院就诊并经过手术治疗的54例胃溃疡患者自身胃黏膜组织进行对照。分别检测MMP-9以及Cath-D蛋白的表达,对所有胃癌患者给予螺旋CT诊断。结果:MMP-9及Cath-D蛋白在胃癌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为74.07%及77.79%,显著高于在正常胃黏膜内的5.56%及9.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及Cath-D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r=0.693,P0.05)。胃癌组织内有淋巴结转移及Lauren分型为弥漫型的MMP-9及Cath-D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Lauren分型为肠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有淋巴结转移以及Lauren分型为弥漫型是胃癌组织内MMP-9及Cath-D表达的螺旋CT表现相关因素。结论:胃癌患者组织内的MMP-9及Cath-D表达比正常胃黏膜组织更高,MMP-9及Cath-D二者的表达呈现正相关,且有淋巴结转移以及Lauren分型为弥漫型是胃癌组织内MMP-9及Cath-D表达的螺旋CT表现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超声和CT诊断腹膜后冷脓仲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用超声和CT对41例腹膜后冷脓肿作了检查,观察了腹膜后冷脓肿的形态、大小、位置、内部回声或密度情况、活动度以及对周围组织、脏器的影响。结果:肾周腹膜后的大脓肿,其形态呈前后径小,上下径大的不规则梭形,小脓肿或髂窝处的脓肿多呈类圆形。超声的内部回声有低回声、无回声、等回声和强回声,CT为脓肿内见斑点及沙砾样钙化灶,增强扫描后的病灶更为清楚。所有  相似文献   

18.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92 patients (58 males and 34 females) aged 42–76 treated for malignant neoplasm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54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 38 with gastric carcinoma). In all patients, the zinc serum concentration was measured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were referred to some epidemiological-clinical factors (sex, age, primary cause of cancer, the stage of clinical progression, and histological ty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st pronounced hypozincemia occurred in male patients with mucous membrane 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