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间,共4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45个动脉瘤),分别于动脉瘤夹闭术后5-7天,5-6个月,12个月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判断CTA对动脉瘤术后残留、血管闭塞狭窄等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3D-CTA发现4例瘤颈残留,1例吻合血管闭塞,28例载瘤动脉通畅,6例术中阻断的载瘤动脉不显影,61个动脉瘤夹均可清晰辨识,与DSA结果一致.3D-CTA评价瘤颈残留与载瘤动脉、吻合血管通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一致性为1.0.结论:3D-CTA检查操作简便,结果真实可靠,临床应用价值极高,能够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长期多次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Innova 3100平板血管造影机对4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正、侧位2D DSA,进一步对感兴趣血管行3D DSA,通过容积再现(VR)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 3D DSA检出39例动脉瘤患者,47枚动脉瘤,2D DSA检出31例动脉瘤患者,35枚动脉瘤,二者检出动脉瘤的长、短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2D DSA出现假阳性动脉瘤3枚,假阴性动脉瘤15枚,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78.9%,特异性为85.2%;3D DSA没有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动脉瘤,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尺寸及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的显示上,3D DSA明显优于2D DSA。结论 3D DSA作为脑动脉造影中2D DSA的进一步补充,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33例16S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经手术证实,1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16SCTA在33例患者中,共发现40个动脉瘤.其中3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为三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9个,大脑前动脉瘤8个,大脑后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动脉瘤12个,基底动脉瘤3个,胼周动脉瘤1个,小脑上动脉瘤1个.16SCTA均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瘤颈宽度、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有DSA资料对照的13例中,16SCTA发现16个动脉瘤中DSA只发现13个,另外DSA发现1个动脉瘤而16SCTA漏诊.1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97.1%、81.3%、99%.结论:16S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术后随访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同时行64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其中47例疑诊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手术,将MSCTA,DSA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54患者中经MSCTA检出57个动脉瘤,DSA检出55个动脉瘤,另7例MSCTA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余47例接受手术并检出58个动脉瘤。64层CTA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6.5%,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77.7。MIP和VR技术对动脉瘤的形态、分支血管、血栓和钙化方面的显示优于DSA。结论:64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异性、敏感性及三维显示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18例一周后行双下肢DSA检查,将每侧下肢血管分成8段,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以DSA为标准来评估。结果对18例患者双侧下肢共288段血管进行研究,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275段,被CTA高估有ll段血管,低估有2段血管。结论64排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可靠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6例临床表现无特殊,4例经MRI+MRV确诊,3例DSA检查确诊,1例介入治疗,4例抗凝治疗,2例保守,无死亡患者。结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遇到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的青中年人,应高度怀疑CVT。早期应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对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6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6例临床表现无特殊,4例经MRI+MRV确诊,3例DSA检查确诊,1例介入治疗,4例抗凝治疗,2例保守,无死亡患者。结论: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遇到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的青中年人,应高度怀疑CVT。早期应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对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脑动脉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性与DSA无明显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动脉瘤颈结构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手术结果基本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具备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月2日~2020年12月15日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头颅CTA检查、MR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此外,对比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不同分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结果:DAS检查结果显示确诊动脉瘤患者48例,共检出动脉瘤74个,CTA检出动脉瘤65个,MRA检出动脉瘤51个,CT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检出率(均P<0.0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4.20%(65/69)、60.00%(3/5)、91.89%(68/74),均高于MRA的82.26%(51/62)、41.67%(5/12)、75.68%(56/74)(均P<0.05)。CTA诊断1级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为13.85%(9/65),高于MRA的7.84%(4/51)(P<0.05)。各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可提高对小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然而,MRA具有无辐射、检测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血管三维DSA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影像质量.方法:对67例影像质量较差的三维DSA图像,通过与旋转DSA图像的比对分析,确定影响脑血管三维DSA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脑血管三维DSA图像质量与头颅运动、三维模式的选择、延迟方式与时间、对比剂注入的速率与总量、连接管和导管内对比剂充盈状态、影像的后处理、扫描定位的准确性和设备定期调试较准有关.结论:要获得良好的三维DSA影像,需遵循质量控制措施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凹冠脉造影与导管法冠脉造影相比,具有无创、安全、经济快捷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见广泛。但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较多,而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护理是其很重要的环节,本文就与该项检查有关的护理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7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记录这两项检查所得结果及数据,以检查数据为基础对冠状动脉CT造影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实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0例病人均可顺利完成以上两种检查,按照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标准,冠状动脉CT造影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率为90.5%、阴性预测率98%。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无创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检测技术,因此可以推荐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晶  祝铭  庄玲玲  张皓  朱颖 《生物磁学》2014,(12):2271-2273
目的:探讨研究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7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记录这两项检查所得结果及数据,以检查数据为基础对冠状动脉CT造影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实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0例病人均可顺利完成以上两种检查,按照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标准,冠状动脉CT造影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率为90.5%、阴性预测率98%。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无创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检测技术,因此可以推荐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对住院患者进行术前整体状况评估。影像学检查主要记录动脉瘤的位置、瘤体长度和瘤颈宽度,测量其长宽比例。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观察各种介入治疗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44例、女53例,男性平均年龄51.3岁,女性平均年龄46.7岁,男女共同平均年龄4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及其附近动脉瘤51个,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29个,大脑中动脉11个,椎-基底动脉系统6个,所用到的栓塞材料包括各种弹簧圈、颅内支架、不可脱球囊等。97例中15例出现并发症(15.5%),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术中发生血管痉挛3例,血栓形成或血栓性栓塞5例,3例死亡。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最主要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栓塞和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术前评估、术中谨慎操作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能够降低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