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英任  项存悌 《菌物系统》1999,18(4):357-360
在安徽省黄山杜鹃〗Rhododendron maculiferum Franch.ssp.anhweiense (Wils.)Chamb.〖上发现盘菌纲一新属--新齿裂菌属(NHeococcomycesY.R.Lin,C.T.Xiang&Z.Z.Li).对该属及其模式种--杜鹃新齿裂菌(N.rhododendri Y.R.Lin,C.T.Xiang&Z.Z.Li)进行了描述和讨论。主模式标本存放在  相似文献   

2.
在安徽省黄山杜鹃[Rhododendronmaculiferum Franch.ssp.anhweiense(Wils.)Chamb.]上发现盘菌纲一新属──新齿裂菌属(NeococcomycesY.RLin,C.T.Xiang&Z.Z.Li)。对该属及其模式种──杜鹃新齿裂茵(NrhododendriY.RLin,C.T.Xiang&Z.Z Li)进行了描述和讨论。主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3.
在安徽省黄山杜鹃[Rhododendronmaculiferum Franch.ssp.anhweiense(Wils.)Chamb.]上发现盘菌纲一新属──新齿裂菌属(NeococcomycesY.RLin,C.T.Xiang&Z.Z.Li)。对该属及其模式种──杜鹃新齿裂茵(NrhododendriY.RLin,C.T.Xiang&Z.Z Li)进行了描述和讨论。主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4.
我国齿裂菌属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2个新种:生于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nb.)Oerst.]上的青冈齿裂菌(Occomycesce=yclobalanopsisY.R.Lin&Z.Z.Lisp.nov.)和生于香叶树(LinderacommunisHemsl.)上的福建齿裂菌(C.fujianensisY.R.Lin&C.T.Xiangsp.nov.)。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及形态图。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5.
林英任  现存悌 《菌物系统》2000,19(3):297-301
我国齿裂菌属的4个分类单元,其中包括2个新种:生于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Thunb.)Oerst.「上的青冈齿裂菌(Coccomyces cyclobalanopsis Y.R.Lin&Z.Z..Li sp.nov.)和生于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上的福建齿裂菌(C.fujianensis Y.R.Lin&C.T..Xiang sp.no  相似文献   

6.
林英任  项存悌 《菌物系统》2000,19(2):157-160
具裂菌属(Coccomyces)二新种,生于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上的卷丝齿裂菌(C.circinatus)和生于乌榄(Canarium pimela)上的杯状齿裂菌(C.crateriformis)。新种有拉丁文、中文描述和图解,并讨论。模式标本收藏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7.
齿裂菌属的两个新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齿裂菌属的两个新种一贵州齿裂菌和油杉齿裂菌。前者发生在贵州织金县华山松的枝条上,后一种见于福建省福州市油杉的落叶上。对这两个种作了汉文、拉丁文描述和图解。  相似文献   

8.
报道我国齿裂菌属的5个分类单元,其中多角齿裂菌Coccomyces multangularis Y.R.Lin & Z.Z.Lisp.nov.,中国齿裂菌C.sinensis Y.R. Lin &Z.Z.Lisp.nov.和山矾齿裂菌C.symploci Y.R.Lin & Z.Z.Lisp.nov.是新种,辐射状齿裂菌C.radiatusSherw.为中国新记录。提供了新种的拉丁文简介、汉文描述和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存放在安徽农业大学森林保护教研室(AAUFP)。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齿裂菌属(Coccomyces de Not.)的两个新种一贵州齿裂菌(C.guizhouensis Y.R.Lin et B.F.Hu)和油杉齿裂菌(C.keteleeriae Y.R.Lin)。前者发生在贵州省织金县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的枝条上,后一种见于福建省福州市油杉[Ketelecria fortunei(Murr.)Carr.]的落叶上。对这两个种作了汉文、拉丁文描述和图解。  相似文献   

10.
11.
皮下盘菌属及其近似类群RAPD-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悬钩子皮下盘菌等总基因组DNA为皮下盘菌属(Hypodermade Not.)及其近似类群RAPD体系优化的模板,对模板DNA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引物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等反应体系以及退火温度和时间、延伸时间、循环次数等扩增程序条件进行优化,寻找出适合此类菌物RAPD-PC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和最佳扩增程序。  相似文献   

12.
以光裸星虫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法对影响其ISSR-PCR扩增效果的因子(模板DNA、Mg2+、dNTPs、引物、TaqDNA聚合酶、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浓度进行研究。确立适合光裸星虫ISSR-PCR的反应体系:25μL体积含1×PCR buff-er、模板DNA用量为10-50 ng、TaqDNA聚合酶为0.75-1.75 U、Mg2+浓度为1.5-2.5 mmol/L、dNTP浓度为0.20 mmol/L,引物浓度为0.8-1.2μmol/L,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的添加并不能优化光裸星虫ISSR-PCR反应结果。利用所建立的体系对广西北海群体的20个光裸星虫个体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扫描,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体系均能扩增出清晰、多态性高的条带。  相似文献   

13.
皮下盘菌属种内及种间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子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皮下盘菌属(Hypoderma)4种23个菌株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被试材料ISSR标记多态性好,8个引物共扩增出131个条带,其中126条(占9618%)具有多态性。经欧氏最短距离中的类平均法聚类,得到各菌株之间的ISSR标记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变异范围为0.30—0.82,23个菌株可聚为6类。通过ISSR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悬钩子皮下盘菌种内遗传差异体现在子囊果大小、形状及埋生深度、唇特征、侧丝顶端形状、子囊和子囊孢子形状及大小,以及寄主、着生部位和分布区域方面;皮下盘菌属的种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子囊果、唇、侧丝、子囊及分生孢子器等部分形态学特征、寄主及着生部位方面。  相似文献   

14.
野生毛木耳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获得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野生毛木耳ISSR扩增结果,通过单因子试验对ISSR-PCR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ISSR分析的最佳PCR条件:25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25ng、dNTPs0.24mmol/L、Taq DNA聚合酶1U、Mg2+0.9mmol/L、引物2μmol/L、10×PCR buffer2.5μL、ddH2O12.6μL。最佳退火温度因不同的引物而定,最佳循环次数为35次。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出25条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这一优化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利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野生毛木耳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一个适合的程序。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子试验两种方法对影响大苞萱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4个因素(Taq酶,Mg2+,dNTP,引物)在3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正交设计选用L9(34)方案,采用直观分析法获得影响因素最佳反应水平。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各因素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情况,找出最佳反应水平。两种方法所得影响因素最佳水平存在差异,通过综合比较与分析,最终建立了大苞萱草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Taq酶1 U,Mg2+1.5 mmol/L,dNTP0.20 mmol/L,引物0.4μmol/L,1×PCR buffer,30 ng模板DNA。在此基础上筛选出10个扩增稳定、多态性丰富的ISSR引物,并通过梯度PCR试验,确定引物最佳退火温度。  相似文献   

16.
四数獐牙菜ISSR-PCR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四数獐牙菜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4种主要因素(Mg2+、TaqDNA聚合酶、dNTP及引物)进行优化筛选,PCR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结果显示,Mg2+、TaqDNA聚合酶、dNTP这3因素的不同水平对PCR反应结果都有显著影响,其中Mg2+的浓度影响最大。筛选出各反应因素的最佳水平,建立四数獐牙菜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5μL)为3.0 mmol/L Mg2+,250μmol/L dNTP,0.6μmol/L引物,1UTaqDNA聚合酶,40 ngDNA,2.5μL10×buffer。这一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四数獐牙菜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物种保护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交设计优化缩叶藓属植物的ISSR-PCR反应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伟  王助文  曹同 《生物技术》2009,19(5):32-34
目的:建立缩叶藓属(Ptychomitrium)植物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方法:利用正交设计实验的方法,采用引物562,10号材料Ptychomitrium gardneri为模板对缩叶藓属植物的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Mg2+d、NTPs、引物、模板量、Taq酶量)在4个水平上进行体系优化。结果:确定了缩叶藓属(Ptychomitrium)植物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5μl)为:Mg2+浓度为3.2mmol/L、dNTPs浓度为0.96mmol/L、引物浓度为1.04μmol/L、模板量10ng、Taq酶量1.5U。利用该体系,采用引物564在16个材料中能有效扩增。结论:这一优化体系的建立为以后缩叶藓属植物的ISSR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交设计优化北重楼ISSR-PCR体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龙进  白成科 《植物研究》2011,31(1):105-108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的方法,最终建立了北重楼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即20 μL反应体系中包含1×buffer,dNTP 175 μmol·L-1,Primer 0.8 μmol·L-1,Mg2+ 1.4 mmol·L-1,Taq酶2.5 U及模板DNA 80 ng。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5 min;94℃变性40 sec,55℃退火45 sec,72℃延伸90 sec,40个循环;72℃延伸7 min,4℃保存。该优化体系的建立,将为北重楼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学和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乌塌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乌塌菜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采用单因素浓度梯度试验和正交优化设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引物浓度、dNTP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PCR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退火温度和循环数进一步优化,最终确立了适合乌塌菜ISSR PCR反应的最佳体系和程序。即20 μL PCR反应体系含:30 ng模板DNA,0.50 μmol·L-1引物,0.25 mmol·L-1 dNTP,1 mmol·L-1 Mg2+,1.0 U Taq DNA聚合酶。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30 s,50℃退火1 min,72℃延伸90 s,35个循环;72℃延伸7 min,4℃保存。这一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对乌塌菜进行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的Mg2+、dNTP、引物和Taq DNA聚合酶4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以期建立其最佳反应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DNA模板浓度和ISSR PCR反应程序中的退火温度进行梯度筛选。结果表明:杂交油菜20 μL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包括1.50 mmol·L-1 Mg2+、0.125 mmol·L-1 dNTP、2.00 μmol·L-1 primer、0.50 U Taq DNA聚合酶、2.5 μL 10×buffer和40 ng DNA模板;引物UBC891适宜的退火温度为54.2℃。该体系在青杂3号及其父本不同个体中能够扩增出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条带。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杂交油菜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