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炭贮量和碳平衡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估算了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和碳平衡通量,分析了它们的区域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是258.83t.hm^-2,基本趋势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植被的平均碳密度是57.07t.hm^-2,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碳密度约是植被碳密度的3.4倍,其区域特点与植被碳密度呈相反趋势,随纬度升高而增加;凋落物层平均碳密度是8.21t.hm^-2,  相似文献   

2.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基于6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4种自然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和4种次生植被类型(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如下(1)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除 >40cm土层外,自然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次生植被类型.(2)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一样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两大植被类型间比较,除山地灌木草丛 >40cm土层外,自然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都高于所有的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在30.9~127.9 t/hm2间,总平均为73.9 t/hm2.(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厚度平均为36.7~73.3cm,总平均为56.4cm.除了山地常绿阔叶林外,土壤厚度基本上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4)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总面积为1028.4 hm2,土壤总碳贮量为72287.0 t,其中0~10、10~20、20~40cm和 >40cm四个土层分别占32.0%、20.6%、25.8%和21.6%.自然植被土壤碳贮量在表层(0~20cm)的比重比次生植被的高.所有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碳贮量贡献最大,季风常绿阔叶林次之.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在碳贮存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5)通过比较,鼎湖山保护区土壤碳密度整体较低,表层土壤碳贮量贡献较大.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制约土壤碳贮存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该文利用野外实际调查数据对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碳密度、净生产量、碳贮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云杉天然林分平均生物量为230.37×103 kg·hm-2,其中乔木层为212.77×103 kg·hm-2,占林分生物量的92.30%。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平均碳密度为树干57.85%,树皮47.12%,树枝51.22%,树叶48.27%和树根52.39%,灌木层平均碳密度49.91%,草本层平均碳密度46.34%,地被层平均碳密度43.21%,枯落物层平均碳密度39.44%,土壤碳密度平均值为1.4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密度逐渐减少。云杉林平均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273.79×103 kg·hm-2,其中乔木层109.30×103 kg·hm-2,占云杉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39.92%,灌木层5.69×103 kg·hm-2,占2.08%,草本层1.26×103 kg·hm-2,占0.46%,地被物层0.60×103 kg·hm-2,占0.22%,枯落物层0.83×103 kg·hm-2,占0.30%,林内土壤(0~100 cm)碳贮量为156.11×103 kg·hm-2,占57.01%。云杉林的碳库分布序列为土壤(0~100 cm)>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地被物层。云杉天然林分平均净生产总量为6 838.5 kg·hm-2·a-1,碳素年总净固量平均为3 584.98 kg·hm-2·a-1,其中乔木层净生产量为4 676 kg·hm-2·a-1,占林分总量的68.38%,碳素年平均固定量2 552.99 kg·hm-2·a-1,占林分总量的71.21%。  相似文献   

4.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存生物量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手段,以及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探讨我国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BF)、针阔混交林(MF)、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FF)、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SF)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林(CF)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在5种森林生态系统中, 土壤碳含量和碳贮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地降低, 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SF(23.97±1.77)>FF(21.35±3.64)>MF(11.78±1.21)>CF(9.09±0.91) >BF(8.16±1.34) 103kgC·hm-2, 对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贡献率差异不显著, 约占3%~4%; 3)乔木层对植物碳贮量贡献最多, 根系碳贮量占植物碳贮量的比例在13%~19%之间; 4)SF和FF的碳贮存以植物为主, MF、BF和CF的碳贮存则以土壤为主; 5)整个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依次为SF(729.92±43.49)>FF(618.86±53.97)>MF(353.88±21.76)>BF(247.79± 17.15)>CF(244.52±18.70) 103 kgC·hm-2, 差异显著, 对应的短期碳固定能力则依次为2.97、3.80、5.15、3.33和4.84 103 kgC·hm-2·a-1。在没有破坏性干扰前提下, 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是大气中碳沉降的潜在碳汇。合适的树种及其搭配比例、造林模式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是促进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和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主要林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7.
孙忠林  王传宽 《生态学报》2014,34(15):4133-4141
可溶性碳(Dissolved carbon,DC)和颗粒碳(particulate carbon,PC)通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分,在森林固碳功能的评价和模型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常因认识不足、测定困难等而在森林碳汇研究中被忽略。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DC和PC的组成、作用、相关生态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并展望了该领域应该优先考虑的研究问题。森林生态系统DC和PC主要包括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无机碳和颗粒有机碳,主要来源于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DC和PC是森林土壤的活性碳库,主要以大气沉降、穿透雨和凋落物的形式输入森林土壤系统,并通过土壤呼吸、侧向运输及渗透流失的方式输出生态系统。从局域尺度看,DC和PC通量受根系分泌、细根分解、微生物周转等生物过程的影响较大;从区域尺度看,它们受土壤和植被特性、生态过程耦联关系、气候因子以及全球变化的综合影响。该领域应该优先考虑:(1)探索不同时空尺度下森林生态系统DC和PC通量的控制因子及其耦联关系,揭示其中的驱动机理;(2)探索DC和PC与其它森林生态系统碳组分的相互关系及转化,阐明DC和PC通量与其它养分之间潜在的生态化学计量关系;(3)探索全球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如森林经营)和极端干扰事件(如林火、旱涝、冰冻、冻融交替等)对森林生态系统DC和PC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藏北高寒草地植被的碳密度与碳贮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估算藏北高寒草地植被碳密度和碳贮量。结果表明:1)藏北高寒草地总面积约39.059×106 hm2,植被地上平均碳密度12.158±4.7g·m-2,植被地下平均碳密度84.458±20.38g·m-2,植被地上部碳贮量5.171±0.95Tg,植被地下部碳贮量25.223±2.96Tg,植被总碳贮量为30.394±3.91Tg;2)不同草地组间植被碳密度和碳贮量差异显著。其中不同草地组间植被碳密度以丛生禾草组碳密度值最低,地上和地下碳密度分别为6.13±1.51g·m-2和26.04±5.8g·m-2,具灌木的半灌木组碳密度最高,地上和地下碳密度分别为31±3.4 g·m-2和244.59±6.9g·m-2;而不同草地组间,草地植被碳贮量以小莎草组最大,植被地上和地下碳贮量分别为2.24±0.32Tg和9.52±0.89Tg,半灌木组碳贮量最小,其地上和地下碳贮量分别为0.012 4±0.002Tg和0.098 1±0.002Tg。3)藏北高寒草地分布各县(区)碳密度和碳贮量的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从碳密度来看,革吉县、札达县、噶尔县和措勤县碳密度较高,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相当于藏北平均植被碳密度的1.76,1.47,1.11和1.06倍,从碳贮量来看,碳贮量集中分布于双湖特别区、札达、尼玛、日土、革吉和改则6县(区),六县(区)草地植被碳贮量为25.2±2.31Tg,占藏北总植被碳量的82.89%。  相似文献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   总被引:82,自引:2,他引:82  
1 前 言在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痕量气体中 ,尤以含C气体的作用最为显著。CO2 和CH4两种含碳气体的贡献将达到 75 %[1] 。而且 ,在大气中这两种气体的浓度正在不断增加[2 ] 。为了弄清大气中这些含碳痕量气体的来源和归宿 ,首先应该搞清楚全球主要碳库的现有贮量及其潜力。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有机碳库 ,它贮有1 1 4 6PgC ,占整个陆地碳库的 5 6%[3] 。而且更重要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碳贮存密度(carbondensity ,即与别的土地利用方式相比 ,单位面积内可以贮存更多量的有机碳 )。据研究 ,森林生态系…  相似文献   

10.
张慧玲  杨万勤  汪明  廖姝  张川  吴福忠 《生态学报》2016,36(7):1967-1974
森林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域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联结之一,其碳、氮和磷贮量不仅可影响森林与溪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与下游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于2013年8月雨季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2条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的碳、氮和磷贮量分配特征,并汇算了研究区域内碳、氮和磷在溪流中单位面积的总贮量。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碳、氮和磷的溪流单位面积总贮量分别为312.1 g/m2、809.5 mg/m2和110.9 mg/m2;在溪流中,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以径级为1—2.5 cm和2.5—5 cm的木质残体分布居多,分别共占碳、氮和磷总贮量的86.71%、87.20%和84.55%;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以Ⅴ腐烂级分配最多,分别共占碳、氮和磷总贮量的65.86%、67.86%和60.31%;尽管溪流各项特征与碳、氮和磷元素贮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基本达到中度相关关系。这些结果为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木质残体为载体的碳、氮和磷输出潜力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 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 462.64 ×104 hm2,总碳储量为1.68±0.12 Pg C (1 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0.88±0.77 Mg C·hm-2(1 Mg=106 g),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5.92~17 Mg C·hm-2之间波动。2)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南3省(云南、贵州、四川)既是我国灌丛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分布面积占6种灌丛总面积的23.5%,又是我国灌丛碳储量的主要储库,碳储量占整个6种灌丛碳储量的1/3(32.6%),适宜的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平均碳密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与我国森林和草地的植被碳储量相比,这些灌丛碳储量相当于我国森林和草地碳储量的27%~40%和36%~55%。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各森林类型为统计单元 ,得出山东省现有森林有机碳储量为 43 .41Tg ,占全国的 1 .2 3 % ,是全国单位面积碳储量平均水平的 78.72 % (按土地面积计 ) ,各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较大 ,介于 0 .40~ 49.46Mg·hm- 2 之间 ,密度大小与人为干扰程度有直接关系。并根据历年森林有机碳储量与碳密度变化情况 ,对未来 1 0年山东省的有机碳储量及碳密度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 ,在 3年后 ,森林有机碳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至 2 0 1 0年 ,全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可达 90 .31Tg ,比现在增长 1 .0 8倍  相似文献   

13.
兴安落叶松林碳平衡及管理活动影响研究 (英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利用大兴安岭地区根河落叶松(Larix gmelini)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实际观测资料验证CENTURY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林碳循环的影响,指出:1)目前兴安落叶松林是一个碳汇,每年净吸收碳2.65 t·hm-2。2)砍伐将使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土壤碳含量则有所增加。干扰强度越大则其植物总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碳含量变化幅度越大,伐后恢复时间也越长。3)连年去除枯枝落叶处理使兴安落叶松林土壤碳含量下降,土壤越来越贫瘠。植物总生物量在前30年迅速增加,之后则趋于稳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全球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测的 2种主要方法 ,即测定表面通量的微气象学方法 (涡相关法 )和生物量清单统计方法。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应用上述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进展情况 ,并对今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野外调查与历史资料相结合,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一个放牧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群落的碳素贮量、主要流量和周转速度等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对放牧情况下该群落的碳素收支进行了概算。结果表明:1)该群落中地上部净初级生产固碳量的两年平均值为78.2 gC·m-2·a-1, 根系碳素输入量的平均值为322.5 gC·m-2·a-1, 碳素输入总量为400.7 gC·m-2·a-1; 2)土壤净呼吸量为343.7 gC·m-2·a-1,家畜采食量为49.7 gC·m-2·a-1,动物(昆虫)采食量为14.7 gC·m-2·a-1,地上立枯阶段的淋溶与光化学分解损失为3.2 gC·m-2·a-1,碳素输出总量为411.3 gC·m-2·a-1; 3)该群落中碳素输出略大于输入,净释放速率为10.6 gC·m-2·a-1,0~30 cm土壤中的碳素周转速率为6.2%,周转时间为16年。  相似文献   

16.
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哺乳期的时间分配和行为进行了研究。为满足哺乳期能量需要, 母麝有以下行为适应: 增加摄食时间; 提高摄食效率; 减少运动以降低能耗。随幼麝周龄增长, 哺乳时间(Y = 18.757- 1.872X , R = 0.827, P < 0.01)、警戒时间(Y = 46.399- 3.427X , R =0.947, P < 0.001)、舔肛时间(Y = 12.013- 1.925X , R = 0.920, P < 0.01) 等母性投资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望天树林与相近类型植被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18.
药用植物叶片的碳同位素比和矿质元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6种亚热带季雨林中常见的中草药植物叶片的稳定性同位素比(σ~(13)C 值)为-26.4到-32.6‰,灌木型的σ~(13)C 值最低。表明全部种类都属光合作用C_3途径植物。叶片的7种元素 N、P、K、Ca、Mg、Na、Si 的含量依植物种类、生活型、药效和所用药用部位不同而异。在9个具不同药效的组合中,治疗贫血、高血压和健胃药有较多的 N,治疗蛇伤、癌症的药的叶片含较多 P 和 K,治疗风湿骨痛药含较多 Ca 和 Mg。其他微量元素组成中,治疗贫血的药的叶片含 Fe 多,治疗感冒及高血压药者含 Zn 多,健胃药含 Cu 多。结果认为叶片的矿质元素分布图式反映植株自身的吸收积累特性,且对相应的主要疗效可能有附加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砍伐以及森林、草地转变成农田对于碳循环的影响,阐述了可能引起全球“未知汇”现象的重要原因,强调未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应充分重视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包括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利用方式的改变(森林转化为人工林或农田,草地转化为农田、退耕还林草等)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并指出了建立统一观测方法与规范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网  相似文献   

20.
陆地植被的固碳功能与适用于碳贸易的生物固碳方式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贸易的核心问题是要有足够的碳封存量在抵消CO2的排放之后还能有碳额度进入市场买卖。该文结合固碳概念,从固碳技术、减量成本、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等多方面对目前存在的和有潜力的各种减排与固碳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陆地植被对CO2的吸收是最安全有效的固碳过程,它们能够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吸收CO2,从而节省分离、提纯等技术的费用。进而该文分别对森林、草地、农田等3种陆地植被的固碳功能与不同固碳策略对固碳效果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具体的比较分析,得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吸收能力,草地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在固碳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显著。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4项适用于碳贸易的生物固碳方式,即保护天然林,推广种植速生丰产人工林;保育天然草地、建设人工草地;建立规模化沼气产业链;注重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生物质能源,促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