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渗透作用是植物水分代谢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做好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教学手段。但是我感到,按照教材中渗透作用示意图来做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1) 用膀胱膜或肠衣作为半透膜,取材处理不太容易。(2) 长颈漏斗口的直径较大,半透膜受到蔗糖溶液的压力而下沉,影响液面高度的正常变化。(3) 实验装置比较大而沉重,不便于巡回演示。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下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具有成熟液泡植物细胞 ,失水或吸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利用本文介绍的渗透装置进行渗透作用演示实验 ,可以显著提高实验的效果 ,这对学生深刻理解渗透作用原理具有较好的帮助。1 装置的制作1 .1 材料用具  6cm× 4 0cm大小的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薄板 (或无色透明的录音磁带盒 ) ,直径 1 .5mm2mm、长 2 5cm无色透明的玻璃管或塑料管 ,直径 6mm的玻管 ,细齿锯条 ,砂皮纸 ,有机溶剂氯仿 ,防漏玻璃胶 ,尺 ,酒精灯 ,解剖器 ,橡皮塞 ,脱脂棉 ,小扁锉 ,半透膜等。1 .2 装置的制作过程1 )用细锯条将有机玻璃板截出 6cm× 6cm…  相似文献   

3.
水分代谢中渗透吸水的原理,是细胞吸收水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矿质代谢等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用卵壳膜作为半透膜进行渗透吸水原理的实验获得成功,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相似文献   

4.
植物学演示实验观察根对水分的吸收此实验作为课本中的细胞吸水实验的补充。方法如下:准备一个300ml广口瓶。配备一胶塞,将瓶塞用打孔器垂直打两个孔,再通过这两个孔的中心把瓶塞纵切分割为两半备用。然后取一口径与所打的孔口径相同的细玻璃管,一端在酒精喷灯火焰上加工弯成S形,另一直端插入瓶塞的一个孔中;另一孔固定一  相似文献   

5.
针对人教版高二生物学教材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问题探讨栏目中的"渗透装置演示实验"存在装置难获得、演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作出改进。将手动剥离的蛋壳内膜作为该渗透实验的主要装置,清晰、简便地演示什么是半透膜,什么是渗透作用,并用该装置演示淀粉-碘、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对物质进、出内膜的实验,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质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概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渗透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绿色植物水分代谢”中的一个难点。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因此,课本上安排了一个证明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的演示实验。由于原实验在设备上存在一些弱点,常常给教学带来一些麻  相似文献   

7.
尼罗罗非鱼成熟卵结构及精子入卵早期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永松 《动物学报》1990,36(3):227-230
用扫描电镜观察尼罗罗非鱼(Tilopia nilotica)成熟卵卵膜孔结构和精子入卵的早期情况,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熟卵皮质,可见卵膜孔包括前庭和精孔管两部分,前庭壁及壳膜外表面上有许多小孔洞,精孔管壁呈阶梯状。卵膜孔下的卵皮质是一凹陷区,这一区域存在着皮质小泡。本实验见到5种形态的皮质小泡,其中大的皮质小泡靠近质膜。  相似文献   

8.
<正>渗透作用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一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做好该演示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教学手段。由于半透膜不容易取材、液面高度上升现象很难被全班学生观察到,本研究将装置进行改进(如图),使其在教学中得以真正使用。1选用肠衣作为半透膜本装置选用肠衣作为半透膜,肠衣价格便宜、容易购买且弹性大不易破损。剪取5 cm左右的一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物学渗透作用实验中,以动物膀胱为半透膜。其实鱼鳔也可以用来作半透膜。取鱼鳔内层薄而透明的膜,小头剪成圆孔,装入30%蔗糖溶液,插入细玻璃管用细线扎紧,放入清水中,1—2小时将有明显的实验结  相似文献   

10.
教学要点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与水分的散失。重点是渗透吸水,难点是渗透吸水过程中的渗透压问题。植物细胞在形成液泡之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是由扩散引起的。 1.什么是扩散作用放实验投影(图1)。  相似文献   

11.
戴焱 《生物学通报》2001,36(5):38-38
在初中生物第一册“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内容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根毛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安排了萝卜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但是在此演示实验中 ,只是根据萝卜块变硬变软而推断植物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 ,似乎不够严谨。为了使该实验更加严谨、科学 ,我们对其做了些改进。1 准备在上课前一天 ,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准备工作 ,把 1个约 2 50 g重的萝卜去掉皮后分成 3份 ,用刀仔细、耐心地削 ,直到在天秤上称出等重的 3块萝卜块。再取3只烧杯 ,A烧杯注入盐水 ,放入 A萝卜块 ,烧杯内液面控制在 2 0 0 ml刻度上 ;B烧杯注入清水 ,放入…  相似文献   

12.
“渗透实验”是类比推理“原生质层具有选择性”的前提,是学生理解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基础。鸡蛋卵壳膜是渗透实验中充当半透膜的最佳材料,简化了人教版教材的渗透装置,优化了实验设计,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是如何工作的”研究旅程。  相似文献   

13.
郭慧敏 《生物学通报》2010,45(9):49-49,F0003
“渗透现象”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中所设立的演示实验。由于教材介绍的渗透实验装置存在一些缺点:如长颈漏斗口直径大不易找到合适的半透膜,且半透膜扎口处密封难度大;玻璃管内径大,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生物》的渗透实验中,如果采用花生种皮作半透膜,则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具体作法是:将完好的花生仁放在4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分钟,待花生种皮吸水膨胀而子叶吸水很少时,取出花生仁,在种粒前端1/4处用小刀切除一部分,剩下部分用手指轻轻一挤脱  相似文献   

15.
日本鳗鲡精卵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经人工催产获得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卵膜的超微结构以及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实验观察到,除一般硬骨鱼类的精子特性外,日本鳗鲡精子有其独特的结构。精子头部为不规则的梨形,有背腹面之分。一个巨大的球形线粒体位于头部顶端。精子中段向后伸出一支根,支根位于袖套腔外精子的背侧,前端向精子头部线粒体方向延伸,支根的微管结构为"8+2"结构,并在精子入卵过程中起到切断鞭毛的作用。精子的尾部由鞭毛和鞭毛末端的结组成。鞭毛横切面呈圆形,无侧鳍,鞭毛微管结构为"9+0"结构。受精卵的整个表面密布着无规律延伸的脊、脊包围形成的窝和窝中的孔所组成的脊孔复合体,但无典型特征的受精孔。受精卵超薄切片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卵膜分为外层壳膜和内层卵黄膜。壳膜与卵黄膜间为卵周隙。壳膜只观察到放射带,未见透明带。放射带可分为三个亚层:最外层为脊孔复合体的脊,中间层为皱纹层,最内层为致密的平滑层。脊孔复合体的孔横穿整个放射带,在放射带内层形成一个乳突状结构。日本鳗鲡的卵膜不仅具有保护卵子的作用,而且还参与了受精。实验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精子的入卵过程。观察结果认为:日本鳗鲡精子入卵过程可分为卵膜对精子的吸引、精子对卵膜的锚定、精核的进入和孔封闭等4个阶段。但由于研究只观察到受精过程中日本鳗鲡精子和卵膜的形态变化,因此对精子穿过卵膜的方式和特征等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整个受精过程为1min30s左右。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日本鳗鲡精子结构的特殊性和受精过程的特殊性,为进一步突破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物》课本中,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提到“渗透吸水原理”和“细胞吸水力”。这一节教材是教学上的难点。其中关于“渗透压”的讲解更是难点中的难点。 (一)什么是渗透作用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蔗糖液,蔗糖液会渐渐扩散,直到全杯水中蔗糖分子均匀分布为止,这称为扩散作用。渗透作用是扩散作用的特殊形式,是溶剂分子(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动物学》教学中,为让学生实际观察到鸡蛋壳上的小气孔,我在课外组织了以下的观察演示实验。取具黄色壳的鸡蛋一个(白色壳薄易破),用小的缝衣针在蛋的较尖的一端小心地钻一孔,用装有5号针头的10毫升的注射器,先抽入10毫升空气,然后将针头沿扎好的小孔插入1/2(手不能摇动,否则空气和蛋清冒出),缓缓将空气注入蛋内。大约注入到2毫升空气时,  相似文献   

18.
陈维 《生物学通报》2006,41(9):48-49
“渗透现象”是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在讲述“水分的跨膜运输”这部分知识点时,设立的演示实验。对这一实验,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安排的演示内容有所不同。人教版新教材基本延用了原先教材的图式,安排了“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液”的演示实验(见图1)。笔者经过此部分内容的多次教学实践发现,这一实验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介绍几种用于渗透作用的半透膜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生物课中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做的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半透膜的选材,下面介绍几种可用于渗透作用半透膜的材料,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邢卫东 《生物学通报》1997,32(11):36-36
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逐步进入中学生物课堂中,其辅助教学的作用越来越被广大生物教师所认识。本文以“水分代谢”第一课时为例,探讨如何发挥计算机在生物教学中的辅助作用。1教材分析“水分代谢”第一课时是研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及部位;(2)吸水的方式;()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其教学重点为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教学难点为渗透吸水的原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吸水的条件,以及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2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