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表现为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数,但过多(300kg/hm2)或过少(150kg/h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总蛋白质、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含量及谷/醇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总蛋白质及各组分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谷/醇比也降低.在同一施氮量下,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均不利于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提高.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过高(300kg/hm2)或过低(150kg/hm2)施用氮肥均不利于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提高.只有保持适宜的花后土壤含水量和施适宜的氮肥才有利于支/直比的提高.适量增施氮肥或花后土壤含水量适宜可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这说明在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施用氮肥和控制花后土壤水分含量技术,调控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形成,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
以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材料,在防雨池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强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及其品质的影响,以明确强筋小麦获得高产优质的花后适宜土壤含水量及施氮量.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下,适宜的花后土壤含水量(60%~70%)籽粒游离态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在籽粒发育过程中一直最高,有利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积累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的提高,提高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衰减值;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均导致籽粒SSS和GBSS活性降低,从而使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积累量降低,减小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使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降低.(2)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增施氮肥不利于灌浆前期SSS和GBSS活性和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量的提高,并且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增施氮肥该趋势加重;适量增施氮肥能提高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和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过多或过少施氮则降低支/直比和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适量增施氮肥(纯氮225 kg/hm2)或适宜的花后土壤含水量(60%~70%)可促进强筋小麦籽粒淀粉的合成,有效改善其淀粉品质.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马东辉  赵长星  王月福  吴钢  林琪 《生态学报》2008,28(10):4896-4901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土壤含水量下,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穗数,但过多(300kg/hm^2)或过少(150kg/hm^2)施氮均不利于穗粒数和干粒重的提高,而导致减产。在相同施氮量下,均表现为花后土壤含水量60%~70%处理的旗叶SPAD值、光合速率、Fv/Fo和Fv/Fm最高,40%~50%处理最低,80%~90%处理居中,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80%~90%)或过低(40%-50%)导致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最终使产量降低。表明花后土壤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小麦旗叶的光合特性降低,而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改善旗叶的光合特性,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粒径分布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蛋白大聚合体(GMP)是决定小麦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GMP以球形颗粒形式贮藏在小麦籽粒胚乳中,其含量及颗粒大小受亚基组成及环境条件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施氮水平与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及其颗粒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240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中GMP的含量,施氮量继续增加则不利于小麦籽粒 GMP积累。小麦籽粒GMP颗粒粒径分布范围为0.375—256 μm;GMP颗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呈双峰曲线,数目分布呈单峰曲线。在0—240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10μm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和体积百分比,表明施氮能促进大颗粒GMP的形成。不同品种对施用氮肥的反应呈现差异。大穗型品种泰山9818籽粒GMP含量及颗粒粒径分布对氮肥的反应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化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吸氮强度,尤以生育后期提高的幅度为大认为是增施氮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基础,增施氮肥虽提高了小麦植株的吸氮强度。吸氮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率降低,增施氮肥不仅促进了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而且也促进了对土壤氮的吸收,并讨论了在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合理运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施氮量对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较高的施氮量不利于起身期之后的氮素积累,致使成熟期小麦氮素积累量未能显著提高;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植株磷素积累量增加不显著;施氮量增加促进小麦生育前期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在生育后期降低植株钾素的流失.随施氮量增加,籽粒氮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趋于降低,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不同施氮处理之间籽粒磷素含量和钾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营养器官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和钾素向叶片的分配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同时,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施氮处理间,植株磷素、钾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95 kg/h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以番茄品种‘184’为材料,采用水肥一体化番茄设施基质栽培模式,以甘肃农业大学植物营养液配方C中钾肥为对照(T1常规钾肥量),再在配方C中添加不同量钾肥组成T2(钾肥增量25%)、T3(钾肥增量50%)、T4(钾肥增量75%)等处理,探究不同施钾量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筛选设施基质栽培条件下最佳施钾量。结果显示:(1)与常规施钾肥量(T1)相比,增施钾肥处理(T2-T4)均可显著提高番茄株高、茎粗、根系活力,且T3处理的各指标均最高,但增施钾肥对叶片数的影响不显著。(2)增施钾肥处理较T1均能够显著提高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增强光合和荧光过程,进一步促进光能的吸收与转化,且T3处理的增幅最高。(3)随着施钾量的升高,增施钾肥处理的番茄单果重、果实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适量增施钾肥处理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并以T3番茄产量最高,且较T1显著增产20.87%。(4)与T1相比,各施钾处理番茄果实硬度、可溶性总糖、Vc、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各指标均随着施钾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在T3处理下达到最优。(5)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的综合得分依次为T3>T4>T2>T1。研究发现,在设施基质栽培条件下,适量增施钾肥能显著提高番茄植株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植株生长,达到提高果实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并以常规钾肥增量50%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砂姜黑土区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耕作方式及施氮量最优组合,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以深松、旋耕和常规耕作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 0、120、225、330 kg·hm-2 4个施氮量为副区, 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对小麦拔节后氮代谢、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生育期的推进, 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深松方式配合中高氮处理的峰值在花后10天, 而常规耕作和旋耕的4个施氮处理以及深松的低氮处理峰值多在开花期。与常规耕作和旋耕相比, 深松耕作显著降低了10-40 cm的土壤容重, 提高了土壤总空隙度和根干质量, 有利于中后期根系氮素吸收。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 均以深松方式最高。3种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籽粒产量以深松方式配合330 kg·hm-2施氮量最高, 而常规耕作和旋耕方式的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3种耕作方式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以施氮225 kg·hm-2最高。因此, 在砂姜黑土区宜采用深松耕作方式配合适宜的施氮量, 以改善土壤条件, 促进根系氮素吸收, 延长叶片功能期, 达到产量与蛋白品质提升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晚播小麦产量、养分积累、秸秆养分释放及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秸秆还田并配施适当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籽粒产量.晚播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氮、磷、钾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同施氮量(270 kg N·hm-2)下,秸秆还田处理的干物质、磷、钾积累高于不还田处理,氮积累则呈相反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率增加,且拔节后秸秆养分释放量占总释放量的比例降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秸秆的干物质、磷、钾释放量呈倒“N”型变化趋势,而氮释放量则呈“V”型变化趋势.计算养分表观平衡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并增加施氮量,养分总盈余量显著升高;在获得较高产量的施氮条件下,氮、钾素显著盈余,磷素投入较为合理.晚播小麦实行秸秆还田后,可适当增加氮肥用量至257 kg·hm-2,并减少钾肥投入.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量下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水量对高产小麦耗水特性和氮素分配利用的影响。设置4个施氮水平:0kg·hm-2(N0)、120kg·hm-2(N1)、210kg·hm-2(N2)和300kg·hm-2(N3),在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4个灌水量处理:不浇水(W0)、底墒水+拔节水(W1)、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每次灌水量60mm。结果表明:(1)在N0水平下W0处理日耗水量以拔节至开花期最高,在N1水平下,拔节至开花期日耗水量与开花至成熟期的无显著差异。同一施氮水平下,小麦开花后总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但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2)同一施氮水平下,成熟期W1处理20—140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W2和W3处理,14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W1处理0—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植株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高于W2和W3处理,100—1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植株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低于W2和W3处理。表明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的W1处理,促进了小麦对20—140cm土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减少了土壤硝态氮向100cm以下土层的淋溶,而且有利于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3)在试验条件下,施纯氮210kg·hm-2、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的N2W1处理,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保墒灌溉对渠灌类型区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统耕作栽培方式为对照,研究了5种保墒灌溉栽培方式下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差异,并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MDA含量、SOD含量、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保墒灌溉栽培方式对冬小麦均有增产作用,平均增产13.46%,穗长平均增加7.15%,不孕小穗数平均降低21.78%,结实小穗平均增加11.42%,穗粒数平均增加10.82%,千粒重平均增加11.05%。保墒灌溉栽培方式的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减缓,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增高,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24.03%。结果表明,以免耕留茬方式增产幅度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素水平下施硫对高产小麦碳氮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2个不同穗型的高产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施240 kg·hm-2(N240)和330 kg·hm-2(N330)纯氮水平下,分别施纯硫60 kg·hm-2(S60)和0 kg·hm-2(S0),研究了施硫对小麦不同器官碳氮运转及其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2个供氮水平下,施硫(S60)均比对照(S0)增加了2个小麦品种的叶片、茎、鞘、颖壳和穗轴等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氮素的运转量和运转率以及总运转量和总运转率,提高了转运干物质、氮素对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极显著提高了籽粒和蛋白质产量.(2)施硫对豫农949品种籽粒和蛋白质产量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兰考矮早八;与对照(S0)相比,豫农949的N240S60和N330S60处理使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2.74%和16.41%,蛋白质产量分别增加16.84%和16.14%.结果表明,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施硫均可明显促进高产小麦植株的C-N运转,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和碳物质的积累,从而增加籽粒产量,但不同品种间的施硫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氮、硫配施对弱筋小麦籽粒淀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硫配施对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籽粒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硫及其互作对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和直支比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氮肥对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稀懈值的影响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硫肥仅对稀懈值和糊化温度的影响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每公顷施纯氮240 kg(N240)和纯硫20~60 kg(S20和S60)可提高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每公顷施纯氮150 kg(N150)和纯硫20 kg(S20)可以提高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改善淀粉品质.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研究了4个施氮水平下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2种穗型小麦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返青期、拔节期除外)、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都显著高于对照(不施氮),且均以180 kg.hm-2施氮处理最高,而2品种小麦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逐渐增加,且大都显著高于对照;2品种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土壤氮贡献率以及氮收获指数均表现出180 kg.hm-2>90 kg.hm-2>360 kg.hm-2的趋势,且不同氮肥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表明,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在试验条件下施用纯氮180 kg.hm-2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5.
Winter wheat cultivar Basalt was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with Fusarium culmorum at the end of anthesis and treated with the systemic fungicide tebuconazole (Folicur®) a few days before and/or after inoculation. Check plots remained uninoculated and unsprayed. Head infections, yield, yield components and the percentage of Fusarium‐ infected kernels were determined. Artificial Fusarium inoculation lowered yield significantly by 24.2‐45.0%. Any fungicide treatment saved yield, thousand grain weight and kernel numbers per head. Pre‐infectional application of tebuconazole was superior to application carried out post‐infection. Moreover, the fungicide controlled deoxynivalenol (DON) synthesis in the fiel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and enabled good control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glume blotch and the percentage of Fusarium‐infected kernels. The levels of Fusarium kernel infection after harvest clearly reflected the DON content of w heat grain.  相似文献   

16.
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对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及其防衰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用量对辣椒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均有明显影响,并最终影响产量,且与无机复合肥相比,腐植酸复合肥表现了明显的优势。NRA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变化速率逐渐下降;SOD活性在施肥量低于0.2g·kg^-1时,随施肥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但当施肥量超过0.2g·kg^-1后,SOD活性开始显著降低;对POD活性的影响与对NR活性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但当施肥量超过0.3g·kg^-1时,无机肥处理的POD活性显著提高,而HA复合肥处理的POD活性变化则始终较平缓;对辣椒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与对SOD活性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施肥量与辣椒产量之间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HA复合肥最高产量施肥量(纯养分量)为0.27g·kg^-1,每盆最高产量为165.22g。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条件下冷、暖型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类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灌浆结实期冷、暖型小麦在不施肥(CK)、单施磷肥(P)、单施氮肥(N)和氮磷配施(NP)等4种施肥条件下旗叶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冷型小麦的旗叶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暖型小麦。其中,在不施肥和单施磷肥条件下,两类小麦之间各项生理指标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施用氮肥(单施氮肥和氮磷配施)条件下,两类小麦之间的差异有所减小,但冷型小麦仍然高于暖型小麦。冷型小麦旗叶优良的光合生理特性具有不随施肥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特点,对土壤肥力状况有较强的适应性;而暖型小麦对土壤氮素营养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8.
种植在粘土、壤土和沙土中的3个面筋含量高、中、低的冬小麦品种灌浆期间籽粒中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开花后20 d达到峰值.面筋含量高的品种在粘土和沙土上种植的SBE活性较高,而面筋含量中等和较低的品种在粘土和壤土中种植的SBE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除草剂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4种除草剂(2,4-D丁酯、‘巨星’、‘世玛’和‘骠马’)对2个小麦品种(‘临优145’和‘临汾138’)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4-D丁酯使小麦灌浆期间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一直较低,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巨星’使灌浆前期的SPAD值和Pn较高而中后期快速下降,灌浆持续时间缩短,产量与对照相近;‘世玛’使灌浆前中期SPAD值和Pn较低但后期下降缓慢,灌浆持续时间延长,千粒重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骠马’对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较小。2,4-D丁酯和‘骠马’使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评价值显著或极显著提高,稳定时间延长,而形成时间与对照相近;‘巨星’和‘世玛’处理的品质指标大多低于或接近对照。研究发现,除草剂通过调控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灌浆进程来影响其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且除草剂和品种间存在差异;2,4-D丁酯虽能明显改善小麦品质但却显著降低籽粒产量,‘骠马’使小麦品质特性改善的同时也使籽粒产量有所提高,‘世玛’虽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却使品质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20.
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连续25a在无石灰性潮土的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冬小麦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冬小麦面粉吸水率、沉降值,延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提高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可提高冬小麦籽粒中谷氨酸、丝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增加37.21%~54.62%.与对照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长期施肥对作物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也不相同,冬小麦籽粒中氨基酸含量受施肥影响最大的是谷氨酸,变异系数(CV)为14%,最小的是苏氨酸和赖氨酸,CV为7.67%及5.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