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荒漠草原是我国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中国该领域研究态势,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基于36年间国内外发表的3651篇论文,分析了发文量、发文来源、被引频次、主要作者、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等。结果表明:(1)2000年后关于荒漠草原的论文数量增幅较大,年均发表超160篇,但篇均被引频次、高质量学术期刊发文量和创新性研究成果较少,整体发文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具有创新性的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而利用荟萃分析方法对某一研究领域进展的分析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3)韩国栋、宋乃平、卫智军、周广胜等是荒漠草原研究的主要贡献者,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宁夏大学等单位在发文机构合作间的节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荒漠草原研究的网络核心,但中文论文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英文论文离散程度高,特别是与国外机构的合作相对较少;(4)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荒漠草原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荒漠草原植被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孢粉研究植被和环境变迁等方面。未来荒漠草原的研究应加强国内外机构和人员间的合作创新,从多尺度、多维度应用多学科知识、多技术手段,加强人类活动和气候条件相互作用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进化过程、地上与地下生态过程耦联关系、不同营养级之间内在机理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深度挖掘荒漠草原基础数据,以促进高影响力、高质量成果的产出,实现科研成果量变与质变并举、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并重,期望能给荒漠草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新方向,为中国草地建设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编辑部动态     
《生命世界》2005,(4):111-111
草原专题专家会4月5日,正是草长莺飞的好时节,《生命世界》编辑部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陈佐忠、孙建新,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蒋志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易华等数位大名鼎鼎的草原研究专家请到一起,为本刊6月号草原专题的内容把关献策。会上,几位专家分别就各自的草原研究经历和对草原问题的看法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编辑们深受启发,并在"草原围栏"和"造林"等问题上与专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这样在入神的倾听和热烈的讨论中倏然而过,而整个  相似文献   

4.
您到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吗?锡林郭勒草原可算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一幅画卷了。她作为我国三大草原之一,与蒙古、俄罗斯草原相连,是欧亚大陆草原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部的锡林河流域,这里是我国典型草原保护最好的区域。在这里,您可以观赏到绿浪翻滚的典型草原和鲜花盛开五彩缤纷的草甸草原景观。如果您有幸的话,还能见草原上的黄羊、狼、赤狐、伶鼬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这里的中国科学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是您了解草原奥秘的窗口。马背上的蒙古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也将为您的旅行增添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国温带草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本文利用1982—2015年逐月气象数据和逐旬GIMMS 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区不同类型草原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温带草原植被生长季NDVI在1982—2015年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08 (10 a-1);在生长季内的不同季节,温带草原植被NDVI均呈增加趋势,但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生长季内,降水是中国温带草原植被生长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增多明显促进温带草原3种类型植被的生长;在气温影响方面,春季夜晚最低温的升高对于所有类型温带草原植被生长均有促进作用,而春季和秋季白天最高温的升高能够明显促进温带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植被的生长。本研究发现,夏季夜晚最低温和白天最高温对中国温带草原植被有不对称的影响,夜晚最低温的增加会促进植被的生长,而白天最高温的增加对植被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部地区繁殖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11年5~6月,采用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及湿地3种生境中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繁殖鸟63种,隶属于11目25科,其中留鸟12种,夏候鸟51种。在动物地理区系成分上,古北界鸟类54种(占85.71%);东洋界鸟类9种(占14.29%)。调查结果表明,3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在多样性指数上以湿地为最高,其次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最低;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荒漠草原,其次为湿地,典型草原最低。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沿 1 6 70km长的中国东北样带 (NECT)分布的在繁殖习性上不同的植物功能型 ,克隆植物 (clonalplant)与非克隆植物 (non_clonalplant)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所测定的 2 1 8种植物中有1 1 5种属于克隆植物。对于灌木和草本植物功能型而言 ,净光合速率 (Pn)和水分利用效率 (WUE)在样带东西两端较低 ,在样带中间较高 ;蒸腾速率在温带荒漠植物分布的西端出现升高的趋势。在森林乔木、森林灌木、森林草本、草甸草原灌木、草甸草原草本、典型草原灌木、典型草原草本、荒漠草原灌木、荒漠草原草本等不同功能型的植物中 ,典型草原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光合生理指标较高。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 ,克隆植物比非克隆植物表现出较高的Pn 以及其他生理指标。克隆植物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非克隆植物高出 2 2 %、1 5 %、2 3%和 1 4 %。这种现象表明克隆植物在CO2 、光能和水分资源利用能力上优于非克隆植物  相似文献   

8.
蒙古口蘑子实体石油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又称白蘑、草原白蘑、珍珠蘑、查干蘑菇等。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属Tricholoma。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并形成蘑菇圈,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生长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高原生态过渡带的判定及生物群区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Holdridge生命地带方法对鄂尔多斯高原的生物群区进行了分类研究,研制了用于生态过渡带判定的计算机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鄂尔多斯高原的生物群区可分为草原、荒漠灌丛和荒漠3大类,草原群区以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群落为主,荒漠灌丛群区以冷蒿(Artemisia frigid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群落为主,荒漠群区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为主。鄂尔多斯高原的地带性植被在传统上分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3部分,在典型草原的边界划分上,传统划分与本文结果一致。而在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的边界方面,模拟结果与传统划分有一定的差异。荒漠灌丛和荒漠草原以及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在生物群落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荒漠灌丛和荒漠在生态特征上较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更为旱化,在地理位置上更为靠西部。该计算机模型结合了地理空间分析,能准确地确定生态过渡带的位置和宽度,为研究鄂尔多斯高原生态过渡带的特征提供了较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论文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光能利用率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模型)模拟了1982-2010 年中国草地NPP,进而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水热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82-2010年中国草地年平均NPP为282.0 gC m-2a-1,年总NPP的多年平均值为988.3 TgC;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2)近30年中国草地NPP增加速率为0.6 gC m-2a-1,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中国草地总面积的67.2%;总体上,中国草地NPP呈极显著和显著增加的比例(35.8%、8.0%)大于呈极显著和显著减少的比例(5.8%、4.8%);NPP明显增加的区域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部、阿拉善高原、新疆西部;明显降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不同年代际和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变化趋势差异明显。(3)草地NPP与降水量的相关性高于与温度的相关性。不同草地类型NPP对气温、降水量的响应程度不同,其中温性荒漠草原 、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的NPP与降水量均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在形态学水平上已被鉴定为草原毛虫蛹期的寄生蜂新种。本研究拟从分子标记水平再次对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进行物种辅助鉴定,探究其在小蜂总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N-J树。【结果】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线粒体COⅠ基因校正后的长度为812 bp,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34.36%、42.61%、10.59%、12.44%,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与蝶蛹金小蜂COⅠ基因相似度最高,遗传距离最小,表明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与蝶蛹金小蜂亲缘较近,因此推断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可能属于金小蜂科物种;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先后与Eupelmus sp.、Sycoscapter sp.、Idiomacromerus sp.、Diaziella bizarre、Eurytoma sp. 聚为一支,且与 Idiomacromerus sp.+(Diaziella bizarre+Eurytoma sp.)+(Eupelmus sp.+Sycoscapter sp.)形成姊妹群。【结论】本研究从分子标记水平揭示了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与金小蜂科物种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了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的形态学物种鉴定结果,为更深入地研究三江源草原毛虫金小蜂系统发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草原毛虫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叶、中间和柠条三种锦鸡儿的分布式样及其生态适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一之 《生态学报》2005,25(12):3411-3414
确定了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3种植物的分布式样:小叶锦鸡儿为蒙古高原东部-F松辽平原西部-华北山地分布种,中间锦鸡儿为东戈壁-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北部分布种,柠条锦鸡儿为南阿拉善-西鄂尔多斯分布种。小叶锦鸡儿适应分布于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以及华北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在草原带高平原上可形成灌丛化草原的景观,在草原带的沙地上可形成以小叶锦鸡儿为建群种的沙地灌丛植被;中间锦鸡儿适应分布于蒙古高原的荒漠化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带、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草原和荒漠化草原带的沙地及梁地上、黄土高原北部的黄土丘坡上,常形成以中间锦鸡儿为建群种的沙地灌丛植被;柠条锦鸡儿则适应分布于草原化荒漠和典型荒漠带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近缘的3种锦鸡儿的地带性分布从东至西或从北向南形成明显的有规律的地理替代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AM真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樑  孙莉  王强  董梅  王晓娟  王茜  张亮 《生态学报》2016,36(3):873-882
AM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类群,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80%以上的高等植物建立共生体系。目前,AM真菌在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从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探究AM真菌在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和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功能。分析发现在个体水平上,AM真菌对宿主植物具有促生效应、抑制效应或中性效应。在种群水平上,分析AM真菌对不同宿主植物吸收土壤矿质营养的分配和调控策略,围绕构成草原植被的两大组成成分:牧草和有毒植物,论述AM真菌对植物种群增长和衰败的调控机制,并从草原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角度,探讨AM真菌与植物群落之间的相关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围绕AM真菌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演替和退化草原的修复等展开论述,以期为利用AM真菌开展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草原菌根生态学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太仆寺旗公共草地全年连续放牧的传统放牧方式,通过控制性试验,并结合太仆寺旗多年的草地、家畜、经济和气象等数据,建立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经济模型,对太仆寺旗典型草原公共放牧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以草原生态恢复和牧民收入增加为目的,对典型草原的最适载畜率、家畜在冬春季节的合理补饲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典型草原放牧管理优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从当年10月到翌年5月份,家畜能量需求与放牧、补饲能量供给严重不平衡,家畜体重下降;随着载畜率的增加,牧民年均净收入先增加后降低,在载畜率为2.275羊单位/hm2时,收入达到最高;太仆寺旗最适载畜率为每公顷1.55-2.275羊单位。降低载畜率、加强补饲、提高草地质量都有利于提高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具有多元生态服务,探索草原生态价值核算方法对于草原保护修复与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草原生态价值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估框架和准确的核算方法。定位于北方草原,以内蒙古天然草原为典型案例区,提出了“支持-供给-调节-文化”服务价值四类共计19项的草原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基于地面采样、野外观测、遥感解译、模型模拟和统计等多源数据,在像元尺度上核算了2000—2020年草原生态价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内蒙古草原生态价值多年均值为17640.60亿元/a,约为自治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8607.23亿元/a)的2.05倍,每公顷草原提供的生态价值为2.34万元/hm2,总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其中,草原调节服务价值最高,多年均值6676.44亿元/a,占比53.68%;其次为草原支持服务价值,多年均值为6293.96亿元/a,占比35.13%;草原供给和文化服务价值多年均值分别为3796.27亿元/a(6.24%)和873.93亿元/a(4.95%)。从具体指标来看,防...  相似文献   

16.
李刚勇  陈春波  李均力  彭建 《生态学报》2023,43(16):6889-6901
低空域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高时效性、高分辨率、低成本、易操控等优势,作为地面与高空遥感(航天与航空遥感)间测量尺度空缺的有益补充,低空无人机遥感扩展了样地样方空间尺度,提高了中、小尺度遥感观测信息的精细化程度,实现了草原生境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与分析应用,是草原"星-空-地"一体化监测的重要组成。针对草原监测评价,总结了国内外低空无人机遥感在草原基况调查(草原草层高度监测、草原植被覆盖度监测与草原地上生物量估算)、草原动态监测(草原植被长势监测、草原产草量估测与草畜平衡监测)和草原应急管理(草原火灾、雪灾与生物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分析了低空无人机遥感在草原生态监测领域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低空无人机遥感关于草原监测评价与智慧草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治理草原退化是我国草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目前关于草原退化判断、退化程度、原因及治理等系列问题的确定几乎皆以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而忽视了牧户作为草原直接使用者和管理者的重要性。牧户对草原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其与科学方法研究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内蒙古东部草甸草原牧户尺度草原为研究对象,借助牧户调研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将牧户划分为高、中、低3个经济水平,并运用Condition-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 (CVOR)指数评价法,分析评价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牧户对草原健康状况的感知主要从植被、土壤、牲畜等方面,与科学方法评价指标选取具有相似性;牧户感知和CVOR指数法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判定草原生态系统呈现不同程度退化;统计检验显示牧户对植被、土壤、牲畜影响等指标变化感知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CVOR指数法下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健康指数之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均显示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退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证实了牧户感知在指标选取、评价结果方面具备用于准确评价草原健康状况的可行性和可信度。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将有利于更加准确、实时动态监测和评价牧户尺度草原生态健康状况,为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和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西北针茅(Stipa sareptana var. krylovii)群系是亚洲中部地区特有的典型草原之一, 也是生态适应性最广的草原类型, 向东可以在呼伦贝尔高原与草甸草原重叠分布, 向西可以在乌兰察布高原、天山等地区与荒漠草原形成复合分布, 向南可分布至黄土高原与暖温带草原镶嵌分布, 还可在青藏高原的东缘与高寒草原混生。该研究调查了中国西北针茅群系的主要植被类型, 通过对117个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 量化描述了该群系的基本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针茅群系共有种子植物336种, 分属于36科131属, 物种数大于15的科有禾本科、菊科、豆科、蔷薇科、藜科和百合科; 物种存在度等级划分中, I级(0-20%)植物占比91.67%, 多为群落中的偶见种或稀有种, 最为常见的植物除西北针茅外, 也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草(Koeleria cristat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细叶韭(Allium tenuissimum)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 生活型组成上以地面芽植物最多, 占66.37%; 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植物最多, 占61.19%; 区系地理成分以东古北极植物占优势, 占33.33%。基于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将西北针茅群系划分为6个群丛组, 45个群丛。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草原繁殖鸟类群聚组成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颜重威  邢莲莲  杨贵生 《生态学报》2000,20(6):992-1001
利用 5月份温带草原鸟类繁殖期 ,在荒漠草原、草原、湿地、沙地和山地等植被 ,选取 1 1个面积 1 0 0 hm2 ( 50 0 m×2 0 0 0 m)同样大小的样区 ,由 3人各隔 1 50 m作平行的穿越线调查 ,并记录所见鸟类的种类与数量。同时 ,也在每一样区任取面积 1 m2 之植被样方 ,记载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垂直高度、覆盖度和植物鲜重。调查结果显示草原繁殖鸟类的种类不多 ,在无树的荒漠草原植被是 4~ 6种 ,草原植被在 5~ 8种之间 ,湿地植被 1 5种 ;在有树的沙地植被是 9~ 1 2种 ,山地植被 6种。鸟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不大 ,由大而小依序是沙地植被、湿地植被、山地植被、草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 ;密度也不高 ,由大而小依序是无树草原的湿地植被、草原植被、荒漠草原植被 ,而后是有树草原的沙地植被、山地植被。鸟类食性分布方面 ,荒漠草原和草原植被以食杂性鸟类为优势 ;湿地植被以食虫性鸟类为多 ;沙地植被以食杂与食肉性鸟类为胜 ;山地植被以食虫和食杂性鸟类较多 ,并增加一些食肉性鸟类。  相似文献   

20.
塔公,四川康定草原上的一隅,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一条街道,两排房屋,一座寺院,包裹在茫茫草地之中,这样的小村,在地图上常常属于被忽略的对象,然而每每复季化开,总会有来自各处的旅游者和向往野花、摄影或者亲近自然的人们,涌入狭小的街道,继而流向广袤的草原之间。他们从塔公带回城市的,不仅仅是藏族风格独到的街景,更多的,是关于绿色的草原之上,散布其中的花朵,各种眩目的色彩,以及寻花之旅上亲历的放事,和听来的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