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骨颈骨折在临床治疗上仍较困难,使用了多种方法,但大多疗效欠佳。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86年1月到1996年12月共采用不损伤关节囊三刃钉内固定治疗60例,优良率达90%。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保护好股骨头的血供。该方法操作简单,适合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2.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高能量伤所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8例.骨折按Schatzker分类:Ⅳ型骨折11例;V型骨折18例;Ⅵ型骨折9例,均采用了切开复位,T型和L型钢板固定治疗。结果:3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5月(6—29月)。功能评价采用Mechant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0%。结论:手术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必须着重于早期正确处理软组织损伤、骨折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5例,按知情同意原则分成人工髋关节置换组(A组,46例)及内固定组(B组,39例)2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及预后指标。结果:A组患者卧床时间低于B组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的Harris评分情况A组均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迅速恢复关节功能,远期疗效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PFN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PFN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预后及评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共收治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51~86岁,平均61.7岁。随机选择PFN或DHS内固定,PFN组62例,DHS组6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6项指标。结果:116例获得13-48个月的随访,平均18.7月,除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无差异外,PFN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二天CRP值、张力侧出现骨痂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方面与DHS组比较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PFN内固定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可以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谢晓明 《蛇志》2021,(3):301-303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伴胸腰段骨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后路长节段切开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长节段经皮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于我院骨科就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的治疗方式分为内固定组(n=52)和外固定组(n=50)。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外固定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通过影像学测量两组患者的关节面台阶、掌倾角和尺偏角,同时测量患者腕部功能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内固定组患者关节面台阶、掌倾角和尺偏角均低于外固定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的旋前旋后活动度、屈伸活动度、桡尺偏活动度、捏力、握力均明显高于外固定组(P0.05),但两组的上述指标在术后1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固定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54%,外固定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外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相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患者关节面台阶、掌倾角和尺偏角的恢复效果较好,同时患者能及早进行腕部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分为Ⅱ型20例、Ⅲ型6例、Ⅳ型5例、Ⅴ型7例、Ⅵ型12例,均采用开放复位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分级系统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8~36个月),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分级结果为:优38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4%。结论:开放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的优点,且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水胜 《蛇志》2006,18(3):177-177
我院从2005年1月至今,应用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2例,经清创处理后,取前正中切口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并观察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0~16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板、断钉、平台塌陷及骨折再移位情况,骨折均愈合,且无延迟愈合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5周.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总体优良率为80.9%.结论 前正中直切口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仅可以实现充分、直接的暴露,方便直视下复位,且骨折固定可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优良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陈敏  杨吉恒 《蛇志》2012,24(1):76-77
胫骨平台C3型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关节内调折,治疗上有一定困难。1999年1月~2009年12月,我唠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该类型骨折39例,效果满意。甥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20~7: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6例,压砸伤2例。开放伤5例,闭合伤34例。全部患者均茭新鲜骨折,按AO/ASIF分型均属胫骨平台C3型骨折。其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以Ender氏针固定的9根干燥尸体胫骨的力学试验。测定了骨及针的应力和应变,骨的相对位移及成角,证明该法能提供既稳定又存在微量的相对位移的特殊力学环境,针及骨分别负重,与生理状态应力相适应,此时针与骨之间的应力重分配既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原理,又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索邦德  曾东兴 《蛇志》2003,15(4):18-20
我科自 1 988年以来 ,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四肢复杂性骨折 2 68例 ,绝大部分取得满意疗效。但亦有因术前准备不充分 ,病例选择不当 ,内固定器材选用不当 ,术后未能定期复查及时解除外固定等原因 ,造成 2例患者骨折延期愈合 ,1例患者死亡的沉痛教训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 1 ,患者为男性 ,2 0岁 ,农民。因双侧大腿外伤肿痛、出血、畸形及功能障碍 5h,于 1 990年8月 2 0日入院。查 :双大腿下 1 /3段外侧均有 3cm× 1 .5cm创口 ,有少许渗血 ,局部肿胀 ,畸形 ,压痛 ,呈反常关节活动 ,双下肢活动障碍。X线双大腿正侧位片显示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颌间牵引固定方案治疗单纯髁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单纯髁状突骨折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牵引钉植入牵引固定方案治疗,B组给予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术后最大开口度、五个时间点软垢指数(DI)、牙龈指数(GI)以及社区牙周需要治疗指数(CPITN),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术后最大开口度和颞下颌关节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A组第2次、3次、4次以及5次的DI、GI和CPITN均显著优于B组(P0.05);两组面型偏斜、咀嚼良好、咬合关系、关节弹性、开口偏斜以及关节牙痛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牵引钉植入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均可以较好改善患者骨折情况,但牵引钉植入术对患者伤害小,操作时间短,术后患者软垢和牙龈情况均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缝合法和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年收治的87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A组(40例)组(37例),其中A组患者使用缝线法固定组患者使用钢丝固定,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后随访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两组患者骨折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包括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关节屈伸活动度,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前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与术前相比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第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A组患者显著优于B组患者A组愈合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关节镜下缝合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稳固、利于关节早期的康复,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吴昊  石展英  李百川  胡居正 《生物磁学》2013,(26):5094-5098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经X线检查确诊的后踝骨折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使用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拉力螺钉组和微型钢板组,随访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成功率、住院时间、后遗症及生物力学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拆除内固定,拉力螺钉组和微型钢板组随访时间(t=-2.102)进行比较,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t=4.293)、手术出血量(t=6.827)、固定成功率(2=,5.568)和住院时间(t=3.903)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s25%和其〉25%时,两组内固定失效临界压力比较,P〈均0.05,两组内固定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后踝关节的特殊结构和复杂的力学特点,拉力螺钉内固定在治疗效果优于微型钢板内固定法,但当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生物力学效果微型钢板内固定法更佳,因此根据患者个体骨折差异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曹旭栋  张文俊  江志俊  单志军 《蛇志》2009,21(4):286-287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6月-2006年6月应用AO技术对38例Pilon骨折行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3年,按Mazur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38例患者总优良率9z%,其中C1型18例,C2型15例,C3型5例。3例发生切口感染,4例出现创伤性踝关节炎。结论临床治疗效果与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关,运用AO技术治疗Pilon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后踝骨折两种不同类型的临床区别,为后踝骨折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胫腓骨骨干骨折和单纯踝关节骨折患者3578例为研究对象,对两种骨折患者的后踝骨折发生率、后踝骨折合并外踝骨折的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TAF患者的后踝骨折发生率高于单纯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后踝骨折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SPMF患者的外踝骨折发生率低于单纯后踝关节骨折的外踝骨折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螺旋形骨折与单纯踝关节骨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临床实践中应针对两种骨折的临床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贺克全 《蛇志》2006,18(4):317-317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下颌骨骨折呈上升趋势,如何使骨折的复位固定更佳,减少患者痛苦,早期恢复口腔功能,在临床上尤为重要。我院自2003年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5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2005年共收治下颌骨骨折病人58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