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思政教育直接渠道\"思政课程\"的拓展和深化,是建构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本文积极挖掘\"微生物学实验\"与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典型案例、教育效果等方面,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力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
\"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海洋科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开展\"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培养青年海洋微生物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为例,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课程建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反思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近年来被广泛推崇。其核心在于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倡一种\"隐形教育\"。本文从课程思政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思政元素的挖掘途径。通过将教材知识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巩固知识、加强思政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现民族文化自信。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该课程的实践成效,探索该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切入点,并为后续食品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途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课程思政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首先从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重要保障等四方面对该课程思政开展具体实践;其次从提升学生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学生课程成绩及对全校课程思政的引领等方面展现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路径,为发挥专业课的育人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运用教学创新方法、创新方式,助力课程思政工作创新。我们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注重过程考核,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紧密结合,以及挖掘典型教育案例、代表性人物励志故事、我国科技创新的事例等,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微生物学课程设定的价值目标为纲、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布卢姆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坚持系统思维,紧扣课程思政纵向“资源-策略-教法-路径”和横向“乐学-思学-会学-活学”的逻辑主线,构建了以科学精神培养、生态文明观塑造、文化自信和法治意识树立及公民品格养成等为具体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类型资源精心开展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具体实施策略、教学方法和路径促进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实现了微生物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从而为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系统性模式和操作性路径。 相似文献
8.
9.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育人功能,积极挖掘课程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文章从确立课程培养目标、思政元素融入设计、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案例分析,以及课程思政反思等方面入手,探索课程思政在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融入.在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旨在提高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0.
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成微生物学科研项目,设置环境微生物多样性调查,产酶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培养与选育,以及水质微生物学检验等若干个模拟研究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同时,将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融合在研究型实验过程中,增强其连续性、系统性,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实施了人员、教材、资料的配套和改革,并通过操作考试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总体的评价。这种模块化课程模式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无菌意识弱、知识应用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弱、课程思政弱的问题,我们重塑教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性提出STAR教学理念,进行科学(S)、技术(T)、艺术(A)、研究(R)综合性教育教学,并将其有机融入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和课后延伸环节中。教学实践表明,基于STAR理念的混合式教学创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启发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和科研思维等高阶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成为闪亮的星星(STAR)。本研究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中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海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针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教学团队围绕海洋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特点,立足提高课程“两性一度”,以学生为中心,从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化教学和评价模式、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拓展“第二课堂”等方面开展了“海洋微生物学”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知识→实践→能力→品德”多层次递进式的“海洋微生物学”课程体系,促进“知识型”大学生向“综合型”大学生的转变,为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校“微生物学模块化实验”课程获评为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优良线下课程、创新课堂教学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流课程建设的4个核心要素。首先,我们通过开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组建微信群及时交流讨论;组织申报教改项目、撰写教改论文、编写教材、参加教学比赛等活动,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教改愿望强、分工协作好的教学团队。其次,按“金课”标准建设线下课程体系,采用以模块化形式将微生物学实验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实验课程,形成了“学习内容模块化、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技术综合性”的特色;线上课程增加拓展性学习内容,提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学术规范、社会责任意识等课程思政元素无痕化融入课程建设中。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和以赛代练教学法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技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