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时,机体将会发生炎症反应,募集更多免疫细胞聚集到炎症部位,以抵抗微生物的入侵。其中,Toll样受体作为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受体,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并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强度。因此,在细菌感染的炎症反应中,对中性粒细胞及其Toll样受体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探索有效对抗细菌感染的免疫疗法。  相似文献   

2.
AGM-S3细胞是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分离的细胞系。该文通过建立体外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以揭示AGM-S3细胞对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存活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AGM-S3细胞共培养显著延迟了中性粒细胞的死亡(半衰期从20 h延长到48 h),同时维持中性粒细胞正常的趋化、吞噬和活性氧释放功能。进一步研究表明,AGM-S3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6、MCP-1和IL-1α等)激活中性粒细胞促存活信号通路(比如Akt),促进Mcl-1和Bcl-xl持续表达,且抑制Caspase-3分子活化。在腹膜炎小鼠模型中,将体外共培养24 h的中性粒细胞从尾静脉输注到小鼠体内,其可以正常募集到炎症部位。研究结论提示,AGM-S3细胞可以维持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的存活和功能,而且这些中性粒细胞在移植到小鼠体内后具有正常的免疫活性。该研究将为今后针对粒缺和难治性感染病人的输注,以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修饰等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细胞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胞内降解系统,旨在实现维持细胞稳态以应对不同的细胞应激。在生理状态下,细胞自噬水平通常较低;而在氧化应激、营养饥饿和各种病原体刺激下会显著上调。过去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细胞自噬在多种组织细胞和生理功能调控中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发现了细胞自噬和中性粒细胞死亡之间的联系,这是与炎症密切关联的必要过程。在人类系统和小鼠模型中表明,细胞自噬在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炎症和防御病原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包括脱颗粒、活性氧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分化以及主要功能(包括脱颗粒、活性氧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的发挥至关重要。集中讨论了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即从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到炎症反应和NETosis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炎症因子、核因子-κB及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抑制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时肾脏的炎症反应具有保护肾脏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机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初期免疫应答包括干扰素依赖的抗病毒反应。随后引发不受控制的炎症反应,其特征是在易感个体中发展为高活性的促炎细胞因子及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招募,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害。白细胞介素(IL)-17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发病期间释放的众多细胞因子之一。IL-17对于中性粒细胞(可迁移到肺部的细胞)的招募和激活十分关键,并高度参与COVID-19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其表面可表达CXCR1和CXCR2.IL-8是其共同配体,它们彼此结合激活后续级联信号传导,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维持中性粒细胞稳态等起重要作用.Reparixin是非竞争变构的CXCR1和CXCR2阻滞剂,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过度趋化、迁移介导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同时间段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分析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炎症程度的关系,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大肠埃希菌感染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麦氏浊度为2.73约为1×109CFU/m L大肠埃希菌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ICR小鼠感染模型44只、空白对照4只及阴性对照4只。实验组按1、3、6、12、24、48、72、96、120、144和168 h,共11个时间段,每次取4只小鼠,抽取外周血800μL,利用SYSMEX2100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ICR小鼠感染组1~24 h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降低(0.01P0.05),第2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至第7天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第7天时略有回落;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值在感染12 h到第7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照组为0.06±0.03,感染1 h为0.07±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6 h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12 h开始到第7天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第7天时为最高值(1.52±0.38)。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大肠埃希ICR小鼠感染模型组中判断小鼠感染状况敏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能为临床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状况提供更灵敏的诊断参考数据,且易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结核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免疫细胞在抗结核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各细胞亚群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影响结核病的病程及转归。中性粒细胞为机体应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中性粒细胞于第一时间向感染部位聚集,通过多种方式对抗感染:中性粒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通过自身凋亡而杀菌;参与形成肉芽肿,形成胞外陷阱来限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和传播;产生功能性细胞因子,调控宿主的抗结核免疫反应。另一方面,中性粒细胞还参与机体的病理损伤过程,甚至促进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本文综述了中性粒细胞在抗结核免疫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肺部感染危重疾病,其核心是过度的炎症反应。新冠病毒导致ALI的发生,临床针对ALI的治疗措施是抑制过度炎症,促进损伤修复。趋化因子CXCL10和CXCR3受体与ALI密切相关,在ALI中CXCL10-CXCR3作用于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激活和迁移,从而影响ALI的进展。本文阐述CXCL10-CXCR3通过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多种细胞影响ALI的进展,探讨CXCL10-CXCR3作为抑制炎症反应的靶点,为ALI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1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的院内感染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主要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抗生素治疗。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院内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合理使用G—CSF及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肺鼠疫是一种进展迅速的支气管肺炎,涉及病灶局部的细菌生长、中性粒细胞趋化和肺泡坏死。吸入鼠疫杆耶尔森菌后的短时间内,炎症细胞因子通过Toll/白细胞介素-1 (IL-1)衔接分子髓样分化因子88 (MyD88)表达,促进了原发性肺部感染。作者之前的研究表明,缺乏102 kb染色体着色位点(pgm)的鼠疫耶尔森菌不能引起肺部炎症损伤,而野生型(WT)菌株则诱发了毒性MyD88肺部炎症反应。在本研究中作者探究了pgm参与肺鼠疫期间加剧炎症反应的作用,发现对肺部pgm-鼠疫杆菌感染的早期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细胞因子反应与pgm+感染期间发生的反应相似但又不同。研究还发现尽管存在铁螯合剂乳铁蛋白和转铁蛋白,但MyD88对铁离子饥饿的pgm-鼠疫菌的生长是必要的。然而,在没有MyD88的情况下,尽管还会诱导中性粒细胞募集,但不发生过度炎症反应,且肺部疾病是轻微的。相反,由于缺少血清γ干扰素(IFN-γ),因此在没有MyD88的情况下,其在血液和组织中生长迅速。研究进一步发现髓系细胞中My D88的表达对于控制菌血症很重要,但对控制原发性肺部感染不重要。综合数据表明髓系和非髓系My D88的作用不同,并说明pgm的表达对于扭转肺部炎症反应以引起肺鼠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免疫反应早期,抗原递呈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内、外源配体在清除衰老宿主细胞、分子以及防御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发现的树突状细胞相关性C型植物血凝素-1(dendritic cell—associated C-type lectin-1,Dectin-1)作为β-葡聚糖的主要受体,广泛分布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及中性粒细胞等。本文对Dectin-1分子结构、细胞组织分布及其在诱导、调控局部和全身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前期研究发现,细胞自噬能为人体快速提供能量,消灭掉入侵的细菌和病毒,同时对人体抗衰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中性粒细胞具有免疫防御功能,并且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能引起细胞自噬,那么探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诱导中性粒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自噬抑制剂在抗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其中,在人神经视网膜上皮细胞(ARPE-19)中可观察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粒子,同时可检测到带状疱疹病毒的糖蛋白E;另外,HL-60细胞经维A酸(ATRA)刺激后诱导分化成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分叶状,RT-PCR检测细胞的CD14/CD11b表达量升高7倍,髓过氧化物酶MPO升高1.6倍;病毒感染后细胞活力随感染剂量增加逐渐降低,Beclin-1和LC3b Ⅱ的表达与病毒的量及感染时间呈现正相关,自噬抑制剂3-ma能有效抑制由病毒感染导致的中性粒细胞自噬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日本白鲫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日本白鲫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过氧化物酶、糖原在血细胞内的分布。在日本白鲫外周血中,可见到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描述了上述各种血细胞在光镜和电镜观察下的形态和细微结构。对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对PAS处理,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中性粒细胞中有3种不同类型的特殊颗粒。  相似文献   

15.
消退素是近期通过脂质组学方法从炎症消退期腹腔渗出液中分离出的由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的生物活性分子。新近研究发现消退素具有限制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化和募集、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等功效,并在脓毒症、哮喘等炎症动物模型中展示出良好的抗炎促消退效应。因而,消退素成为继脂氧素之后备受关注的内源性促炎症消退新介质。  相似文献   

16.
糖皮质激素对肺泡巨噬细胞趋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测定肺泡巨噬细胞(AM)趋化性和AM产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实验技术。观察到糖皮质激素体外直接作用于大鼠AM悬液或大鼠皮下注射7d都可抑制AM的趋化性,并且肺灌洗液中的AM数量明显减少;但注射3d组无上述效应。以糖皮质激素处理AM 16h可使AM产生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强度明显降低。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可抑制AM的趋化性和抑制AM产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提示这可能是较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降低肺部防御能力的部分机理。  相似文献   

17.
嗜中性粒细胞是防止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且已有研究表明嗜中性粒细胞在奶牛乳腺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对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成功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双向电泳凝胶图谱,并通过MALDI-TOF MS鉴定获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7种,主要涉及细胞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相关蛋白通路。实验获得的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差异表达蛋白有望为今后奶牛乳房炎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分析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Cm)致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生殖道病变的原因,探讨炎症细胞动态变化在衣原体感染致不同人群病变差异的可能机制。【方法】用2×105 Inclusion forming units(IFUs)/小鼠的Cm剂量经子宫角(Intrauterine inoculation,iu)途径分别感染DBA/2J鼠和A/J鼠;在感染60 d处死两组小鼠,肉眼观察其输卵管水肿程度,显微镜下观察评估输卵管的扩张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每组小鼠在感染后3、7、14、21、28、35、42、49、56、60 d分别取阴道分泌物并检测其中衣原体包涵体的数量;在第14天每组各处死5只小鼠,检测上生殖道(输卵管及卵巢)组织匀浆中衣原体包涵体数量及炎症因子水平;同时,在3、28、35 d每组分别处死5只小鼠,显微镜下鉴定病变组织炎症细胞种类及变化。【结果】两组小鼠在感染60 d肉眼观察下的生殖道病变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两组小鼠病变组织的输卵管扩张程度也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炎症反应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DBA/2J与A/J两组小鼠在阴道分泌物的衣原体包涵体检测及小鼠阳性检出率中并无显著性差异;感染后14 d两组小鼠在上生殖道组织匀浆中的包涵体检出量无统计学差异,但某些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感染早期两组小鼠病变组织中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但无明显差异,第28天DBA/2J小鼠病变组织中出现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并在第35天与A/J小鼠形成统计学差异。【结论】DBA/2J与A/J小鼠在以iu方式感染等量Cm后,引起小鼠的生殖道病变差异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是一种侵染中性粒细胞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菌,其所致疾病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一种经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它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诱发机体产生炎症免疫反应,最终导致免疫抑制及潜在疾病引起的各种继发感染和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该病原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致病机理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Th17细胞及Th17/Treg失衡在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及纤维化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前炎性细胞因子可诱导T细胞分化为Th17,使Th17/Treg失衡,导致IL-17、IL-6、趋化因子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大量分泌并有效介导中性粒细胞动员与兴奋,使得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与免疫病理反应。就Th17/Treg细胞及其失衡在肝脏免疫病理反应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