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博任 《生态科学》2002,21(2):187-190
城市化对于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积极意义。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生态必须满足人的生活的基本需要:方便、健康和舒适,特别是健康的需要。强化生态建设才能适应城市化的发展。消除环境“四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城市规划必须超前,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必须与其他城市建设同步实施,优先完成。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仅需要独挡一面的人才,更需要能与人紧密合作的人才。因此,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未来社会中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4.
“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针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问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计划,至今巳实施了40年。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非常明确:人是生物圈的一部分.环境保护的问题不能脱离与人类生活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上山、下山、城里、城外,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里,人很容易忘记自己最珍贵,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站在古老的荷叶寨里,忽然发现,这种“围城”的矛盾竟然在这里也是如此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正在快速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可以这样说,今天的中国人对心理保健、心理建设的需求比任何一个时代更普遍、更强烈。除了心理健康一般知识的普及,人们更需要榜样的力量,更需要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成长方法,这就需要回归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理学思想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的血脉,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著名的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经断言: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对于尼安德特人是怎样绝灭的,许多研究人员作了各种推测。美国人类学家约翰·谢伊提出了一种观点。他认为是恶劣的气候使尼人绝灭了。从已发掘到的有关尼人的材料表明,尼人并不笨拙,他们制作的石器与当时并存的现代人制作的石器差不多。谢伊推测,尼人体型较大,因此需要较多的食物。十几万年前,欧洲和亚洲气候温暖,水果、坚果和一些食用植物生长茂盛,尼人有较充足的食物来源。后来,  相似文献   

8.
一.生物的能源生物体——无论是人或者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要生存就必须下断地补充能量。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物貭转移和细胞结构的经常更新,生物体需要的各种化合物的合成等等,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的消耗,动物的任何器官便不能工作。不仅肌肉和心脏工作需要能量,而且控制器官(神经系统)和排泄器官(肾脏)的活动同样需要能量;能量对于维持温血动物正常体温也是必需的。一个成年人一昼  相似文献   

9.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无例外地呈现为睡眠和觉醒的交替,这种交替的周期在正常情况下又正好与昼夜的变化一致。如果一个人平均每天睡8小时,就是生命时间的三分之一,当活到80岁时,其一生中就有27年是在睡梦中度过的。这曾为不少志士们大为叹惜。假若我们不睡眠的话,又会怎样呢?一、人为什么要睡眠人们一般似乎都以为,睡眠是由于人体疲倦,体力或脑力需要休息,以便恢复才发生的。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证实。长期卧床休息的病人也会发困,需要睡眠。即使是健康人,整天躺在床上也照样会困倦,甚至越睡越困。再者,人在睡眠时,  相似文献   

10.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是作为保证正常人身体健康而提出的膳食质量指标,供计划膳食工作的参考。营养素供给量的含义,与营养素需要量不同。需要量是指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数量,低于这个数量将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供给量是在满足身体正常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按食物生产和饮食习惯的情况而规定的“适宜”数量;因而,它比需要量充裕。当摄入的营养素量稍低于供给量时,不一定就是不足。本表所列各种类型人群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适中数值。在应用于个人时,应考虑个体的差异,作适当的增减。一、能量影响能量需要的因素有:体力劳动、年龄、气候和体型等。其中以体力劳动,即劳动强度及劳动时间为  相似文献   

11.
1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物质动植物(包括人)生活所需要的能量、有机物以及呼吸所需要的氧气,从根本上讲,都是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叶绿素→淀粉+氧气因此,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也是一切生物呼吸所需氧气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沈孝辉 《人与生物圈》2010,(3):84-93,F0002
<正>从长白山南坡穿越到西坡是一路下行,有如闲庭信步,轻松自如:然而从西坡穿越到北坡则是一路上行,特别是要翻越火山口上的几座峥嵘险峻的山峰,如同探险,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胆量,也需要有一定登山经验的领队才能完成。我约了精于此道的长白山自然博物馆馆长朴龙国,他带了三名助手到长白山西坡和我的一行(也是四人)会合。  相似文献   

13.
根据WHO资料,全世界每年有200万人死于各型结核病,它的致病菌是结核分枝杆菌。据2000年我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00万,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双重感染,将加重我国结核病疫情。耐药是结核病控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全国有耐药病人55.5万。所以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14.
人体对营养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组合,全面需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6大营养素。这就要求人们在平常膳食时,食物要多样化,才能得到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各组织器官活动所需要的养料。食物多样化也是调节体液、保持酸碱度平衡的需要。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体液的PH值应维持在7.3~7.5之间,呈弱碱性。食物有酸性,碱性之分。营养学上所说的食物的酸碱性是指进人的食物经消化、吸收,进人体液的最终形成物是酸性还是碱性而言。例如,虽然有些水果口感呈酸性,但实属于碱性食物,那是因为这些水…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审美的第四个原则是主体间性原则。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就需要一个前提:平等而友好地对待自然——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既不能是主与仆、奴役与被奴役、征服与被制服的关系,又不能是人对神化了的自然敬畏崇拜的关系,而应当是平等友爱的关系。于是,便有学者提出: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应当是两个主体——人主体与自然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人类与整个大自然或者说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人与具体的自然物种或个别自然物的关系,则是主体间性关系。正确确定了这两类关系,也就基本上摆正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摄影的精神     
<正>照相机,跟电脑和手机一样,都是当今世界最为普及的工具。事实上,现在有些照相机是与手机、电脑三者合一的。几乎每个人,至少住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拍照。至于说一个人的形象从来没有出现在照片上,这样的人几乎很难找到。在我们开汽车、逛商店或走在马路上时,我们的形象常常会在无意中被监控录像拍下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需要摄影。主要原因是它有众多的用途——有些用途大有裨益,有些则未必如此。摄影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保留对假日的记忆,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显  相似文献   

17.
新型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传统的灭活或活体疫苗相比,由基因工程重组抗原或化学合成多肽组成的现代疫苗往往存在免疫原性弱等问题,需要新型的免疫佐剂来增强其作用。尽管传统的铝盐佐剂是目前唯一全球公认的人用佐剂,但存在激发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差等不足,因此,需要研发更为安全有效的人用新型佐剂,尤其是安全无毒、能够刺激较强细胞免疫应答的佐剂,以及适合粘膜疫苗、DNA疫苗和癌症疫苗的免疫佐剂。分析阐述了新型佐剂研究状况和佐剂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对新型佐剂的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研究以及已批准上市的新型疫苗佐剂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虚荣心,人皆有之人是社会动物,生活在群体中,除了生理、安全的需要外,还有自尊和尊重的需要,即力争做强者的需要,希望能够突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或声望,被别人尊重或敬仰,而非轻视。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人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扭曲后,即为虚荣心。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19.
生态摄影.不是生态在左、摄影在右的平衡,虽然摄影是展示生态的形式,但生态应该是摄影的前提。生态,意味着摄影人应该了解、尊重和体现摄影的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本真的状态,摄影人需要抓拍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瞬间,而不能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刻意营造所谓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氛围。这不是要摒弃生态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不能为了艺术性变得非生态。因为生态摄影的目的是用摄影真实地展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当然,自然并不总是平和、美丽的,所以并非只有美丽的摄影才是生态摄影,那些展现自然的残酷、毁灭、荒芜的摄影作品,只要真实地记录生态、只要是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出发,都可以是生态摄影。  相似文献   

20.
《人与生物圈》2012,(Z1):22-35
生态摄影,不是生态在左、摄影在右的平衡,虽然摄影是展示生态的形式,但生态应该是摄影的前提。生态,意味着摄影人应该了解、尊重和体现摄影的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本真的状态,摄影人需要抓拍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瞬间,而不能为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刻意营造所谓的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氛围。这不是要摒弃生态摄影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不能为了艺术性变得非生态。因为生态摄影的目的是用摄影真实地展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当然,自然并不总是平和、美丽的,所以并非只有美丽的摄影才是生态提影,那些展现自然的残酷、毁灭、荒芜的摄影作品,只要真实地记录生态、只要是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出发,都可以是生态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