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世界》2010,(2):12-13
<正>酒,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大饮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酒也从单一的类型发展出各色各样的品种,勤劳的人民也再次将自己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酒的分类方法繁多,尚无统一定论。一般有下面几种分  相似文献   

2.
四川浓香型与酱香型酒曲细菌区系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佑红  吴衍庸   《微生物学通报》1992,19(4):211-214
浓香型酒和酱香型酒,不仅发酵制酒的工艺各异,而且制曲工艺也不同。由于制曲工艺的不同,因而影响到两大类酒曲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本文报道将酒曲中的细菌分为三大类群:产酸细菌;底物分解细菌;放线菌,并进行了计数,研究了它们数量组成与结构特征。讨论了这些细菌与两大类型酒风格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顾学玲  金永来 《蛇志》2003,15(4):75-75
蛇酒是将蛇与酒合理配伍 ,可用于保健、治病的一种酒剂。以蛇泡酒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用蛇酒治病 ,早在西周时期 ,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饮用 ,数千年来 ,祖国医学在蛇酒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蛇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  高度的纯粮酒能使蛇体内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释放 ,而且容易保存 ,饮用方便。纯粮酒本身就有温通血脉的作用 ,蛇借酒性 ,酒助蛇力 ,更可加强搜风通络之功能。蛇酒饮后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使肌肉消除疲劳 ,并有增食、提神的作用 ,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用于治疗疾病。比如 :祛湿搜…  相似文献   

4.
兰捷  沈洋 《生命世界》2010,(2):14-17
<正>古书有云"若作酒醴,尔惟曲蘖",制作酒曲,是我国人民在酿酒技术上的独特贡献。我国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和河北藁城台西村两处的商代遗址中,均发现酿酒工场遗址。在  相似文献   

5.
酿酒时,一般当酒醅中酒精达到百分之十时,酵母菌便停止繁殖,发酵作用即变缓慢。因此未经蒸馏的酒中酒精含量不会超过20%。劳动人民在长期酿酒实践中逐渐知道,利用酒精和水沸点之不同,可制造出含高浓度酒精的蒸馏酒,亦称烧酒。蒸馏酒的出现是酿酒技术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那么,我国何时才开始有蒸馏洒的呢? 元代朱德润在《札赖机酒赋》中记载说:“观  相似文献   

6.
动脉硬化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尤其在造成动脉管壁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血液这种流体所具有的流变性也发生相应变化.大蒜具有抗AS的作用早有报道,而大蒜在抗AS过程中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却未见报道.我们以大蒜为主要原料研制大蒜酒,观察其对AS模型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蒜酒:以大蒜为主要原料,用特殊配方和工艺研制大蒜酒,既去除大蒜的异味,又具有酒的芳香.  相似文献   

7.
张莉方  徐宁莉  陶瑾  胡蕾  张国强 《微生物学报》2023,63(10):4000-4015
【目的】为选育出高度耐酸性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突变菌株,研究其胁迫耐受性能及苹果酸-乳酸发酵(malolactic fermentation,MLF)能力。【方法】以酒酒球菌SD-2a为出发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诱变技术,筛选高耐酸性酒酒球菌突变菌株,并探究其乙醇耐受性及在模拟酒和葡萄酒条件下的MLF能力。【结果】经过ARTP诱变处理后,利用pH 3.0的胁迫传代培养和分离纯化等,获得了5株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好的耐酸突变菌株,且在高乙醇浓度下表现出了较好的耐乙醇性。其中突变菌株ARTP-2在模拟酒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和l-苹果酸累积降解量最高,且其在葡萄酒中l-苹果酸降解速率快于出发菌株,在第18天完成MLF,发酵后的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接种SD-2a的酒样。【结论】突变菌株ARTP-2具有良好的胁迫耐受性和MLF能力,对葡萄酒的香气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优质的MLF商业发酵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泸型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细菌群落的演替规律,探讨菌群演替与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泸型酒酒醅细菌群落的演替规律,并运用Mantel test分析不同发酵阶段的细菌群落演替与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酒醅发酵过程中有397个属的微生物,其中Lactobacillus、Bacillus、Weissella、Dysgonomonas、Comamonas以及Ruminococcaceae为优势属(相对丰度1.0%)。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酒醅发酵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I (0–5 d),阶段II (6–17 d)和阶段III(18–40d),且3个阶段的酒醅菌群结构差异显著(P0.05)。Metastats分析结果表明,与阶段I相比,阶段II酒醅细菌群落中Lactobacillus和unclassifiedLactobacillaceae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unclassifiedBacillaceae、 Staphylococcus、 Bacillus、 unclassified Enterobacteriaceae、 Lactococcus、Pseudomonas、Thermoactinomyces、Leuconostoc、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阶段II相比,阶段III酒醅细菌群落中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增长(P0.05),Comamonas、Acetobacter、unclassified Bacilli、Clostridium、Bacillus、Ruminococcus、unclassified Porphyromonadaceae和unclassified Streptophyta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阶段I的细菌菌群演替与酒醅温度、水分和乙醇浓度变化线性相关(P0.05);阶段II和阶段III的细菌菌群演替与酒醅温度、水分、酸度、乙醇浓度均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泸型酒酒醅中细菌群落在不同发酵阶段结构差异显著,且温度、水分以及乙醇浓度对酒醅发酵前期(0–5 d)细菌群落演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解析酱香型白酒酿造酒醅中酵母菌的菌群结构,获取酒醅中的主要酵母菌,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酱香型白酒酒醅中酵母菌多样性及主要功能菌群,同时采用可培养分离方法获取酒醅中酵母菌活性菌株。从酱香型白酒下沙至五轮次酒醅中共检出59个属、129个种的酵母菌,分离得到酵母菌活性菌株41种,检测到的酵母菌种类与获得的酵母菌活菌在各香型白酒中最多。不同时期酒醅中的酵母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其中下沙、造沙轮次以Pichia kudriavzevii为绝对优势酵母菌;一至五轮次随着轮次的递增,酒醅中优势酵母菌的种类增多,其中主要的优势酵母菌有Pichia kudriavzevii、Pichia manshurica、Zygosaccharomyces bail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andida apicola。酱香型白酒酒醅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酵母菌资源,对酵母菌菌群结构的解析有助于科学地认识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产酒与风味代谢机理,为发酵过程的调控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泸型酒酒醅中梭菌(Clostridia)群落的演替规律,探讨梭菌群落在酒醅发酵过程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发酵时间泸型酒酒醅中梭菌丰度变化;通过梭菌16S r RNA基因序列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揭示梭菌群落演替规律,并运用LEf Se分析找出标志性OTU;通过PICRUSt分析对梭菌功能组成进行预测。【结果】泸型酒发酵过程酒醅中梭菌的生物量在发酵14 d上升至最高(3.46×10~7 copies/g),梭菌占总细菌的相对丰度在发酵20 d达到最高(6.67%);对梭菌群落结构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发酵7 d的酒醅梭菌群落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发酵时间,主要体现为存在17个标志性OTU,其中大部分分类学地位尚不明确;PICRUSt分析显示梭菌主要参与氨糖与核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其次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TCA循环、糖酵解途径、丙酸及丁酸代谢。【结论】泸型酒酒醅中梭菌的生物量和占细菌的相对丰度在发酵开始后的2-3周内逐渐达到最高,而梭菌群落的结构则在发酵1周内便发生了显著改变,并在发酵2-3周内趋于稳定。在发酵2-3周时有较多与丙酸、丁酸等风味物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在酒醅梭菌中被预测到。  相似文献   

11.
我们通常说的红酒,指的就是红葡萄酒。这种说法是按葡萄酒的颜色来分类的。不过现在"红酒"这个词的范围大有扩张之势,不仅指红葡萄酒,而且包含了所有的葡萄酒。大概因生活中红葡萄酒占据了主要地位,所以人们习惯"以偏概全"了。葡萄酒的分类除按颜色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外,还可按葡萄酒中含糖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甜葡萄酒;也可以按酒中二氧化碳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弃耕地草本植被演替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不同年限的退耕弃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草本植被恢复阶段的群落学特征,用聚类分析和极点排序的方法对各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其自然演替规律,并对弃耕地植被恢复的一般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草本植被恢复演替过程可明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群落(退耕1年);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 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群落(退耕2年);艾蒿(Artemisia argyi) 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落(退耕3~6年);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牛尾蒿(Arternisia subdigitata)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群落(退耕7~12年^ )。退耕3年时群落已经趋于稳定,草本植被基本上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3.
黄酒中酒液粒度与混浊沉淀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煎酒前后酒液品质进行了分析,并应用90°光散射实验考查煎酒前后,储存阶段酒液平均粒度和酒液沉淀物的平均粒度,发现酒液中沉淀物的出现和酒液平均粒径的一定大小存在耦合,当酒液平均径达到一定水平,沉淀过程就逐渐开始。  相似文献   

14.
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糯高粱是酿造茅台酒和习酒等酱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贵州省是我国名酒之乡,也是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的主栽区。目前,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的研究和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酒用高粱育种资源遗传背景较窄,与酿酒品质相关的性状研究基础薄弱,品种选育方法相对落后,品种产量低下,主栽品种退化严重等已经对贵州酒用糯高粱生产造成了影响,导致其产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酿酒行业需求。结合前人研究,介绍了酒用糯高粱品种选育和籽粒品质性状对酱香型白酒酿造品质产生的影响;同时,概述了国内外已知籽粒品质性状关键基因和遗传位点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酱香型酒用糯高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酱香型酒用糯高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发酵阶段的酱香型白酒北大仓酒醅中酵母菌的群落结构。【方法】酒醅样本采集自黑龙江省北大仓白酒不同阶段的发酵窖池,采用平板分离技术获得大量酵母菌纯培养物;基于26S rDNA D1/D2区域的碱基序列,准确鉴定酒醅中的酵母菌;根据酵母菌的数量变化、种类组成、相对频率、多样性指数及其相似性系数,研究酱香型北大仓白酒酒醅中酵母菌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北大仓白酒酒醅中酵母菌数量在酿造过程中的变化,遵循着"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规律;第1轮"升高-降低"的过程表现出急剧的"速升速降"特点,而第2轮"升高-降低"的过程则具有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的"缓升缓降"特征。酒醅内的酵母菌鉴定为8属13种,总体多样性指数处于较高的水平,发酵初期酵母菌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最高的多样性指数(1.89)出现在发酵第5 d的酒醅内;然后又逐渐下降,发酵至第11 d时降至最低(0.66);酒醅发酵至13 d时开始直至发酵末期,多样性指数呈现出波动性变化。北大仓白酒酒醅中酵母菌的种类组成总体来说比较接近,大多数情况下相似性系数都高于0.5,说明在白酒酿造过程中酵母菌的组成和分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北大仓白酒酒醅内存在的常见酵母菌来说,Issatchenkia orientalis、Pichia kudriavzevii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可能在酿造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结论】北大仓等酱香型白酒的酒醅内存在着丰富的酵母菌资源,阐明酒醅内酵母菌的群落结构可以为解析酱香型白酒的发酵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杨萍  李方青 《蛇志》1997,9(3):63-65
为探讨携带沙门氏菌活蛇可能引起对人群的危害,我们把南宁市防疫站提供从蛇分离出的丙型副伤寒及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分别与蛇血、蛇胆汁混合后再与不同浓度酒作用一定时间,观察酒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同时取定量沙门氏菌加入各种水源水,了解其在水中存活时间。实验结果表明25度以下的酒与蛇胆15∶1、酒与蛇血5∶1混合,作用5min~20min均无抑菌作用;蛇血与酒1∶1混合,即使是39度的酒作用20min也无抑菌作用。两种菌在各种水源水中存活时间在30d以上。  相似文献   

17.
酒酒球菌(Oenococcus oeni)胁迫适应性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英  李华  王华 《微生物学报》2008,48(4):556-561
苹果酸-乳酸发酵有利于提高葡萄酒品质,为了获得高活性的直投式酒酒球菌发酵制剂,从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理解该菌种胁迫耐受性增强的机制是必要的.本文就酒酒球菌利用苹果酸-乳酸发酵和膜结合的H -F0F1-ATP酶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和能量供给;胁迫适应过程中细胞膜组分的调整;小热休克蛋白Lo18等胁迫蛋白及其相应的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胁迫适应性反应机制的研究对发酵剂菌株的筛选、发酵剂的制备及其他工程菌株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酒酒球菌液氮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立业  王华  金刚  李翠霞  李华 《微生物学报》2011,51(9):1263-1269
【目地】为安全、长期的保藏酒酒球菌,本文研究了菌体生长时间、冷冻方法、解冻温度、菌密度以及保护剂等对酒酒球菌细胞冷冻存活率的影响,找到最优液氮超低温保存方法。【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冷冻存活率。【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酒酒球菌的最佳保存方法为:首先在稳定期前期离心收集菌体;其次加入保护剂(20 g/L酵母浸提物,40V/V甘油,20 g/L蔗糖,30 g/L谷氨酸钠)稀释菌体,使菌密度为109CFU/mL;然后直接投入液氮冷冻;最后在37℃温水浴中迅速解冻。保存6个月后,其中21株酒酒球菌的冷冻存活率达到99%以上。【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酵母浸提物,甘油,蔗糖,谷氨酸钠复合保护剂对酒酒球菌的保护效果较好,液氮超低温保存可用于酒酒球菌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9.
<正> 酒中所含有的氨基酸以游离状态存在。分析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酒的营养状况,同时还可以反映其质量的高低。近年来对酒类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测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从接样以来,已经接收了近十多个品种的酒(如白酒、营养酒、啤酒等)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问题在影啊着分析结果。酒中游离氨基酸前处理是人们普遍采用的磺基水杨酸沉淀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于甜菜碱的认识是随着酿酒工业的发展而开始的。西方国家不主张在酒中加入食糖以提高酒精含量,因为食糖在酒中迅速降解,测定糖含量并非易事。如果加入的是甜菜糖,其中甜菜碱结构稳定,含量虽低却始终存在,可以测定酒中甜菜碱含量来监测酒中含糖量。在研究甜菜碱的过程中,人们了解了它的许多性质。甜菜碱是含氮化合物,分子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