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高山红景天营养器官解剖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高山红景天营养器官进行了详细观察 ,结果表明 :高山红景天营养器官结构与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解剖结构相似。其地下部分的根茎和根较发达。营养器官储藏物质分布有一定规律 ,其含量依次为根茎 >根 >茎>叶 ,这与药用部位相吻合。并对高山红景天生存环境与其结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雨  罗睿 《西北植物学报》2022,42(11):1862-1869
该研究采用形态观察法、石蜡切片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法对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胞芽发育过程及营养器官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不同蕨类植物胞芽生殖在发育生物学上的异同,为进一步探讨蕨类植物胞芽发育与被子植物珠芽发育的异同等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稀子蕨羽叶薄,由7~8层细胞组成,气孔分布于下表皮,无明显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2)稀子蕨的叶轴含1束“心”形维管束,叶柄基部至中部含2束维管束;成熟根能看到明显的维管束组织,无髓。(3)稀子蕨的复羽叶发育过程可分为萌动期、卷拳期、展叶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复羽叶上的胞芽发育从展叶期开始,包括胞芽原基发育期、胞芽分化期、胞芽膨大期和胞芽成熟期。(4)稀子蕨胞芽原基起源于叶轴与羽叶分叉处表皮细胞下的薄壁细胞层;胞芽原基分化出多个叶原基,整体呈指状“锚”状;胞芽成熟后掉落土壤或在母体上萌发生长出新叶。  相似文献   

3.
大花蕙兰营养器官及原球茎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花蕙兰试管苗营养器官及原球茎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根由复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根毛丰富,皮层发达,内皮层明显,初生木质部月多元型,中央具髓,根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构成,维管束散生,属周木型;叶为等面叶,在上下表皮处分布有成束的厚壁组织,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细胞排列紧密,维管束鞘由机械组织构成。原球茎原生分生组织的原套仅一层细胞,在顶端分生组织后面的薄壁细胞中,存在胚性细胞,由胚性细胞经球状胚可发育成幼原球茎。  相似文献   

4.
泽漆营养器官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半薄切片法对泽漆营养器官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同时对3种器官中乳汁管的分布和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泽漆根的发育类似于草本双子叶植物根的一般发育规律。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茎的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维管束环和髓构成,其髓中有空腔,而茎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维管形成层的活动短暂,仅产生少量次生维管组织,不形成周皮。叶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成熟结构3个阶段,属于异面叶结构。泽漆乳汁管主要分布在维管束韧皮部的外侧。在3种器官中,乳汁管直径差异较大,依次为根>茎>叶。  相似文献   

5.
田旋花营养器官及不定芽发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田旋花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叶为两面叶,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发达。主脉为周韧型维管束,在其主脉的远轴面,紧领下表皮的为1-2层同化组织细胞。地上茎表皮内具由2层细胞组成的同化组织,维管组织呈连续的环状排列,木质部内外侧都为韧皮部。地下根状茎的结构类似地上茎的结构,维的维管组织发达,在次生生长中,中央初生木质部导管周围薄壁细胞分化产生大量薄壁细胞和韧皮部分子。根状芭茎上的不定芽及不定根由维管形成层活动产生,根上的不定芽也是由根的维管形成层产生。  相似文献   

6.
苦荞麦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慕勤国(长庆油田第二中学,甘肃省庆阳地区马岭745113)关键词苦荞麦,营养器官,解剖ANATOMICALSTUDIESONTHEVEGETATIVEORGANSOFFAGOPYRUMTATARICUM¥MuQinguo(T...  相似文献   

7.
红豆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红豆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阐明其根、茎、叶的结构特征,为红豆杉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杉营养器官具有以下特征:(1)根、茎、叶中均无树脂道;(2)根、茎皮层中均有含单宁类物质的细胞分布;(3)根、茎中均有石细胞分布,(4)叶气孔器为双环型,略内陷;(5)根为二原型,(6)幼根的内皮层具凯氏带加厚,中柱鞘细胞富含单宁类物质;(7)根的次生维管组织中射线发达。  相似文献   

8.
核桃果皮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核桃果皮的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发育时期:中、内三层果皮的界线不清,维管束处于发育初期;发育中期:随着中果皮最外侧两层石细胞的出现和薄壁组织细胞体积的迅速扩大以及维管束轮数的增加,使三层果皮具较明显的界面,发育后期:中果皮的维管束递增到4-5轮,  相似文献   

9.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根、茎、横走茎及叶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生物碱在苦豆子各营养器官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测定.苦豆子根、茎及横走茎的初生生长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发育规律一致,但在次生生长时,部分维管形成层细胞平周分裂只形成薄壁组织,从而将次生维管组织也分离成束.茎与横走茎的功能及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在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叶是等面叶,上下表皮内都有栅栏组织的分布,其组织分化和发育过程与双子叶植物叶的发育规律一致.在茎、横走茎及叶主脉中,韧皮部的外侧都包围有纤维束,其来源都是原生韧皮部.应用硅钨酸、碘化铋钾及I-KI溶液进行沉淀反应,测定出生物总碱在苦豆子根、茎、横走茎及叶的薄壁组织细胞中均存在.  相似文献   

10.
杏花蜜腺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王虹  吴晶  邓彦斌 《植物研究》2002,22(4):456-458,T003
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花蜜腺杯状,位于凹形的花托内壁上,属花托蜜腺,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组成。其分泌表皮具特化的角质层,气孔器下陷并失去关闭功能。液泡呈有规律的变化,淀粉粒的动态成较明显。分泌表皮中的淀粉粒逐渐减少,在杏花的初放期巳基本上完全消失,而产蜜组织中的淀粉粒积累却在杏花的初放期达到高潮。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中的蛋白质含量都较丰富,且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基本保持恒定,泌蜜方式为表皮角质层和气孔。  相似文献   

11.
马蹄香属营养器官解剖及其分类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蹄香属Saruma Oliv.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该属植物叶片宏观结构;叶表皮和叶表面的微观结构;叶柄和茎的初生结构特征与次生结构特征,并与近缘属植物细辛属Asarum L.的解剖学资料作了比较研究,发现两属的叶形均为心形;叶脉都是掌状脉序;叶沿无齿都具毛;且都是单毛;气孔器都是“毛茛科”型;叶柄维管束都呈“V”字形排列;从近轴端到远轴端都是呈3-4-4束的变化;茎的初生结构  相似文献   

12.
葡萄属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国产葡萄属24个种、6个变种和4个美洲种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比较观察了茎、节、 叶柄、叶片的维管系统、厚角组织、厚壁组织、毛状体、后含物、叶表皮角质等解剖学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在系统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鳜鱼消化器官的发育和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对鳜鱼从仔鱼到成鱼期的消化器官发育作了一系列观察研究,主要观察了鳜鱼的口腔齿、鳃耙、消化道及消化腺的发育状况,并探讨了消化发育与其食性及摄食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偏序钝叶草(Stenotaphrumsecundatum(Walt.)Kuntze)与地毯草(Axonopuscompressus(Swartz)Beauv.)均为热带和亚热带的草坪优良草种,它们的匍匐枝节节可生根和产生分蘖,覆盖面积大。偏序钝叶草根毛分布范围较广,寿命较长;地毯草植株平铺地面,它们都是良好的保土植物。偏序钝叶草茎和叶的维管束都较密集,厚壁组织较发达,植株有一定的韧度。它们的叶的维管束解剖呈现“花环”结构,属C4植物。  相似文献   

15.
火棘属果实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棘属植物的托附杯呈深杯状,具有5个分离心皮,子房半不位。托附杯发育成肉质果壁,主要藉细胞体积增大,子房壁全部石细胞化,发育成骨质瘦果状小果的果皮。火棘属的果实不是典型和梨果,是蔷薇科果实在演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类型。火棘属肉质果壁的厚角组织经过角隅减薄后再转变成厚壁组织。  相似文献   

16.
米志平  杨智 《四川动物》2001,20(4):214-216
小熊猫的胃属单室腺型胃,它以角切迹为界,可分为胃底部和幽门部两部分。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组成。四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具有分泌粘液的功能。胃腺有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三种,但贲门腺不发达。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与分布呈现规律性变化。肌层发达,特别是内环行肌发达。并与大熊猫胃的结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三棱栎的幼苗形态解剖及系统位置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三棱栎幼苗的形态和解剖学研究表明,三棱栎幼苗与壳斗科其它属区别明显,并与水青冈属及南水青冈属较为接近,而与栎属关系甚远,最后提出了三棱栎属与水青冈属,南水青冈属共同组成水青冈亚科,为壳斗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8.
对虾杆状病毒病暴发式大流行的生态机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刚  国际翔  王振堂  王娓 《生态学报》1999,19(2):283-286
初步探讨中国和沿海和对虾杆状病毒病暴发式大流行的生理机理。分析了病毒病特性与对虾免疫功能的关系;病毒在虾池间的传染机制。着重说明了虾病的群体感染过程,给出模式化的群体传染模型,简要阐述了与虾病相关的社会生态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