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涡虫室内养殖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头涡虫(Dugesia)由于其结构典型,分布广泛.一直是动物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之前,人们所介绍的饲养涡虫的方法中,大多是营造阴凉的条件,在实验室内用特制的装置饲养涡虫。经探究,我们在家庭内用鱼缸混合养殖涡虫和热带鱼,连续7年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三角真涡虫生态因子初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角真涡虫(Dugesia gonocephala)为淡水中生活的一种扁虫。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三肠目。在动物演化史上处于三胚层动物的低级阶段。是教学与科研的常备材料。鉴于目前国内尚未真涡虫生态因子研究的报道,笔者自1984年开始,通过观察、培养与实验,就所得初步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以金鱼藻、浮游动物、淡水针海绵(Spongilla lacustris)、水螅(Hydra)、涡虫等材料建立室内小型水体生态环境,以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培养废弃液或小麦粒为食物链的基础能量,不需换水、充氧,可以连续数年维持一定数量的上述动物.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淡水涡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是涡虫纲的三肠目淡水(三肠)亚目涡虫。这类涡虫全世界发现了近40属和近400种,它们归属于4个科,即三角头涡虫科(Dugesiidae)、扁平涡虫科(Planariidae)、洞穴涡虫科(Kenkiidae)和树枝肠涡虫科(Dendrocoelidae)。它们遍布于全世界各地的泉溪、湖沼、池塘、水井和洞穴水中。它们的分布区域极不均衡,北半球的温带、亚寒带地区较多,其中仅分布于贝加尔  相似文献   

5.
淡水水螅的无性繁殖方式是出芽生殖。水螅胃区的皮肌细胞摄取的营养物质,经细胞间传递方式,转移到芽体的内、外胚层,为芽体的发育提供了能量。胃区的干细胞与增殖的细胞不断迁移到芽体,保障芽体发生时的细胞数。水螅的头部与基盘对芽体的发生,同时存在着激活与抑制2对位置信息素,共同控制并决定了芽体在体柱上的发生位置。芽体先发生垂唇与触手芽,其发生位置必需远离母体头部抑制素的作用。芽体发育后期,发生基盘时,必须远离母体基盘抑制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涡虫纲分类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涡虫纲分类学的研究李光鹏(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哈尔滨150040)关键词涡虫,涡虫纲,分类学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动物生活在海洋、淡水和潮湿的土壤中。多数营自由生活,少数为共生或寄生生活。是一类种类繁多,形态、大小、色泽和栖息环境多样性的动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达氏涡虫和大变杰氏涡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单肠目(Rhabdocoela)达氏科(Dalyelliidae)的中国小达氏涡虫(Microdalyellia sinensis)和大变杰氏涡虫(Gieysztoria macrovariata9-spinosa)进行了长期饲养与观察,了解和比较这两种涡虫的习性、繁殖、发育及组织学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小达氏涡虫比大变杰氏涡虫反应敏捷,生殖器官的形态位置有明显区别;中国小达氏涡虫产卵周期约5 d,每期产卵10.5枚;大变杰氏涡虫产卵周期约10 d,每期产卵22.3枚;两种涡虫卵孵化期约60 h,发育成熟期9 d左右;最后探讨了卵胚非正常发育与雌雄生殖器官成熟期,以及涡虫的淡水生态学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水螅活体染色法。水螅体放入一定浓度范围的亚甲基蓝和中性红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细胞染一颜色而被标记,通过观察着色情况的变化而指示出水螅细胞迁移的规律。对水螅其他方面如移植、嫁接等研究也有一定实用价值。詹纳斯绿染料用本法染色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树枝肠科涡虫和细形山地涡虫在中国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枝肠科Dendrocoelidae 中国新纪录。树枝肠科是三肠目Tricladida淡水亚目Paludicola=Probursalia中一个最大的科。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没有这个类群的记录。1986年以来,笔者于我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多处冷泉溪流中首次发现了这个科的乳白树枝肠涡虫Dendrocoelopsis lactea Ichikawa et Okugawa,1958和一种蛭形头涡虫Bdellocephala sp.。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水草附着法,藻苔贴壁法和苔丝附着法。作者利用18—25℃的高水温,充足的水蚤,喂食后及时换水和藻类的光合作用等几个条件,将水螅人工地附着于水草、藻苔和着生绿藻的玻璃绳上,高速、省工、适时地繁殖水螅,十分成功。夏季室温(20—25℃左右)较高,水蚤较易得刭,又是教学使用水螅的旺季.利用水螅的出芽繁殖,几年来为几百所学校提供了数万条活水螅用于教学。冬季保留少数螅种喂水蚯蚓越冬,亚甲基蓝和(口了)啶黄水溶液可防冶水螅的车轮虫病。  相似文献   

11.
水螅的反口孔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安泰 《动物学报》1996,42(2):135-139
在230个水螅(Pelmatohydrapseudoligactis)中观察到38例反口孔排物过程。反口孔静止时,基盘附着层外表中心见不到孔迹。反口孔开启时,有废物或气体从孔内排出。连续切片检查,发现反口孔排物前,基盘腔内堆积有食泡残骸等许多废物,孔周死亡细胞和断裂废弃的中胶层在反口孔开启时脱落。非排物期,基盘附着层中心处缺少中胶层。根据观察结果,对反口孔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腔肠动物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的刺细胞(cnidocyst),因而旧称刺胞动物(Cnidaria)。刺细胞来源于未分化的间细胞,发育过程很复杂(图1见封二,下同)。成熟的刺细胞一般呈椭圆形,端部的一侧具一小针状的刺针(cnidocil),细胞核位于细胞的基部。刺细胞中含有一囊状的细胞器称刺丝囊(nematocyst)(图2)。在腔肠动物中已识别出的刺丝囊有20余种。Weill(1923)研究了  相似文献   

13.
从3个不同的面切割水螅,观察愈合时及愈合后各触手的变化情况。第1组中有少数原位于触手环上的触手外移出触手环,移至茎区诱导成头,但如果切去已移出触手环外的触手,则无头形成。第2组中多数基部带有组织块的触手环外的触手移至茎区诱导成头,但如果切去触手环外的触手,则只有还保留有由组织块形成的圆锥状基部的可形成头;而切去圆锥状基部的则无头形成。第3组中再生性的位于触手环外的触手可在原水螅头的对应末端诱导成头。以上3个方面的观察结果都说明了水螅触手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诱导成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水螅腔肠的活体观察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利用杆吻虫的汁液,引诱水螅的口极度扩展或外翻。对水螅腔肠进行细致地观察;水螅内胚层的腺细胞与内皮肌细胞排列规则。每个内皮肌细胞上有鞭毛2根,长度约35μ,鞭毛活动时2根合在一起呈螺旋状摆动,静止时远端分开,基部靠近。这与其消化机能有密切联系。内胚层腺细胞无鞭毛。  相似文献   

15.
五种水螅基因组DNA的RAPD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水螅科2属5种水螅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研究.80个随机引物筛选出18个引物,共扩增出303个清晰稳定的DNA片段,分子量在0.3~3.0kb之间.以UPGMA聚类法构建树状图,阐明水螅属种的分类关系:大庆水螅Hydra daqingensis、北京水螅H.beijingensis和强壮水螅H.robusta 3种分成两组并聚在一起;不同属的漠河水螅H.mohensis和绿水螅Chlorohydra sp.聚为一支;由此2属5种水螅分为两个支系.  相似文献   

16.
涡虫的采集培养和切割再生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迄今,我国的淡水涡虫已发现七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东亚三角头涡虫(Dugesis iaponicua),分布于香港、台湾、昆明直到吉林省境内,和细形山地涡虫(Phagocato vivida),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七种淡水涡虫都喜生于冷泉溪流的石下。采集涡虫时,途中要防止水温的骤升。制作切片的涡虫采集,需将涡虫用稀酸杀生,鲍氏液固定,然后放酒精中带回。用带盖的塘瓷盘加水培养涡虫,既接近生境,便于实验操作和换水,又能使涡虫较好的生殖和产卵。切割再生实验,既能定向地培育出双头、双尾、多头和多尾的畸型涡虫,又能增加超常数眼涡虫出现的频率。  相似文献   

17.
开发立体农业,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光能、热量、水源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套混、铺挂架等立体种植和层养、混养等立体养殖,较大幅度提高单  相似文献   

18.
水螅是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是动物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验材料。关于水螅的培养 ,已有诸多报道。这里介绍一种比较方便、短期内就能繁殖大量水螅的方法。1 草履虫的培养培养草履虫的方法很多。玉米、玉米秆、稻草、麦粒、麦秆和槐树叶等的煮液或微小的蛋黄颗粒都是培养草履虫的好材料。2 水蚤的培养水质肥沃的水池或鱼塘 ,水蚤非常丰富 ,用浮游动物网采集并培养于室内的玻璃缸中。待澄清后 ,及时清除缸底杂质。用吸管吸取草履虫培养液上层 ,特别是培养缸边沿的培养液 (草属虫的密度很大 ) ,滴入水蚤培养缸内 ,饲喂水蚤。若饲养量大 ,可…  相似文献   

19.
管大口涡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报道了分布于安徽、广东和福建一带的大口涡虫属管大口涡虫(Macrostomum tubo)的生物学特性。该涡虫生活于淡水池塘、小河的水生植物的叶子反面。在实验室观察了该涡虫的生活习性。介绍了常年饲养和繁殖管大口涡虫的方法。通过不同方向的连续切片,描述了该涡虫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提示:大口涡虫是涡虫纲教学和动物进化研究的理想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0.
利用乙酰胆碱脂酶分布定位的组织化学方法,描述了丽杰氏涡虫和中国小达氏涡虫的神经系统。结果显示:1.中国小达氏涡虫神经结构由一对脑神经节、10条纵神经索、一对咽侧神经节、一条围咽神经环和多条斜向的横神经等分支组成,腹纵神经索最粗,对生殖系统的控制已经呈现分工,无梯状结构;2.丽杰氏涡虫神经由一对脑神经节和8条纵神经索构成,有明显的梯状结构。经比较,表明这二种涡虫神经结构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