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农牧交错区典型地段内蒙古多伦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求多伦必须走压缩一产(主要指规模)提高二产和鼓励发展三产的经济发展道路,并着重提高生产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要求必须减少耕地面积,扩大林地、草地面积.在资源利用上,应着重抓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农牧区资源互补的优势,发展高效益、集约型的农牧业.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放牧场的空间转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泠  何念鹏  周道玮 《生态学报》2004,24(1):167-171
研究了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牲畜放牧场空间转移动态、不同放牧场对当地畜牧业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的牲畜放牧场月际变化很大 ,草地、防护林草地和农田在不同阶段是牲畜的主要放牧场 ;牲畜放牧场具有明显的空间转移现象 ,总体趋势为农田 (1~ 3月份 )→草地 (4~ 6月份 )→防护林草地 (7~ 10月份 )→农田 (11~ 12月份 ) ;3种放牧场在不同时期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变化也很大 ,其变化趋势与放牧场空间转移趋势基本一致 ;草地、防护林草地和农田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均起着重要作用 ,贡献率大小分别为农田 (38.8% ) >防护林草地 (31.8% ) >草地 (2 9.4 % )。草地在当地畜牧业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农田和防护林草地对当地畜牧业的贡献已相当重要。因此 ,应加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防护林草地放牧和农田放牧研究 ,在保护防护林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防护林草地和杨树叶资源 ,充分利用农田杂草和农田残茬 ,增加可获得性牧草资源 ,促进地区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谢应忠  王宁 《生态学杂志》2000,19(4):1-5,37
1 研究地区概况宁夏盐池四墩子试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城郊乡四墩子行政村 ,地处毛乌素沙漠西南缘 ,为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台地过渡地带。海拔高度在 1 380~ 1 6 0 0m之间 ,年平均气温 7 7℃ ,1月份平均气温为-8 9℃ ,7月份平均气温 2 2 5℃、绝对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为 38 1℃和 -2 9 6℃ ,≥ 0℃的年积温为 3430 3℃ ,≥ 1 0℃年积温为 2 949 9℃ ,年日照时数 2 86 7 9h ,日照率 6 5%。年均降水量为 2 89 4mm ,年蒸发量 2 1 31 8mm ,年无霜期 1 6 2天左右 ,为典型大陆性气候。地貌为缓坡丘陵 ,地带性土壤为灰钙土和风沙…  相似文献   

4.
田迅  杨允菲 《生态学杂志》2009,28(1):152-157
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农牧交错区是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草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盐碱化和沙化。人为因素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人口压力和不合理利用是加速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要对现有草地开展健康诊断,对健康草地实施保护,对已受损的草地实施恢复与重建,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牧草资源特点及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泠  张新时 《生态学报》2006,26(2):601-609
以长岭县为例,对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的牧草资源分布格局、牧草资源承载力和利用现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放牧系统(草地-林地-农田组成)提供的牧草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地畜牧业对牧草资源的需求。草地承载力仅占当前实际载畜量的16.6%,草地-林地-农田放牧系统承载力为实际载畜量的47.3%;作物秸秆转化为牧草资源的潜力巨大。经估算,作物秸秆占总牧草资源的78.3%,是当前畜牧业对牧草资源需求量的2.4倍。当前,农牧交错区牧草资源的粗蛋白含量普遍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动物生长的需要,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根据当地畜牧业现状、牧草资源潜力,提出:应合理利用草地-林地-农田3个放牧子系统所提供的牧草资源,充分利用其它牧草资源,如作物秸秆;有汁划地建立高产优质、富含粗蛋白的人工牧草基地,增加牧草粗蛋白含量,提高牲畜对牧草资源的利用效率(吸收率);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牧草资源,减轻草地放牧压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
放牧是天然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不同放牧强度可能通过影响家畜的选择性采食、凋落物输入和微生物的组成及结构等影响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通过在华北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地一个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生长季放牧试验,测定了土壤全碳(T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氮(DN)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7.
周晓梅  郭继勋  赵匠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2):2250-2254
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营养元素Fe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均较低,羊草中Fe含量比较丰富.在生长季各时期,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在土壤剖面分布上从上向下呈下降趋势,有效铁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全铁各月平均含量变化在生长季呈“V”型曲线,7月含量最低;有效铁平均含量从5~8月与全铁相似,8月后则逐渐减少.羊草各器官及枯落物Fe含量有很大变化,总的趋势是根>根茎>叶>枯落物>茎;羊草叶、茎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波动型下降曲线,根茎、根及枯落物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V”型曲线.A层土壤富集有效铁的能力稍强.土壤中Fe活性平均为0.640%。从5月至8月逐渐升高,8月后逐渐下降,10月份最低.地下部的Fe向地上部的转移强度为5~7月下降,8月升高,随后又下降.地上部Fe向枯落物的转移强度平均为105.0%,与地下部Fe向地上部转移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放牧压力下草地微气象的变化与草地荒漠化的发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过度放牧是我国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之一。作者在内蒙古奈曼进行了草地放牧试验,目的在于探明荒漠化的发生机制。试验分为4个小区,即无牧区,轻牧区,中牧区和重牧区。每个小区的牧羊数分别为0,3,6和9。从1991至1994年,在试验区进行了微气象观测,并运用波文化热量平衡法和空气动力学梯度法分析了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放牧对草地的作用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侯扶江  杨中艺 《生态学报》2006,26(1):244-264
从牧草生长、种群、群落、土壤和生态系统5个方面分析了放牧的作用、机理与途径。放牧改变牧草的物质与能量分配格局,多途径地诱导牧草的补偿性生长,取决于放牧制度等因素。放牧还改变种间竞争格局、调控种群更新,以及群落结构和功能。介绍了草地健康管理的阈限双因子法,讨论了稳定态一过渡态假说和草地灌丛化。家畜对土壤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途径,作用效果与放牧强度、季节、地形有密切关系,重点分析了放牧对土壤C贮量的作用机制。阐述了提高放牧系统生产力的系统耦合机制,以及放牧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根据放牧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放牧管理现状,提出7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素矿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氮素是各种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牧草从土壤吸收最多的矿质元素.土壤中的氮大部分以有机态形式存在,而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是无机态氮.这些有机态氮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由难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态转化为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机态的过程就是土壤氮的矿化.氮素矿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这些因子可以归结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种类.土壤动物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土壤微生物种类、结构及功能与氮的分解、矿化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植物种类对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有豆科植物生长的土壤比其它种类土氮素矿化的作用大.非生物因素一般可以分为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干扰.环境因子中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是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研究的方向.尽管如此,在此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仍然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而在其他诸如:不同的土壤质地与土壤类型方面,研究报道的结论也很不一致,草地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不同强度的放牧,割草以及施肥、火烧强度等.非生物因子对氮素矿化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明显,尤其是人类活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矿化有关因素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论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与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立峰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54-2056
华北农牧交错带自成型农作至今的百余年内,农牧业长期封闭、耗竭式生产,导致土地资源呈现沙化、碱化与贫瘠化演替,生态退化直接威胁着京、津及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市场经济下区域间互补性合作生产优势,组织农牧产品有效交流,建立开放式农牧生产结构。成为促进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互依发展的重要策略,基于不同效益主体的建设目标差异性及生态与经济演进态势的矛盾性,提出了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一经济建设的技术途径,通过乔灌围网、草地培育,实现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土地生态防护体系;通过集约生产喜凉蔬菜、组织实施南秸北饲,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程序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503-1506
基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恶化问题迄今未解决的现实,对此带的现行定义进行了再思考,提出它是在独特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种动态区域,因而似不宜从地理学或生态学或植被学的角度单一地研究其属性,将其仅仅看作为生态过渡带,而应更多注意其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特性,并据此考虑治理对策,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兼具生态服务和支持相当密度人口的生存,发展两大功能,在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治理途径的前提下,须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寻找能较好地协调生态与经济关系,符合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农业结构及相应资源利用和维护方向的新途径,确立以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受损生态系统提供较多启动能/物流和货币流的草,畜支柱产业及其植被重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模式案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生态安全尚无统一的定义和权威的度量方法、指标 ,生态安全却是任何一个区域进行资源开发必须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准则[7] 。关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 ,研究扰动敏感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加强脆弱类型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生态安全的调控 ,成为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东北农牧交错带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部三北交接农牧交错区[2 ] ,土地利用上具有农牧交错、时农时牧的特点。因其生态环境组成结构相对不稳定 ,对于干扰因素反应敏感且易发生不利用于人类利用的变化 ,以致在土地利用过…  相似文献   

14.
放牧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对内蒙古科尔沁沙质草地5年的放牧试验结果表明,过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很大,连续5年过牧使草地生物多样性、植被盖度、高度和初级生产力分别较禁牧区低87.9%、82.1%、94.0%和57.0%,草地现存生物量仅为禁牧区的2.1%,土壤粘粒、C、N含量和微生物、小型动物数量也较之降低6.0%、31.9%、25.0%、95.0%和75.9%,地表紧实度提高274.0%,特别是次级生产力从第3年转为负增长,使草地产出功能完全破坏,封育对沙质草地十分有益,封育5年草地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增加,轻牧和中牧下的植被盖度、高度、土壤状况处于禁牧区和重牧区之间,其中轻牧区植被情况要好于中牧区,但次级生产力低于中牧区,根据多年调查和本次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内蒙古东部半干旱沙质草地牧草的利用率应为45%~50%,草地载畜量以3~4羊单位·h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赵哲  白羽萍  胡兆民  陈建成  邓祥征 《生态学报》2018,38(22):7968-7978
选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考查该地区草牧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各旗县生态效率在2001年均处于较低水平; 2001—2015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无某一旗县具备明显优势,2015年,牙克石市(1.59)、海拉尔区(0.96)、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0.90)生态效率较高,陈巴尔虎旗(0.57)、新巴尔虎右旗(0.67)生态效率较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上升幅度较大,由0.09上升至0.90; 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提高生态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目前制约当地草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Tobit模型结果显示,气候变化、要素投入以及政策实施均会对当地生态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投入,提升产业科技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草原地区生态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草原补偿制度,同时兼顾草地生产功能,实现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草地畜牧业的特点,建立了以草地、家畜、饲料储备和牧区人文经济为主体的四类三级雪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格栅获取法和模糊Borda数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因素的权重,建立了雪灾对草地畜牧业影响的定量评价和雪灾损失计算模型。提出了以载畜量、受灾面积、积雪与牧草高度之比和气候为变量因子的不同等级雪灾损失指数模型。用模糊评价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雪灾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雪灾对草地畜牧业的有利影响度为0.481,不利影响度为6.8。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估算了该区2000年雪灾对草地畜牧业影响的综合评价值和损失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刈牧强度对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野外实验与盆栽实验,对不同刈牧强度下冷蒿生长与资源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按比例刈割冷篙的再生生长大于留茬高度刈割,在生长季前期,不刈割冷蒿净生长高于刈割处理,而进入生长季中后期(8月中旬以后),轻度刈割净生长高于不刈割处理,冷篙种群生物量分配的总体格局是根>叶>茎,刈牧明显影响冷蒿生物量分配格局,尤其是叶和花的分配,3/4刈割或留茬4cm刈割叶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而花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根、茎生物量分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冷蒿有性生殖分配随刈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繁殖方式发生了改变,优先将光合产物分配给再生茎以及繁殖方式转向营养繁殖,通过克隆生长维持和扩大种群是冷蒿对强度放牧的生态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的本质及其形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类型沙化土地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元素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了土地沙化的本质。结果表明:受风沙作用影响,土壤中细粒物质逐渐减少,颗粒组成变粗;表层消失,最终被流沙所取代,原土壤剖面被覆盖在沙层之下;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降低,生产力不断下降;现代土壤形成过程以侵蚀和风沙沉积为主,物质淋溶和化学风化微弱。研究区土地沙化可划分为:风沙侵蚀为主、风沙蚀积平衡、风沙沉积为主和土壤形成发育4个阶段;沙化土地的类型有:肥力衰退质地粗化、表层剥蚀、片沙覆盖、流动沙丘与固定沙丘等5种。  相似文献   

19.
Question: How are plant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roup composition, and potential sward height affected by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grazing regimes on previously abandoned semi-natural grassland? Location: The Jizerské mountains, northern Czech Republic. Methods: We established a randomized block experiment with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unmanaged control (U), intensive (IG) and extensive (EG) continuous grazing, first cut followed by intensive (ICG) and first cut followed by extensive (ECG) continuous grazing for the rest of the growing season. The percentage cover of all vascular plant species was recorded in 40 permanent plots. Results: Total plant species richness increased in all managed treatments, whereas species number was reduced in U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all forbs (Aegopodium podagraria, Galium album, Anthriscus sylvestris, Cirsium arvense) as well as tall grasses (Elytrigia repens and Alopecurus pratensis) were more abundant in U.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both grazing treatments (IG, EG) were Dactylis glomerata, Festuca rubra agg. and Phleum pratense. Agrostis capillaris, Taraxacum spp., Trifolium repens, Ranunculus repens and Cirsium vulgare were promoted by ECG and ICG. Abundance of tall grasses and tall forbs reflected the intensity of management in the order U>EG, ECG>IG, ICG. Prostrate forbs,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d their cover with increasing intensity: ICG>IG>ECG>EG. Conclusions: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of semi-natural grasslands is affected by the defoliation regime. Continuous grazing on abandoned grassland alters the sward structure towards a permanent pasture with short, light-sensitive grasses and prostrate forbs. To maintain or enhance plant species richness in semi-natural grasslands,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razing regimes o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