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豚鹿的饲养管理与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成都动物园豚鹿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和繁殖。适宜的饲养环境、宽敞的兽舍、高纤维含量和多样化的食物是豚鹿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养鹿场中产仔期难产母鹿在病例中占一定比例,死亡率较高。为了扩大鹿群,增加生产,我们曾多次对分娩有机械性困难的母鹿进行剖腹产手术获得成功,而且不影响母鹿以后的妊娠。 术前检查 1.手术前对破水后4—8小时还未产仔的母鹿拨入吊圈(是固定鹿的装置,便于治疗和锯茸),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3.
母鹿分娩后,哺乳时常舔舐仔鹿肛门,能够促进胎便的排除,对仔鹿是有益的。但是在梅花鹿的驯养实践中,往往由于饲养条件不好,密度过大,管理不善,饲料中矿物质不足等原因,或因阴雨连绵,圈舍泥泞,造成仔鹿下痢时,则母鹿对下痢的哺乳仔鹿的肛门舔舐不止,以至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养麝和活麝取麝香试养成功的情况下,提高麝的繁殖率和成活率,是扩大麝群、增加麝香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我场“三结合”科研小组进行了试验。在饲养管理上采取了五项措施,繁殖上注意了五个环节,使全场39只性成熟母麝全配、全孕。1974年繁殖仔麝58只,成活率由50%提高到90%以上,达到了建场以来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在国内外已有60多年的饲养历史,但有繁殖能力的种公兽很少,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通过良好的培育和饲养管理,成功培育出4只有自然交配能力的公兽,其中2只是在约1岁龄时从野外抢救回来进行人工饲养,另外2只是在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出生,1991-2000年,通过自然交配方式已使11只雌性大熊猫受孕产仔28胎44仔,科学的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培驯方法是大熊猫种公兽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的人工饲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成都动物园自1953年饲养并展出大熊猫以来,在人工饲养、繁殖、防治大熊猫疾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现简介于下。一、饲养环境条件:在竹林茂密而幽静处建筑大熊猫馆,内设大小兽舍、运动场、水池、假山及滑梯、吊环、楼梯等运动设施,兽舍建筑面积为1141.3平方米,运动场面积4,545平方米,水池面积2,225平方米。小兽舍长3.8米,宽2.8米,高3.8米,三面是铁栅栏。大兽舍两面是墙壁,两面是铁栅栏,内有水他、假山。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冬季有挡风设备,夏季可放冰块降温。性情较凶猛者可单舍饲养,温顺的亦可2至4只在大舍饲养。二、日粮标准和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7.
鹿茸在自然情况下,每年只收一季。为探索鹿茸的增产,我们用5头鹿做了两季长茸的初步试验。1973年2月马鹿♂×水鹿♀种间杂交F1代3岁雄性不育鹿1头,1974和1975年2月分别去势3岁和5岁雄梅花鹿各2头,分别在春、秋两季投给雄激素,夏、冬两季长茸。每期平均投药60天,去势鹿总剂量16000毫克,其中口服甲基睾丸素片6600毫克,肌注丙酸睾丸素9400毫克;杂种不育鹿总剂量18700毫克,其中口服甲墓睾丸素片8700毫克,肌注丙酸睾丸素10000毫克。去势的4头梅花鹿4—6岁时,从脱花盘后60天收夏季三叉茸5付,5—10岁40—50天收二杠茸12付,冬季收二杠茸15付,收茸后…  相似文献   

8.
梅花鹿是一种珍贵动物,我国始养于清朝。长期以来采用圈养的方式。这种饲养方式,由于设备条件要求高,需用人员多,饲养成本贵,鹿的运动量小,对产茸有一定的影响,疾病的防治和生产操作不便,更主要的是对鹿群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改圈养为放牧这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的养鹿业,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早在满清时代,猎人在山上设置陷井,捕捉野鹿,进行圈养,但规模小而发展慢。解放后,国营农场逐一建立,养鹿业有了迅速发展。1954年全省养鹿 2,800余头,比解放前增加了两倍多,至 1957年末,全省养鹿总数已达 6,000余头,并出现了饲养一千头以上的大型养鹿场,预期第二个五年计划末,全省养鹿总数将达17,000多头。  相似文献   

10.
吕慎金  杨林  杨燕  魏万红 《生态科学》2009,28(5):433-437
2007年4月至8月,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茱萸湾公园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28只梅花鹿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梅花鹿昼间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80%。昼活动节律中,取食和反刍行为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9:30~11:30时间段和12: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及母鹿取食频次与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7:30~8:30和9:30~10:30及12: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是我国的珍贵动物之一。动物园倒养中不易繁殖。我园1973年引进小熊猫一对(下面分别用♀、♂表示)。1974年7月开始繁殖。五年来繁殖9胎,成活8只,其中第二代繁殖获得成功。经饲养与观  相似文献   

12.
水貂每年春季发情配种。我国东北地区3月份是水貂发情配种期;南方各省一般在2月下旬到3月中旬。水貂配种的好坏,与种公兽有直接影响。因此,研究种公兽的利用及适当的配种方法,在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年来,我们采取加强种用幼兽的培育,改善饲养管理,注意配种方法等措施,使种公兽利用率逐年提高,特别是当年公兽的利用率已接近成年公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方元 《动物学杂志》1994,29(4):46-48
本文介绍在1987年到1991年间,选用小鹿和梅花鹿杂交繁殖的试验研究。通过两种鹿的合群饲养后,进行分组分圈交配。在两组实验中,以水鹿为母体,梅花鹿为父本,这一组进行杂交繁殖取得成功,于1991年8月9日繁殖出了第一代杂交雄性幼鹿。幼鹿个体大,同时又具有梅花鹿及不鹿的体色,也产生了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白唇鹿的生态和仔鹿的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亦称黄鹿,是我国珍贵的特产经济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近年来我国养鹿事业发展很快。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了解白唇鹿的生态和仔鹿的饲养,有利于保护和发展珍贵动物,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养、猎并举”的狩猎方针,合理利用野生白唇鹿资源,促进养鹿事业的发展,现将白唇鹿的生态及仔鹿的饲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于1992年底开始,通过选种、选配,建立了一个11只雄猴,77只雌猴的恒河猴生产繁殖种群并对其繁殖性能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三年间,利用大笼群养的“后宫式”繁殖方法,母猴怀孕107例,流产11例,生产仔猴96只,离乳94只。平均妊娠率、产仔率、离乳率分别为51.44%、46.15%、97.92%。在“后宫式”群养方式繁殖成功后,我们又尝试了单笼饲养、定期交配的新的繁殖方法,当年投种9只母猴,怀孕7只,生产7只。怀孕率、生产率均为77.78%。在进行实验性繁殖的同时,对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如妊娠期、月经周期、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生长特性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统计。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饲养的恒河猴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间交配,4月至9月分娩。恒河猴具有间情期,每年秋冬季发情,平均月经周期为28.31±2.82d(n=70)。平均怀孕期为163.46±11.87d(n=13)。本实验为人工繁殖恒河猴进而实现实验动物化积累了基础数据,为将来提供高等级的、遗传背景清楚的、高质量的实验猕猴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梅花鹿性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梅花鹿(Cerous nippon)的性行为,不仅可以揭示其性活动规律,而且对制定适宜的配种方案,改进育种措施,提高繁殖性能等,均有指导意义。也可为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1—1983年,对本场梅花鹿的性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 梅花鹿的发情特点 1.初次发情年龄梅花鹿公、母鹿,生长发育良好的15—18个月性成熟。但在生产上母鹿参加配种的适宜年龄是2周岁,公鹿为3周岁以上。  相似文献   

17.
茸马陆属Pratinus,属于倍足纲Diplopoda带马陆目Polydesmida奇马陆科Paradoxosomatidae。 1924年,Cook和Loomis在我国江西庐山发现一种背面侧脊呈长棘状的马陆,命名为龙马陆draco新种,并以此种为模式,同时创立了鹿马陆属Hylomus新属,和鹿马陆科Hylomidae新科。1968年,Jeekel认为鹿马陆科过分强调此种侧脊演化顶点之特征,而把它降格为奇马陆科中的一个族——鹿马陆族Hylomini。除已有的鹿马陆属外,此族还有茸马陆属。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贵州省梅花鹿在生茸期的最适日粮蛋白质添加水平,在梅花鹿生茸期对其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日粮,日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Ⅰ:28%;Ⅱ:24%;Ⅲ:20%)。选出4岁梅花鹿27头,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组别中(Ⅰ组为9头,Ⅱ组为10头,Ⅲ组为8头)。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鹿茸产量上的影响,Ⅲ组鲜茸重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日粮蛋白质水平对鹿茸品质的影响方面,Ⅲ组茸直径、茸干长、茸基围、茸头围、茸干围最高,鹿茸的茸直径、茸干长、茸干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鹿茸血重、盘直径、茸基围、茸头围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用雄激素诱导去势公鹿长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茸是珍贵的滋补药品。在自然情况下,每年夏季更换一次鹿角是公鹿生理变化的规律,长茸期短,产茸量有限。为了探索鹿茸的增产规律和生长机制,我们于1973-1979年在5头雄鹿上做了雄激素诱导去势公鹿和杂种不育公鹿长茸的初步试验,结果除夏季长茸外,冬季也长出了二杠茸、三叉茸和再生茸。  相似文献   

20.
1986年至2004年,在苏北滨海湿地开展恢复麇鹿野生种群的研究。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在麇鹿的产仔期按照每旬记录产仔数,直至产仔结束。逐年统计半散养和野生麇鹿种群结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麇鹿进行称重,分析个体的身体发育程度。半散养麋鹿种群由1986年引进的39头,发展到2004年的706头,年均出生率21.7%,鹿群年均增长率为17.5%,现已繁殖了子四代;野生放养麇鹿由31头增加到2004年的41头,年均出生率为16.3%,年均增长率为9.0%,且于2003年、2004年各产1头完全属野生的子二代。产仔季节相由引进时的紊乱已调整至目前的规律性产仔。研究表明大丰麋鹿种群繁殖很成功,其寿命、行为、生理发育、繁殖周期等都较引进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已完全适应了黄海湿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干扰仍是影响麇鹿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